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晗雨 耿學剛
摘 要:《雕花的馬鞍》是蒙古族經典民歌,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那順演唱。此作品在1995年榮獲中國第三屆花城杯音樂電視大賽銅獎,優美的歌聲傳遍大江南北,很快變得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深受民眾的喜愛。本文主要對歌曲的創作以及當代價值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雕花的馬鞍》;創作分析;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0-03
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是民歌,它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歷史故事、風俗禮節、愛情婚姻等都有較為直接的映射,而且民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所擔任的社會價值也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伴侶;也可能是人們在勞動中的動力所在;是特殊時刻鼓舞人心、戰勝敵人的精神力量;或者是傳遞情緒、娛樂休閑以及傳播知識文化的載體;更是了解熟知一個民族的社會背景、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珍貴資料,極其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而蒙古族民歌作為我國民族聲樂極其重要的一分子,用它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地域特色,在我國民族聲樂的大家庭里別具一格,它的演唱形式、演唱特色比較多元化,體現出獨屬于蒙古族民歌的民族特色。
《雕花的馬鞍》是謳歌內蒙古人民馬背上的生活的一首作品,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鄉土之情。歌曲表達了草原上的人民對家鄉深切的熱愛與眷戀,歲月如白駒過隙,雖然作品創作距今已時隔多年,但當耳邊響起那優美動人的旋律,依舊能夠將遠在他鄉的草原兒女帶回到那碧水藍天的美麗故鄉,也讓未曾到過草原的聽眾,能夠深切體會到馬背上的民族的風采,領略到草原風情。
一、創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一)創作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正是印洗塵詞作創作的鼎盛時期,他為了尋找靈感,去了哲里木草原,與一位牧民相遇,他講述了一位駐地軍人對軍馬的情感和對草原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這份情誼,讓印洗塵頗為觸動,在離開時,牧民送給他一副雕花的馬鞍,他由此產生了創作的靈感,這部經典作品就此誕生。
(二)作者簡介
我國著名詞作家印洗塵是《雕花的馬鞍》詞作者,他1943年出生于遼寧省,15歲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逐漸領會到內蒙古地區的風土人情,對這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眷戀。他對歌詞的創作有著非常高的天賦,其個人作品專輯和個人歌詞作品音樂會,是其多年以來積累下的豐碩成果,也是他智慧的結晶和藝術魅力的體現,在他近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作品多以描繪草原風情為主,勾勒出馬背上的民族獨特的文化風景,代表詞作有《雕花的馬鞍》《科爾沁迎賓曲》《草原上有一個美妙的傳說》《乳香飄》等。
《雕花的馬鞍》曲作者是內蒙古自治區優秀作曲家寶貴,1944年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在他的藝術之路上,創作出了數百首歌曲、舞蹈音樂、好來寶等舞臺藝術作品,多部作品獲獎,他所創作的作品,極具蒙古族風格特色,貼近牧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廣泛好評,傳唱度極高,代表作品有《雕花的馬鞍》《白云團團》《來到青溝走一走》《你說青春是什么》《草原之戀》《科左后旗我可愛的家鄉》《幸福在天堂》《走不出心中的草原》等。
二、《雕花的馬鞍》創作分析
對歌曲的音樂形式及歌詞內涵進行分析,能夠更好地掌握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內涵,故對《雕花的馬鞍》進行如下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本首歌曲是單二部曲式結構,C宮系統A羽調式,2/4拍,這也是蒙古族音樂的常用節拍,整首歌曲速度舒緩,節奏簡單,旋律悠揚。
歌曲的前奏就提前呈示B段的主題旋律,加深了聽眾對歌曲高潮時旋律的印象,明確地展現出了歌曲的基調,歌曲的前奏由10小節構成,10小節的前奏又分為5個樂節,前四小節的節奏較為寬松,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都由一個二分音符的長音構成,后四小節節奏變得十分緊湊,由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構成,與前四小節形成節奏松緊的對比,前奏的最后有兩小節的補充,由馬頭琴演奏,有總結的意味,前奏結束在主音a上,引入歌曲的第一樂句。
歌曲的A段由4個樂句構成,方整型樂段,每個樂句為4小節。第一樂句a歌手演唱時在中音區,仿佛是在傾訴,是較為安靜的氛圍,依舊結束在主音a上;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為平行樂句關系,裝飾性重復強調第一樂句,鞏固主題,組成音基本沒有變化,大多變化都體現在節奏上,第二樂句a的第一小節與a的第一小節相比,節奏由八音音符變成了附點十六分音符,更加具有情感的推動性,樂句結束時落在了屬音e上,與a樂句為主屬關系。第三樂句b旋律發展有小幅度的上揚,情感更加充沛,b樂句的后兩小節的歌詞中使用襯詞“啊哈嗬咿”,具有蒙古族傳統長調民歌的意味,音域也從小字組的e音跨越八度到小字1組的e音,不僅增加了歌曲的氣勢,而且體現了曲作者的從前奏到A樂段情感慢慢推進的巧妙構思;第四樂句c終止在主音a上,穩定終止,收攏型樂段,歌曲主歌部分結束。整體來看,A段四個樂句起承轉合,具有布局協調、平衡對稱的和諧美感。
歌曲的B段主旋律主要就是利用主和弦加以闡述解釋,主題旋律十分穩定且美輪美奐,讓人感受不到其存在故作嬌柔之感,同樣由四個樂句構成,非方整型樂段,與A段相比,B段的音區升高,推動了歌曲的情緒變化,使全曲達到高潮[1]。第一樂句d由兩樂節構成,音域達到小字2組c,旋律上揚,落在主音a上;第二樂句e的表達與第一樂句相比更加激烈,達到歌曲的最高潮,音域也達到了小字2組e,將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第三樂句f由兩個樂節構成,音樂情緒有所回落,第二樂節是第一樂節的下行四、五度模進,半終止在小字組的a上;與前三樂句不同,第四樂句g由6小節構成,在中間兩小節再一次加入襯詞“啊嗬咿”,使歌曲更加具有蒙古族的民族特點,更加高亢、恢宏。歌曲在首段演唱完成后,再進行一次重頭反復。
尾聲部分一共十二小節,前五小節是B段最后兩小節的重復,與其形成呼應;后7小節使用襯詞“啊哈”,為模仿蒙古族長調,并放慢了演唱的速度,給演唱者發揮的空間,表達出了離開家鄉的草原人民,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摯情感。
(二)歌詞內涵
在歌曲的開始,作者將雕花的馬鞍,比作自己童年的搖籃,同時也是講述了每一個蒙古族孩童的童年,在草原上,阿爸阿媽陪伴著他們在馬背上馳騁長大,在成長過程中,馬背不僅給了“我”牧民的勇敢,也給了“我”草原的胸懷。歌詞用牧民身邊最常見的馬鞍,向眾人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弘揚了我國蒙古族人民像草原一樣寬廣坦蕩的胸懷以及他們果毅、直率豪放的性格特點。其實無論哪個民族都有對搖籃的頌揚,各民族的‘搖籃曲都寄寓著本民族的特色和理想[2]。而馬鞍就是蒙古族兒女童年的搖籃,這是屬于蒙古族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在《雕花的馬鞍》第二段歌詞中,尤其是“孕育了民族驕傲,編織了理想花環”一句,將蒙古族人民在馬背上創建光榮的民族歷史畫卷一幀幀一幅幅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同時也使我們堅信蒙古族人民會創造更加輝煌、美好的未來。
筆者認為,歌曲將音樂曲調節奏和歌詞表達兩方面的融合做到了極致,如在歌詞中多次出現的“很小的時候”“成人的時候”“難忘的搖籃”等短句,配合不同的曲調,不斷強調歌詞中的重點部分,加上單音節的抒情句與整首歌詞的敘事感相輔相成,更加體現出音樂的曲調、節奏和歌詞的表達重點的完美配合[3]。
歸納上述,歌詞一方面表達了對童年“搖籃”的懷念,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與贊頌。將時代意義糅合進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用質樸的語句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涵,使歌曲同時具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生的藝術魅力,成為獨具特色的優秀歌曲。
三、《雕花的馬鞍》當代價值
(一)審美價值
《雕花的馬鞍》擁有豐富的藝術內涵,首先,體現在歌詞創作方面,字里行間都生動地表現出當地人民日常的勞動生活場景。其次,歌曲質樸純真,極具情感美,講述的故事內容也源于草原人民的生活內容以及特有的民風民俗,展現出草原兒女對家鄉的贊美與熱愛之情,讓聽眾在靈魂深處產生共鳴;而且歌曲比較簡單,朗朗上口,易于傳唱,這種簡單質樸的民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切實地表達出當地牧民的真實情感,同時也將草原牧民的生活環境、地方特征等畫面生動形象地描繪在其他地區人民的眼前,表現了當地人民的心理以及生活由于時代變遷所發生的變化,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4]。
歌曲做到了音樂內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是蒙古族民歌創作的先驅,極具審美價值。從歌曲中可了解到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特征,歌聲悠揚、高亢嘹亮、曲調悠長。歌詞既擅于抒情,又注重敘事,反映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能夠讓聽眾體會和了解蒙古族民歌的意蘊和含義,感受蒙古族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的審美認知觀念。
(二)教育價值
隨著社會和網絡的飛速發展,許多的新興文化、潮流文化進入大眾視野,也吸引了眾多的年輕群體,逐漸融入他們的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得本就熱衷于追隨潮流的年輕人遠離傳統文化,民歌也被打上了“土氣”的標簽,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但民歌經歷了數十年的傳承走到今天,歌曲中體現出的道理與生活經驗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創作于八十年代的蒙古族民歌可以說是社會教育的絕佳典范,我們一定要將蒙古族民歌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重視起來。以《雕花的馬鞍》為例,歌曲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作為切入點,引出歌曲的主題——“雕花的馬鞍”,而蒙古族作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馬鞍對于蒙古族的草原兒女來說有著極其特殊的含義,同時馬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信仰,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依靠,歌詞中所提到的“馬背給我草原的胸懷,馬背給我牧人的勇敢”“馬背給我勞動的歡心,馬背給我青春的信念”等,體現出蒙古族兒女在馬背上走出了自己從啟蒙教育開始的人生成長之路,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中,有蒙古族兒女在馬背上自由自在馳騁的身影,有牛羊在漫步,有蜿蜒的流水,不論刮風下雨,都不能將草原摧殘分毫,草原給了我們容納萬物的胸襟,也給了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力輕易改變自我的淡然心境。
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有著勇猛堅毅、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精神蘊含著遠大的理想和無私的信念,這些品質也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發展的動力。作品切實做到了以音樂的藝術形式發揮教育價值,使聽者仿佛能夠親身體會到草原兒女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們堅定的信念,是成長的環境給了他們變得更加強大的決心與動力,同時也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
(三)時代價值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在各種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下,各個地區和民族都有著他們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各個地方的民歌其實正是當地百姓生活最純粹真實的展現,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烙印。其具有的時代特征表現在作品的素材源自生活,作曲家通過生產勞動實踐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并將其所感所想用音樂藝術的形式勾勒出來,描繪的是當下的時代和人民的生活。這樣的藝術作品源自生活,服務于生活,是勤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長河中歲月一剎的真實寫照。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及人民的精神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在這樣生機勃勃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的生產生活自然成為民歌的主要題材。現當代的民歌較多地反映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這是時代進步背景下,人民情感的真實流露。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途中發展成果的展示和重要的外交名片,當然,蒙古族民歌也同樣在這張名片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本文的蒙古族民歌《雕花的馬鞍》為例,作品創作于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時期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雕花的馬鞍》這首蒙古族民歌有著極具特色的草原風格,將草原人民當時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特征展現給聽眾。在歌詞方面,通過對馬鞍等事物的描寫,展現了草原人民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反映出了蒙古族人民勇敢豪邁的性格。在這首民歌中,不僅體現出了極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而且對于蒙古族音樂的繼續發展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作者通過這首作品描繪出自己對草原深切的喜愛,也表達出對草原人民新生活的高度贊揚。
(四)對蒙古族民歌創作的借鑒性價值
任何歌曲作品的創作都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經驗,二者缺一不可。探究研習《雕花的馬鞍》這樣經典的蒙古族優秀民歌作品,對其音樂形式和歌詞內容進行分析,從中研究學習音樂基本表現手段的特征,如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等,以及將其在音樂作品中如何具體運用和表現,對于創作的學習和提高都大有裨益,讓我們能夠更加全方位地探討歌曲作品的審美性、思想性以及藝術性,并且對提升我們自己的音樂審美、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能力也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5]。
參考文獻:
[1]梁佳寧.蒙古族創作歌曲的編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2]李娟.壯哉!歷史 美哉!未來——《雕花的馬鞍》歌詞賞析[J].職大學報,2014(03):66-67+7.
[3]陳鵬.內蒙民歌《雕花的馬鞍》民族精神及演唱藝術風格[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2):87.
[4]包小兵.淺析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美學特征和藝術特色[J].芒種,2013(09):185-186.
[5]溫麗云.論蒙古族民歌《牧歌》的音樂形式和審美內涵[J].甘肅高師學報,2018,23(0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