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Q21-025)。
作者簡介:傅秋蘭(1977~),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豐澤機關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摘 要: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育和成長的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習認知。本土文化資源的引入,有利于使幼兒教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具有培養幼兒興趣愛好、深挖幼兒潛能的功效。閩南地區的幼兒園可建構和實施以食文化為特色的教育課程,發揮出本土文化資源的作用,對幼兒今后的深入學習和發展大有裨益。鑒于此,文章圍繞幼兒本土文化教育,說明了幼兒教育課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的三方面意義,簡述了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三點原則,詳細提出了三條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措施。
關鍵詞:幼兒園;本土文化;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7-0155-04
一、 引言
幼兒園對幼兒的啟蒙教育和幼兒今后對待生活與學習的態度密切相關,通過挖掘和融入本土文化資源的方法開展特色教育課程,能夠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豐富幼兒的學習環境,強化對固相文化的了解。因此,閩南地區幼兒園需要把握特色文化教育課程建構和實施的要點,使幼兒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二、 幼兒教育課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的意義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呈現出逐步走向融合的趨勢,但本土文化資源有所弱化,致使部分人群對本土文化認知程度較低,容易被普遍性文化同化。本土文化的展現形式形形色色,除了文化知識以外還包括游戲、飲食、藝術等,代表地域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均屬于本土文化資源的一部分,是最貼近幼兒日常生活和學習、充滿濃郁鄉土氣息和特色的文化元素,需要幼兒園教師引起更多關注,善于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實際教學中,使幼兒可以對本土文化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
(一)豐富幼兒教育課程內容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化,本土文化資源逐步進入幼兒教育領域中,能夠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讓教學內容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使幼兒可以在學習中了解本土文化、增加鄉土情結,避免教學內容單一。本土文化內容貼近幼兒,可起到調節教學氛圍的作用,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予以優化和完善。
(二)輔助教師開發課程資源
在新課標改革的指導下,本土文化資源走進幼兒園教師的視野中,經由對本土文化資源的了解與研究,教師便能開發出蘊含豐富本土文化內容的教育課程,以多元教學活動形式加以展現。有利于幼兒在日常學習中對當地文化形成良好的認知,培養自身的鄉土情懷,而教師同樣會主動了解鄉土文化,有意識地將各類文化內容傳遞給幼兒,點燃了幼兒參與教學實踐的熱情。
(三)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幼兒教育面臨新挑戰的背景下,轉變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由于本土文化資源內容和類型眾多,涉及了衣食住行多個領域,可以增長幼兒的見聞,強化幼兒動手實踐、邏輯思維等能力,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如將本土游戲引入教學中,能夠起到鍛煉幼兒身體的作用,同時了解了家鄉的本土游戲內容。通過本土文化資源的引入,能讓幼兒養成優良的學習行為習慣,為今后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三、 幼兒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原則
第一,整合性原則。教師在講解閩南食文化相關內容之前,應該優先制訂出教學整體目標,符合當代幼兒教育理念,將各種教學方法和思想和制訂的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實現二者相互整合與促進的目標。經由閩南食文化相關本土文化資源的融入,可以促使幼兒在接受教育中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順利完成活動目標與任務。第二,興趣性原則。興趣是幼兒教學獲得成功的關鍵,教師在課程建構上應當以多種形式為切入點,指引幼兒主動體驗與感受,保證幼兒的活動參與度,應用好各類本土文化資源,使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到課程的各個活動項目中,培養幼兒的各方面能力。第三,全面性原則。教師在選取教育活動所需文化資源之時,應當結合幼兒當前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基礎,為幼兒篩選出內涵豐富、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使幼兒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閩南食文化的魅力。
四、 幼兒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措施
(一)融合不同領域,完善課程實施方法
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征,由直覺行動思維演變而來,抽象邏輯思維開始逐步形成。為了推動幼兒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幼兒園可將閩南食文化的本土文化元素在不同領域的教學中進行融合,在遵循幼兒發展和學習普遍規律的基礎上,使課程實施方法得到完善。
例如,在語言課程方面可以關注在食物準備、制作中相關詞匯和衍生詞匯的傳授與復習,尤其是具有較強抽象性的詞語,如剝、切、揉、炸、煮等。或者引入調查表,指導幼兒填寫自己感興趣的閩南食物,以文字加畫圖的方式記錄和食物有關的制作方法,以及自身所知曉的各種內容。教師還可采用“課前演講”的方式,鼓勵幼兒清楚地表達對某種閩南食物的想法和感受,加深幼兒對閩南食文化的理解,提高幼兒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在科學課程方面可為幼兒提供更多接觸烹飪的機會,同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有機結合,使幼兒增強對空間、體積、數量等概念的認知,學會如何分類、匹配等。如在制作潤菜餅的過程中,除了讓幼兒知曉傳統烹飪潤菜餅涉及的材料、食材擺放方式以外,還可使幼兒了解潤菜餅中大蒜、香菇、香菜、花生、豆芽等的功效,將觀察和烹飪食物的教學形態轉化為健康、科學等類型的常識教學。在美術課程方面可將食物烹飪轉化為美術作品的制作,為幼兒提供多種手工制作用的材料,用以滿足幼兒的表現欲望。同樣以潤菜餅為例,教師在指導幼兒制作屬于自己的潤菜餅藝術作品前,可先帶領幼兒觀察卷好的潤菜餅實物,使幼兒自選角度進行深入觀察,再將潤菜餅散開,讓幼兒認知餅中的餡料,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加以記錄。在實際制作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按照記錄的內容挑選出想要的材料,如橡皮泥、彩紙、蠟筆、剪刀、膠水等。經過觀察可以發現,幼兒主要以彩色碎紙表現餡料中切碎的材料,用白紙作為餅皮,或有幼兒將搓好的紅色橡皮泥作為胡蘿卜絲、綠色橡皮泥為高麗菜絲、團好的黃色橡皮泥作為海蠣等,讓潤菜餅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更強,彰顯了作品的質感。幼兒運用剪、貼、撕等方法,將潤菜餅作品表現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在前期觀察、后期制作中均能創造性地表現出對閩南美食的理解,放飛了幼兒想象力的翅膀。
(二)精心打造主題活動,融入多元要素
閩南食文化洋溢著濃厚的民族和生活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教師應當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特點的基礎上,使教育課程的建構更加注重對幼兒的適宜性和育人的價值性。主題活動的打造應具備更強的生活性、合理性,促使幼兒經歷探索、交流、發現等科學認知過程,借助主題活動的力量達成教育課程實施的目標,彰顯閩南食文化應有的幼兒教育價值。
例如,主題活動“走進余甘果”開展的目的,在于使幼兒直觀認識到自己是閩南人,深化對“閩南”概念的理解。在課程開始前,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考慮到幼兒在家中講閩南話,在生活中同樣具有學唱閩南童謠、觀看閩南語視頻的經驗,教師可為幼兒準備閩南語童謠視頻,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形成“閩南”的概念,使幼兒對參與教學活動更具興致。經過教學導入后發現,幼兒盡管對余甘果較為熟悉,但缺少對余甘果詳細信息以及閩南地區余甘果特色文化相關內容的了解。教師可考慮以幼兒熟知的其他食物和余甘果制成的閩南特色食物進行對比,迅速拉近教學內容和幼兒之間的距離。幼兒對冰糖葫蘆較為熟知,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幼兒同時展示冰糖葫蘆和余甘糖串,展示二者之間制作上存在的異同,借此讓幼兒了解到部分食物可以代表某個地方,成為地方特色美食,使幼兒意識到冰糖葫蘆是北京特色美食,由山楂制成,而余甘糖串或余甘枝則由余甘果制成,是閩南地區的特色美食,同時配合幼兒的活動深入,為幼兒傳遞余甘果相關的基礎信息,使幼兒對余甘果形成初步印象,由此自然引出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教師之后可帶領幼兒親自品嘗余甘果和余甘糖串,使幼兒直觀感受到余甘果原本酸澀的味道最后變得甜脆,調動幼兒探究余甘果的好奇心,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奠定基礎。同時在品嘗余甘果期間,教師要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以及收拾餐盤、垃圾等,關注對幼兒良好習慣的教育,在開展本土文化活動中不失幼兒基礎教育的性質。在教學后期的探索活動中,教師需要優先在教學準備環節中設計出小組探究記錄表,作為主題活動的重點材料,主要包括三欄內容:“小組名稱”“小組成員”“想了解的內容”。在活動開始時,教師鼓勵幼兒講述想要了解關于余甘果的哪些信息,綜合幼兒的回答確定探究問題,如“余甘果名字的來源”“利用余甘果制成余甘糖串的方法”“余甘果有果核的原因”“余甘果表皮與果肉顏色”“余甘果形狀和大小”等,再按照幼兒的興趣選擇探究問題和完成分組的任務。教師采用提問的方法,明確小組合作需要注意的事項,示范和指引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填寫表格,同時為大家分享表格填寫的內容。實踐中教師可不確立每組的組長,以無組長管理或幼兒自主選擇組長的方式,增強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部分小組中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幼兒能夠獲得成員的信任和依賴,愿意自我表現和幫助他人,使小組成員的關系更加融洽。探究活動的開展形式以表格內容為根基,教師帶領幼兒通過查閱書籍、網上信息收集、采訪他人等形式進行探究。如指導幼兒使用計算機,在互聯網中收集和表格中填寫內容有關的內容,為幼兒進行演示,給幼兒更加直觀的體驗。經過問題解決方法的學習,幼兒可同小組成員協商采用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小組成員分工等,最后完成本次探究活動。該主題活動可以做到按照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課程,顧及幼兒的學習特征在教學各個階段設計趣味化內容,看到了課程自身帶給幼兒的教育意義。
(三)擴大教學活動規模,共同探索游戲
“教學游戲化”屬于教育活化的精華原則,更加適用于幼兒教學。在開展以“活學”為基礎的閩南食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將原本獨立的活動內容加以整合,使教學活動規模有所擴大,構建游戲化的教育體系,保障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幼兒對閩南食文化具備一定的基礎認知后,便可將課程實施轉至知識輸出的層面。如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閩南美食一條街”游戲,為幼兒提供更多參與游戲實踐的機會,減少教師的講解內容,使幼兒獲得較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基于對閩南食文化知識的經驗積累和對家鄉美食的了解,外加幼兒對角色扮演游戲較為熟知,對游戲規則、商品買賣更加熟悉,便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幼兒參與游戲活動時,教師要關注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和記錄,當幼兒逐漸熟悉游戲內容后,便會懂得以自己的力量或與其他幼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經過多次組織角色游戲,游戲的內容和空間構造上更加豐富,原本以美食店老板、服務人員、顧客等角色為主,逐漸增加了旅游觀光團的導游、游客等角色,以及美食街上其他店鋪中的收銀員、售貨員等角色,甚至將醫院、理發店、咖啡館、書店等各種店鋪均歸入美食街中,使美食街放置在生活情境內,獨具特色的綜合性“閩南旅游景區”成為幼兒園中的一道風景線,開闊了幼兒的角色游戲活動空間,探索出更多游戲的可能性,使游戲更具貼近生活的真實感。
五、 結語
綜上所述,閩南地區政府在近年來關注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而閩南食文化走進幼兒園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為幼兒提供了走近本土文化的機會。因此,為了加深幼兒對閩南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幼兒園應該重視閩南食文化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各個層面,通過融合不同領域與完善課程實施方法、精心打造主題活動和融入多元要素、擴張教學活動規模以共同探索游戲等手段的應用,推動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艷.基于南通本土文化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游戲課程資源開發與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7):140-142.
[2]田麗春.挖掘本土文化,讓“愛家鄉”教育在幼兒園真正落地[J].山西教育(幼教),2021(12):13-15.
[3]黃燕,焦春嵐.本土文化資源與班級區域活動融合的路徑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22(7):94-96.
[4]陳虹虹.基于STREAM教育的幼兒園閩南本土文化活動探究——以“奇妙的扎染”活動為例[J].教育觀察,2022,11(3):55-59.
[5]孟佳,白玉榮.利用信息技術助推幼兒園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策略[J].讀寫算,202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