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云 盧艷民 王勇
【摘 要】 通過梳理我國海員外派發展歷程,在總結現階段我國海員外派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后疫情時代海員外派行業現狀。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行業發展需求,提出關于我國外派船員隊伍建設的建議,以期為我國海事主管部門和船員外派機構提供參考。
【關鍵詞】 海員外派;發展歷程;存在問題;船員隊伍建設
0 引 言
我國海員外派始于1950年,行業發展經歷5個階段: ① 從1950年中波公司成立到1959年香港遠洋等中資航運公司成立,國內國有航運企業選派海員到上述公司開展船舶服務,這是我國海員外派行業的雛形。② 1979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向日本航運企業派出我國第1批成建制的勞務海員,開辟了海員整套班子外派之路。③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海員外派業務的迅速發展,中遠對外勞務合作公司、華洋海事中心等海員外派公司先后成立。④ 2000年以后,亞洲市場是中國外派海員的主要市場,歐美世界頂級航運企業和船隊開始關注中國,多家國際航運巨頭開始雇傭中國海員。⑤ 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員外派管理規定》出臺,規范了海員外派行為,自此海員外派管理歸口于交通運輸部。
我國外派海員具有優良的職業技能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得到國際航運界的充分認可。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海員勞務市場的重要力量,年派遣約13萬人次[1]。 海員外派行業不僅推動了我國航運經濟發展,而且外派海員承擔著學習先進航海技術和船舶管理經驗的重任,同時在樹立我國航運強國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 我國海員外派現狀
2.1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機遇
新冠疫情前,由于菲律賓和印度的海員英文嫻熟,且工資水平低,受到國際航運企業青睞。國際航運公會2019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國際貿易商船上共有約164萬名海員,其中約50萬名海員來自菲律賓,24萬名海員來自印度,兩國海員在全球外派海員市場占比近50%;在同時間段,我國外派海員數量為13.7萬人。2021年4月以來,印度新一輪新冠疫情暴發,并迅速蔓延至周邊國家,東南亞新冠疫情逐漸失去控制,當地海員上船后引發多起船上感染事件。多家航運企業和港口拒絕印度籍海員上船,部分港口暫停了涉及印度海員的海員換班,如皇家加勒比公司暫停招聘印度海員。為了彌補近百萬的海員缺口,船舶所有人通過高薪吸引中國海員。
新冠疫情期間,我國積極采取防控措施,主要港口均可完成船員換班。國際市場對中國外派船員的需求激增,造成我國船員供需嚴重失衡,我國外派船員工資快速上漲甚至出現不合理暴漲,出現持船員證即可快速上船工作的現象。在此階段,進入外派船舶工作的船員有以下3種情況: ① 在沿海航線船舶工作、持有無限航區資格證書的船員重回遠洋航線船舶工作;② 持有沿海航區資格證書的船員通過培訓獲取無限航區資格證書; ③ 院校及培訓機構加大船員招聘和培訓的力度,大量航海新人加入外派船員隊伍。
我國對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和船員過硬的職業技能素質,使我國外派船員普遍獲得了國際船舶所有人和船舶管理公司的認可。
2.2 疫情期間外派海員存在的問題
2.2.1 職業信用水平不高
部分外派船員職業信用水平不高[2],疊加疫情的影響后,使得該問題更加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缺乏敬業精神,在大局意識、服從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等方面整體表現欠佳,主要問題是:
(1) 在無合適理由情況下,單方面終止執行合同或協議;
(2) 假借維權進行惡意投訴,造成不良后果;
(3) 訴求未得到滿意答復就消極怠工。
2.2.2 外派船員換員成本較高
當時,我國疫情防控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換班船員在上船前和下船后均有相應的隔離期,如需在國外換班,還要結合當地疫情情況考慮返回中國的航班問題。由于我國對國際航班有熔斷機制,回國的機票很難購買或價格較高,境外隔離、機票、境內落地點隔離等費用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2.2.3 船員身心受疫情影響
船員的身體和心理均受到疫情影響,出現極端反應的情況較多。2021年8月,印度新冠疫情失去控制,日感染數萬人計,且死亡人數持續飆升,使我國船員害怕前往印度,在加薪的情況下船員仍拒絕赴印度航線船舶工作。另外,疫情暴發初期,船員換班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且在航運經濟中,船員的影響力最弱,船舶所有人及船舶管理部門會優先考慮船舶運營效益,忽視船員換班訴求,導致船員感到無助和失望,出現船員抗議和法律求助等情況。
2.3 使用東南亞船員現象
2021年,我國外派海員數量達到13.9萬人次。2022年2月份以來,隨著其他國家全面放開疫情管控,尤其是菲律賓、印度等船員外派大國的港口可以完成船員換班,疊加疫情期間中國船員在職業信用、工資水平、換班成本等方面的問題,部分船舶所有人將中國船員更換為東南亞船員,具體表現在以下2方面:
(1) 自2022年年初開始,某海員外派龍頭公司將幾十套整派中國船員班子更換為外國船員,其他海員外派公司也有所反應;
(2) 對我國高級船員認可度較高的國際船舶所有人,僅將我國的普通船員更換為東南亞船員。
3 原因分析
3.1 外派船員職業素質下降
新冠疫情暴發前,我國外派的海員均為優秀船員,英語水平高、遵守契約、適任能力強,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且具有在國有大型航運企業工作的經歷,大部分船員畢業于航海類本科院校;但疫情階段航海類本科畢業生上船率低,上船3年后離職率高,目前大部分船員是專科畢業生和非航海類專業畢業生,甚至還有高中生、初中生等。航海不僅需要職業技能,更需要船員個體的綜合素質,疫情階段對船員的培訓重技能輕素質,導致我國外派船員整體職業素質下降。
3.2 船員職業發展渠道有限
疫情暴發前的企業外派船員上船前均已完成系統的航海教育和培訓,有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管理經驗,多是行業佼佼者;但疫情階段船員納優通道不暢,外派海員中多數為社會船員。對于社會船員,企業不會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其繳納社保及公積金等,使其職業發展受限,缺少進入企業的通道;企業也不會將其納入企業管理隊伍。
3.3 船員培訓管理效果不佳
疫情防控期間,我國社會船員占比較大,具有流動性大、職業規劃不清晰、職業技能低、服從性差、職業信用整體不高等缺陷。同時,企業對社會船員的管理缺乏抓手,培訓管理效果不佳。在國際海員勞務市場急需大量中國海員的背景下,部分社會船員因缺乏契約精神和紀律性,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影響了中國船員的國際形象。
3.4 外派船員權益保障不足
疫情暴發之前,外派船員多數歸屬所在企業管理,如出現問題,企業能及時給予幫助,并解決問題,船員無后顧之憂。但新冠疫情暴發打亂了正常秩序,出現船員換班、境外境內隔離、受傷醫療救助、隔離期工資支付、航班熔斷等難題,無相應處理規則。另外,船員經歷了極端情況后心態發生很大變化,但缺乏發聲渠道和維權途徑。
4 對策建議
4.1 建立全國性船員協會
推動成立全國性船員服務行業協會,將社會零散船員納入管理范疇,為其提供學習機會、就業指導和維權服務,充分發揮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
4.2 船員和企業信用建設
建立船員誠信管理機制,促進船員有序流動。推動航運企業、海員外派機構、船員服務機構、培訓機構、體檢機構、船員等信用主體參與行業信用管理,嚴格執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制度。
4.3 企業與船員簽訂勞動合同
建議將船員工資結算納入企業管理體系,將船員勞動(勞務)合同或上船協議納入海事監管范疇。
4.4 降低企業換員成本并減輕船員經濟壓力
將船員隔離費用納入當地政府應對疫情的財政支出,降低企業換員成本、減輕船員經濟壓力。另外,考慮推動港口所在地政府、相關企業、行業組織等行業相關主體籌建船員境內隔離費用專項使用基金,由行業組織依據外派船員換班統計數據統籌使用,為在境內換班上下船的外派船員申報補貼隔離費用。
4.5 建立船員應急處置機制
建立海事、海關、邊防、駐外使領館、民航等多部門聯動機制,授權、代理等多方式協同,以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參與的船員應急處置常態化協調機制,從制度上為船員解決權益保障難等實際問題,提升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和水平。建立船員勞動仲裁中心,完善符合船員職業特點的快速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同時,加大對侵害船員權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使維權渠道更加暢通。
4.6 加強航海文化職業宣傳
加強航海文化建設,提高船員的社會認可度。樹立船員模范,弘揚新時代航海精神,增強船員職業榮譽感,吸引更多有意愿從事航海工作的人加入船員隊伍。
5 結 語
外派船員的職業素養代表中國船員整體國際形象,所以應加強外派船員隊伍建設,提高船員職業信用。行業主管部門應為船員搭建暢通的權益保障渠道,加強航海文化職業宣傳,為外派船員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環境,助力外派船員隊伍建設。企業應加強對外派船員的培訓管理,提升我國外派船員的整體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高增云,王勇. 船員隊伍自有化建設研究[J]. 航海技術,2022(2):58-62.
[2] 鄭宇. 我國外派海員職業信用管理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