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
摘要: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是激發兒童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源頭活水,而游戲作為廣受兒童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促使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內化美術知識。鑒于此,文章對游戲融入兒童美術教育中的作用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兒童;游戲;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3
“兒童美術教育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教育,它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1]兒童美術教育作為一種藝術審美活動,不僅對兒童的一般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與教育意義,更是從對美的追求層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發揮創造力,引起學生的情感律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兒童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故而灌輸式教育并不完全適用兒童教育。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兒童視游戲為生活,兒童好游戲是天然的傾向。”游戲也同藝術一樣,是一種自覺的活動,在兒童世界里是最具吸引力的一個詞,在兒童美術教育中融入游戲活動,可以使教學氛圍輕松化、教學形式趣味化。游戲更可作為一種良好的溝通媒介,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內在的情感需求和個性發展需要,讓他們在游戲中獲得對美的感知與成功的體驗,這對切實提高兒童美術學習能動性與審美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與作用。
1 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發展水平,他們的認知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無意性、情境性和具體形象性的特點。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從心理上,兒童和成人對于藝術本身的價值與意義的定義都是截然不同的。兒童正處于迅速成長的過程中,藝術只是他們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其心理特征與思想意識不同于成人,所體現的肢體語言與創作形式自然也不盡相同。受認知和發展水平的限制,兒童缺乏生活經驗,并不具備很快掌握美術繪畫技能與專業知識的能力,他們往往只對常接觸的熟悉事物有描描畫畫的本能興趣,并把繪畫作為一種表達自己和宣泄情緒的途徑。
因此,兒童美術教育要側重于結合兒童的心理與情感需求,注重他們對藝術創作的感受與創作過程,而非結果。尤其是以游戲為輔助方式進行美術教學,要充分利用兒童對游戲的喜愛,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授予他們并不止步于美術作畫與藝術創作所需掌握的技能知識,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就是適合在游戲中學習知識與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形成健康的身體。”[2]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用獨特的游戲方式創設一個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兒童認知能力的教學情景,并引導兒童在獲得游戲體驗的同時,感受美術教育帶來的豐富感官體驗,有助于激發兒童的藝術創作激情和原始興趣,幫助其學會憑借某種生理本能作畫,使其逐步從游戲心態轉向自主學習的方向。
兒童美術教育課程教材在整體編排設計上,本身就設計了一部分游戲內容,引導兒童在觀察、學習、描摹、游戲的過程中完成教材所規定的任務。正如教育家皮亞杰所說,游戲、競賽等活動最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的方法,恰恰順應了兒童在迅速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帶來了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手法多樣,在可控范圍內將游戲與美術教育優化結合,能夠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掌握美術知識,接受藝術熏陶,充分展現自我。
2 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3]在開展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應順應兒童天性,以課程本身的內容與形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進而才能取得有效的美術教育效果,不可強制要求兒童。從皮亞杰關于興趣的觀點可知,興趣是一切活動順利進行并保證其有效性的基礎,而美術教育更要在培養兒童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發揮其學習與動手繪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以其為出發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兒童天生活潑好動,喜歡玩游戲,而游戲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刺激性、新穎性、挑戰性,更易引起兒童的好奇心與興趣。在教學工作中,游戲與美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游戲與美術教育優化結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把美術教學內容逐步滲透到游戲中,把游戲作為教學的輔助方式,使兒童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接觸美術、展開創作,充分發揮兒童的天真與想象,能夠有效避免兒童被動學習的局面,增強兒童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運用多種游戲方式,為兒童創設游戲情境,讓兒童接觸學習更多有趣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形成優良的綜合素質。在游戲化學習理念驅動下,兒童往往更樂于主動學習與思考那些與游戲相關的知識技能。比如,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帶領學生參與手工制作小游戲,教師可先帶頭制作手工作品,引導兒童先觀察后動手。手工制作小游戲不僅有利于兒童全身心地沉浸在游戲活動氛圍中,提高兒童的動手能力,而且將游戲融入美術課程中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也更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能夠激發兒童自主探究與實踐的積極性。
通過參與游戲,兒童對美術也會產生新的認知,益于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他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通過畫作映射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有助于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深入探析兒童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引導兒童。
3 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以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創造、創造力是新世紀教育研究中的大課題,而美術教育以其學科及教學的屬性、特點成為創造力培養的最佳領域。”[4]相較于傳統美術教學形式,將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的授課形式在激發兒童美術學習興趣的同時,更易使其因興趣的產生而投入更多腦力勞動,促使兒童主動挖掘自身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身體機能,進而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美術創作須同時運用眼睛、手、大腦甚至鼻子和耳朵等不同感官,經過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加工,最后將所有感官體驗通過美術作品展現出來,而這就是創造的過程。心理學家的長期研究表明,任何創新最初都是通過創造想象,對原始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從而最終形成某種新形象、新結構,這是開展創新活動的第一步。兒童時期正是這種想象力萌芽進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往往不受傳統教育教學經驗的束縛,想象更加大膽,更富有探索創新意識。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巧妙運用趣味十足的游戲,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可以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激發兒童對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寓教于樂,達到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的目的。培育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培養兒童動手能力的作用,還要注重兒童在創作過程中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在手腦并用的同時,注意觀察兒童對此科目的興趣源于何處,進而引導兒童進一步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更好地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比如在美術教育課堂中,應多為兒童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引導他們在做游戲的同時深入挖掘自身潛能,在游戲中發現自我、發揮個性。而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帶著一顆童心去看待與呵護每個兒童,積極開發兒童的創造潛能,幫助他們掌握豐富的美術知識,開闊眼界,讓美術教育在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方面發揮作用。
4 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以培養兒童的團隊合作能力
筆者在任教師時,在與近100名兒童及部分家長的溝通交流中得知,大部分兒童很樂意與同學溝通并參與團隊合作,但在有溝通與合作意愿的兒童中,有近2/3的兒童不知該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學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同專業之間的劃分都更加明確細致,故要做好一件事離不開良好團隊合作。人們常說團結就是力量,個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團隊合作的力量永遠大于個人力量。培養兒童的團隊協作意識是現今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要以此為目標首先教會兒童如何與人有效溝通,在培育好兒童溝通能力的基礎上,教育效果才能更上一層樓,為穩扎穩打培育團隊合作學習能力打好基礎。有效的溝通與協作能力,會對兒童長大后走上工作崗位能否快速適應崗位要求產生直接影響。
團體性游戲屬于游戲的一個分支,在游戲過程中需要游戲參與者彼此加強交流與合作。而將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往往也需要團體參與,讓兒童在游戲過程中不斷發掘探索自身的潛力,積累經驗,獲取同學的信任與認同,試著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以期在思想情感上達成共鳴,進行有效溝通,并以此為契機嘗試與同學建立協作關系,促使兒童將參與團體性游戲獲得的啟發轉化為知識的實踐運用。
隨著兒童主體意識的日益增強,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在對事物作出相應評價的同時,開始和同伴相互欣賞并評價彼此,從而獲得自我滿足。參與游戲活動的兒童處于一個相對自由且活潑好動的群體環境中,他們善于相互模仿與學習,這是一種充滿趣味性和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個體行為。
比如,教師可設計一個以創作為主的競賽游戲,讓兒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競賽,先完成本組任務,再與其他小組比賽,并設置激勵機制鼓勵參與者,使他們逐漸適應團隊溝通與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對兒童而言,游戲本身就可作為與其同伴交流互動的工具。開展團體性游戲,不僅有助于培養兒童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還可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個人的任務完成情況與集體利益直接掛鉤,形成個人與集體榮辱與共的意識。
5 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以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
“在完整的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促使創造性思維更加活躍,而創造性思維又使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斷升華。”[5]在兒童的眼里,周圍世界真實而又美好,他們感受到的一切美必定是源于實際生活的,他們對事物的直接感受與認識表達了兒童最純真的天性,而成人在其中則扮演著一個挖掘、指導、培養其藝術能力的重要角色。
將游戲融入美術教育中,為兒童美術創作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使兒童從美的現象、美的情境、美的事物中去發現美、創造美。雖然常與美的事物相伴,但是未經專業的美術教育,兒童未必有感知周邊美好事物的意識。兒童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形成對美的感知力,在此基礎上掌握美的本質,通過美術學習與創作感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