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南宋戴復古曾提出:“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边@就是指在選擇材料時要盡量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尋求新穎之處。如果說審題立意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那么素材的積累與使用則是解決用什么來展開的問題,要力求做到立意見解新穎獨到,文章構思精巧,素材豐富且有個性色彩。
一、高中語文教學作文素材的積累途徑
(一)現有的高中語文教材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重要依據
我們在課堂學習的同時,要意識到這些文本是實現素材積累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的課程設計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思辨性的聯系與剖析,結合自身的寫作特點,讓創作和表達更加具體、生動。
在講授《語文》必修教材的散文單元時,教師可以立足于整個任務群,引領學生賞析“物我交融,理深情長”的文本特點,提升對自然風物的審美能力。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情景相融,《我與地壇》的情感匯集,《赤壁賦》《登泰山記》的人生哲思……在篇目聯讀比較鑒賞時,引領學生獲得審美的享受,實現理性的思考,從而深刻理解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涵。
(二)給學生合理建議,拓展課外閱讀
有設計、有計劃的閱讀引領,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反思與歸納,結合自身特點和文學喜好,將優美的段落鞏固與內化,進而成為素材儲備。
例如: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多角度賞析。幫助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重視多角度思考人生,對新近發生的社會事件保持適當的關注與分析
抓住教學契機,引導學生關注當下、領悟人生、正視自我,從而為學生進行寫作創作提供一定的基礎。例如:面對眾多的時事政治新聞,學生應該具備分析能力。同時,學生的視野不應該僅局限在國內,還應拓展到國際;不能只是簡單的復述,還應有獨立的思考與表達。
二、高中作文素材選擇與使用的基本原則
(一)論據識記準確、表述簡潔
論據要準確,能充分證明論點。一個人的生平有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也許都有不同的角度,需要仔細選擇。敘述事例的語言應力求簡潔,只選擇與材料主題有關的方面。
(二)正確把握中心,建立精準聯系
以2022年天津高考作文題為例,題目要求考生思考和感悟“煙火氣”。這道題的審題難度其實并不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考生就可以輕松應對??忌仨氁迩甯拍?,何為“煙火氣”。
材料本身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定義“煙火氣”,而是從現象的表述中告訴我們“煙火氣”有什么,“煙火氣”需要什么。從字面意思上,“煙火氣”的解釋有二:一是指燒煮食物的氣味;二是塵世庸俗之氣,即市井百態、尋常生活。這也和材料中最后的“尋常煙火”不謀而合。厘清這樣的概念,學生要明確文章寫作的外延和重心,應建立在思考普通人、身邊事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僅是寫作的核心思想,也為論證中素材的使用和整理確立了框架。在積累經典素材的同時,學生應關注當下,立足現實。
(三)文化傳承,開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眰鞒薪浀湮幕?,并以此為載體,進行創新性保護和發展。同時,需要促成有效的互動與共鳴,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情感上,都要讓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和諧并存。
在審美表達方面,我們必須意識到古典詩文的重要意義。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彰顯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魅力。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精準引用文學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歷史文化底蘊。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新意化用,都會達到滿紙芳香的效果,讓文章擁有較高的文化品位。
(四)盡量選擇適合主旨的新近時事
最近的國內外大事,適應潮流的事件或者社會現象都應該屬于時事的范圍。與時事相關的素材,其表達效果遠遠勝于傳統素材,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我們看見冬奧賽場的谷愛凌,也看見超高溫下作業的戶外勞動者;我們看見空間站的航天員,也看見風雪中的牧羊人;我們看見外灘兩岸的天際線,也看見小蠻腰下康樂村的握手樓……身前的影,背后的光,看見是共情的起點,那些火與冰、笑與淚,讓世界如此參差與真實。
(五)正確認識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促進關系
閱讀與寫作并不是簡單的對接關系。如何在作文中展現自己平時閱讀的積累,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環節。珍惜每一次練習機會,看看自己寫作中的素材能否更加豐富,更有內涵?!芭c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學會運用閱讀素材,為自己的作文進行積累儲備。
首先,要精心選材,及時反思。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自我提升三個邏輯層面,總結素材之間相近或相悖的聯系性。
其次,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私藏素材”,要通過準確審題,變換角度,發掘出已知素材和題目之間的聯系,從而闡發個人見解。
再次,反套路創新使用素材。合理聯想,適當假設。例如:“當眾人都在謳歌偉大之時,我更愿意成為卑微路旁喝彩的無聲一員……”以這樣的角度,贊頌小人物的慷慨與無私,引出“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對平凡進行謳歌。
最后,有了前者的鋪墊,我們就不應該把素材只是當成闡明文章的工具,而是要在素材中展示自己的認識與感悟,闡發真正屬于自己的觀點。
三、作文素材常見運用策略
(一)橫向比較
將同類的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從而認識它們的特點。
(二)縱向比較
將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對比,從而認識他們的發展趨勢。探究出它產生的原因,對事物的認識也就更為深刻了。例如:就“天宮課堂”這一素材,我們可以從科學夢想的激發與傳承這一角度進行素材積累。
197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的科學夢想由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啟了。航天員楊利偉首次登上太空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鼓勵了很多青年人投身我國的航天事業。如今,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成為航天工程各系統的技術骨干。這其中就有站在“天宮課堂”講臺上的王亞平。我國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齊心協力、逐夢追求,讓我國的航天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疤鞂m課堂”的意義絕不僅限于科學普及,而且點燃了學生的科學之夢和強國之夢。將浩瀚宇宙帶入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感知宇宙的奧秘,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傳承信念、探索科學、敢于創新的青春熱情。今日動人的“天宮課堂”或將在未來某一天結出累累碩果。
(三)敘述體裁變化
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進行動態的分析,實現素材的再創作。在運用寫作素材的時候,作者不應該只是簡單代入,而是要結合自己的感受,融入作者的情感體驗,激起閱讀者的共鳴。
(四)深刻議論,巧用排例
運用排例,可以使文章語言氣勢磅礴,增加作文的文采;能夠做到材料充實、論據翔實,說理有力;而且可以避免“以敘代議”的錯誤。
使用排例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排比列舉的事例要有某種相關性;二是根據排比的手法特點和文章論述需要,選擇與文章主旨相關聯的信息點;三是保持語言句式的相似,抓住精華部分準確論述;四是議論性文字要與文章觀點精準對應,不要再進行拓展延伸。
綜上所述,寫作素材的創新是我們平時思考和練習的方向,要盡可能地積累一些可以給人以全新感受和深刻啟示的素材。如果文章所涉及的素材領域廣泛,形式豐富,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就更加能夠顯示出作者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