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銘軒 許敏蘭


摘要:文章以湖南省澧縣農民工問卷數據為例,基于主體態度、主體動機、主體資本和鄉村振興政策共4個維度設置21個變量,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受到身邊群體或媒體報道影響、實現自我價值與全面發展、家庭收入檔次、對返鄉創業和相關培訓政策知曉程度、對鄉村振興政策扶持力度滿意程度、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等都是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重要因素。結合實證研究結果提出政策建議,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媒體五維聯合推動農民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探索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新模式與新機制;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注重提質賦能增效;建設“互聯網+”智慧農民工創新創業平臺。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性深入實施下,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辭掉城市工作投身返鄉創業大軍。伴隨著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才、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推動鄉村發展。與此同時,如何積極推動和有效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也是我國各級政府關注的重要議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此后政府不斷出臺一系列激勵扶持政策,總結工作經驗。在此背景下,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推動更多農民工實現更高質量的返鄉創業是延續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潮和探究農村更多發展可能性的關鍵所在。
創業(Entrepreneurship)一詞最早由Richard Cantillon提出并引進經濟學研究領域,此后學術界關于創業問題在不同視角下開展了大量研究。心理學相關文獻提出,意愿能有效地反饋人有目的性地規劃或定奪是否為某事賦予行動的動機,因而創業意愿常被納為預測主體創業行為的最佳指標。國外眾多學者以創業意愿為切入點對創業行為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表明,企業家的創業意愿主要受年齡、性別、財富和挑戰等多重因素影響。結合以上主客觀影響因素,學者們將企業家的創業行為視為一個持續性的動態過程,從而建立Gartner模型等創業模型。國內眾多學者也開展了大量研究,證實這些影響因素對于中國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工作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機制體制的特殊產物,不同于一般主體的創業行為,我國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其特性。首先,不同于一般創業主體,我國農民工有其個體特征:鄉土情結的強弱會影響農民工創業意愿。同時,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民工群體內部存在明顯的代際差異,第一代農民工的返鄉創業意愿要強于新生代農民工。其次,不同區域間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有其不同特性:相比于河北籍的新生代農民工,擁有北京戶籍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更好的教育和人脈資源等,因而更偏好于返鄉創業。此外,徐錫廣(2017)等學者重點探究我國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獨特性,對鞏固民族團結、實現鄉村振興和推進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綜上所述,國內外豐富的研究成果給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仍存在以下兩方面的研究空間:第一,作為中部勞務輸出大省之一,湖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有限,尤其是相關變量篩選設計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第二,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推進的新發展形勢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愿如何,其影響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高質量的鄉村振興?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思考。本文以湖南省澧縣為例,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理,并結合現有政策背景推動政策優化,為提升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鑒。
二、理論框架分析與研究變量設計
(一)理論框架分析
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抉擇,是基于其返鄉創業期望收入與相應付出機會成本二者間的博弈。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期望收入主要包括創業收益等直接收入和社會聲譽等間接收入兩方面。就其機會成本而言,主要包括資本、勞動、技術投入等直接成本和因選擇創業而放棄務農或務工所得的工資收入等間接成本。將某一周期內“總”收入扣除同周期機會成本(同周期直接成本+同周期間接成本)所得的收入,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將其定義為人力資本投資的“純”收入。基于人力資本理論,胡俊波(2009)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屬于廣義人力資本投資,從而提出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取決于創業所能獲得的凈現值(NPV):
式(1)中,n為收入流動期限,p為返鄉創業成功概率,u為效用函數,i為外生市場貼現率,yj為返鄉創業所得并減去所有直接成本的純收入,xj為務農或就地務工所得減去所有直接成本的純收入;V(y)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純收入現值,V(x)為農民工務農或就地務工純收入現值。該模型是基于農民工已經返鄉后,在務農、就地務工和創業三者間意愿抉擇的概念界定下建立的。在理性“經濟人” 假設下,農民工已經返鄉后的從業抉擇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0,期望收益(創業)>機會成本(務農或就地務工)→創業<0,期望收益(創業)<機會成本(務農或就地務工)→務農或就地務工=0,期望收益(創業)=機會成本(務農或就地務工)→維持現狀(2)
不同于其概念界定,朱紅根等(2010)不考慮農民工是否已經返鄉,直接從農民工返鄉創業期望收入與機會成本角度出發,構建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抉擇函數:
式(3)中, π■為期望收入,T■為返鄉創業需繳稅率,σ■ 為收入現金折扣率,u為農民工選擇返鄉務農的概率,wi為外出務工獲得的收入,Bi為返鄉務農獲得的收入,T■為農民工返鄉務農或外出務工所需繳稅率,Ci為因返鄉創業產生的成本。當Ii>0時,農民更偏向于返鄉創業,反之則農民工更偏向于務農或外出務工。
綜合二者模型可知,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主要取決于農民工返鄉創業期望收入和機會成本(外出務工收入、農民工返鄉務農收入等)等因素。同時,這些因素又主要取決于主體態度、主體動機、主體資本、鄉村振興宏觀政策等因素。
(二)變量設計
基于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權變管理理論等意愿行為關系理論,本文提出主體態度、主體動機、主體資本、鄉村振興政策共4個變量維度,并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法對觀測變量進行賦值。
1. 主體態度
主體態度指個體對行為的喜好程度和對行為結果的期望與信念,且態度是創業意向最重要的前因變量。積極正向的主體態度對于提升農民工創業意愿具有重要意義。
2. 主體動機
動機是人產生大多數行為的心理傾向和動力來源。本文將主體動機劃分為生理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指農民工為了維持生存需要而創業;社會性動機注重創業中人際關系維持與發展;成就性動機追求創業中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3. 主體資本
主體資本是指在農民工先天具備或后天產生所擁有的所有可得資本總和,通常由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構成。經濟資本指農民工全部所擁有的可以直接兌現成為貨幣形式,或制度化形成產權形式的財富總和;社會資本指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及網絡結構中的相對穩定潛在資源;人力資本包括受教育程度等一般人力資本和與特定行業密切相關的專科知識技能、創業經驗等特殊人力資本。
4. 鄉村振興政策
政府出臺頒布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對于國民的創業意愿有著顯著影響。在創業成本高昂的國家,創業意愿往往低迷。政府簡政放權等政策改革有利于激發區域內居民的創業意愿。
三、數據來源與農民工樣本基本特征
(一)變量數據來源
2021年,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發布《關于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名單的公告》,其中澧縣有20個村入選為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澧縣下屬地區共19個鄉鎮(街道),除如東鎮有2個行政村入選外,其他18個鄉鎮(街道)均有1個行政村入選。因此選取這20個村開展實地調研。課題組于2021年7-9月在湖南省澧縣共調查220位村民,共計收回213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82%。
(二)樣本基本特征
樣本中男性受訪者占比54.93%;年齡以21~40歲為主,占比73.71%;已婚者占比75.59%;多數受訪者具有初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外出務工時間以中短期為主,外出務工1~5年占比66.20%;工資收入方面,多數農民工有1500~4999元的月收入,占比80.28%。
四、模型構建
基于4個維度研究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本文可設定函數為:
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F(主體態度特征變量,主體動機特征變量,主體資本特征變量,鄉村振興政策特征變量,隨機擾動項)(4)
進一步設置自信程度等21個觀測變量,可設為:
設定 “農民工是否產生返鄉創業的意愿”為因變量,該因變量為二分選擇變量。鑒于對數概率比模型的優點,本文在分析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時,選用該模型。因此,對于二分類結果變量Y和解釋變量X,則P(Y=1|X=x)=1-P(Y=0|X=x),構建如下二元Logistic模型:
對數發生比則有:
式(7)中,p■為農民工具有返鄉創業意向的概率,X■為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自變量。
五、實證分析
(一)數據信效度檢驗
本文運行SPSS26.0軟件檢驗調查問卷信度,所得Cronbachs α系數及其標準化 Cronbachs α系數均高于0.600的基準,說明本量表內部一致性好。進一步對所收集的問卷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所有觀測變量的KMO值都高于0.600的基準,Bartlett球形度檢驗Sig.值均為0.000(遠小于0.050的基準),說明可進行因子分析。同時,所有觀測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可知本量表的聚合效度較好,AVE值都高于0.500的基準,可知本量表的區分效度較好。
(二)模型適配度檢驗
利用SPSS26.0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探究觀測變量對返鄉創業意愿的影響。根據結果顯示,所構建模型通過擬合似然比檢驗(P=0.000<0.05),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所構建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中,霍斯墨-萊梅肖檢驗的P=0.267大于0.05,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
(三)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可得出潛變量和各觀測變量對返鄉創業意愿的影響結果。結果顯示,21個觀測變量中有6個觀測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可知:
第一,社會性動機對返鄉創業意愿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受到身邊群體或媒體報道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說明受到身邊群體或媒體報道影響越大,創業意愿就越強。身邊群體與農民工自身有著相似的背景條件,周邊群體創業的成功案例會鼓舞人積極嘗試。其次,身邊群體的思維影響農民工自身的認知看法,尤其是親朋好友的鼓勵能給予強大的精神動力。此外,媒體通過宣傳政策、市場動態信息和解讀創業成功經驗,能增強返鄉創業者信心,從而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
第二,成就性動機對返鄉創業意愿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實現自我價值與全面發展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越想要實現自我價值與全面發展,創業意愿就越強,這是因為農民工對其自身期望價值越高,越想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從而不斷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第三,人力資本對返鄉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越多,創業意愿就越弱。可能因為農民工自愿和被安排參加的職業技能培訓越多,對自身工作要求越高和領導對其重視程度越高。多次參加技能培訓和實踐活動能顯著提高個人工作能力和素養。高素質的技工人才對于公司往往是稀缺的,因而公司為留住人才會給予其更高的薪資和待遇,從而削弱了返鄉創業的動力。
第四,經濟資本對返鄉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與本村其他家庭相比,農民工的家庭收入檔次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家庭收入檔次越高,創業意愿越強。農民工家庭收入檔次越高,閑置資金流越多,創業啟動資金越充足;另一方面,高檔次收入家庭往往有著更多土地、人脈等重要生產資源,降低了創業所需的沉沒成本。
第五,鄉村振興政策對返鄉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對返鄉創業和相關培訓政策知曉程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創業意愿。返鄉創業和相關培訓政策知曉程度越高,創業意愿越強。一方面,返鄉創業熱情高漲的農民工會更加主動關注相關創業和培訓政策,政策知曉程度會更高;另一方面,政策知曉程度越高,越能精準規劃和計算其返鄉創業的期望收益,越能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對鄉村振興政策扶持力度滿意程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了農民工創業意愿。對鄉村振興政策扶持力度滿意程度越高,愿意創業的意愿就越強。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可知,社會性動機、成就性動機、人力資本、經濟資本和鄉村振興政策均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呈現顯著影響。在所設定的觀測變量中,受到身邊群體或媒體報道影響、實現自我價值與全面發展、農民工自身的家庭收入檔次、對返鄉創業和相關培訓政策的知曉程度和對鄉村振興政策扶持力度的滿意程度等呈顯著正相關,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呈顯著負相關。結合現有政策背景和上述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四點關于提高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政策建議。
第一,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媒體五維聯動,落實農民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積極關注農民工物質精神雙需求,讓農民工情真意切地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注重發揮媒體的社會輿論影響力,積極為農民工發聲。多形式宣傳強農惠農政策,多角度報道創業成功案例,增強農民工自信心,激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
第二,切實貼合農民工創新創業實際所需,探索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新模式與新機制。密切關注市場所需,積極開展多樣化、便利化、精準化的農民工培訓活動。持續性關注農民工創新創業培訓的經費投入,重點關注培訓的實踐性、前瞻性與指向性,探究“訂單式”“項目式”等新培訓模式和“考核式”“跟蹤式”等新長效機制。此外各級政府要善于結合當地的特色自然與人文資源,合理分析市場需求與發展動向, 引導農民工選擇當地具有獨特競爭力或良好發展空間的創業項目。
第三,發展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強化科技賦能和提高運行效率。推動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其特有優勢為鄉村發展和建設“輸血供氧”,多渠道拓展農民工創業融資來源,增加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經濟資本。鼓勵金融機構在考查自身經營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貸款門檻,尤其是從事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效應大的企業。
第四,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農民工創新創業信息交流與反饋的智慧平臺,優化農村創新創業軟環境。新智慧平臺為政府、企業、農民工等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間,尤其方便農民工及時反饋政策實施落實情況和實際效益,有利于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與反映信息落地效應,從而推動政策優化設計,汲取實踐經驗與教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惠農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體系。
參考文獻:
[1]Conner M.Armitage C.J.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Review and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8,28(15):1429-1464.
[2]Gupta V.K.Turban D.Wasti S.A.Sikdar A.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 and Intentions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02):397-417.
[3]Brand M.J.Praag M.V.Ombach M.,et al.Some Advanc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4:27-45.
[4]William B.Gartner.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04):696-706.
[5]張立新,林令臻,孫凱麗.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5):65-77.
[6]王輝,朱健.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79-89.
[7]張改清.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行為與效應的代際差異比較[J].統計與決策,2011(18):94-97.
[8]彭瑩瑩,邸耀敏.京津冀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因素[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04):316-320.
[9]徐錫廣.基于資本稟賦的貴州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2):175-180.
[10]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特別是關于教育的理論與經驗分析[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1]胡俊波.困境與突破: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理論分析框架[J].農村經濟,2009(06):113-116.
[12]朱紅根,康蘭媛,翁貞林,劉小春.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個返鄉農民工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0(05):38-4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特色農業減貧的長效機制、效應評價及對策研究”(20BJY169);2021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的聯動機制研究——以湖南省澧縣為例”(S202110554028);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開放基金項目“湖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與小城鎮化耦合發展”(19K050);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特色農業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效應評價及對策研究——以湘鄂渝黔省際交界處為例”(202210554005)。
(作者單位: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