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貝貝,陳君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四川 成都 611433)
西藏地處祖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這里有巍峨的雪山和遼闊的草原,滾滾的雅魯藏布江從這里發源,勤勞樸實的藏族人民在這里居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這里的人民特殊的生活方式,孕育了這里的文化藝術。藏族人民喜歡用歌舞表達對自然和生活的贊美,他們將秀美的山川、虔誠的信仰以及生活的狀態等都寫進歌里、編進舞里,用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西藏地區的民間歌舞藝術蘊含了藏族人民對宇宙及生活的認識和虔誠的信仰。藏族人民喜愛歌舞,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節日慶典中,人們都喜歡用歌唱和舞蹈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藏區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
堆諧,即西藏上部地區或西部地區的歌舞。“堆”的藏文直譯是“上部”“上域”或“西部”,“諧”的意譯是“歌舞”。[1]“堆”是自吐蕃王朝時期相沿下來的西藏的一個地理區劃的名稱,主要指雅魯藏布江南岸日喀則以西至阿里的廣大地區(即現在西藏的日喀則地區和阿里的廣大地區)。最初,外地的人們將此地區流傳的民間歌舞統稱為“堆諧”,后來專指身挎扎念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2]經過發展演變,這一歌舞形式由日喀則等地逐漸流傳至拉薩,其名稱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將最初發祥地的民間歌舞稱為“堆巴諧”,將流傳在拉薩等地的這一歌舞形式稱為“堆諧”或“拉薩堆諧”。人們用“堆巴諧”和“堆諧”兩種稱謂區分二者。
堆諧經日喀則等地傳入拉薩后,深受各階層民眾的喜愛。“堆諧剛流傳到拉薩時,還保持著農村那種粗獷、豪放的舞姿及音樂風格,但后來在市民文化的氛圍中漸漸變得雅致起來。”[3]其伴奏樂器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一把扎念伴奏,逐漸增加了橫笛、京胡、鐵胡、揚琴、串鈴等樂器,形成了富有特色并相對穩定的樂隊形式。“同時,堆諧這一名稱的內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最初,人們將從‘堆’地區流傳出來的民間歌舞統稱為‘堆諧’,演變到后來,人們把流傳于拉薩等城鎮的,由最初的堆諧演變和發展而來的歌舞稱為‘堆諧’或‘拉薩堆諧’,而原初發祥地的民間歌舞則被稱為‘堆巴諧’,即‘堆巴人的歌舞’。”[1]22從“堆巴諧”到“堆諧”的演變,是民間藝人為了使其適合市民階層的欣賞口味而對原來的旋律進行必要的加工、修改或重新創作的結果。[3]160最初的堆巴諧主要流傳在“堆”地方的城鎮和鄉村,發展演變后的“拉薩堆諧”在知識階層和城市居民中流傳,特別是通過“囊瑪吉度”(“囊瑪吉度”是指由喜愛并從事“囊瑪”“堆諧”等傳統歌舞藝術表演的人員組成的職業性民間藝術團體)行會組織及其藝人的參與和實踐,使堆諧在音樂形態、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得到了規范和統一(堆諧由前奏、慢板歌舞、間奏、快板歌舞、后奏五部分組成,其中,前奏和慢板歌舞屬于慢板部分,間奏、快板歌舞和后奏屬于快板部分)。與“堆巴諧”相比,除了旋律繁麗了很多,“堆諧”的結構也有了新的擴展。雖然“堆巴諧”和“堆諧”是源與流的關系,但是,“堆巴諧”流傳到拉薩后,在音樂風格、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變化,與堆諧形成了明顯區別。正是由于這些不同,堆諧有新的活力和自己的特色。
堆諧主要流傳于拉薩、日喀則等城市和近郊。“從表演形式上看,堆諧主要是載歌載舞的歌舞藝術,但也可以是只唱不舞的歌曲形式,甚至是歌舞雙棄的器樂音樂。”[1]127堆諧的慢板部分富有歌唱氣息,曲調悠揚抒情;快板部分較慢板速度加快,舞蹈氣氛濃烈,節奏明快。在樂器演奏的前奏、間奏、后奏的固定段落中,表演者只舞不唱。
“堆諧歌舞的表演人數以及表演者的性別年齡都沒有嚴格規定,或多或少,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可以。”[4]在表演時,一般在地上放一塊木板,以便在舞蹈時發出清脆的聲音,表演者上身很平穩,沒有大幅度的動作,但下身表演自如,一般不過分晃動身體,整個表演透出表演者的一種平和心態,有些靦腆但不拘謹,給人圣潔、高雅之感。堆諧的伴奏由扎念、橫笛、京胡、鐵胡、揚琴、串鈴等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演奏,亦可由一把扎念伴奏。堆諧的伴奏樂器最初只有扎念,流傳到拉薩后,其伴奏樂器得到了新的擴展,這主要歸功于十八世紀的多仁·丹增班覺,他從內地引進了揚琴,并開創性地在原有伴奏樂器扎念的基礎上增加了笛子和揚琴,開創了用小型樂隊合奏為歌舞伴奏的先例。[3]164
堆諧的唱詞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宗教與世俗內容皆具。在世俗內容中有日常生活、愛情以及對家鄉的贊美等題材;同時,由于西藏作為藏傳佛教流傳地的特殊文化環境,許多堆諧的唱詞內容與人們對宗教的理解和虔誠的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還有一部分是歌頌美好的愛情。此外,歌頌家鄉或表達對家鄉思念之情的曲目也很多。[5]
堆諧的曲目很豐富,雖然不同曲目的慢板和快板歌舞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但在演唱樂曲時幾乎使用相同的前奏、間奏和后奏音樂,即堆諧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前奏、間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這是堆諧程式化曲體結構的重要標志之一。堆諧的“歌段音樂大多是五聲宮調式,也有五聲羽調式與六聲商調式的樂曲,但為數較少。”[2]634在樂曲內部,通常采用一些不同調式的交替手法,這些調式交替大部分是同宮系統內的交替,即段落內部的調式關系變化,一般變化不大。
從總體看,藏族民間音樂屬東亞音樂體系,旋律以五聲性調式音階為主,西藏傳統音樂堆諧主要也采用五聲調式音階。但也有少數的堆諧旋律中出現si 音和fa 音的特殊用法,這時出現的si 音和fa 音在旋律中并不是偏音,而是在保持旋律五聲性特點前提下的調性轉換。[6]在旋律進行時,堆諧的音程主要在13 度之間,一般來說最低音是g,最高音是e2。旋律進行時節奏松緊交替,表現不同的心情。
堆諧前奏部分由三句組成,為一個樂段。旋律在第一小節“動機”的基礎上發展,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原樣重復,第三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延伸發展的結果,構成了堆諧音樂具有共性特征的固定前奏部分。固定前奏雖然是重復構成的段落,但沒有單調感;間奏是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的銜接,與慢板部分相比,節奏顯得更為緊湊、活躍;堆諧后奏的旋律是由D 宮調轉到其下屬領域——G 宮系統的e 羽調,但不結束在e 羽調上,而是在G 宮上的突變中結束全曲。由此不難發現,一方面堆諧旋律中的調式運用手法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其旋律進行顯得非常自然。堆諧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的音樂關系密切,快板部分的旋律是慢板部分旋律在節奏、音調上采用緊縮、簡化的手法構成的變化形式。這種快板部分和慢板部分的關系絕不是偶然的,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創作堆諧音樂的智慧和理念,其中蘊含了堆諧的規律與特征。以下列幾首堆諧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樂為例:[4]
譜例1:
《阿哥的家》中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樂(第一聲部為慢板,第二聲部為快板音調框架)。(見譜例1)
《札堆念迥》中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樂(第一聲部為慢板,第二聲部為快板音調框架)。(見譜例2)
從旋律句法上看,堆諧歌舞部分的每個樂句后面都有一個伴奏樂器演奏的模式化后綴,每個模式化后綴都以前面樂句的最后一個音為銜接點,即每個樂句的最后一個音和緊隨其后的模式化后綴的第一個音為同一個音,但每次進入模式化后綴后,織體(節奏型)總是發生變化,形成每個模式化后綴特有的固定音型。如:宮音為起點的模式化后綴從宮音開始,其音型只用于該模式化后綴;徵音為起點的模式化后綴從徵音開始,其音型同樣只用于該模式化后綴。但慢、快兩個部分的形態各有不同,包括節奏型。
以堆諧《札堆念迥》中的模式化后綴為例。[4](見譜例3)
此外,在堆諧的許多旋律句式之間,存在一種符合“黃金分割律”或逆“黃金分割律”的數比關系及美學效應,這或許是民間音樂反映出的人類審美感知的共同特征。這種效應表現在樂句之間“前長后短”(0.618 的黃金分割點)或“前短后長”(0.382 的逆黃金分割點)的句式結構當中。以《札堆念迥》慢板歌舞部分的前兩個樂句為例,形成了一個“前短后長”的句式,即12+20=32 拍的結構,比例近似于逆“黃金分割律”,其圖式如下:
堆諧是西藏傳統音樂中具有嚴密結構的歌舞音樂體裁之一,其結構由通用于所有堆諧的前奏、間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與非固定的慢板、快板歌舞部分組成(有些堆諧無慢板,只有快板部分,此時把快板前奏——整個樂曲的間奏作為固定前奏),這種由前奏、間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與非固定的慢板、快板歌舞部分組成的結構形式與其他大多數西藏傳統音樂體裁的結構有很大不同,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結構形式。
堆諧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7]:
第一種是:前奏(固定)——歌舞(變化)——間奏(固定)——歌舞(變化)——后奏(固定);
第二種是:間奏(固定,此時充當快板段落的前奏)——歌舞(變化)——后奏(固定);
堆諧由慢板和快板兩個部分組成,由于兩個部分的樂思相對獨立,所以其表演形式可以靈活多變,有時會省略其中的一部分(大多省略慢板部分)。“一般來講,堆諧音樂是否省略慢板部分完全取決于整場演出現場的氛圍,現場的氣氛比較熱烈,情緒比較激動時藝人們往往隨機應變,省略其慢板而直接從間奏開始演奏歡快活躍的快板歌舞音樂。”[3]163
譜例2:
譜例3: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堆諧的基本結構是固定的,具有明顯的程式化特征,其中的前奏、間奏、后奏為固定段落,具有重要的結構意義和體裁意義。同時,這些固定段落(前奏、間奏、后奏)還具有旋律和結構技法上的相同或相似性,由此可以看出,堆諧作為一種體裁其結構內部的統一性。以下是通用于所有堆諧的前奏、間奏、后奏三個固定段落[4]。
固定前奏:(見譜例4)
固定間奏:(見譜例5)
固定后奏:(見譜例6)
堆諧的伴奏采用一種齊奏與支聲相結合的織體,除了形成不同樂器間的“音色和聲”,在歌聲與伴奏之間或不同伴奏樂器之間也出現支聲形態。以《札堆念迥》慢板歌舞部分出現的支聲形態為例。[4](見譜例7)
其實,這種織體的多樣性就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所促成的音響的多樣性,由此我們能感覺到表演者的坦然心態。此外,從對比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堆諧曲目之間乃至不同段落之間仍然存在相異性,這雖然是彼此構成對比的關鍵所在,但并不影響其有機統一性。比如:歌與舞的對比統一,唱與奏(前奏、間奏、后奏等)的對比統一,快與慢的對比統一(快慢之間的音樂材料的相似性和速度的相異性)等。
總之,堆諧作為西藏傳統音樂重要的體裁類型,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其結構比西藏傳統音樂的其他體裁更具規范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統一性,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結構特征。
譜例4:
譜例5:
譜例6:
譜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