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灣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重點任務

2023-06-25 12:54:24孫久文殷賞
開放導報 2023年3期

孫久文 殷賞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定位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具有內在一致性。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良好的區域比較優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重點發揮其在構筑超大規模市場、自主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為此,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 中國式現代化? ? 城市群? ?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3-0023-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與政策耦合研究(42071155)。

[作者簡介] 孫久文,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區域協調發展;殷賞,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組織。

一、引 言

經歷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其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合作基礎良好,是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的世界級城市群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面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需要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在諸多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

二、大灣區建設的戰略定位與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一致性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灣區是我國重點打造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這五大戰略定位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高度繁榮的總體局面。若將國家視為由不同尺度區域有機組合成的經濟體,大灣區則是經濟體內部建設現代化的主要空間載體,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大灣區打造承載巨大人口規模的世界級城市群,對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為國家城鎮化主體,推進人口市民化、發揮人口集聚優勢并釋放規模經濟效應,是近年來我國區域規劃戰略的主要形式,也是現代化的動力模式(孫久文和胡俊彥,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明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在全國范圍打造集聚資源要素的增長點。打造承載巨大人口規模的世界級城市群,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14億人口的現代化,必然要以世界級城市群為關鍵依托?,F階段,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發生改變,建設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就是要發揮世界級城市群的集聚效應,形成由多個城市和周邊地區組成的大都市區域,在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緊密相連,構建一個高度互動、緊密聯系的空間網絡,推動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大灣區促進區域內外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當前,制約共同富裕的主要空間因素在于地區間、城市間、城鄉間的發展不平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途徑之一,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城市群具備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可以實現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分工協作。當前,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是推動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大灣區作為國家重點打造的世界級城市群,其功能在于以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推動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在夯實灣區既有基礎和提升區內協調性的基礎上,大灣區作為空間引擎,能夠統籌與粵東西北生產力布局,以泛珠三角區域為腹地,強化對西南地區的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布局和空間體系,有助于促進區域內和區際間協同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三,物質富足和精神富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大灣區共建人文灣區,兩個文明相互促進。沿襲我國的歷史傳統,在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要以物質文明促進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指導物質文明。從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來看,因其具備強大物質力量的基礎,不僅要打造成為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也要打造成為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依托粵港澳三地的多元文化和人文精神,弘揚粵港澳三地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同根同源的歷史紐帶,促進粵港澳青年交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強調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的有機統一,是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灣區將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灣區?,F代化建設初期,各個國家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造成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自然災害頻發。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后,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灣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同時也面臨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挑戰。由于人口和經濟高度集聚、城市擴張等原因,大灣區面臨土地資源稀缺、能源消耗巨大、環境質量下降和生態多樣性受損等現實困境。因此,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灣區,就是要實現綠色產業升級、低碳生活并形成資源節約的空間格局,為全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優秀空間范例。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大灣區支撐“一帶一路”,發揮和平發展樞紐作用?!笆濉睍r期以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日益抬頭,中美貿易摩擦屢屢發生,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國融入國際大循環網絡的時代之需。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國家頂層合作倡議,促進與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我國也日益成為國際大循環鏈條上的中堅力量。此外,我國還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致力于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公平正義,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共同點,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寧吉喆,2023)。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對走和平發展道路發揮著核心樞紐作用,可以促進與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聯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金融服務、推動國家間文化交流,維護世界各國和平,彰顯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同時,前海、橫琴合作區建設,為大灣區提高開放水平、實現和平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三、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

(一)龐大人口規模構筑的超大規模市場效應

大灣區人口規模巨大,凸顯了我國基本人口國情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特征。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先行一步”的辦法,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特別是廣州、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充分吸納外省勞動力流入,具有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虹吸效應,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2000—2020年,大灣區常住人口從5004萬人增加到8634.68萬人,2020年大灣區以占全國0.6%的土地面積,吸納了全國6%的人口。與同屬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京津冀、長三角相比,大灣區的空間面積更小、集聚程度更高。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相似,由于集聚了大量高技能勞動力和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共享、匹配、學習三大機制發揮集聚優勢,大灣區形成了規模效應和網絡經濟,并成為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充分利用勞動力供給的區域外部性,大灣區的人口集聚和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相互促進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2021年大灣區貢獻了8.79%的GDP,在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推力下,形成了巨大的消費規模和活躍的消費市場。

依托已有經濟基礎,大灣區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海洋經濟為優勢的現代產業集群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項目的平臺支撐;以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網絡化空間格局。大灣區區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形成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成為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和建設國家級增長極的選擇,有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具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

(二)自主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效應

大灣區作為我國重點打造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肩負著化解風險挑戰和現實障礙的重要職責。從國內看,現有資源容量難以支撐經濟長期增長,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驅動力,以創新要素改造物質資本、提升生產效率。從國外看,隨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美國視我國為戰略上的競爭對手,企圖通過實施技術封鎖等以遏制我國的經濟發展。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的到來,各國將科技創新視為重塑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新力量,加劇了對高新技術的競爭。

面對國內外的重大經濟風險和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沖擊,需要大灣區為化解現代化科技障礙、提高國家創新水平發揮積極作用。與我國其他城市群相比,大灣區在科技投入、創新平臺、創新合作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2021年廣東R&D經費支出4002.18億元,成為全國唯一突破4000億元的省份。珠三角九市的R&D經費支出占全省R&D經費的95.6%,大灣區的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惠州、珠海六市的R&D經費支出均超過百億元①。創新引領作用突出的背后機制是大灣區借助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整合了內地和港澳三地的科創要素,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秶覄撔滦统鞘袆撔履芰υu價報告2021》顯示,深圳蟬聯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2021年末,全市各級創新載體達3070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129個,省級創新載體1292個,市級創新載體1649個。同時,大灣區擁有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高水平科研機構,能夠為科技研發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破解“卡脖子”難題。

(三)區域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

大灣區是一個具有多元化、開放性和協同性特征的區域經濟體,包含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無論是與國際上其他灣區相比,還是與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其他城市群相比,這是其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大灣區作為在珠三角城市群和廣東自貿區基礎上建立的跨區域經濟合作區,在貫徹“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方針下,不僅能更好地激發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強化灣區合力效應,還能進一步打開廣東發展的瓶頸,發揮廣東自貿區的先行優勢。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的特殊性,使其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隨著大灣區合作發展的深入推進,營商環境高度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降低了經濟行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擴大了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然而,特殊的制度環境也導致粵港澳三地合作受到一定阻礙,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發揮“一國兩制”的作用,高質量建設大灣區,破除三地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制度之異轉變為制度之利。

(四)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先試效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路徑選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通過將市場主體嵌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閉環系統,使國內、國際兩個循環和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達成一致(孫久文和王鄒,2023)。同時,也要著力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打造一批為全國率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空間引擎,其中大灣區便是重點打造的空間引擎之一。2023年1月,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進一步強調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廣東的根本出路,需要依托大灣區這一動力源①。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以系統觀念推動現代化建設。一個區域的改革演變隨著關聯效應、知識溢出等渠道,其影響往往會放大到整個空間,需要用普遍聯系、全面系統和發展變化的觀點找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未來方向。因此,在區域層面,需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空間整合,借助港澳兩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擴大市場規模,進一步破除行政壁壘和市場壁壘,促進產業分工和市場分工,實現功能互補和協同合作。在全國層面,大灣區發揮著增長極的作用,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地區,兼顧提振內需和聯動國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我國正在經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大灣區作為區域發展的載體和支撐節點,其健康發展對于國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在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相較于全國其他地區,大灣區在不同尺度空間戰略聯動、產業體系建設、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綠色發展、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展現出旺盛的生機活力。因此,大灣區能夠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為方向,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助推全國高質量發展,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四、大灣區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建設的重點任務

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大灣區作為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重要空間載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從理論層面系統謀劃,還需要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在優化產業體系、擴展區域空間、提升治理能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點任務上做好文章。

(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灣區產業體系建設歷經多個發展階段,如今已成為推動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如傳統產業轉型、新舊動能轉換和對外資經濟形成較大依賴等。為了更好地發揮產業體系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需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傳統制造業。改革開放后,基于專業分工的塊狀經濟,珠三角與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經濟關系,奠定了珠三角傳統制造業的基礎和“世界工廠”的優勢地位。當前,佛山和東莞仍以家用電器、裝修建材、服裝和小商品等制造業為主導產業,深圳和廣州等核心城市的支柱產業具有傳統和新興并存的特征。在傳統產業發展動力式微后,通過創新驅動和綠色經濟來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對傳統產業的又一創新,要以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形成由多種產業融合而成的產業體系,包括數字產業、數字社會、數字政務、數字科創、數字人才等。二是積極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通過應用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在珠江西岸建設先進制造業成果轉化基地,打造包括新能源汽車、高性能船舶、新材料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企業。三是加強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和培育,對港資和澳資企業實施政策優惠,以華為、中興、比亞迪等龍頭企業為鏈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打造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

(二)完善空間體系,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

在做大做強各產業門類、實現總量擴大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促進不同城市之間的良性耦合,提升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當前,大灣區內部產業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珠江東、西兩岸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為此,要客觀分析大灣區各等級城市的優勢條件,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明晰各地市的發展定位,錯位建立主導產業,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而言,以香港為中心鞏固并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廣州、深圳為雙核,形成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珠海、佛山為龍頭,打造珠江西岸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惠州為試點,加快石化基地建設。在產業布局過程中還要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的科研資源優勢,推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的高端化發展。

(三)加快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破除科技創新合作機制障礙

長期以來,大灣區堅持打造全球科創高地,始終在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然而,由于各市存在等級和規模的差別,特別是粵港澳三地的規則和機制存在差異,阻礙了科技創新合作和科研項目推進,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部分城市缺乏科創產業、核心技術上仍面臨“卡脖子”等難題。因此,要深入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建立大灣區創新合作的法制框架,實現粵港澳創新合作自由化,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吸引國際一流企業進駐,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實現由“灣區加工”“灣區制造”向“灣區創造”的轉型。同時,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基礎設施,利用科技平臺集聚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創業孵化機制。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合作平臺為支撐,特別是要推動深圳前海和香港共同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提升創新能力。發揮三大平臺在金融、航運、信息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行業領域各自的優勢,加快推進三大平臺的創新合作。在發揮平臺示范作用的同時,要堅持全局性、系統性原則,實現各大合作平臺的功能互補,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四)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升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黨的十九大報告相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香港實現由亂到治新局面的目標。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合作和長治久安,需要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有效解決粵港澳三地在合作和文化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首先,粵港澳三地政府要推進出臺大灣區合作的法案或措施,2022年廣東在澳門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便是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的新嘗試之一。同時,推動大灣區成立專屬合作的職能部門,改善大灣區政府職能劃分不明晰的現狀,引導商界、學界和社會公眾共同推進大灣區發展。其次,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粵港澳三地的治理網絡化,以數字化培養、組織、監督治理人員,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的肇慶、江門、中山、惠州等城市需要在這方面加快布局,發展水平處于中等的東莞、佛山等城市也要突破原有發展模式,防止進一步擴大“數字鴻溝”,阻礙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五)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大灣區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突出,城市差距和區域差距較大,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問題尚未解決。如何在超大人口規模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同時兼顧平衡發展的問題,是大灣區需要解決的難點和堵點。

可以從城市人口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入手,引導大灣區人口城市化高質量發展。首先,對于香港、廣州、深圳三座特大城市而言,人口城市化率已經和多數發達國家持平,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開始顯現;對于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中等城市來說,存在進一步吸納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剩余空間。為此,要秉承“有序放開落戶限制”的原則,促進城市間人口有效流動、合理配置,提高各個城市的人均產出水平。其次,以大灣區為空間引擎,加強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對粵東西北的擴散效應,加快粵東西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同時,加強對落后區域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從根本上提高粵東西北的勞動力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

此外,推進人文灣區、休閑灣區、健康灣區“三位一體”建設,不斷擴大幼兒養育、科學教育、收入分配、醫療衛生、養老與住房保障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加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權利,朝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大同目標邁進。

(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

作為區域重大戰略之一,大灣區建設應該精準把握與綠色發展相關的政策原則,以指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深度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總體布局的背景下,大灣區應在低碳生產、低碳創新和低碳生活等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大灣區作為國家制造業基地,空間資源承載力面臨較大壓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需要以優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為導向,降低生產環節的廢棄物排放量;二是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技術集約型產業的發展;三是對傳統產業如鋼鐵、化工和冶金等部門進行綠色技術改造,釋放波特效應,促進綠色發展。此外,人口集聚擠占了大灣區的生態空間,人地矛盾突出,要在廣州、香港、深圳等人口密集城市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宣傳力度,培養環保責任意識與環境監督意識,倒逼社會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生態環境的支付意愿顯著增強,這為推進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提供了契機,有助于新發展格局下經濟韌性的穩步提升。

(七)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未來,外貿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相較于過去,高水平對外開放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針,意味著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大灣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不僅要保持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貿往來,也要進一步加強與新興工業國間的聯系,要以絲路基金、亞投行等為基石,尋求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聯結點,實現商業貿易、人文交流等多個領域的跨區域合作。同時,也要加快提升出口產品質量,提升服務出口的比例,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拓展對外開放的多個領域,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

在當今國際形勢動蕩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從規則服從者轉變為規則的制定者。為此,大灣區應當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借鑒港澳先進的現代管理制度、國際接軌的經濟運行規則、國際認同的制度環境等,與內地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對接,推動大灣區實現從區域共同體到經濟共同體再到社會共同體的梯次轉變。同時,將橫琴、前海、南沙等自貿區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利用平臺優勢,擴大制度型開放,增強自貿區作為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此外,還需不斷優化自由貿易區的微觀制度設計,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為核心的監管服務改革,通過“單一窗口”建設為國際經貿往來提供線上渠道。在發展進出口貿易的同時,還應積極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吸引外商投資、到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并舉,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實踐中融入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網絡(孫久文和蔣治,2022)。

參考文獻

[1] 寧吉喆.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J].管理世界,2023,39(3):1-19.

[2] 孫久文,胡俊彥.邁向現代化的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J].改革,2022(9):1-10.

[3] 孫久文,蔣治.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骨架與路徑構想[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26(4):78-87.

[4] 孫久文,王鄒.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3,39(1):32-40.

[5] 王珺.區域差距再評估與縮小路徑[J].學術研究,2017(11):79-87+178.

Abstrac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intrin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essen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enjoys sound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achiev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leading role in building a super-large market,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hould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optimize industrial layout, rais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modernize governance capacity, foste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creat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high-level opening up.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04-19? ?責任編輯:賴芳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区欧美区|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2018|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热亚洲精品6码|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狠狠干欧美|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91视频观看| 999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国产毛片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久草网视频在线| 日韩免费成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精品片911| 88av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91蝌蚪窝|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中文字幕啪啪|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性一区|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伊人蕉久影院|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欧美在线| 国产91麻豆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免费黄|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亚洲无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