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葉祥鳳




摘 要:高新技術產業是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于促進區域創新資源的集聚、吸引高素質人才、推動經濟轉型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面板數據,采用區位熵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現狀。同時,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擴充模型,分析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程度、科研投入、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四川省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平衡,產業集聚水平、科研投入和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和合理布局產業鏈條等建議。
關鍵詞:區位熵;產業集聚;創新能力
一、文獻綜述
現有研究從多個方面對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學者在考慮科研人員投入、經費投入等因素下,發現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創新能力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霍春輝等人以儀器儀表業和電子產業代表性高技術產業為研究對象,發現專業化集聚程度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其創新績效就越好。徐丹等人利用長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長三角城市群的高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呈現倒“N”形的非線性影響。倪光鮮等人研究發現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呈現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王余丁等人通過構建空間杜賓模型,分析不同集聚模式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專業化與多樣化集聚模式能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有學者認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產生的作用并不強烈,兩者關系并不顯著。呂承超運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測度產業集聚水平,發現多樣化集聚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推動作用更顯著,而專業化集聚產生作用不明顯。代蘭基于2006-2016年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研究不同的產業集聚模式對區域創新影響,發現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專業化集聚對區域創新作用顯著,但多樣化集聚的影響并不明顯。
四川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開展本主題的研究是為更好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測度
1.測度方法
目前產業集聚方法如行業集中度、區位熵、赫芬達爾-赫希曼(HHI)指數、產業聚集指數(CIP)及空間聚集(EG)指數等一般區別于不同的測度對象。區位熵能較好反映地區主要產業特性。公式如下:
LQit=
其中,xit表示i地區t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數;yit表示i地區t年就業人員數;Xt表示四川省t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總和;Yt表示四川省t年就業人員數量總和。LQij的數值越大,該地區的聚集程度越高,其大于1時,表明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果明顯。
2.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
計算區位熵得到四川省21個市州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水平(詳見表1)。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程度最高,區位熵2.4234;甘孜州聚集程度最低,區位熵0.0145,各市州呈兩極分化。據區位熵均值可見,區位熵大于1的有成都、綿陽、德陽、自貢;其他地區的區位熵低于1,屬于低集聚地區,表明尚未形成明顯集聚效應。
為更好地探究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水平的差異,將區位熵數據量化,以變異系數分析其差異特征(詳見圖1)。2011—2017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水平的差異程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這期間四川省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差異逐漸減小,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水平表現出聚集和趨同的特征。2017—2020年聚集水平差異程度緩慢上升,說明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又面臨著新的區域不平衡問題。
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實證
1.模型構建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知識生產函數作為基本模型進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其表達式為:Y=A(t)LαKβ。其中,Y代表區域經濟指標,A代表技術參數,L代表勞動要素投入,K代表資本要素投入。影響區域創新能力因素比較復雜,借鑒倪光鮮、徐丹等人選取指標的原則并進行相應調整,將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科研人力投入、科研經費支出、對外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納入分析模型,并進行對數化處理,得到下式:
lnInnoit=α+β1lnLQit+β2lnPIit+β3lnFIit+β4lnOpenit+
β5lnPGDPit+εit
其中,Innoit代表區域創新能力,LQit代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PIit代表科研人員投入,FIit代表科研經費支出,Openit代表對外開放程度,PGDPit代表經濟發展水平,i和t分別代表地區和年份,εit代表隨機誤差項。
2.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本文以四川省21個市州作為研究對象,選取2011-2020年面板數據,計算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值及其對區域創新的影響。數據來自《四川科技統計年鑒》《四川統計年鑒》以及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數據、各市州統計年鑒和相關文件等。變量選取如下:
(1) 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能力(Inno)。采用專利授權數來衡量區域創新能力。
(2) 解釋變量: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LQ)。運用區位熵測算集聚水平。
(3) 控制變量:①科研人員投入(PI)。選取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數量衡量區域科研人力的投入。②科研經費支出(FI)。選取R&D經費投入衡量科研經費支出。③對外開放程度(Open)。采用對外貿易依存度衡量對外開放程度。④經濟發展水平(PGDP)。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衡量各市州經濟發展狀況。
3.實證分析
運用Stata16.0對2011-2020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集聚與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首先采用Hausman檢驗判斷固定還是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P值小于0.05,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的效果更好,影響結果詳見表2。
模型1發現,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只考慮集聚水平的情況下,其系數項的經濟意義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每變動增加一個單位,區域創新能力則能提升27.72%。模型2則只考慮控制變量的影響,發現在不考慮核心解釋變量的情況下,科研經費支出、科研人員投入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對區域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對外開放程度的推動作用不明顯。模型3發現,當考慮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科研人員投入、科研經費支出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1%的水平上對創新能力起正向作用,科研人力和科研經費在5%的水平上對區域創新起正向作用,產業集聚水平在10%的水平上對創新能力起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對外開放程度對區域創新的作用仍不明顯。從三種模型計算結果看,產業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區域創新能力有促進作用,研發投入無論是在人員還是經費上對創新能力都產生了極大影響,經濟發展水平作為產業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主要結論:一是四川省各市州之間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從產業集聚現狀研究發現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聚集在成都、綿陽、德陽一帶,且以其為中心的周邊輻射區域的產業集聚也較高,而與成都距離較遠的市州的高新技術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發展分布極不平衡,且地區間的差異程度有逐年加大的趨勢。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產生正向推動作用。四川省產業集聚水平整體不高,但專業化集聚對提升各市州創新能力有較顯著的作用。
基于此,為促進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 推動“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整體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成都作為四川省會城市,擁有較為開放的經濟環境、政策指引,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擁有先天優勢,而其他市州由于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的限制,難以形成強的增長極,局限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縮小差距,各市州要結合自身地理優勢、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符合本地區定位的高新產業集群。借助“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優勢,以成都為“一個中心點”,搭建周圍城市作為協助創新技術帶,打造各自特色的經濟區域板塊,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2) 合理規劃產業鏈條布局,強化區域創新空間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創新效果更好,因此,各市州要重視自身經濟實力與水平的提升,強化空間上的產業管理水平。各市州要結合自身特點,發揮產業集群的優勢,優化產業鏈的布局,加強本地產業鏈的根植力和競爭性,強化產業鏈的分工配套,激發企業創造活力。要積極創建區域產業空間上的聯系,考慮高新技術產業與區域創新的空間協同性,強化產業集聚過程中所創造的空間溢出效應。
(3) 擴大人才投入發展規模,合理引導技術創新人才區域間流動。成都對全省來說有巨大的“虹吸效應”,高科技人才大量集聚成都影響著其他市州人才質量。因此政府部門和企業一要加強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青年高科技人才隊伍。大力實施“人才引進”計劃,根據各市州需求引進緊缺急需的高技術人才,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企業不斷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二要根據本土發展策略,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動政策與法規,實現各市州人才制度的互聯互通,加強高技術人才在各區域、各城市間的流動,實現省內人才的自由流動與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霍春輝,楊銳.集聚外部性對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經濟管理,2016(3):20-32.
[2]徐丹,于渤.高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實證考察[J].軟科學,2021(10):1-8.
[3]倪光鮮,陳蕊,胡銳峰.成渝雙城經濟圈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2010年~2019年的面板數據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1(26):85-87.
[4]呂承超.中國高技術產業專業化比多樣化更有利于區域產業創新嗎?[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6(6):27-37.
[5]代蘭.高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以西部地區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1(1):26-29.
[6]王余丁,王蓓,席增雷.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2):90-99.
作者簡介:蔣敏(199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統計、社會統計;葉祥鳳(196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統計、調查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