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李艷會
摘要:志愿服務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其作為高職院校重要的專業實踐課之一,是學生提前適應社會、掌握社會生活必備技能、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國家、社會及高校要激勵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志愿服務,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保證志愿服務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文章就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的現狀進行闡述,對影響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激發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積極參與動機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影響因素;學習目標;家校協同;社會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7-005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專項課題“新時代以志愿服務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SJB760)的研究成果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重要平臺,是高職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體驗社會生活,并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專業技能、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獻提供了暖心的服務,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肯定、親切關懷、殷殷囑托,為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指引了明確方向。作為廣大青年中的重要生力軍、志愿服務重要參與群體,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為了讓高職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有所獲,確保志愿服務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本文對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激發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積極參與動機的對策。
志愿服務是在不計回報的情況下,學生自愿參加,為他人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所作出的服務工作。高職教育一般是3年制,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掌握社會生活必備技能的重要途徑,受到高職學生的青睞。當下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愿意利用大學空閑時間參與志愿服務。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個人價值能夠得以體現,同時也能幫助他人,促進社會的發展。志愿服務是一個可以實現“助人自助、互惠互利”的過程。但當前,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的差異性,造成了學生個人發展和志愿服務質量的參差不齊。
一年級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動機最強,其原因主要是剛進校,課程專業性不是特別強,學習相對輕松,課余時間比較充裕。大多數學生希望借助志愿服務,豐富大學生活,走出班級、院系、學校去結交更多的朋友,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根據學校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還可以獲取相應的德育學分獎勵,提高綜合考評名次。有少部分學生因為周圍同學都去參與,為免于自己被孤立而選擇參與志愿服務。很多志愿服務組織單位在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性不是特別強的情況下,更多地是組織低年級學生參與,所以有極少部分學生是響應組織單位的號召或迫于壓力而不得不參與志愿服務。
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學生的專業課陸續開始,二年級則是專業課重點學習的時間,學生對大學的學習、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追求,也對志愿服務項目有了新的要求,更多考慮的是志愿服務項目的專業實踐性及其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實踐指導性,希望能借助志愿服務拓展專業實踐課堂,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掌握專業知識。因為學生在二年級的第二學期末就要開始尋找實習單位,三年級的第一學期就要邁向社會進行實習,所以二年級學生開始考慮自己的就業,這時候他們特別渴望被社會認可,希望通過志愿服務積攢社會資源,進而為就業做好準備。
三年級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最弱,其主要原因是有半年時間要在實習單位工作,還有半年時間進行課程學習、學分的積累,沒有更多時間參與志愿服務。無論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影響,很多三年級學生都缺乏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另外,部分三年級學生希望借助志愿活動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用自己所學回饋社會,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有極少部分三年級學生由于自己的學生干部身份,被動參與志愿服務,應付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1.個體差異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學生高中學習成績比較優秀,學習習慣也比較好,但因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院校,他們往往不甘心,入學后便把更多的時間放到學習文化課上,希望三年后能考取本科院校,這部分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不多。一部分學生在高中時學習就缺乏主動性,來到大學后更加自由散漫,對學習和生活沒有規劃,這部分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純粹是隨性的,沒有目標驅動,其自我提升、服務社會的質量都不理想。大部分學生在高中的學習成績雖然不太理想,但來到高職院校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學校是自己新的起點,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他們往往對大學生活充滿激情,主動要求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等,不放過任何一次鍛煉、提升自己的機會。而志愿服務作為拓展教學課堂的重要途徑,也成為這部分學生十分推崇的學習渠道,他們本著提前接觸社會、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服務他人和社會的目標,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充分彰顯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由此可見,學生個體對大學學習、生活認知的差異性,導致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出現差異。
2.家庭環境
來到大學之前,家庭教育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有的學生因為生活中不缺乏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在大學生活中也懂得關愛、幫助他人,所以當有機會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時候,他們往往表現得積極主動,志愿服務參與動機較強,其個人獲得感和服務質量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也有保證。有的學生的父母因為個人追求或工作性質,志愿服務經歷豐富,所以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就強。有的學生因為父輩或祖輩中有黨員,所以政治覺悟比較高,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高,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能嚴格自律、積極要求進步,從進入大學就主動要求擔任學生干部,有志愿服務活動時也會積極報名。還有極少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所以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愛,他們往往不樂于與別人交流,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志愿服務參與動機也較弱。有的學生因為父母溺愛自己,可能在大學生活中會表現得非常自我,每次參與志愿服務都會特別在意有沒有德育學分可加,有沒有榮譽表彰或物質獎勵,而不去想志愿服務本身的意義,這會使志愿服務失去“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本質意義,也保證不了志愿服務的高質量。
3.學校因素
作為學生獲取志愿服務活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單位,學校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宣傳、志愿者培訓、支持與保障等方面,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和志愿服務的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部分學校在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時,往往把權限交給各個院系、校級學生組織等,宣傳不夠細致、到位,不重視志愿者培訓工作,無法使學生很好地了解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工作方式,很難保證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自我體驗和活動質量。甚至一些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流于形式,只是召集一些學生,拉個橫幅,找個背景,直接擺拍照片,這會導致學生對志愿服務有錯誤的認知,在以后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難免投機取巧,走捷徑。還有的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時間與學生上課時間有沖突,組織單位就直接到沒有課的班級臨時湊人數,這導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變成了打發空閑時間、盲目從眾。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行為,很多學校給予的獎勵通常是加學分或頒發榮譽證書,缺乏過程考核,不能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志愿服務失去認同感,甚至養成做事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4.社會因素
學生本著“奉獻愛心、助人自助”的理念,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展現的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奉獻愛心,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另一方面是希望將自己所學加以實踐,得到他人、社會的肯定,為自己的就業和發展積攢社會資源。高職院校培養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學生如果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更應該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志愿服務作為提升專業技能的實踐課堂,對學生來講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平臺。但目前社會上組織的一些志愿服務并沒有技術含量和很強的針對性,沒有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結合到一起,而且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無非是頒發證書或少量現金,這會讓學生認為志愿服務就是一種變相的勞動。社會各界只有重視學生志愿服務,促進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精準化,充分打造專業實踐平臺,為高職學生提供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在志愿服務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
1.依托志愿服務,轉變學習思路,確立學習目標
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很好的社會實踐課堂之一,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實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學生來講,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是不夠的,還應該走出校園,邁向社會。高職教育強調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的是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注重的是對學生就職崗位能力的培養,所以高職學生要轉變學習思路,將高職作為自己人生新的起點,畢業后可以選擇就業,還可以選擇進入本科院校深造,但在這三年中無論是理論知識學習還是專業實踐訓練,都應該學有所獲。鑒于志愿服務重要作用和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目標的契合,高職院校應該通過思想引領、課程教學、課程實踐等多個環節做好引導,將志愿服務作為職業技能訓練的一種手段,向學生說明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和實用性,鼓勵學生根據志愿服務的工作內容,明確具體的職業素養培養目標,讓學生生發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并能夠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有所收獲。
2.家校協同教育,朋輩相互學習,內化志愿精神
每個人的人格塑造和發展主要依托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能賦予一個人優秀的道德品質。志愿服務強調的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是對學生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校應該聯合家庭開展家校協同工作,與家長一起探討學生的培養方案及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職業規劃。對于不同的學生個體,要建立個人及其家庭相關信息的數據庫。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與孩子保持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主動承擔家庭事務,替家長分擔壓力,教育孩子與同學相處要相互尊重,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同時,要建議家長也關注志愿服務,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參與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并主動與孩子分享心得,還可以利用假期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以身示范地引導孩子。學校可以通過“文明宿舍”“文明班級”等獎項評比活動,打造集體主義文化,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相互幫助。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先進個人評比,樹立學生身邊的典型,讓對志愿服務比較熱心的學生分享他們的心得,鼓勵同學們一起參與,共同在實踐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關愛,切身領悟志愿精神的內涵。
3.宣傳組織到位,加強正確引導,落實志愿行動
學校是絕大多數學生獲取志愿服務信息的主要來源,學校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時應該針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形式、意義等做好宣講,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鼓勵學生從自身發展、服務社會兩個角度綜合考慮,了解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需求,培養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參與動機,摒棄學生消極的參與動機,并實施志愿者選拔制度,最終確定志愿者人選。遇到活動時間與學生上課時間發生沖突時,學校要做好溝通協調,看能否調整志愿服務活動時間或課堂時間,甚至可以取消志愿服務活動,也不能隨便調整志愿者名單。同時,學校對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要進行培訓,特別是對于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要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并聘請專業老師帶隊,以便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請教。學校還可以搭建志愿者交流平臺,鼓勵志愿者共同討論、學習,形成良好的氛圍。另外,學校可以在志愿服務中增設過程考核制度,將志愿服務納入專業實踐或社會實踐考核環節,設置一定學分的范圍值。帶隊老師負責記載每名學生的工作情況,志愿服務完成后,學生要做個人總結,撰寫實踐報告,寫明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收獲,帶隊老師需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實踐報告的質量給出考核意見,學生通過考核后方可獲取相應的學分。
4.拓展社會資源,扶持志愿服務,增強社會認同
志愿服務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環節,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的過程。對社會而言,志愿服務能夠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對志愿者個人而言,志愿服務能夠引導志愿者不斷完善、超越自我。然而這些都離不開志愿者積極的參與動機,真心實意、腳踏實地做事,更需要相關部門拓展社會資源,加大對志愿服務事業的扶持力度。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更多的學生畢業后要走進企業,從事生產一線的工作。要想保證高職畢業生能順利找到對口工作,只能從專業技能上去突破,但這僅憑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上學時能提前接觸社會,了解市場需求。而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課外實踐形式,則是幫助學生實踐理論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社會上開展的志愿服務涉及領域越來越多,但有些項目的專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要想進一步突出志愿服務的專業性,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實踐中真正得到提升,就需要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建設,需要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將志愿服務與學生的成長成才、就業聯系起來,拓展志愿服務的內容,豐富志愿服務的方式。可以請專業人員參與志愿者的培訓與管理,與學校指導老師一起對志愿者工作進行考核,頒發能證明學生實踐經歷的結業證書,這樣不僅能促進志愿者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實踐,保證志愿者的技能提升,還能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社會文明標志的志愿服務,越來越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話題,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學生志愿者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為激勵更多的高職學生加入志愿者群體,讓他們更加主動、腳踏實地做事,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奉獻愛心、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家庭、學校、社會需要形成合力,不斷強化志愿服務理念,組織開展專業化志愿服務,進行有效的培訓和宣傳,加大對志愿服務的扶持力度,完善保障志愿者利益的相關制度,共同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個人發展和志愿服務高質量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宮文育.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20.
[2]劉磊.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動機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7.
[3]劉曉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動機及提升對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9.
[4]李鑫.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引導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5]馬志鋒.基于動機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
[6]卞飛,劉志文.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影響因素及其相關性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1(01).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Yang Yan, Li Yanhu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enhancing soci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prac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adapt to society in advance, master essential skills in social life, and enhance personal professional literacy. Th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in volunteer services,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ensur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voluntary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motivation for voluntary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ir motivation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earning objectives; homeschoolcollaboration;social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