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坦 楊凱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到來,網絡傳播平臺層出不窮,這既給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又為紀錄片的傳播及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目前紀錄片已經順利進入網絡市場,受眾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搜索和觀看,快節奏、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傳播呈現出全時段、全地域、全民、全媒體的特征。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在紀錄片制作和傳播過程中,必須遵循全新的網絡發展規律,多角度豐富題材及內容,創新傳播形式,拓寬紀錄片在網絡平臺的生存空間,促進紀錄片的創新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智能手機得到普及,為受眾觀看及傳播紀錄片提供了便利,紀錄片的傳播也逐漸由官方轉變為全民參與。對大眾來說,創作的題材和內容有了更獨特的視角和更真摯的情感,在中國紀錄片史上留下了新時代的印記。因此,紀錄片在發展過程中要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豐富傳播途徑,將以往的單一受眾轉變為多樣化受眾,擴大受眾范圍,促進可持續發展。文章基于新媒體背景,分析紀錄片的傳播特性,探究紀錄片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傳播特性;創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0 引言
紀錄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素材,對真人真事進行藝術性的加工和呈現,由此引發人們對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影視化藝術形式,因此紀錄片具有較強的真實性。紀錄片憑借其真實性的特征,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其傳統傳播形式和途徑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受眾覆蓋率不高。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紀錄片提供了開放式、大眾化的傳播環境。因此,面對全新的時代背景,紀錄片在發展過程中應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提升傳播速度,擴大受眾群體,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傳播特征進行研究,有利于體現新媒體技術優勢,推動紀錄片傳播方式革新。
1 紀錄片的特征
紀錄片是一種紀實性的影視化藝術形式,與其他影視藝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并呈現出以下顯著特征。
一是真實性。紀錄片以真人真事為創作素材,所呈現的內容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這一點與傳統影視作品不同,傳統影視作品注重故事化的敘事,而紀錄片關注對真實故事的展現。二是社會性。紀錄片的題材多是社會熱點新聞或現象,聚焦的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其通過藝術處理將社會面貌展現出來,并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進行剖析,以期引發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深思。三是美學性。通俗化審美需求的日益增加,改變了傳統的紀錄片美學觀念。創作者在紀錄片的藝術創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美學元素,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大眾對紀錄片通俗化的審美需求。四是多樣性。人們精神追求的多元性,決定了紀錄片主題和類型的多樣性[1]。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社會性需求,目前出現了各種題材的紀錄片,如生活、傳記、地理、歷史等。
2 新媒體的概念及傳播特性
新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環境強調萬物皆媒的理念,簡單來說,一切物質都可以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目前新媒體涵蓋所有的數字化媒體形式,如移動端媒體、網絡媒體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借助移動端媒體獲得了高速發展。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呈現出以下特性。一是全時段傳播。根據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可以將媒體信息的傳播分為定時、即時、實時和全時四個不同發展階段。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得到了明顯提升,各種新媒體技術使信息傳播進入了全時階段。二是全地域傳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受眾可以借助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實現信息全地域傳播。三是全民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和應用,使信息制作和傳播不再是媒體和相關機構的特權,大眾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發布者,信息傳播呈現出全民性特征。四是全媒體傳播。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某個媒介形式,如文字、圖片等,而可以通過視頻、動畫、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2]。另外,信息傳播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媒體形式,還可以通過各種數字化媒體進行傳播,信息傳播呈現出全媒體特征。
3 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
3.1 全民記錄
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降低了信息制作和傳播的成本,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的觀察者和信息的發布者[3]。加上各種新技術的出現,視頻拍攝變得更加便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記錄生活,各種草根拍攝的紀錄片,成功打破了官方的壟斷。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也為草根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渠道,并且這些平臺的點贊和評論等功能,強化了紀錄片的互動性,更能引發社會討論,提升紀錄片的傳播熱度。例如,很多旅游博主會將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發布到各大媒體平臺上。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實現了從官方記錄向全民記錄的轉變。這一轉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使紀錄片的類型更加多樣化,推動紀錄片創新發展。
3.2 快節奏敘事
信息接收終端的不同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顯著的區別,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終端多為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媒介,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受眾接收信息的終端變成了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的微屏,對視頻信息的畫面、聲音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轉變,在紀錄片創作中,需要對畫面、聲音等進行優化處理。例如,在傳統紀錄片創作中,通常會使用長鏡頭和長語言,為了適應受眾微屏接收的需求,紀錄片的畫面語言需要作出改變,盡可能地利用特寫鏡頭,抓住受眾的眼球。
基于紀錄片的這一轉變,新媒體背景下的紀錄片傳播呈現出快節奏和集中敘事的特征。例如,在紀錄片《京劇》創作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微屏傳播的需求,使用了大量的新媒體技術。整部紀錄片采用4K標準拍攝,畫面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極具視覺沖擊力,能夠快速抓住受眾眼球。同時為了更全面地呈現京劇發展史,該紀錄片還使用了三維動畫技術,對一些已經損毀的與京劇相關的知名建筑進行復原,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4]。
3.3 微觀敘事
隨著移動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人們記錄生活更加便利,這也使新媒體平臺上出現了大量記錄個人生存境遇和情感經歷的視頻。這些視頻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更易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拉近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基于全新的媒體語境,紀錄片的敘事內容也逐漸從宏觀敘事向微觀敘事轉變。雖然微觀敘事不像宏觀敘事那樣題材宏大,能夠將社會風貌全面呈現出來,但微觀敘事可以通過聚焦普通大眾,將大眾最關注和關心的問題反映出來,也可以展現深刻主題。通過挖掘人們身邊容易被忽視的人或事,以小見大地反映社會問題,更能凸顯紀錄片的真實性,也更易于使紀錄片被受眾接受,發揮紀錄片的社會效應。
3.4 內容短小精悍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信息量急劇增加,受眾每天都需要面對海量信息,并逐漸形成了快節奏瀏覽和碎片化瀏覽的習慣,短小精悍、制作精良的視頻信息更容易吸引受眾。為了迎合受眾心理,目前各大媒體平臺上的紀錄片也呈現出短小精悍的特征,便于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快速瀏覽。另外,目前紀錄片類型多樣、內容新穎,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信息獲取需求。
4 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創新途徑
4.1 豐富創作題材
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得到了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為大眾拍攝和傳播視頻提供了便利,紀錄片的創作也由官方記錄向全民記錄轉變。相較于專業的紀錄片創作者,普通大眾具有更獨特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生活中的日常記錄往往就是非常珍貴的紀錄片素材。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創作者要想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就必須深入基層,多聽、多看、多觀察、多體會,并能從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獲取有價值的視頻素材,挖掘其中的深刻內涵,開闊創作視野,豐富創作題材。
例如,紀錄片創作者可以基于微觀敘事視角,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進行觀察,并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然后結合現實社會背景,挖掘其內在的故事性和真實性,引發人們對該群體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以《西單女孩》為例,該紀錄片的時長較短,并且視頻是由拍客使用手持DV拍攝的,講述了“西單女孩”任月麗在西單地下通道內彈吉他賣唱的故事。該視頻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后,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各大媒體也紛紛跟進。該視頻之所以能引發關注和熱議,是因為“西單女孩”是“北漂”群體的縮影,視頻內容能夠引發廣大在外漂泊人群的共鳴。
4.2 凸顯美學特征
雖然在新媒體背景下,人人都能成為紀錄片的創作者和發布者,但相較于專業的紀錄片創作者,大眾拍攝的紀錄片缺乏技術性和專業性,不利于凸顯紀錄片的美學特征。因此,紀錄片創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使用綜合性的專業手段,對視頻進行藝術化處理,提升視頻的藝術性和故事性。而在強化紀錄片的美學特征時,紀錄片創作者可以借鑒優秀作品,如《故宮》《沙與海》等,這些優秀紀錄片的拍攝藝術手法和敘述藝術手法等都非常值得學習。紀錄片的敘事藝術主要包括對敘事方式、敘事內容、敘事結構和敘事空間等的把控。以敘事結構為例,紀錄片較為常見的幾種敘述結構包括板塊式、中心串聯式和階梯遞進式等。而具體使用何種敘事結構,則需要紀錄片創作者根據視頻的主題和內容,酌情選擇,達到增強紀錄片感染力和藝術性的效果。
4.3 優化觀感體驗
新媒體時代,受眾對紀錄片的心理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根據現代受眾的特征,充分考慮受眾的實際感官體驗,增強紀錄片的傳播效果。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下,受眾逐漸形成了快節奏和碎片化的瀏覽習慣。因此,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在敘事方式和藝術呈現上,創作者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特征,合理把控敘事節奏。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美食、文化、社會等題材最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而傳記、時事等題材在某些輿論導向下,也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創作者需要根據時下熱點,選擇合適的創作題材,并選取獨特的創作視角,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紀錄片作品,吸引人們的眼球。
另外,為了迎合受眾快節奏的瀏覽習慣,紀錄片創作者需要對敘事節奏進行合理把控,松弛有度地開展敘事,讓受眾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瀏覽。如今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中,就有各種短視頻博主對長視頻進行剪輯分集,配以生動有趣的解說詞,使其獲得新生。以紀錄片《古村物語》為例,整個紀錄片被分成了14集,每集時長在13分鐘左右,符合受眾的視頻瀏覽習慣。每集都以某個具體的古村落或人物為題材,主題明確、內容精悍,獲得了受眾的一致好評。
4.4 創新拍攝技術
紀錄片是以視頻形式出現的,視頻的拍攝水平會直接影響紀錄片的品質。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很多新型的視頻拍攝技術和設備,為紀錄片拍攝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了給受眾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紀錄片創作者應基于新媒體視域,積極探索新型拍攝技術。除了常用的延時攝影、高速攝影和水下攝影等技術外,還可以將動作捕捉技術、影視動畫技術等運用到視頻素材的拍攝中,為大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5 結語
新媒體網絡環境下信息的高速傳播,使紀錄片發展獲得了全新機遇,資源與信息的互聯共享,可以為紀錄片的創作帶來更多機遇,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新媒體傳播呈現出全時段、全地域和全民性的特征。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在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應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讓紀錄片傳播更具開放性,擴大紀錄片的受眾范圍,促進紀錄片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俊.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9,3(1):67.
[2] 包春新.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J].傳媒論壇,2018,1(13):88-89.
[3] 陳燁偉.新媒體背景下影視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及特性[J].戲劇之家,2018(5):110.
[4] 余飛蓉.試析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4):118,120.
作者簡介:李紅坦(1980—),男,河南新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文化與新媒體傳播。
楊凱(1998—),男,山西運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