曹永新 趙青 許巧俊
湖北省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堅持弘揚發展“楓橋經驗”,扎實推進“四大檢察”“十大業務”有序運轉,創造性構建“家門口的檢察院”,主動將訴源治理與數字檢察、多元共治融合,用檢察大數據戰略賦能新時代法律監督,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升級版”,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加快推進檢察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以及動力變革,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湖北當陽
應勢而謀,理清發展思路。當陽市檢察院為順應數字化發展,提出科學思變、準確應變、主動求變,深刻把握國家治理戰略,自覺服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大數據賦能訴源治理探索實踐。在治理理念上,圍繞以檢察大數據戰略賦能新時代法律監督,用好大數據推進“四大檢察”“十大業務”,健全訴源治理機制,強化法律監督手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法律監督實效;在治理主體上,明確由傳統的“數量驅動、個案為主、案卷審查”的個案辦理式監督,向“質量導向、類案為主、數據賦能”的類案治理式監督轉變;在治理方式上,明確由“就案辦案、就案論案”的一元治理個案模式向用大數據賦能檢察,構建“多元參與、協同共治”的訴源治理機制轉變。切實加強部門聯動,聚合全能要素,暢通訴求渠道,抓好工作銜接,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零距離”服務人民群眾。
因勢而動,創新檢察服務載體。當陽市檢察院針對“受理案件線索難、信息收集難、矛盾化解難”的客觀實際,以司法辦案為主線,以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切入點,緊緊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服務群眾,把人民群眾合理訴求納入工作范疇,深入實際“聊情況、問困難、講政策、聽建議、答關切”。打造“12309+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服務平臺,將檢察工作延伸到每個鄉(鎮),覆蓋到每個行政村(社區),連接到每個農戶(居民)。“12309+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服務平臺覆蓋當陽市188個行政村、社區及黨群服務中心。讓群眾“按鍵下單”,少跑馬路、多跑網路、不走彎路,實現群眾訴求隨時表達,矛盾糾紛及時化解,法治惠民精準落地,司法形象明顯改觀。該服務平臺成為法治宣傳、矛盾化解、服務社會的檢察平臺和前沿陣地,推進訴源治理有效落地,融洽了各方面關系,以保證公正司法,增強司法公信力。目前,“12309+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服務平臺關注人數突破100000+。
聚勢而強,增強檢察服務質效。為全面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群眾身邊的“小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當陽市檢察院注重從窗口服務做起,堅持立規矩、嚴標準、講程序、重實效,努力提高檢察服務質量與效率。在受理案件方面,對符合受理條件的涉法涉訴信訪件依法導入程序,落實快速流轉、優先辦理、風險研判、重點監督等工作規則,全流程落實專人專責、業務范圍、辦理時限和工作要求;在服務內容方面,建立檢察服務工作規范,明確窗口熱情接待、微信平臺耐心解答、權利義務明確告知、預約登記保留痕跡等“一站式”服務舉措;在疑難復雜案件方面,對持續時間長、化解難度大、社會關注度高的敏感案件,由檢察長、分管副檢察長進行包案領辦、督辦,用“數智檢察”助力“案結事了,政通人和”。
當陽市檢察院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機制融合為導向,以提高服務質量為重點,著力把自治、法治、智治、共治等融合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去。
構建信息共享機制。當陽市檢察院主動打破部門壁壘,消除數據鴻溝,跳出檢察看檢察,強化共建共治,實現互贏多贏。對內實行精細化管理,強化內部數據互聯,精準鏈接,實現資源優化組合,形成監督辦案合力;對外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綜治維穩中心基層自治組織、公檢法司、婦聯、環保等部門的資源稟賦,形成“1+N”信息共享機制,解決信息滯后、線索來源少、鏈接不暢通等問題。比如,創設“網格+檢察”工作機制,通過“信息技術+檢察監督”,依法高效處理平臺反映的案(事)件,把問題處理在萌芽階段。利用駐轄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主動參與,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2017年以來,當陽市非法集資類案頻發,案件判決后,因被告人無力償還,社會矛盾集中、激化,群體上訪人多、次頻。為此,當陽市檢察院根據信訪數據預警,及時參加市委政法委組織的協調、研判,提出組織專班集中處理該類矛盾問題的建議。在市委采納建議后,迅速成立由政法委領導,公檢法司及市場監管局、金融辦等多方共同參與的非法集資處置辦公室,檢察院安排1名副檢察長帶6名干警作為專班成員,參與了非法集資矛盾的化解工作。
打造信息研判機制。為了讓數據和信息活起來,當陽市檢察院在充分歸集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針對本地矛盾化解工作特征,積極構建專題庫、主題庫,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篩查、比對、碰撞、驗證,將數據轉化為有效信息,實現實時統計、科學分類,對于重點時段、重點區域密集的信息流做到自動預警、快速篩選、及時運用、不留隱患。同時,加強類案和系統性問題的分析研究,深層次挖掘影響當陽社會治理的風險點,并提出系統性、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推動基層依法治理,有效發揮法治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跟蹤督辦機制。當陽市檢察院注重信息跟蹤、督辦、轉化工作,對通過“12309+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平臺發現的信息資源,采用“信息排查不過夜,矛盾化解求實效”的跟蹤督辦機制,對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走訪、下訪、回訪,確保問題第一時間得到收集、穩控、化解。明確控申部門堅持對已結案件定期組織回訪、開展滿意度調查。對群眾反饋的重要問題,督促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進行整改,以強化責任、完善管理倒逼工作提質增效。
實踐證明,健全制度,夯實基礎,多元共治,增強效果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鮮明特色。當陽市檢察院通過“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服務平臺,把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司法救助、公開聽證等作為踐行“楓橋經驗”、提升訴源治理效能的重要舉措,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
實質化解除民憂。大力推進“檢察官+網格化”“互聯網+”、律師信訪接待、聽證員等第三方助力多元解紛,積極融入基層治理,與鄉鎮、社區形成矛盾調處工作合力,實現矛盾糾紛減存量、控增量、防變量。
公益訴訟促治理。當陽市檢察院堅持做優做實公益訴訟工作,成為司法辦案靚麗的名片。2022年,玉陽街道辦事處望城村住戶張某某,發現附近一棵歪脖樹引發了8起交通事故,熱心執著的他不知該找哪個部門,就試著向當陽市檢察院“12309+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平臺如實反映。當陽市檢察院利用一個月時間組織展開公益訴訟調查,決定向玉陽街道辦事處及市城管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被建議單位遂對該路段的歪脖樹進行修整,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提升了公益訴訟效果。
司法救助暖民心。堅持一次救助與長遠幫扶同步推進,物質救助與精神救助同向發力,積極構建檢察機關牽頭、多元主體參與、多種措施并用的專項救助格局,是當陽市檢察院司法辦案的重點工作。據悉,“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平臺,已成為當陽市民家喻戶曉的訴求反映渠道,也是借助大數據賦能檢察一體化建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范例,更為檢察機關如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法律監督手段,發揮檢察職能優勢,深度融入社會治理貢獻了“當陽檢察”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檢察研究院、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檢察院)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