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松?曾亭
摘 要 現代化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議程,人才是影響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鄉村工匠是掌握傳統技藝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育鄉村工匠能夠推動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鄉村鄉風建設、盤活農村人才資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提供文化支撐和人才資源。實踐層面,鄉村工匠培育成效受到培訓對象、培訓體系、制度環境等因素制約。新時代,要發揮鄉村工匠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作用,應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農村職業教育主體作用;完善工匠培育體系,發揮體系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 新時代;農村現代化;鄉村工匠;人才培育;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3)06-0038-06
新時代開啟了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農村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現代化,而高素質人才則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鄉村工匠作為高素質技能人才,是農村建設的主力軍。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再次強調,“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要扶持培養一批農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2022年,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建立和完善鄉村工匠培育機制,挖掘一批、傳承一批、提升壯大一批鄉村工匠,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由此可見,培育鄉村工匠已經成為我國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實踐層面,農村建設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制度環境較差以及培養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制約著鄉村工匠培育成效。新時代,為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振興傳統工藝,應將培育鄉村工匠作為農村建設的重點戰略任務,認真分析梳理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找順應現代化發展的培育路徑,為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新時代鄉村工匠培育的可為之處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村現代化內涵較為豐富,涵蓋了農村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五個方面的現代化[1]。技能人才是強化農村創新驅動力、構建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新格局的核心力量。鄉村工匠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培育鄉村工匠能夠推動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鄉村鄉風建設、盤活農村人才資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提供文化支撐和人才資源。
(一)培育鄉村工匠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為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支柱,鄉村工匠作為鄉村經濟的主要建設者、農村致富帶頭人,能從以下兩方面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一是鄉村工匠作為當地傳統技藝的專業人才和特色文化人才,能夠帶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依托鄉村獨特地理風貌、鄉風習俗、特色建筑等自然、人文資源,運用市場運作方式,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種產業形態[2]。鄉村特色產業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突破農村“同質化”發展的關鍵,更是打造農村特色產業鏈的重點。鄉村工匠作為鄉村傳統特色文化產業的經營者,通過宣傳傳統習俗、生產文創產品和手工藝品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推動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同時,鄉村工匠憑借其掌握的技藝技能,能夠結合縣域布局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品牌,通過品牌力量,健全鄉村特色產業鏈條,實現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培育鄉村工匠能夠發揮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打造集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是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人才是優化農村結構的基石,培養現代化農業人才,建立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實現農村產業體系化目標的關鍵。鄉村工匠能夠憑借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依據農村實際情況,調整產業布局,發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從而打破以農業為單一產業的發展結構。
(二)培育鄉村工匠能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現代化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是由落后農村變為發達和富美鄉村的過程。鄉村文化是支撐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靈魂,優秀的鄉村文化能夠為農村現代化建設培育良好的環境。鄉村工匠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者,具有挖掘和創新鄉土文化的潛力,能夠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其一,培育鄉村工匠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農村是傳統鄉土文化的發源地,積累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農耕文明。農村現代化包含農村文化現代化,即認同和肯定鄉土文化的價值,從而培育和塑造鄉村的主體性和文化價值,這需要對傳承鄉土文化的村民進行發掘。鄉村工匠是我國鄉村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人。工匠們傳承的傳統手藝能夠將鄉村的文化特色、傳統藝術和民俗風情進行創新和創造,最終通過傳統建筑、手工藝品等作品表現出來[3]。不同地域形成的鄉村文化,通過鄉村工匠的手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和民間藝術特色,也成為鄉村獨有的文化符號。因此,鄉村工匠的培育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以及特色文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其二,鄉村工匠的培育有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由落后鄉村變為美麗鄉村的過程,具體包含了農業、農村文化、居民生活環境以及鄉村治理的現代化[4]。作為文化支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鄉村工匠作為具有一技之長的高技能人才,受到了鄉村文化的浸潤,具備吃苦耐勞精神、工匠精神等特質,契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的農村文明建設主題。培育鄉村工匠能夠發揮其模范作用,通過宣揚鄉村工匠蘊含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勞精神,促進鄉村社會風氣整體改善、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培育鄉村工匠能有效整合農村資源
農村現代化是一個全面的、全方位的進步過程,是一項涉及農村產業、鄉風建設、農村基層治理等多領域多環節的系統工程。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凝聚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主體資源和人才資源等資源要素,有利于推動農村現代化順利進行。培育鄉村工匠能夠有效整合農村資源,形成資源合力,助力農村現代化。
一方面,鄉村工匠培育工作能實現主體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的有效整合。培育鄉村工匠能夠調動社會不同群體,有效整合文化、土地、人才等要素資源,實現農村內外部資源聚集。工匠培育工作離不開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政府頒布優惠政策、提供財力支撐為農村建設帶來了政策、資金支持,企業為工匠培育工作提供資金、技術服務、企業骨干專家等為農村建設提供了經濟資源。同時,培育鄉村工匠本身也是在發現和挖掘鄉村文化、特色文化、傳統藝術文化的過程,為農村現代化凝聚了文化資源。由此,培育鄉村工匠能夠調動社會不同群體力量,有效整合文化、土地、人才等要素資源,促進農村內外部資源聚集。
另一方面,鄉村工匠的培育能為農村建設提供人才資源。人才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目標的根本依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鄉在教育、醫療、文體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出現。大力開發和培育面向農村的技能人才,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破解農村人才瓶頸的關鍵。社會互賴理論視角下,培育鄉村工匠可以充分有效聯合政府、農民學院、行業企業等主體,通過協同培育、共享資源等方式,為鄉村發展培育優質人才[5]。因此,培育鄉村工匠能夠有效挖掘農村技能人才,優化農村人才存量,提高農村人才質量,為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二、新時代鄉村工匠培育的難為之因
基于系統理論,新時代農村建設與鄉村工匠培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農村發展為鄉村工匠培育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資源、技術等要素,鄉村工匠培育為農村現代化提供了人才資源。目前我國農村現代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距離真正的現代化仍有差距,還面臨著人才、資金、制度、思想觀念等方面的障礙[6]。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培訓對象、培訓體系、制度環境三方面分析鄉村工匠培育面臨的實踐障礙。
(一)培訓對象:生源危機與弱培訓意愿
鄉村工匠自身的認識水平、素質能力、知識結構、年齡等是影響工匠接受培訓以及培訓效果的關鍵因素。相比于城市,農村經濟水平、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較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將老弱病幼留在農村,使得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嚴重。日益加重的老齡化問題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制約農村現代化進程,也制約著工匠培育成效[7]。
一方面,鄉村工匠培育工作面臨生源危機。隨著城鎮化、市場化的發展,為尋求更廣闊的發展機會,部分工匠離開農村前往大城市,繼續留在農村的工匠數量較少、年齡偏大。據統計,約60%的鄉村工匠年齡在50歲以上[8]。同時,目前鄉村工匠培育主要面向已掌握某些手工藝技能的農民,對其進行技能提升和產業化轉型,并沒有覆蓋各個年齡階段的農民,尤其是對青年鄉村工匠的培育工作尚未開展。農村技能人才流失與培育對象覆蓋范圍狹窄導致鄉村工匠培育面臨生源不足的困境。
另一方面,農民參與鄉村工匠培育的意愿較弱。農民接受教育年限偏短、綜合素質整體較低。2017年全國農業普查顯示,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初中以上學歷僅有8.3%[9]。教育程度較低導致農民自我提升意識、自主學習意識較差,影響了農民的思維水平,降低了農民參與工匠培訓的能動性。并且,農村開展培訓工作只承擔部分培訓費用,有些還需要農民自身支付全部培訓費用。受資金、時間等條件限制,農民參與工匠培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培訓體系:培育內容和方式不契合需求
依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需求決定供給。貼合工匠需求的培育內容和方式是提高培育工作質量的關鍵,健全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培育體系是提供有效供給的核心。就農村現代化現狀而言,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出現農民培訓內容與需求不匹配的現象。
一是培育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出現培育目標同質化現象。進入新時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多元化,新興旅游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發展,要求農村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因此對工匠培育目標的制訂要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結合工匠種類,分類型、分層次進行。由于工匠培育體系不完善,相關工作人員對農村實際情況不熟悉,對鄉村工匠主體不了解,以至于缺乏對培育工作的整體規劃和培育對象的分類設計,使得工匠培育的定位不清晰,培育目標趨同。
二是農村現有培訓內容與培訓需求匹配度不高。農村現代化既包含了以科技化、產業化為核心的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以知識化為核心要求的人的現代化[10]。因此,其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農民的內涵由此拓展,要求農民整體素質水平、思想觀念都具備現代化特征,也要求工匠培育工作需依據現代化特征和工匠發展需求制訂培育內容。調查發現,大部分鄉村工匠都有學歷和技能提升意愿,70.2%的被調查者希望提高技能水平、增強技藝;約1/3的被調查者希望通過培訓獲取證書、提高學歷[11]。但目前常見的技能提升方式一般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辦的零散短期的技術培訓,以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為主要內容,無法滿足工匠綜合素質提升的要求[12]。培訓內容的單一化無法滿足接受培訓對象的多樣化需求。
三是培育方式和手段較為固定,靈活性不夠。由于農村農民自身流動性較大,并且需要結合農忙要求,使得農村培訓工作在時間、地點等方面具有不確定性。目前,鄉村工匠培育工作培訓形式僵化,授課方式以傳統講授法為主,不能適應培育對象的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育成效。傳統師傅帶徒弟是鄉村工匠的主要傳授模式,在目前鄉村傳統技藝學習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手藝習得途徑上看,拜師學藝為主要模式,占比約41%;38%為家族祖傳;僅有4%的工匠通過職業院校學習手藝[13]。社會在不斷發展,傳統單調的培育模式、固定的培育方式、單一的培育主體是影響培育成效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環境:體制機制不健全
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由傳統農業生產者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相應的政府角色也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和培育者[14]。因此,在鄉村工匠培育過程中,政府要發揮好服務者和培育者的功能,協助傳統工匠身份轉型。而現實層面,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導致農村基礎建設薄弱,未能培育良好的制度環境,使得鄉村工匠培育的外部動力不足。
第一,上層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整體規劃。首先,政府層面缺少對工匠培育工作的整體規劃。政府對鄉村工匠的分類管理與指導不足,對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目標不清晰,導致目前的培育工作只停留在短期的、零散的培育階段[15]。短期培育加上缺乏后期的職業規劃、晉升通道、等級認定等降低了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其次,缺乏統一管理,使得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性較差。鄉村工匠培育涉及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農村農業部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跨部門協同育人能夠整合多方資源、資金,對人才培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使得鄉村工匠培育工作陷入分割狀態,降低了協同育人效果。
第二,中層各培育主體合作機制不完善,無法形成育人合力。鄉村工匠培育主體是以政府為主導,職業院校為主體,社會培訓、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組成的。但由于合作機制和溝通機制不完善,導致各培育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和協商,各方利益難以協調,培育目標、方式、內容未形成統一標準。如職業院校開設與鄉村工匠培育有關的專業數量不足,相應的師資團隊建設滯后;行業協會對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資金投入、技術服務與培訓支持度不夠[16]。各培育主體的“碎片化”行動,容易降低培育效率和質量。
第三,基層政府認識不足,未形成有效宣傳。政府是鄉村工匠培育工作政策的主要設計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基層政府作為執行該工作的關鍵主體,基層領導、工作人員對鄉村工匠培育的重視程度、認識深度是影響培育效果的關鍵。目前基層政府,尤其是鄉鎮、農村的相關領導把經濟建設作為鄉村的發展重點,尤為關注農村發展基礎建設、資金投入、技術引進等能夠在短期之內對本村經濟發展帶來高收益的要素。人才培育工作是一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收益效果無法估測的長期過程,但基層政府對鄉村工匠培育的關注度較低,宣傳工作也不到位。
三、新時代鄉村工匠培育的應為之路
目前,我國已逐步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現代化農民職業教育培育體系[17]。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工匠的培育路徑選擇,要以現階段培育實踐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推動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為培育鄉村工匠探索新模式、新體系、新方法。
(一)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國家是鄉村工匠培育的關鍵主體之一,國家制度與政策是保障鄉村工匠培育工程開展的重要支撐。為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的順利進行,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體制機制,優化頂層設計。
第一,設置鄉村工匠培育的統一管理部門,加強政府對工匠培育的全面領導。政府作為高素質鄉村工匠培育的實施組織和監管主體,應根據《鄉村工匠人才培育管理規定》建立鄉村工匠培育中央專項小組,整合相關部門的職責,負責工匠培育的一系列事務,具體包括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組織實施、經費保障、制度建設、管理監督等方面的事宜[18]。根據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結合農村發展需求為鄉村工匠培育制定統一的等級評定標準,優化培育工作的頂層設計。同時在聽取專家、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完善鄉村工匠培育和資格認定等相關的政策及程序,將鄉村工匠等級證書價值法定化,使證書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具有經濟價值。
第二,完善監督機制和資金投入機制,為提高工匠培育成效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完善監督機制。省級政府在鄉村工匠培育中央專項小組的統一要求下,根據本省市農村發展實際情況設置省市監督小組,制定本省的監督制度,加強對培育主體、培育過程、經費使用等方面的監督。基層政府根據省級監督制度,進一步細化監督內容和職責,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培訓師資格等方面的考察,并監督各鄉鎮鄉村工匠培育經費的落實和使用情況,保障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實施。其次,健全資金投入機制。中央政府要明確對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經費投入,規定地方政府必須劃分一定比例用于鄉村工匠培育、考核、認定等系列工作的專項費用,確保項目資金的專項專用。基層政府利用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工匠培育工作中,拓寬培育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農村企業、機構、農村合作社共同投資參與鄉村工匠培育事業。
第三,加強政策宣傳,加深對工匠培育工作的認識。一方面,以基層政府人員為宣傳主體,召開鄉村工匠人才培育工作會議,結合線上線下、宣傳工作手冊等手段和工具,提高工作人員對鄉村工匠培育的認識,明確鄉村工匠的重要性以及培育工作開展的步驟、流程。另一方面,做好鄉村農民的引導工作,通過召開鄉村工匠人才培訓現場宣傳會、動員會,邀請農村工藝大師、企業技能名師、學校骨干教師為農民進行答疑解惑,提高農民參與鄉村工匠培育的積極性。
(二)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作用
作為供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職業教育具有服務鄉村人才培育的核心功能[19]。農村職業教育尤其是工藝美術職業院校在傳統手工藝工匠培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為工匠人才培育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實踐基地等。農村現代化發展語境下,農村職業教育要聚焦農村現代化發展所需工匠人才的培育,厘清角色認知、明確角色定位、突破職業教育自身的角色困境,實施有效的角色行為[20]。
一方面,優化專業設置。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因其面向農村、指向農業、聚焦農民的辦學屬性,在農村現代化轉型中大有可為[21]。開設、優化涉農專業、鄉村規劃專業、鄉村建筑專業等是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發展由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表征。農村職業教育應發揮專業育人優勢,結合地方發展特色,整合區域資源,以培育現代化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規模化培育鄉村工匠專業人才。與此同時,農村職業教育要進一步抓住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機遇,依據農村特色鄉土文化,結合院校專業特色,主動與當地政府、民間組織開展合作協同育人,將地方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納入學校專業設置中,如農事節日習俗、農業景觀、鄉村飲食等[22]。
另一方面,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師資力量。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質量鄉村工匠的培育需要高質量教師隊伍作為支撐。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須凸顯類型教育屬性,體現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性、職業性、教育性“三性”融合特征[23]。換言之,農村職業教育要培育“雙師型”教師,引進鄉村身懷絕技的技能大師、非遺傳承人、企業工匠進入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培育一批能夠將經驗性技術上升為理論性技術的現代鄉村工匠,通過挖掘、收集傳統藝術相關材料,歸納總結傳統工匠技能形成規律,尋求符合其職業成長邏輯的培育模式,為鄉村工匠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探索進階之路。
(三)完善工匠培育體系,發揮體系的保障作用
體系保障是鄉村工匠培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在工匠培育實踐中,要構建以農村現代化為導向,回應農民提升需求的鄉村工匠培育體系,確立培育理念、優化培育目標和培育內容、創新培育方式。
首先,樹立分層分類培育理念,提高工匠人才培育的針對性。針對鄉村工匠人才培育的特殊性、需求多樣化、學習能力多層次等問題,應樹立分層分類的培育理念,強化培育的針對性。在該理念指導下,建立鄉村工匠人才資源庫,結合農村現代化實施要求、區域農業產業結構,依據工匠等級、實踐需求、技能掌握情況,按照技能提升類、學歷提升類、創新創業類等類別對工匠資源庫進行分類整理。堅持精細化、多元化的培育原則,以傳統工匠向現代工匠轉型為重點,在培育工作開展之前,進行廣泛調研,充分了解工匠的實踐需求,按照行業的職業理念、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工匠設置多層次的培育目標并制訂多樣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其次,精準定位培育目標,科學設置培育內容。一方面,堅持需求導向,精準定位培育目標。培育目標的定位精準,對培育工作起著定向作用,有利于鄉村工匠差異化發展。依據國家人才戰略需求和個人發展需要綜合設置鄉村工匠培育的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根據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的“鄉村工匠主要是為縣域內從事傳統工藝和鄉村手工藝,能夠扎根農村,傳承發展傳統技藝,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技能人才”[24],鄉村工匠培育的宏觀目標是培育面向農村、扎根農村的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技術人才。鄉村工匠培育微觀目標則需要依據工匠的不同領域、發展方向制訂具體詳細的培育目標。另一方面,根據工匠培育目標,細化工匠培育內容。科學、合理的培育內容是提高工匠參與培育積極性和培育質量的重點。在培育內容設置上,根據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結合鄉村工匠自身的職業發展需要,選擇合理、符合需求的培育內容。具體而言,在充分了解鄉村農業發展的市場需要和農民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等特點,針對不同領域的鄉村工匠設置針對性的培育內容。同時,將培育內容劃分為農業理論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創新創業知識、技能提升知識,設置基礎公共課程、技能培育課程、綜合提升課程三層次遞進的模塊化課程,促進鄉村工匠綜合素質的提升。
最后,貼近實際需求,打造多樣化培育方式。與新型職業農民不同,鄉村工匠不僅是傳統技藝的重要傳承者,還是地域特色文化、鄉村文化的承載者。因此,在鄉村工匠培育過程中,要著力打造集技藝精湛的匠技、無私奉獻的匠品、精益求精的匠心于一體的專業化人才。由此,鄉村工匠培育內容要結合鄉鎮特色、地域特色,培育地點不能脫離鄉村、脫離實踐,而要結合生產生活需要、農民需要、農忙需求,探索多樣性、靈活性的培育方式。一是進一步探索現代學徒制,開展“以老帶新”結對式培養。師徒制是傳統技藝傳承路徑的重要方式,師徒秉持共同價值理念、原則標準、發展目標,以共生結成學習共同體,共享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互通的人際交往以及遵守共同的職業道德規范[25]。社會現代化發展中,探索現代學徒制要繼承傳統師承制的優良傳統,摒棄“傳男不傳女”“以家傳為主”等落后思想,依據當地區域情況、雙方意愿、師傅專攻方向等,進行科學匹配,雙方互選確立師徒關系。結合合同制,師徒雙方簽訂契約,通過契約、法律等約束雙方行為,提高育人成效。二是貼合生產實踐需要,開展送教下鄉。鄉鎮政府、村干部要發揮農村職業教育、企業行業在鄉村工匠培育的主體作用,依托農村合作社、鄉村培訓等平臺,組建由企業技能大師、傳統技藝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師隊伍,實施“送教下鄉”“送教上門”活動。與此同時,職業院校要定期組織骨干教師深入鄉鎮、農村及偏遠地區,對鄉村工匠培育進行技術指導。
參 考 文 獻
[1]賀艷.加快農村現代化的難點與路徑[J].人民論壇,2022(10):66-68.
[2]王玉玲,施琪.破解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困境[J].人民論壇,2022(4):82-84.
[3]伍慧玲.農業供給側改革下高職院校培育鄉村工匠研究[J].農村經濟,2018(2):111-115.
[4]杜志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辨析、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10.
[5]趙彥彬,桑路娟.社會互賴理論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運行機制及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24-131.
[6]李小云.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問題和振興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2(1):143-151.
[7]李志平,田小坤.中國特色農村現代化未來演變趨勢與對策思考[J].統計與決策,2022(11):5-10.
[8][11][12]汪慧琳,溫杰.高職院校融入鄉村工匠技能提升的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2(3):151-153.
[9][18]趙璐迪.農業現代化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理論邏輯與實踐理路[J].成人教育,2022(12):42-50.
[10]陸佳妮,陸樹程.中國農村現代化研究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述要[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9):43-50+108.
[13]鄭葉慧,李珂靚,余婷,華憶迪.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鄉村工匠的現代轉型與培養探究[J].當代經濟,2019(8):119-124.
[14]劉西濤.現代農業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實困境與制度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6(13):60-64.
[15][16]李潘坡,李萌,周福芹,等.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邢臺市鄉村工匠的培育策略[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63-67.
[17]路新華.后扶貧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2(10):71-73.
[19]彭洪莉,朱德全.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多維演進與未來圖景[J].教育發展研究,2022(19):31-40.
[20]林克松,劉璐璐.后扶貧時代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角色困境及行動策略[J].職教論壇,2021(11):36-42.
[21]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興:職業教育“1+N”融合行動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6-20.
[22]楊儒雅,唐智彬.職業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邏輯與發展路徑[J].職教論壇,2022(6):101-108.
[2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論綱[J].教育研究,2022(8):20-30.
[24]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22-11-18)[2022-12-28].http://www.nrra.gov.cn/art/2022/11/18/art_50_197677.html.
[25]張書菲,李敏.基于傳統技藝傳承的師徒共同體構建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1):23-27.
What can be Done, Difficult to be Done and Should be Done to Cultivate Rural Craftsmen:
A Perspective on Rural Modernization
Lin Kesong, Zeng Ting
Abstract?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gend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talent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Rural craftsmen are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who master traditional skills, and cultivating rural craftsme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revitalize rural human resources,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provide cultural support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rural modernization.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rural craftsmen is limited by factor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s, training system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craftsmen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main rol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raftsman cultivation system, and give play to the guarantee role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new era; rural modernization; village craftsmen;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selection
Author? Lin Ke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Zeng Ting, postgraduate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