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 胡君晶

課題項目:文章系2021年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典型課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BE21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虹(1976~),女,漢族,云南玉溪人,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胡君晶(1980~),女,漢族,云南玉溪人,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議題式教學是構建高中思政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有力抓手,在高中思政課不同課型中進行議題式教學的探索,能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再認知,實現合作探究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促進開放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文章通過對議題式教學典型課堂實例的分析,意在幫助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章可循,推動教師學科素質的提升,為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效的探索途徑。
關鍵詞:思政課;議題式教學;課堂實例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7-0117-0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性質做出了如下規定:“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新課程標準建議圍繞議題進行活動型課程的設計,并指出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是反映活動型課程實施思路的關鍵所在。可見,議題式教學是構建高中思政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有力抓手。但很多高中思政課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理解,以及如何進行議題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的認知是空白的,直接影響了議題式教學的推廣和運用。學習并運用議題式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成為一線高中思政課教師的一項常態工作和現實挑戰。
一、 議題式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
議題式教學源自1996年美國社會科教育學會(NCSS)出版的社會議題教學手冊,是以爭論性議題為課程核心,教師圍繞議題來組織相關知識,運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方式,將議題的不同觀點呈現給學生探討的教學策略和課堂組織方式。
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議題式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將課程性質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設計一個可以在課程中起統領作用的總議題,在此基礎上展開一系列子問題,創設真實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學科知識,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二)議題式教學的價值
1. 課堂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縱深發展的背景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市場經濟主體利益多樣性引起的價值觀多樣化問題,給學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對高中生來說,如何評價、面對這些問題是生涯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課。議題式教學的運用,使學生有機會借助合作的力量進行探究,在適宜的議題、異質的成員、對話的氛圍和討論的可視性中共同探索政治認同,正確面對和解決矛盾,最大限度地達成共識。
2. 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議題式教學以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路徑,為學生呈現真實的社會熱點話題。引領學生正視價值沖突與爭議,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最大限度地形成政治認同的共識。民主社會需要批判思維和實踐能力,要在問題中反思,在反思中批判,在批判中理性思考,在思考中走近協商,在協商中達成價值共識。
3. 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議題式教學的實施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是教學現狀的應然訴求。能有效解決強化知識邏輯,輕視生活邏輯;重雙基培養,輕素養生成;重灌輸,輕啟發等教學問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建立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課程結構的設計通過‘活動將‘內容目標與‘教學提示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提升學科素養。”通過議題展開“教學提示”,以“議題”為紐帶,以“內容”為中心,將認知性提示與活動性提示相結合,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堂教學構建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基本框架。
4. 實現學習轉型的時代期望
議題式教學最典型的特點是“議中學”。通過議中思、議中做、議中辨、議中聯,學生思維、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議”中得到全面培養和提升。議題式教學從議題的選擇到議題的運用,從議題的運用到議題的評價,都遵循著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了由“教”為主的教學觀念向“學”為主的教學實踐的轉化。既利于教師教,又利于學生學,服從和服務于教育、教學的目標。
5. 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方式
議題式教學設計是一個個性化創作過程,能夠幫助教師理解教材內容、課程邏輯、素材選擇與提煉、問題創設等。議題式教學的實施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能幫助教師在操作過程中提高引導、激勵、組織、評估等課堂教學管理能力。議題式教學的反饋則是教師之間互動反思的過程,能幫助教師從主題教學中找到問題、反思原因、完善教法,從而提升教師主題研究和課堂教學的能力,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 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開展議題式教學最關鍵的是設計議題。議題可以源自教材重難點、社會熱點、公共話題、學生生活等多個方面。議題的創設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能促進教師共同體發揮分工、協作、互動、共享等團隊精神,形成融合共生態勢。在進行議題設計時,可以對課程標準中的議題適當地進行改造,也可以合理學習借鑒別人的議題,最好是積極原創自己的議題,利用學科備課組的力量合作共研議題。
(一)議題的來源
1. 源自教材重難點的議題
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確定議題,幫助學生對教材重點問題的理解,培養其學科思維,實現對教學內容和各類現實問題的正確解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案例:《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一輪復習
主議題:為什么要樹立創新意識?——致敬偉大的改革開放和深圳特區
議題1:改革開放是對過去的否定嗎?——運用辯證否定觀的有關知識進行分析
議題2:為什么要有深圳?——運用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相關知識,闡述深圳是如何永葆“敢闖敢創”精神的?
議題3:創新對促進深圳特區成功實踐有何意義?——從唯物辯證法角度,說明創新在深圳經濟特區成功實踐中的重要性。
2. 源自社會熱點的議題
社會熱點問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將熱點問題引入教學之中,有助于體現思政課與時俱進的獨特性和鮮活的社會性,實現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的及時更新,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的要求。
案例:《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編教材必修二)
總議題:破解中國高鐵從“跟跑”到“領跑”的密碼
子議題1:中國高鐵“領跑”世界堅持了怎樣的發展思想?
子議題2:破解中國高鐵建設難題為什么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子議題3:如何用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高鐵建設?
議學延伸——撫仙湖治理打造亮麗生態名片
教師活動:展示研究性學習材料并指導各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選題。
選題如下:科技助力,湖泊治污;產業調整,和諧發展;仙湖勝境,生態宜居;生物多樣,亮相國際;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學生活動:結合背景材料,各學習小組選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3. 源自公共話題的議題
根據百度詞條的解釋,公共話題主要是指涉及大眾的,具有群眾性與普遍性的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電影《長津湖》上映后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引起了人們關于愛國主義精神的熱議。在設計議題時就可以將這樣的公共話題作為切入口,探索創作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的價值。
案例:《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統編教材必修四)
總議題:從《長津湖》的成功出圈探尋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議題1:文化發展應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議題2:文化發展應如何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設置議學活動:流行與經典之辯
觀點一:流行文化作品的價值大于經典文化作品的價值。
觀點二:經典文化作品的價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價值。
設置議學任務:各方辯手開展3分鐘自由辯論(共6分鐘),由兩名計時員計時。可舉一部文化作品為例,作品形式不限。評審團根據評價表確定獲勝方。
設置議學評價:
議題3:文化發展應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4. 源自學生生活、傳統文化的議題
可以將學生親身經歷的校園運動會、文化藝術節、食堂就餐、住宿生活、社團活動等作為學校議題;也可以借助父母的職業去收集信息作為家庭生活議題,同時要注重挖掘如家風、古詩詞、儒家文化、婚俗文化等傳統文化的議題。
案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統編教材必修二)
議題:從雪糕經濟的發展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任務線:調查——了解雪糕市場之優;對話——思考雪糕市場之憂;探究——規范雪糕市場之序。
情境線:課堂分享“刮目相看的雪糕”——師生對話課堂展示“不會化的雪糕”——小組討論“雪糕市場路在何方”
問題線:今天的雪糕憑什么讓我們刮目相看(課堂分享)——今天的雪糕為什么“不會化”(師生對話)——雪糕市場體系建設(小組討論)。
活動線:社會實踐活動;課堂思維活動
(二)議題的設計
1. 議題是可商議的問題,并且應該是立體的,即有長度、有寬度、有高度的問題。長度是指對教學有統領性,通過一個一個的問題(主、子議題)將教學推向深入。寬度是指議題要具有開放性,可討論、可議,讓學生能有話說。高度是指對學科價值的認同有引領作用。
案例:《偉大的改革開放》(統編教材必修一)
主議題: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子議題——啟——改革開放是如何開啟的?
行——改革開放是如何推進的?
達——改革開放是如何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
議題追問——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此完成了嗎?為什么?
2. 議題是可爭議的問題,通過爭議引導學生實現思維進階,體現科學精神。爭議型子議題設計的路徑:發現差異→表達認識→做出判斷→行為選擇。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出現爭議的問題進行評議學,教會學生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
案例:《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統編教材必修四)
總議題:如何造就和諧的自我?
議題1:請用對立統一的原理描述自己目前的生活或學習狀況。
議題2:如何對待人內心的堅硬和柔軟造就和諧的自我。
觀點一:社會競爭激烈,要堅定執著、剛毅不屈。堅硬讓我們堅強而有底線;堅硬讓我們直面困難卻不改初心。
觀點二:世事多變難料,要靈活變通,溫潤通達。柔軟讓我們學會忍讓和轉彎,柔軟讓我們盡享知足與平和。你贊同哪個觀點,并闡述理由。
議題3:請你以“堅硬和柔軟”為例,分析矛盾的內涵及其基本屬性。
3. 議題是可建議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真實體驗生活,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實現知識由理解到運用的轉變,體現公共參與的素養。
案例:綜合探究“微觀主體有活力”(統編教材必修二)
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分為“生產工藝與流程”參觀組、管理者采訪組、董事長訪談組、“云南酸角博物館”參觀體驗組,分組參觀走訪“貓哆哩”。
訪談問題清單:創業經歷、創業感受、獲得榮譽與參與社會活動、企業未來發展設想。
課前準備:通過書籍、互聯網查詢相關的經濟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收集企業誠信經營的典型案例。
子議題1:“貓哆哩”是如何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
子議題2:當地政府是如何助力“貓哆哩”發展的?
子議題3:如果你是“貓哆哩”的董事長,將如何帶領企業走向新的輝煌?
三、 議題式教學的反思與出路
高中思政課實施議題式教學在踐行學科活動型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由于提出時間還不長,教師的運用經驗還不足,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面臨著議題設置不科學、探究過程不規范、評價總結不到位等困境。作為教學方式的主要運用者,教師要加強對議題式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掌握高中思政課實施議題式教學的具體對策,為發揮議題式教學的獨特優勢尋找出路。
通過對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政課的新授課和專題復習課中典型課例的實踐性進行研究,我們看到,在議題的設計上要指向必備知識中的重難點、指向時政熱點,注意結構化、序列化,要做到素養提升與訓練應試能力的結合。在情境的選擇與優化上要與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相一致,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普遍性、啟發性、開放性,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與心理。在任務的設計上尤其是設問,要能起到引領活動的作用,指向性明確,符合高考命題設問的特點。在教學的評價上要重視評價教學效果的反饋,可用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多種方式來實現,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簡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尹燕.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與優化策略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5]張帥,楊小斌.議題式教學初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9).
[6]陳靜.教學“議題”的發現、選擇與實施——以《政治生活》為例[J].教學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