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博?褚冉冉
摘要:網絡是“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新陣地。針對高職生職業價值觀多樣化、職業精神體系受到功利物化網絡環境沖擊嚴重的現實,高職院校也面臨著教學、校園網絡文化無法滿足職業精神培養需求的問題。高職學院要從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校園文化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上努力破局,全面提升具有職業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精神培養;路徑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隨之進行了優化升級,與互聯網緊密相連,創造了新的生產經營模式,這對高職院校傳統的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不僅要注重職業技術的培養,更要注重高職生職業精神的培養。
一、職業精神的概念以及“互聯網+”時代高職生職業精神的新趨勢
(一)職業精神的概念
職業精神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直接相關、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職業精神反映著從業人員的精神面貌和職業態度。職業精神包括職業的責任和操守、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技術型人才。職業教育更加注重職業技能訓練和相關理論學習,偏重理論的應用和實踐技能、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因此,“互聯網+”時代高職生的職業精神內涵較之社會的職業精神有其獨特的特點:第一,職業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具有精湛的技藝,能夠學以致用,這就需要學生注重實訓操作,具有學習遷移能力,達到知識與技能相統一的境界。第二,職業責任和操守上,要求學生要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高職生未來的職業崗位大部分為一線操作崗位,因此,面對一線的艱苦環境、每日重復枯燥的工作時,要有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職業操守。第三,職業情感上,“互聯網+”時代,創造了很多新興行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行業的轉型升級也必然在不斷加快。作為高職生則需要熱愛自己的崗位,具有工匠精神即認真嚴謹、刻苦鉆研、持續創新。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生職業精神的新趨勢
“互聯網+”時代促使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新業態的出現也使得職業的形式開始多樣化,社會的職業價值觀隨之日趨多元化,各種非主流的職業價值觀日益蔓延。高職生作為特殊的群體,相較于普通本科生更加注重參與社會實踐,也就更早地產生了多樣的職業價值觀,進而對于職業精神的理解也更加具有自主性。
高職生社會經驗缺乏,自律與鑒別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網絡上功利、投機等腐化消極信息的影響,使得高職生不論是職業選擇還是職業理想都存在內在職業精神認同與外在環境相矛盾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對于創新要求更加迫切,企業也都在職業精神中增加了對于創新精神的要求,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將人才培養定位為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技能型復合人才。
(三)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職業精神培養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①高職院校更加重視技能型人才職業精神培養要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產業及企業要求,專業設置、校企合作、企業學徒制等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廣泛推廣。
②互聯網技術拓寬了職業精神培養的途徑。慕課、微課、網上講座等新型網上課程形式已經廣泛運用到了職業精神的培養,為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交互式教學平臺。
③互聯網提高了職業精神培養工作的效率。公眾號、微信群、易班等更加受學生歡迎的網絡工具的應用,在增進思政、輔導員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同時,也助力了職業精神培養工作。
④學生不僅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網絡信息的分享者,學生通過網絡分享自己學習、生活也分享著自己對于職業的想法,職業精神的培養者可以通過網絡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職業精神的引導和培養更具有個性化,也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2.挑戰
①滿足“互聯網+”時代職業精神需求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第一,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教育課不論是思想教育課和就業指導課還是專業理論課,仍然沿用原有的按照課本的“填鴨式”教育,學生關注的熱點往往是學生已經從互聯網上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而教師還沒有完全掌握,以致無法與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加之考評方式單一,僅通過分數這一單一途徑來衡量學生的職業精神水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和逆反心理。第二,在實訓課程中,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科創杯”職業技能大賽等高度濃縮職場內容與規則的賽事,其賽事標準、賽事內容以及優秀的案例與實際的實訓教學的融合仍然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訓大多是在理論環境中進行,導致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所學專業來分析思考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是什么、該專業的專業精神是什么等問題,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不深入,很難激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和喜愛。此外,學校的實訓設備少且落后以及實訓基地缺少企業文化、管理制度、操作規范、產品質量標準等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積極性。
②基于職業精神培養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待加強。第一,高職院校對于職業精神培養的網絡途徑仍然沒有科學、系統的認識。搜索高職院校的官網主頁和學院的微信號大部分內容為單一的學科建設、理論培養、技能大賽等內容,“重技能輕素養”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職業精神的活動同質化較強,往往是團委或者學生處下發活動通知,輔導員組織全體學生實施,然后將線下的活動通過新聞等形式搬到線上,這種指令性的活動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關注度不高,造成教育的效果極其有限。第三,目前高職生大都為00后,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環境,他們追求優質的網絡體驗和優質的網絡服務。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綜合交流平臺、情景演練、線上講座等資源的職業精神網上教育平臺建設水平對比學生的需求仍然存在差距。
③輔導員的網絡素養有待提高。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群體,不僅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以及心理狀態,也肩負著學生思想教育與日常管理的責任。他們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有效發揮輔導員的優勢,是有效提高學生職業精神學習和養成的重要途徑。但是面對熱衷于網絡運用、追逐網絡文化潮流的學生,輔導員對網絡新知識、新技術的響應相對滯后,學生熱衷的網絡平臺和網絡用語,輔導員教師卻并不熟悉,如此很難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此外,目前大多高職院校都在擴招,輔導員被繁重的事務性工作纏身,沒有精力去關注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以及自身的能力提升,加之學校不重視,導致輔導員教師在自身素養、職業精神培養能力提升上缺乏動力。
二、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的路徑
(一)構筑職業精神培養的網絡教育平臺
①在職業精神培養方案的規劃上,要改變以往只注重技能培養忽視職業精神培養,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明確各專業職業精神培養的要求以及培養路徑,如公共基礎課注重職業價值觀的引領;專業課則要關注“互聯網+”時代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具有職業認同感和鉆研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此外還把用人企業特別是與之合作的校企合作企業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反饋,進行認真的反思總結,并將其作為對培養目標考核的重要指標。
②充分發揮“慕課”“微課”等線上資源在職業精神教學中的作用。目前高職生的來源主要為初中畢業學生和職高畢業的學生,這類學生的特點是自律性較差、厭學情緒相對較高,因此不論是在思修、就業指導等通識課,還是融入職業精神的理論、實訓課的教學,都應注意授課方式的合理使用。第一,在實際的通識、理論教學中應注重 “慕課”的運用。因為“慕課”的互動性強,時間為10分鐘左右,與學生集中精力的時間剛好相適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此外,“慕課”是開放的教學資源,它擁有國家精品資源課等集聚了優秀制作者智慧以及先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教學資源,為教師提升自身職業精神素養和教學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學習途徑。第二,在實訓課教學中則應注重“微課”的運用。“微課”是以動畫等視頻形式為載體,可以將大型設備、儀器、儀表的使用以可視化的方式給學生進行講解,由此可以解決無法帶領學生參觀大型先進設備、講解設備的使用和維護的限制。此外“微課”在講解操作步驟的過程中都伴隨有企業技師或經驗豐富的實訓指導教師對于操作規則及經驗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能夠更加直觀地領悟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等職業精神的重要性。而微課可以實時學習的優勢也方便學生課后練習鞏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鉆研的能力。
③以競賽為抓手,促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目前職業技能大賽的內容都是對“互聯網+”時代企業真實生產場景和操作標準的高度還原,要求比賽即實戰。這種賽制內容是回應當今企業要求技能人才既要具備 “互聯網+”時代企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還要具有企業基于智能生產運營所需要的團結協作、鉆研創新等職業精神的需求所做的安排。因此,高職院校應將職業大賽的評分標準納入到高職項目化教學的知識與素質培養體系中,將職業大賽的項目內容對接教學內容,引入教學過程,如在課前將涉及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相關大賽視頻通過“職教云”等教學軟件發給學生以供課前預習,課中以小組的方式進行真實還原,要求操作規范、精益求精,課后要求學生反思總結,強調實事求是。
(二)加強基于職業精神培養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①在設施建設上要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引進抖音、bilibili等熱門平臺,綜合招聘信息、行業熱點報道、職業精神講座、線上交流等資源,建立本校與社會平臺于一體的網絡平臺,使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由課堂滲透到學習、生活、娛樂等各方面。同時要安排專人定期進行總結分析網站數據,對學生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要及時更新各個媒體不同角度的報道,篩選出官方網站和正能量信息,及時辟清不實、不良信息,保證網絡平臺的正向引導作用。
②選拔思想和職業技能過硬的學生參與職業精神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實踐經驗和對職業精神教育的要求,創造出表達形式多樣、內容更受學生群體歡迎的網絡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營造良好的職業精神教育校園網絡文化環境。
③實現線上與線下活動有機融合。整合校內資源,聯合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切中學生職業精神培養過程中的“痛點”,利用傳統活動的優勢與網絡技術,開展受學生歡迎的線上線下活動如在開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動時,可以利用VR技術組織學生進行云游博物館、線下的“工匠精神”演講比賽、征文活動也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投票方式進行評選,營造有利于職業精神培養的良好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三)建立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高素質職業精神培養團隊
①提升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第一,要提升教師的職業精神素養。定期組織講授就業指導、思修以及理論實訓課等一線參與職業敬業精神培養的教師到當地優秀的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加深對企業生產、工藝設備以及技術的了解,從而提高一線職業精神培養人員的理論實踐能力,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崗位責任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第二,要提升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以制作“慕課”“微課”為例,“慕課”以及“微課”對于制作者的要求高,需要其不僅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需要具備較高的信息網絡知識。因此,除了教師自身積極學習提升外,學校應當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邀請“慕課”“微課”大賽中獲獎的教師開展線上培訓講座,以加強對教師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培訓。此外,學校應當創建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教師潛能和活力,使得教師們在集體培訓中學會搜集視頻、圖片、課件等與制作“慕課”“微課”相關的數字化資源材料并加以合理使用。同時對于產出優秀成果的教師進行實質獎勵,以此來激發教師的鉆研熱情。
②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養。第一,“互聯網+”時代,輔導員應該培養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克服自身的畏難情緒,不斷提升自己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網絡技術知識,熟練掌握各類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技巧,以此具有不斷適應“互聯網+”環境下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工作的創新意識。第二,在學習工作中逐步形成對“互聯網+”時代職業精神培養工作的內容、方式方法的規律性認識,學會用網絡工具、數據來分析學生日常思想和行為,能夠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職業精神熱點進行迅速準確的篩選,進而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屏蔽網絡負面信息的能力。第三,輔導員還是職業精神宣傳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輔導員應注重將日常學生管理的具體事務與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設計出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培養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③“互聯網+”時代職業精神的培養要注重企業的參與。目前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高職生目前的綜合素質之間的矛盾正在加劇,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進一步優化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一,建立資源共享數據庫。可以進一步優化校企“雙導師”制,通過使用企業真實的生產運營案例,與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相結合,學校教師負責教授理論知識,而企業導師則通過線上以實際工作場景或虛擬仿真進行相關理論的企業實踐教學,強強聯合形成優質的案例式教學視頻資源,供教師與學生借鑒學習。 第二,建立線上實習交流平臺。實習期是其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面對真實的職場,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出現心理不適甚至出現消極抗拒心理。傳統的實習平臺如“校友邦”時效性上相對滯后,實習企業與學校所掌握的學生信息存在時間差,不利于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降低了引導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建立實習交流平臺,實現學生信息的實時共享,當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需要心理疏導時,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可以通過交流平臺進行及時溝通,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心理疏導,有效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高職生的職業精神培養應該具有新思路和新路徑,網絡教育平臺、緊跟時代的校園網絡文化、具有網絡意識的高素質師資團隊、進一步加深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對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水平至關重要,高職院校應該在實踐中抓好落實,切實提升高職生的職業素養,實現育人成才的目標。
作者單位:杜文博 褚冉冉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3.
[2]曾英杰.“互聯網+”視域下青年群體職業價值觀的要求與引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51-53,58.
[3]湯俊梅.基于技能大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路徑探索[J].安徽化工,2022,48(01):161-163.
[4]王宇航,梁凱音.90后大學生網絡表達特點與高校管理創新的實證研究——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02):112-119.
[5]杜婧. MOOC應用中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6]王宏珊. 高職生頂崗實習角色適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杜文博(1984.10-),女,碩士,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學生管理;
褚冉冉(1985-),女,碩士,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