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梅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以新課標為綱領,充分認識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意義,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際需求,探索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路徑,是落實新課改的迫切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新課標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一)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建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就是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交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地進行啟發(fā)和引導,啟動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通過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二)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高效課堂理念是落實這一要求的最直接途徑。高效課堂以探究學習為特點,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主動思考,提出疑問,并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
(三)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施行
教師依據新課程標準更新課堂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完善專業(yè)知識體系,創(chuàng)優(yōu)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構建高效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課程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讓教師的教學獲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從而更致力于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實際行動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的施行。
二、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新課標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有些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不夠徹底,課堂上仍然按照教材要求主導學生的思路,雖然采用了問答的方式,看似給予學生引導,但在學生給出的眾多答案里,教師只會對需要的結果大加贊揚,客觀上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片面地認為簡單直接的“灌輸式”教學是方便快捷的方法,能夠立竿見影地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長期采用這種單一、枯燥、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簡單、機械地記憶知識點,限制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小學每個班有幾十個學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培養(yǎng)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愛好特長各有不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不一樣。有的教師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優(yōu)生失去深入拓展和延伸的空間,而學困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內心更加焦慮,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新課標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路徑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從課程內容出發(fā),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豐富教學內容,課前搜集相關資料,通過學生喜歡的動畫、視頻、音頻等方式,直觀形象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當學生對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感興趣時,就會對新的知識產生探究欲望,更愿意投入精力深度學習。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思考問題,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四季之美》這篇課文以一年四季的景色為主題,借助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動物、昆蟲以及氣象特征寫出的一篇美妙文章。這種突出事物和景色的文章非常適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制作課件,將春日黎明東方日出的魚肚白色天空、夏日的螢火蟲和蒙蒙細雨、深秋的大雁歸南以及冬日的大地銀裝呈現在學生眼前。此外,為了提高趣味性和動畫體驗感,教師可以為相應的景象配上適當的音樂,再配合課文講解,讓語文課堂變成一場以四季美景為主題的視聽盛宴,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使用文字表達美好景象的方法。
(二)師生良性互動,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從三尺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地溝通與交流。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應在教室巡回觀察,或坐在某個小組旁邊,傾聽學生的討論內容,回答學生的疑問,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引導和啟發(f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給學生更多學習機會和思考的空間,挖掘學生的潛力,促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努力打造一個高效率的課堂。
例如,《將相和》這篇課文講述了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廉頗和名相藺相如的故事,除了可以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還向學生傳達了“和”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抓這一引申點,以故事為基礎,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從課文中獲得啟示。講解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深入討論化解矛盾的方法。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要積極地進行引導和解答,促進學生理解本課深層思想,并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采取分層教學,滿足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要堅持新課標要求的創(chuàng)新導向,注重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發(fā)展需求,仔細觀察學生課堂表現以及完成作業(yè)的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掌握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適宜性,以不同的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
首先,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學生情況統(tǒng)計表,將學生課堂聽課情況、互動情況、小組合作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書面考試成績等作為分層指標,建立更精細、準確的分層標準,杜絕以成績?yōu)闃藴省ⅰ耙坏肚小钡默F象發(fā)生。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每個階段班級整體學習效果和各層次學生能力設計課堂活動、小組作業(yè)以及個人作業(yè),為各層次的學生設置“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適當的答疑輔導方式,實現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四)多元課堂評價,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教師要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特點,采用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方式增強評價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例如,對學生表現好的方面和在某一方面取得的進步提出更高要求和希望,獎勵學生一面小紅旗或給予學生一個獎勵性的微笑,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能簡單地批評了事,而是要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反思問題所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利用好評價這一手段,幫助小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促使其產生學習動力,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教師可以從評價指標與獎懲模式兩方面入手,建立科學的多元課堂評價模式,讓評價成為學生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產生的推手,幫助學生養(yǎng)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在評價指標方面,教師要做到結果與過程評價指標并重,短、中、長期評價同步進行,提高與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有關的過程性指標比重,讓評價從“一錘定音”的考試轉變?yōu)槌掷m(xù)性評價。在獎懲模式方面,教師要踐行物質與精神并重、以獎為主、以罰為輔的模式,慎重選擇批評與懲罰的方法,通過批評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進行批評的目的,從而更好地改正不良習慣,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化是課程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明確要求。建設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要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主線,教師要積極借鑒成功經驗,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探索有效的教學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