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吳函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督促地方各級政府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普及工作,利用以文創產品為載體等形式,促進解放區經濟發展。當代版畫藝術要實現其價值,創新發展至關重要,紅色版畫藝術應該不斷創新和發展。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以鮮明的主題貫穿始終,這一特點有利于紅色版畫在群眾中的宣傳,實現對廣大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紅色版畫藝術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發展,在解放區木刻版畫的承載下,強化系列學習教育,發揚解放區紅色版畫的精神內核,加大對紅色版畫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并將其融入現代產品和設計中,從而創造出更多優秀的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作品,充分發揮紅色版畫藝術的價值。文章研究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發展現狀,目的是使讀者了解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的特點,認識到紅色木刻版畫在解放區創新設計中的實踐意義,以期促進相關創新設計的發展。
關鍵詞:解放區;紅色文化;木刻版畫;藝術視覺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
我國版畫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其中,抗戰時期的紅色木刻版畫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的重要一支,解放區的紅色木刻版畫是對黨和國家歷史的見證。但是,當前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的發展過程和具體特征還沒有比較系統和完善的研究,有關文創產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題材的創新設計同樣不盡如人意。本文就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的藝術視覺與應用展開探討。
1 木刻版畫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1.1 木刻版畫發展歷史
木刻版畫源遠流長,據記載,木刻版畫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唐代,并經過宋元至明清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進入現當代繁榮昌盛時期。而新興木刻版畫在木刻版畫發展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其發展可以進一步細分成以下幾個時期。
一是興起階段。魯迅在全國范圍內極力推動木刻運動,1931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上,新木刻有關作品首次在我國境內展出,它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開始發展的象征。
二是萌芽時期。1930—1937年,我國木刻版畫藝術直接借鑒了歐洲,尤其受蘇聯、德國等國家的影響很大,而且這個時期所創作的版畫作品,現實內容與具象形式同時存在,可以分解為革命現實主義與歐洲表現主義兩種。
三是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木刻版畫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解放戰爭時期的版畫藝術作品大多是宣揚抗戰的紅色木刻版畫作品,反映解放戰爭的時代特征和時代風氣,這些木刻版畫的問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代表了中國新興版畫戰斗類別的終結。
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以黑白木刻版畫為主,謳歌新時代、展開新生活,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進取,成了木刻版畫創作的
主題[2]。
1.2 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現狀
中國木刻版畫藝術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軌跡相伴而生,任何藝術都不會憑空產生,都是由時代來確定風向,而解放區木刻版畫藝術是新興木刻版畫的精髓,它集抗戰時期藝術和大眾共同審美于一體,通過木刻版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地豐富精神,通過眾多抗戰主題激勵人們繼續前行、戰斗,現實主義在解放區木刻版畫中是時代主題[3]。
木刻版畫制版方式簡單方便,并且對印刷的要求不高,立足于當時艱苦卓絕的抗戰形勢,木刻版畫這種宣傳形式非常適合在大環境中推廣,方便戰爭時期的應用。解放區木刻版畫在其晚期藝術形式上有著難以抹消的作用,對其開展一系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
2 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的類型
2.1 實用美術類
實用美術對部隊和根據地建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從實用美術類的角度看,解放戰爭中,創作出了一大批實用美術類木刻版畫藝術作品,代表作品是新四軍“N4A”臂章、抗幣、廣告宣傳單、連環畫、漫畫、年畫、郵票等。除此之外,還包括報頭、插畫和花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建設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
2.2 鄉村題材類
鄉村題材類的作品主要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創作者體驗到的美麗鄉村風景為主。楊涵對鄉村題材類木刻版畫頗有心得,先是在新四軍《蘇中報》當過專職木刻創作員,然后還當過《蘇中畫報》主編、副編審,華中軍區《江淮畫報》編輯等。楊涵創作的《曬鹽》《打麥場》《舂米》等作品,都是以當地群眾生活和地方自然風光為題材。其中,《幫助老百姓收割》展現的是當時新四軍在革命根據地幫助農民群眾進行收割時的工作情景,深刻地體現了軍民一家親的深厚友誼。
這些作品都非常生活化,把社會場景簡單明了地重現給觀眾,畫面質樸逼真,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和諧美好的社會景象。通過宣傳鄉村題材類木刻版畫作品,提升了人們的文化素質,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是團結軍民力量、與敵軍作戰的強大“武器”。
2.3 軍事題材類
解放區木刻版畫與時代主旋律抗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版畫表現抗戰時期軍事題材,以達到鼓舞群眾的目的,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帶動廣大人民共同奮斗。主題直接為當時的需要服務,也就是抗戰的需要,基本上涵蓋戰爭各個方面,因此當時木刻版畫中的軍事題材主要是發動群眾踴躍從軍,響應時代號召;行軍作戰時,學習偉大的精神,落實時代使命;實現軍民團結等。這些木刻版畫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極具宣傳和教育意義。
比如吳耘的木刻作品《擁軍公約》,該作品創作于皖南事變之后。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新軍部于江蘇蘇北鹽城復建。吳耘的木刻作品在《江淮日報》上發表,并且每期推出與本期內容相配套的木刻和漫畫系列作品。其后,有關報刊紛紛創辦,使新四軍各師團乃至華中各戰區藝術創作達到了極高水平,在鼓舞和激發軍民士氣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又如1938年劉峴創作的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黑白木刻作品——《鞏固團結,抗戰到底》,此幅作品展現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和后方救亡宣傳的許多側面,形成了一種向外擴展的勢力。迎頭飛來的敵機,增強了戰爭氣氛,還形成了同仇敵愾之心。通過超時空構圖組合,精心木口木刻,完美地表現出激烈的抗戰場面,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團結軍民共御強敵的作用。
3 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的特征
木刻版畫發展到今天,在不同時代語境中,所具有的內涵不一樣,但是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尤其如此。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在與中國革命戰爭相結合的過程中,其歷史價值得到了充分彰顯。其主要特點如下。
3.1 充滿民族文化特征
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性,而這種民族特性可以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來展現。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就是解放區革命文藝的體現,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民族性認知在一個民族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如果全民族不能團結、通力協作,解放戰爭就難以取得勝利,國家會繼續萎靡不振。抗戰時期版畫藝術與純欣賞性質的藝術不同,它要帶動民眾產生情感共鳴,喚起民眾抗戰熱情。
正因如此,解放區紅色版畫藝術更應從群眾出發,深入群眾生產生活。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以親民為途徑、以群眾為起點這一特征,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和贊許,從而實現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的目的。
3.2 獨具地域特色
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受地域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地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態。版畫藝術與時代背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版畫的創作思路和形式等,都與人們的生活狀況有關。版畫藝術風格具有時代屬性,版畫的題材、主旨、風格以及內涵等,是對當時現實環境的客觀折射和體現。
版畫可以真實地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的方方面面,更是歷史的縮影。各地在地理環境、歷史人文、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各個區域和民族在生活習慣、文化乃至審美上表現出差異,這注定了版畫創作過程存在地域性差異。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地域特色,比如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等,希望能更好地表現自己和地方版畫文化,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當代版畫藝術的創新發展。
3.3 具備思想共鳴特征
解放區版畫的題材十分豐富,提煉出感人至深的故事或慘烈的戰局等主題,以版畫方式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以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引起大眾的廣泛共鳴,“其產生發展和結束都是直接和間接地從屬于和制約于戰爭的”,它具有伴隨戰爭進程而變化的特征。因此抗戰時期,紅色木刻版畫在抗戰宣傳、鼓動軍民聯合、促進生產發展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可以說,解放區紅色版畫在抗戰時期,是宣傳抗戰的有力手段,對抗戰起著重要的作用。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產生和建設于服務大眾的理念,其思想內涵和形式是一致的,這就是宣傳性。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運用同一種技巧時,人們通過使用各種標志來傳播有關思想觀念,從而對人的觀念、行為產生影響。
4 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創新設計的現實意義
4.1 發揚版畫精神內涵
題材內容、精神內核和表現手法是版畫藝術必不可少的部分,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藝術創作與抗戰時期時代主題息息相關,在各個根據地,藝術家都是直接為作戰需要而工作,通過大量版畫創作,實現與部隊抗戰合作、提高軍民文化水平、激發軍民積極性、擴大解放區軍隊的目的。因此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藝術創作對如今的藝術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版畫藝術創作,必須明確作品主旨和精神內涵,將其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否則創作出來的版畫作品就會空有其表。創作者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要表現的情感融入版畫中,將版畫精神內涵和創作形式融為一體,并在創作過程中不忽視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做到靈活運用、有機結合。
4.2 傳承民間文化藝術
要想實現良好的傳承發揚,革新優秀的版畫藝術,就要實現其與民間藝術的有機結合。傳承當地特色文化,科學完善手段,使民間藝術和版畫藝術在深層次上結合,深入了解兩者間的聯系,在版畫藝術創作過程中,巧妙地在版畫作品中滲透民間藝術,彰顯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人們對文化的知覺,堅定人們的民族文化信心。
通過民間藝術和版畫藝術的有機融合,持續保護和繼承這些文化,不斷增強人們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把文化反映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推動版畫藝術不斷革新,使版畫藝術擺脫目前面臨的窘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大規模產業形態。通過科學的策劃,將文化反映到版畫藝術中,使文化及其精神內核根植于人們的心靈深處,突出民族特色。
4.3 加深思想認識
紅色版畫藝術不應限于固有思維下的版畫作品,而要站在更高層次考慮問題,以較新的發展性思維進行審視。當前我國面臨一場深刻復雜的變革,對此,應深入了解發展情況,加深認識,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應對機遇和挑戰。應對紅色版畫藝術有更深入的認識,不斷更新創作理念,開闊紅色版畫藝術發展視野,這樣才能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斷改善、創新紅色版畫藝術,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實現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5 結語
木刻版畫由來已久,抗戰時期解放區紅色木刻版畫藝術作品完美地反映了時代特征和時代風氣,激發了民眾的抗戰熱情。如今,有必要深入了解紅色木刻版畫藝術的歷史意義,在木刻版畫藝術原有基礎上,不斷開闊其發展視野,弘揚木刻版畫的精神內涵,通過融入民間藝術,實現木刻版畫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正昕.李樺的木刻版畫對表現主義的紅色改造(1935-1947年)[J].西部皮革,2021,43(14):102-103.
[2] 陳泉如.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價值研究[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21(11):28-29.
[3] 郭麗娜.革命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山西抗日根據地木刻版畫創作特征[J].名作欣賞,2021(5):179-180.
[4] 王夢,杜建國.河北紅色題材版畫作品發展歷程與藝術特色研究[J].河北畫報,2022(2):43-45.
作者簡介:張靜(1975—),女,湖北恩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吳函(1996—),女,河北承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