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方略

2023-06-25 12:54:24李超
開放導報 2023年3期

[摘要]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與世界先進灣區宜居環境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高,房租價格、通勤成本、飲食價格和服務價格較低,在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和文化旅游等宜居指標上總體還存在較大差距。粵港澳大灣區是建立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中心城市背景下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框架,在推進優質生活圈建設過程中,還面臨區域協同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大灣區城市內部的宜居水平差距較為明顯等諸多短板和限制性因素。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應堅持以高標準的區域一體化,推動大灣區宜居環境的整體提升;深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合作機制,解決好大灣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貫徹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大灣區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空間優化和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優質生活圈? 宜居環境? 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3-0015-08

[基金項目] 科技部、中共中央黨校課題:基于開放創新實施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路徑研究(2021ICR20)。

[作者簡介] 李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經濟、房地產經濟。

城市的宜居性是后工業化社會普遍關注的發展目標。早在1976年,第一屆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便提出“以持續發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礎設施服務”,并相繼成立了聯合國人類住區委員會和人類住區中心。1996年,第二屆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正式提出了“宜居城市”(Livable city)的概念。2014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設和諧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提高城市發展宜居性”,并把“建設和諧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將“宜居城市”和“城市的宜居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張文忠,2016)。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作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板塊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引領時代發展潮流、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和“城市病”擴散蔓延的背景下,如何從建設優質生活圈視角重塑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成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所需要肩負的重要使命與艱巨任務。為此,本文在對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宜居環境進行橫向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短板,以期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質生活圈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先進灣區

宜居環境比較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11個城市組成,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文化血脈。長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相對前瞻性的戰略定位和規劃布局,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獨特的自然生態和城市風貌,又具備現代商業城市的生產服務功能,基本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城市與自然相互交融。然而,相對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由于灣區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和政府雙向作用的結果,目前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地域范圍相對明確外,國內外學者和第三方機構對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在空間范圍和統計口徑上并未形成一個明確統一的標準。為此,本文主要基于官方或權威渠道對各大灣區的基礎數據進行橫向比較,部分指標由于數據缺失,將統計口徑調整至州級或市級層面①。

(一)居住成本比較

粵港澳大灣區歷經多年的長足發展,收入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仍明顯落后。除香港與東京灣區較為接近外,廣州和深圳的家庭月均凈收入水平與其他灣區城市差距較大,甚至不到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1/3。居住成本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房價要整體高于其他三大灣區,而租金價格則較低。其中,香港、深圳的中心區房價甚至超過了紐約和東京等國際大都市。進一步計算房屋抵押貸款占家庭可支配凈收入的比例②,可以發現,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主要城市均未超過85%,而香港、廣州、深圳的該比值甚至接近300%。在房屋租金方面,同地段和同戶型的房屋租金,香港與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較為接近,顯著高于東京灣區;廣州和深圳要顯著低于其他灣區城市,甚至不到紐約的1/5(表1)。由此可見,從居住成本的橫向比較來看,限制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的因素主要還是房價收入比。

(二)生活成本比較

在通勤成本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通勤時間和通勤距離與其他灣區城市相比略短,而通勤費用則明顯偏低,這與粵港澳大灣區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出行方式有很大關系。在飲食價格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除了香港的牛肉價格高于其他灣區城市外,雞蛋和麥當勞套餐價格相對于其他灣區城市也總體偏低。在服務價格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托育費用顯著高于東京灣區,但遠低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在電影票價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總體上也顯著低于其他三大灣區平均水平。綜合比較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在通勤、飲食和服務領域的主要生活成本指標要顯著低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表2),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家庭收入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基本匹配。

(三)生態環境比較

從地理位置看,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三大灣區都處于自然環境最舒適的北緯20—40度之間的沿海地帶。相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所處緯度低,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偏高,夏季是臺風高發區域,環境舒適度方面與其他三大灣區相比稍遜一籌。從灣區環境質量來看,受制于本地巨大的制造業規模和經濟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的PM2.5年均濃度要顯著高于其他三大灣區。除香港、深圳和廣州外,其他三大灣區的核心城市2021年PM2.5年均濃度均小于或等于10,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給出的“可以被認為最有可能產生健康負面效應的最低值”。與其他三大先進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由于光熱條件較為充足,加上政策層面對環保投入的重視,保障了較高的綠化水平(表3)。香港和深圳兩個城市的綠地覆蓋率及兩個子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幾個灣區城市。尤其是香港高達39%的樹木覆蓋率和10%的草覆蓋率,在核心城市極高的人口密度背景下顯得極為不易。

(四)公共服務比較

從公共服務水平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最好的社會治安條件,醫療衛生服務的硬件設施條件也不輸其他三大灣區,但醫療人員投入與其他灣區還有很大差距(表4)。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每千人擁有的醫師數量為2.54人,與東京灣區相近,但遠低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所在的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每千人擁有的注冊護士數量為3.47人,不足排名第三的東京灣區的一半;每千人擁有的病床數量為4.19張,也不及東京灣區的一半,但優于美國兩個灣區所在的州。在人口平均壽命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為80.3歲,略低于東京灣區(83.1歲)、舊金山灣區(81.4歲)和紐約灣區(80.7歲)。粵港澳大灣區在社會治安方面表現優異,2020年立案的刑事案件密度只有每十萬人565.38件,比有“世界最安全城市”之稱的東京所在的東京灣區還低15%。從公眾文化生活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每百萬人擁有的圖書館、博物館數量全部墊底,而且與表現較好的灣區存在數量級的差距,百萬人圖書館擁有量相當于紐約和新澤西州的1/15,百萬人博物館擁有量更不及1/30。

(五)文化旅游比較

在核心景觀①數量方面,東京灣區顯著高于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緊隨其后。2018年,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景觀均超過1000家,紐約灣區與舊金山灣區較少,分別為621家與433家。而核心景區中,以東京灣區高等級景觀居多,其世界遺產數多達5處,分別為日光的神社和寺廟、富士山、富岡制絲廠(群馬縣)以及近代絹絲產業遺跡群、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小笠原群島。粵港澳大灣區有2處世界遺產,分別為澳門歷史城區、開平碉樓與村落。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各有1處,分別為自由女神像和紅杉國家公園。從核心城市景觀集聚程度來看,舊金山最高(79%),其次是紐約(75.8%)、香港(20.1%)、廣州(18.6%)、東京(13%)和澳門(8.6%),舊金山和紐約是灣區核心景觀的主要集聚地。從舉辦音樂會及文藝演出次數看,四大灣區從高到低依次為紐約灣區(563次)、舊金山灣區(116次)、東京灣區(106次)及粵港澳大灣區(63次),紐約灣區在文化休閑娛樂活動方面優勢較為明顯,粵港澳大灣區相對滯后。在酒店客房出租率方面,客房出租率最高的是香港,平均高達88.2%,紐約、澳門、東京及舊金山的酒店客房出租率也均在80%以上,而廣州的酒店客房出租率不足70%(表5)。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質

生活圈面臨的主要問題

綜合來看,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內其他城市群相比具有一定的宜居環境優勢,但是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等世界先進灣區相比,差距仍較為明顯。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過程中,面臨諸多短板和限制性因素。

1. 區域協同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

世界主要灣區的形成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區域協同治理體系,包括發揮區域規劃作用、明確城市角色定位、成立灣區協調組織等。由此確立了市場的自發作用和主導地位,實現了灣區內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無縫對接。對于灣區各組織機構消除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合作、保護知識產權、協調利益分配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與其他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是建立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中心城市背景下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框架,在經濟發展模式、制度法規體系、生產生活方式等領域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國際上也沒有既定模式和先例可以參照借鑒。因此,在確保“一國兩制”基本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如何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逐步突破行政區劃、治理模式的限制束縛,達成協同發展的長期合作共識、治理體系的有效對接以及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優質生活圈所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2. 大灣區城市內部的宜居水平差距較為明顯

分析大灣區11個城市的宜居基礎指標(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支出)、醫療服務指標(包括每萬人醫療機構數、每萬人床位數、每萬人注冊醫生數)、基礎設施指標(包括每萬人公路通車里程、道路密度、排水管道密度)、宜居成本指標(包括房價收入比、交通擁堵指數、每萬人刑事案件逮捕人數)、綠色環境指標(包括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PM2.5年均值)以及宜居口碑指標,可見粵港澳大灣區宜居水平的梯度差異較為明顯。香港、澳門宜居環境綜合得分較高,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位于第一梯隊,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排在第二梯隊,其他城市排在第三梯隊。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宜居成本較高、外圍城市的宜居基礎和醫療服務水平較低的矛盾較為突出。一方面,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高居世界前列,存在大量向周邊地區外溢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外圍城市的宜居環境建設較為滯后,承接外溢居住需求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未來在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提升大灣區整體宜居水平,將是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關鍵所在。

3. 優質生活圈建設的“洼地效應”開始凸顯

優質生活圈建設的主體和服務對象都是“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優質生活圈建設的重點難點幾乎都指向了一個核心利益問題,即優質生活圈建設的收益是全域范圍的,但是其建設成本則主要由本地來承擔,這就引發了一個典型的“洼地效應”問題:優質生活圈建設力度越大的地區,往往會面臨更大規模的流入人口。從“六普”到“七普”,珠三角九市中除肇慶和江門外,其他城市在廣東的常住人口占比均呈現增加趨勢,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近年來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區域之一。截至2022年,東莞和深圳的常住非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別高達73.56%和68.53%,為典型的“移民城市”。如果僅從城市政府的單一主體角度考慮,消極應對或者為外來人口提供有限的公共服務將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但就全域范圍來看,這種自利選擇將會帶來不小的福利和效率損失。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亟須在中央政府統籌協調的基礎上進行全盤謀劃,大灣區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采取一系列集體行動來有效解決優質生活圈建設中的外部性問題。

4. 重點民生領域一體化程度亟須提升

在跨境人員流動方面,雖然大灣區推出旅客通關“一地兩檢”等創新舉措,但整體通關便利化程度距離同城化、通勤化的目標尚有一定差距。在稅收制度上,粵港澳三地的稅種、稅率和征稅模式都存在較大差異,港澳地區稅種較少、稅率相對較低,累進幅度小,稅收豁免和優惠的范圍較多,對往來人員的實際收入水平影響較大。在資金融通方面,內資企業境外募資、跨境資金劃轉以及港資企業利潤回港程序較為復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資金、小流通”現象。在社會保障方面,雖然廣東正在積極落實港澳居民在粵參保的同等待遇,但主要還是以財政補貼港澳居民個人繳費差額的形式,目前尚未實現社會保險的跨區域攜帶和銜接轉換。在跨區域養老服務方面,粵港澳三地養老服務自成體系,還存在政策溝通不暢、制度對接困難、服務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此外,在商務簽注門檻、執業資格互認、執業范圍限制、就醫報銷結算、隨遷子女入學等民生領域,還存在一體化的制度障礙和提升空間。

5. 灣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通過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成本低廉的方式獲得技術進步,從而在國內各大區域板塊中率先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以“前店后廠”的發展模式牢牢把握住了“第一種機會窗口”。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逐步增大,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而粵港澳大灣區以代工、裝配制造為主的制造業部門,正面臨被日益升高的勞動力成本和貿易成本雙重擠壓。與此同時,珠三角地區在城市建設和規劃設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因此,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正在經歷由工業經濟到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產業升級期,同時也面臨優質生活圈建設的倒逼轉型期。從需求端來看,與產業升級相伴隨的是城市所服務的需求對象的升級。新一代“灣區人”已不僅僅關注于傳統的“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對高端化、定制化和個性化的宜居環境和服務品質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從供給端來看,在諸多生活性、消費性服務領域,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深度挖掘各類用戶的品質需求,注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體驗溝通,可以實現由規模化生產向精細化、品質化發展的轉變。因此,從打造“世界工廠”到建設“優質生活圈”,本質上是粵港澳大灣區根據不同發展階段主要矛盾所作出的發展戰略調整。

三、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思路

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是事關新時代“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成功實踐的重點民心工程,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和美好未來的重要窗口平臺。未來如何對標世界先進灣區,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擺在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面前的重要現實問題。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五方面著手推進。

(一)堅持以高標準的區域一體化,推動大灣區宜居環境的整體提升

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在宜居基礎、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宜居成本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進一步建立健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交流機制,共同謀劃大灣區的宜居定位和長遠發展。要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以降低灣區中心城市的宜居成本、提升灣區外圍城市的宜居基礎和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有序促進灣區內部人口、資源的有效流動。在“車輛北上及南下”政策基礎上,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實現車輛配額逐步放寬,有序促進大灣區私家車便利出行,實現更大空間范圍內的“職住平衡”。加快落實大灣區內部貨物和人員通關“一地兩檢”,爭取通過一次查驗完成大灣區多方的檢查檢驗要求,建立簡潔高效的通關便利化制度。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二橋建成通車的示范效應,以及深中通道等多座連接珠江口東西岸跨江跨海大橋的規劃建設,加快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小時”優質生活圈。

(二)深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合作機制,解決好大灣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進一步加快推進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建設。加快推動教育醫療合作發展,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利用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保持對現代服務業和高端人才的持續吸引力。針對香港、澳門地域空間狹小和房價高企等現實問題,加快總結推廣澳門新街坊和廣州祈福新邨試點經驗,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共同建設集養老、居住、醫療、就業、教育于一體的社區項目,參照港澳先進社區治理模式進行日常管理,在公共場所和辦事機構增加英語、葡語和繁體字等工作語言和指示標記,更好實現大灣區居民優質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可參考國際標準開展內地與港澳高校學歷和職業資格證互認工作,落實粵港澳三地居民個稅差額補貼辦法。支持港澳居民在珠三角地區開辦社會福利機構,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完善對接社會福利政策,鼓勵港澳醫院和學校與內地醫療教育機構合作,跨地域為灣區居民提供醫療教育服務,實現包括醫療保險和教育公共服務的異地接續。加快推進在通信資費、上網流量費、跨境交通卡等領域的同城化和智能化,逐步建立以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為重點,探索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居民資金往來同城結算。

(三)貫徹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大灣區生產生活方式轉型

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城市發展理念,推行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加快推進河流綜合整治,加強污染監控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的治污建設,實現重點污染源實時在線監控和垃圾的高水平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在規劃設計上,要把以人為本、注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貫徹實施到建筑設計、裝飾設計、園林設計、景觀環境設計、市政工程設計之中,引導全社會建立起綠色環保的消費觀念。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市場調節機制,有序利用階梯收費、價格杠桿、稅收補貼等手段,大力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有序推進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制度,擴大節能環保產品市場消費份額,大力提倡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以此推動服務業生產模式創新,從而避免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和大規模廢棄帶來的環境污染。加快落實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升級和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通過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動大灣區建筑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優化體驗、創造收益的方向發展。

(四)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空間優化和高質量發展

隨著土地資源環境壓力日趨上升,傳統的外延型、擴張型和粗放型城鎮化模式已難以為繼,城市更新、棚戶區改造、城中村建設等內涵式發展模式,正逐步成為城市空間優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為優化城市開發建設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指明了前進方向。綜合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更新主要有四大任務:一是歷史街區與建筑遺存的傳承和活化。吳良鏞先生曾提出,“城市改造過程中不能隔斷歷史,包括城市建筑和生活在建筑里的人”。要堅持整體性保護原則,盡量保留原來的社會生態,從而達到提升城市形象、延續城市肌理、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居住品質的綜合效果。二是工業區及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大灣區出現了大量廠房和工業遺存,要充分發揮其占地大、建筑堅固、體量大的特點,為市民提供更好更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三是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積極聽取居民意見,在公共交通、休憩空間、無障礙通行等方面,通過有機更新模式切實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四是智慧社區的建設打造。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高級形態,智慧社區建設要以人本化和數字化為導向,逐步涵蓋教育、家政、托育、養老、鄰里、社保等服務功能場景,打造具有歸屬感和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五)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

堅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加強文物古跡、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統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名人故居、商號會館等的保護性開發,支持弘揚粵劇、龍舟、醒獅、武術等共有共享非遺項目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筑牢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文化底座。積極促進中外優秀文化交流互鑒,完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堅持以促進民心相通、培育文化認同為重點,大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共同打造更加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灣區人文符號和文化品牌。深入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全面推進旅游大數據平臺合作共建、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互補共享、精品旅游線路聯合打造、文化旅游人才共同培養。統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旅游推廣平臺和多元化國際傳播平臺,聯合編制、動態更新文化旅游活動和產品目錄,完善特色鮮明、品類齊全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品牌,共同開拓國際客源市場,攜手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 李超.澳門與橫琴自貿區融合發展機制探析[J].澳門研究,2015(3):23-30.

[2] 李超.在新起點上譜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篇章[N].南方日報,2022-08-08.

[3] 劉彥平.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紐約·舊金山·東京·粵港澳[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4] 毛艷華,榮健欣.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與協同發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4-109+191.

[5] 王珺,袁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o build a high-quality life circle suitable for living, working and traveling. Compared with the livable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s advanced bay areas, the major citie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high housing prices and incomes, relatively low rent prices, commuting costs, food prices and service prices, and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in livable indicators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services and cultural tourism. A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a regional integration cooperation framework establish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ree tariff zones, three currencies and four central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life circle, it also faces many shortcoming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obvious gap in livability level within the cities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o develop a quality living circle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e should adhere to high standard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livable environment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To deepen the mechanism for joint contribution,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to address the needs and concerns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we will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urban renewal initiative to optimize urban space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e will continue to use culture to shape tourism and tourism to highlight culture, and jointly build a cultural Bay Area and a leisure Bay Area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rco Greater Bay Area; Quality Living Circle; Livable Environment; Public Service

(收稿日期:2023-04-19? ?責任編輯:羅建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日本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网站免费看|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综合天堂网| 久久精品视频一|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91国语视频| 青青操视频在线|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13页|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欧美午夜| 亚洲天堂免费| 狠狠干欧美| 毛片免费试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曰AV在线无码|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欧美五月婷婷|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91毛片网|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91丝袜乱伦|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色噜噜久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就去色综合| 国产高清不卡|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久久黄色毛片| 亚洲性一区| 欧美一区精品|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系列|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欧美区一区|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jizz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午夜欧美在线| 精品福利国产| av色爱 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