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萍
摘要: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發(fā)展中,沈心工和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的樂歌作品,二人的音樂教育思想也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由于二人在人生經(jīng)歷與身份上有所不同,所以各自的音樂教育思想闡釋也有所區(qū)別。因此,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二人的音樂教育思想,對其異同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沈心工 ?李叔同 ?學堂樂歌 ?音樂思想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7-0177-04
一、音樂教育目的
音樂產(chǎn)生以來,音樂教育也隨之發(fā)展。據(jù)史籍記載,商代之前便設立了多個教育場所與教育機構。此后,歷朝歷代皆有音樂文化傳承途徑,隨之也催生了多種音樂教育思想。“任何時代的音樂教育思想,都是在這一時代占主要地位的教育思想影響下產(chǎn)生的,是受到這種教育思想指導和制約的。”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大量留學生帶回了西方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思想。西洋音樂的傳入,豐富了我國音樂文化內容。社會各界人士為推行新型音樂教育做出探索與嘗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文人積極倡導在學校開設唱歌課,一批知識分子也從事有關學校歌唱的活動。由此,在這一特殊的年代,“學堂樂歌”應運而生,至此,我國新式學校音樂教育也逐步得以建立與發(fā)展。
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在學堂中開設樂歌課成為20世紀音樂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即新音樂啟蒙階段。這一時期通過以樂歌為主的音樂教育及樂歌傳唱,為學生乃至社會大眾進行初步的音樂啟蒙教育。同時,學堂樂歌的內容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要求實現(xiàn)“富國強兵”等愛國主義思想。因此,學堂樂歌作為“中國清末民初新學堂唱歌課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音樂文化發(fā)展最初的成果,對當時的社會改革發(fā)揮了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
中國近代學堂樂歌的發(fā)展也直接推動了我國新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這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積極編創(chuàng)學堂樂歌的音樂家與教育家。沈心工與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領軍人物,其作品與音樂教育思想都對當時的音樂教育產(chǎn)生較大影響。在兩者的音樂教育思想中,既存在相似的內容,比如兼具時代特征與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又對于某些內容的闡釋存在差別。
從兩人的音樂教育目的來看,沈心工與李叔同都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大背景下,肩負學堂樂歌推廣新學、傳播新知,以實現(xiàn)教育國民、改革社會的目的。“學堂樂歌”作為20世紀初獨具時代特色的一種產(chǎn)物,它的本質和宗旨便是改造國民之品質,力求培養(yǎng)和提高國民的音樂素質,利用音樂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形成音樂的美學觀念,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堂樂歌”作品,在當時達到了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啟蒙作用。自“學堂樂歌”誕生之時起,我國才真正將音樂教育作為社會化的國民素質教育,歷史意義極其深遠。
沈心工與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從具體細節(jié)來說,沈心工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受教育者的品性,這是教師教授學生的要點,即把對兒童品性、兒童道德與思想感情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對兒童品性的培養(yǎng),他希望教師能夠以陶冶受教育者的品性這一目的來開展音樂教育。李叔同認為應該將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作為教育目的,同時,他對沈心工傳播西洋音樂并編寫唱歌集表示肯定,其也同樣受到當時文化主流的影響,試圖以學堂樂歌來達到教育目的。在其編寫的《音樂小雜志》序言中,李叔同寫道:“云滃水涌,一瀉千里、歐美風靡,東亞景從。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情操,感情深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歟。”其中便表達了李叔同對世界范圍內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音樂社會功能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李叔同的音樂教育目的是站在宏觀角度,從音樂的社會功能出發(fā),希望音樂教育國民。
沈心工貫徹向中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啟蒙思想教育的主張,從而進行樂歌的編寫創(chuàng)作。他的教育思想在其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其編寫的樂歌作品題材較為豐富,囊括提倡革命、反對封建專制;倡導男女平等、婦女解放;以及大量教育青少年奮發(fā)學習等傳播民主自由思想等題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正面宣揚“富國強兵,以御外侮”的愛國主義思想作品,在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無一不滲透出沈心工希望以音樂對國民開展教育的音樂目的。
李叔同幼年時便受到佛教音樂熏陶,他將音樂看作感化眾生重要的實踐內容,更有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達到喚醒國民的目的,從而進行學堂樂歌的編寫活動,他同樣也積極參與音樂教育活動以及實施音樂教育。李叔同在編撰學堂樂歌時,廣泛運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借鑒《詩經(jīng)》《楚辭》、古律詩、古詞牌、戲曲曲詞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且將他自己寫作的詩詞進行譜曲創(chuàng)作,以求達到教育國民的目的。在他編寫的《國學唱歌集》中,歌詞囊括多種傳統(tǒng)文化,從其中便可以看出,李叔同試圖以中華傳統(tǒng)音樂來實現(xiàn)學堂樂歌教育國民的教育目的。
二、音樂教育理念
自古以來,由封建社會開始,我國便擁有非常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音樂教育更對后世影響深遠。孔子的音樂教育理念被總結記錄于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著述《樂記》之中,孔子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提出“有教無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音樂教育思想,其從培養(yǎng)人的德行入手,重視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藝術修養(yǎng),從而對人進行全面教育。
在對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的音樂教育理念進行剖析后,不難看出其中都有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音樂教育理念方面,沈心工主張“有教無類”。“有教無類”這一教育理念最早出自《論語》,指教育應當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沈心工立志把音樂取之于民,還之于民,極力推廣私學,意圖使任何愿意學習的人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他認為教育不應局限于有潛力、有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因而他極力推廣私學,主張對普通的平民子弟開設音樂課,致力于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興趣,激發(fā)他們的音樂活力,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yǎng)和素質,意圖使任何愿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沈心工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學堂樂歌的傳唱,有利于實現(xiàn)學堂樂歌教育國民的目的。
李叔同的音樂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便是“先器識而后文藝”,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內在涵養(yǎng),他認為,一個人應當先培養(yǎng)器量見識,其次是文才技藝。他認為人格修養(yǎng)是音樂學習的前提,培養(yǎng)目標在于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使學生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進而才可以傳授文藝,最終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文藝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與文藝高度相比,李叔同更注重學生品德人性的培養(yǎng)。李叔同將這一理念滲入到育人實踐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他嚴格要求學生的音樂技能,其最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高尚的人格,不難看出,李叔同的“先器識而后文藝”這一觀點,與孔子的“興于詩、利于禮、成于樂”有異曲同工之處。
此外,個人的任何教育思想都與社會大背景環(huán)境密切相關,在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的音樂教育理念中,都包含著“愛國”這一內容。沈心工為了實現(xiàn)音樂陶冶學生品性這一目的,在歌曲題材的選擇上,大多帶有濃厚的愛國精神或具有教育意義,題材內容廣泛,包括反對封建、宣揚民主革命,或提倡科學、鼓勵興辦實業(yè),以及宣傳強身益智、團結御侮等,使用樂歌這一手段以實現(xiàn)警醒國民這一目的。同樣,李叔同以飽滿的愛國情懷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等作品,試圖喚醒國民意識。
從人生經(jīng)歷來看,沈心工與李叔同都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沈心工自幼于家塾中接受啟蒙教育,20歲時高中科舉“秀才”,多年的科舉準備為沈心工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這對于他之后從事音樂教育可謂影響深遠。李叔同父親李筱樓曾在清政府吏部為官,后又經(jīng)營鹽業(yè)與銀錢業(yè),家世顯貴的李叔同從幼年時期便跟隨多位名士學習詩文、書畫、篆刻等,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方面有較深的根底。可以看出,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音樂思想的產(chǎn)生都或多或少受到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二人由于處于相同的大時代背景下,在其音樂教育思想中也包含著大量愛國的內容。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量愛國歌曲,對于當時的社會狀況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音樂教學原則
在教學原則方面,二人都有其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內容。“以人為本”這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提出,此后被沿用于治理國家與教育發(fā)展中,目前已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同。“以人為本”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全面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人格的健全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出自《論語》,同樣與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有關。在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中,沈心工與李叔同不可否認都受到了我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思想影響,都存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
沈心工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體現(xiàn)在其音樂教育的多個方面,包括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以及在教學實踐中所使用的方法等音樂教育實踐中。為適應兒童這一學生主體的需要,沈心工努力編寫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和少年兒童生活的歌曲,他注意到學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發(fā)展變化,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作適宜的樂歌作品。歌曲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易于被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理解與接受。為了增加音樂課的吸引力,沈心工借鑒近代日本音樂教育模式,在學堂樂歌中引入“唱歌游戲”。在編輯音樂課本時,為歌曲編創(chuàng)游戲,并完整標識了游戲圖例和游戲說明。根據(jù)不同歌曲的內容,也隨之設計了不同的游戲動作。如作品《體操》的游戲動作與歌詞便響應體操叉腰打拳的動作,將鍛煉身體作為歌曲的教育目的。歌曲《賣花》游戲動作的指導圖示則按照賣花者與買花者之間的互動而展開,這種做法一方面引起了學生主體的興趣,增加了課程趣味性,使學生樂在其中;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教師音樂教育課程的展開,并且編寫難度不斷遞增,關注兒童心理及生理方面的變化。此外,為了豐富學生知識,在歌詞中還適量加入了文化常識、地理概念以及歷史傳說等。因材施教始終貫穿于沈心工的音樂教育思想中,他曾提出“音樂并不是適合所有兒童少年的”。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針對不一樣的兒童,沈心工給予迥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盡量制定適合其自身發(fā)展的學習規(guī)劃和教育方式,為他們選擇相符的音樂教育模式,真正實現(xiàn)了從學生的主體角度出發(fā)。
李叔同注重以人為本,言傳身教。他認為“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強調人這一學習主體在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傳播、文藝教導中的主導作用。在李叔同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尊重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引導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潛能與價值。據(jù)學生回憶,李叔同對學生的教導要求嚴格,對于教學細節(jié)講究精益求精,但態(tài)度親和,慈祥和藹,他不斷鼓勵學生進步。同時李叔同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即因材施教。他根據(jù)每個學生自身的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自身良好的教育方法進行有針對性教學指導,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藝術特長。豐子愷便是在李叔同的悉心指導下,由學習音樂轉向專修繪畫,而后成為我國著名的畫家。正是在李叔同“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影響之下,其學生弟子紛紛學有所成。同時,李叔同“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在其學生之后的從教道路中也有所體現(xiàn),可謂影響深遠,代代相傳。
所以可以大膽推測,沈心工與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中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音樂教育思想與其二人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針對中華民族的音樂教育思想,這二位作曲家都能夠選擇其中的精華部分為自己所用,并應用至近代音樂教育中,這對于近代的教育事業(yè)也有著重要影響。
四、音樂教材編寫
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身處于中國近代這一歷史洪流之中,相同的時代背景影響,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熏陶,使二人同樣承載了“學堂樂歌”推廣新學、傳播新知,以實現(xiàn)教育國民、改革社會的教育目的,并具有相似的音樂教育思想內容。另外,沈心工與李叔同也都有著國外求學的人生經(jīng)歷,沈心工受到“教育救國”的思想感召,渴望求得新知,毅然于1902年4月自費東渡日本,積極尋求救國圖強的辦法,于一年后回國。李叔同也渴望尋求救國之道,于1906年毅然東渡日本留學,四年后學成歸國。沈心工與李叔同都有學習過西方的音樂文化,這對他們的音樂思想也產(chǎn)生了影響。
在音樂教材編寫以及教學中,要采用何種譜式,這一問題二人持有不同觀點。沈心工編寫了大量適合少年兒童演唱的樂歌,這些歌曲基本采用簡譜進行創(chuàng)作與教學工作,簡單易懂,以供學生集體詠唱。李叔同則是采用五線譜創(chuàng)作,并希望推廣使用五線譜進行教學。他認為五線譜過于簡單落后,應當使用更為專業(yè)的五線譜進行創(chuàng)作與教學工作。
此外,20世紀出現(xiàn)了“白話文運動”,胡適作為白話文運動的首倡者,明確提倡使用白話文。而沈心工便是中國最早將白話文運用于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學堂樂歌時,沈心工對于歌詞的選擇,主張以“最淺之文字,存以深意發(fā)為文章”。沈心工一生所編寫的180多首樂歌進行精選、修訂后,出版了《心工唱歌集》,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采取當時學堂樂歌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式,然后選取填詞來創(chuàng)作的,而歌詞的選用便是以白話文作為歌詞。歌曲《男兒志氣第一高》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首學堂樂歌,歌詞通俗易懂,易于人們理解,“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呼吁青年兒童鍛煉身體,且歌詞“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咚敲”也富有童趣。歌曲于1904年出版,之后傳遍全國。以白話文進行歌詞創(chuàng)編,使得樂歌簡單易懂,有利于兒童的接受與學習,更有利于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也更有利于達到學堂樂歌教育國民、喚醒國民的目的。
李叔同幼年時期便跟隨多位名士學習詩文、書畫、篆刻等,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方面有較深的根底,并取得了較高的藝術造詣。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深的李叔同抱有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想法,在他的樂歌創(chuàng)作中,大多使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經(jīng)》《楚辭》、古詩詞、昆曲以及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等用作歌詞。其填詞的歌曲《送別》,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以景物表現(xiàn)了主人公在送別時的心理感受。歌詞哀而不傷,底蘊深沉,又帶有一種超然之感,儼然已有詩歌的美感。以傳統(tǒng)詩詞來作詞,為歌曲增添了文化底蘊與美感,但作為兒童唱歌課中的曲目來使用,以古詩詞為歌詞則略顯復雜,不利于兒童理解與學唱。
不可否認,在音樂教材編寫的部分,二人都有其考量。沈心工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使用白話文進行創(chuàng)編,以簡譜教學,更有利于兒童學唱理解,也有助于在社會層面供國民傳唱,真正達到以音樂向社會傳播新學思想的目的。李叔同在學堂樂歌教育國民的基礎上,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出發(fā)點,輔以專業(yè)的五線譜,創(chuàng)作了大量底蘊深厚的藝術作品,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
五、結語
通過對二人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探究,可以看出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都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沈心工的音樂教育思想精髓是“有教無類”,李叔同的音樂教育主張是“先器識而后文藝”。由于沈心工與李叔同二人身處同一時代,以及人生經(jīng)歷中相似的部分,使得兩個人具體的音樂教育思想內容中都包含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但又由于兩人經(jīng)歷以及個人的主觀方面,所以對于樂歌創(chuàng)作的歌詞選用、音樂教育中要采用何種譜式進行教學有所區(qū)別。
關于沈心工與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對于當代音樂教育仍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他們的教育觀點在當代社會更是有著重要價值。然而不能否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它對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通過優(yōu)秀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深意,達到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的,優(yōu)秀的品德修養(yǎng)也有益于藝術作品的演繹與闡釋。
此外,李叔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也同樣值得關注。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中,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繁衍與發(fā)展的根系,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代的音樂從業(yè)者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伍雍誼.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張程剛.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3]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家評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4]劉杰.沈心工對近代音樂教育的貢獻探究[J].蘭臺世界,2013(22):100-101.
[5]楊和平.先覺者的足跡——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6]楊和平.《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二) 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主要內容[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02):40-42.
[7]孫繼南.弘一大師的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01):62-67.
[8]魏魯佳.李叔同樂歌考釋與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2年.
[9]魏魯佳.李叔同的音樂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年.
[10]覃越.沈心工音樂教育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