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菁
【摘 要】教師在引導幼兒玩角色扮演游戲時,應讓幼兒對社會角色及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思考。如何讓幼兒成功地完成角色扮演以及在扮演的過程中充分受到教育,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文章以幼兒園大班教學活動“人們的工作”為例,展示幼兒園大班中角色扮演游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 大班 角色扮演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2-94-03
幼兒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展和提高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玩角色扮演的游戲,模擬一個社會角色,讓幼兒從角色出發體驗社會環境,然后履行角色的職責。下面以幼兒園大班教學活動“人們的工作”為例,對教師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的策略進行說明。
一、關注不同要素,優化主題設計
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需要為他們制訂不同的游戲目標、做好學情分析、明確要培養的能力,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夠在游戲中得到成長。在大班時期,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學會觀察自己的生活,對生活中的角色進行模仿,在游戲扮演中培養能力。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社會規則,令幼兒受到生活教育。教師需要優化主題設計,讓幼兒圍繞主題進行游戲,在游戲中得到鍛煉。
(一)游戲目標設計
對游戲的主題“人們的工作”進行分析。人們在生活中都要勞動,都要工作,人們走上不同的崗位,付出自己的勞動,創造美好的社會。教師需要通過游戲告訴幼兒,未來他們都將成為社會的勞動者,他們將通過勞動為社會作貢獻,游戲的主題反映出幼兒的游戲目標。
(二)學情分析
對大班幼兒的學情進行分析。幼兒在生活中,曾經體驗感受過什么是勞動,也了解過一些工作崗位的性質。然而幼兒較少把自己想象成勞動者,較少去體會勞動的價值和作為一名勞動者內心的感受,他們還難以理解為什么當勞動者是一件光榮的事。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把知識和體驗結合起來,讓幼兒基于體驗來感受知識,分析幼兒的學情,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找到體驗學習的方向,讓他們接受生活教育。
(三)能力培養
在游戲前,引導幼兒觀察生活,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在游戲準備環節,引導幼兒準備設計空間和道具,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理解職業的性質,能對職業道德、崗位責任有初步的認知,從而從參與職業的角度認識社會規則。
二、做好游戲準備,引導幼兒布置游戲環境
在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之前,需要讓幼兒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教師在游戲前,要引導幼兒收集好相關資料,準備好要表演的劇本,并做好表演前的其他準備,讓幼兒圍繞著主題進行表演。在表演之前,讓幼兒共同設計游戲空間,準備好道具,穿好戲服,并且幼兒可以進行簡單的預演,讓幼兒在游戲中產生儀式感,幫助幼兒進入游戲情境。
(一)資料收集
角色扮演游戲需要反映出人們現實的生活,幼兒需要通過角色扮演來模擬角色,感受生活。為了讓幼兒了解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生活,在開展活動以前,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收集資料。
在游戲前一個星期,將幼兒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表演。教師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職業,對職業性質有簡單的認知。與家長、親戚溝通,了解從事這項職業的人分別在崗位上做哪些工作。幼兒通過交流,交換得到的信息,然后共同決定一個表演主題。
通過收集資料,幼兒可以初步感受生活,體驗到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規則,例如職業工作者在什么時候上班下班、上班時間要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等。這是初步向幼兒滲透生活的過程。
(二)空間設計
對于幼兒生活的滲透必須是持續性的。幼兒要感受環境,在具象化的情境下,幼兒更能體驗社會生活的情境,與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產生共鳴。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基于自己的調查,盡可能地還原角色生活的環境。幼兒在準備環境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實踐動手能力。
教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優化空間設計,并布置道具。例如某幼兒小組扮演醫院里的醫生和護士。小組成員與其他的小組商議,劃定一塊屬于該小組的空間,這片空間代表“醫院”。幼兒需要使用既有的道具作為游戲道具,使游戲的情境盡可能地具象化。鼓勵幼兒在正式演出之前,充分準備好現有的道具或者自制道具,讓幼兒使用道具為表演增色。幼兒通過優化空間設計,為自己營造出良好的表演環境。
教師引導幼兒設計空間,就是讓幼兒在準備游戲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在準備游戲空間時,幼兒需要結合自己的觀察來再現空間,例如幼兒需要仔細地觀察醫生和護士戴什么、手里拿著什么。他們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去想象,例如幼兒會看到,醫院里床與床之間空間的設計要便于人們行走,病房的設計要合理,便于病人生活等。幼兒還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或自制道具,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便能受到動手、動腦的實踐教育。
(三)游戲預演
在開展正式游戲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幼兒預演,一方面,是運用這種方式讓幼兒重視游戲,而不能用敷衍塞責的態度對待游戲。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游戲中來。幼兒可以一邊表演,一邊修正角色的臺詞,幼兒在預演的過程中能更深入地體驗游戲中的人物角色,對他們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師在引導幼兒預演時,可以讓幼兒思考:有沒有在游戲中呈現一個有頭有尾、有重點、有主次、有情節、有情感的故事?幼兒需要在游戲中展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然后真實地再現生活中有意義的情境畫面。
三、豐富游戲細節,引導幼兒充分體驗生活
幼兒在游戲時如果不能全情投入,充分體驗生活、體會感情,那么教師的角色扮演游戲的組織便可能形式化。教師需要在各個活動環節幫助幼兒豐富游戲細節,引導幼兒在每個環節都投入感情,充分體驗生活,讓幼兒能夠在深入體驗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
(一)重視氛圍營造,呈現情境畫面
在游戲前,教師要與幼兒溝通,找到能夠呈現情境的多媒體視頻、圖片等,在準備扮演以前,教師結合幼兒的要求創設情境。
在進行教學活動“人們的工作”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幼兒開始念旁白,幫助小觀眾融入游戲情境:當前是傍晚六點鐘,大多數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已經下班了,太陽慢慢落了下去,月亮要上升了。在這樣夜幕降臨的時候,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有哪些人還在崗位上呢?他們為什么要在崗位上呢?
幼兒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呈現出相應的情境畫面,展現可能會讓人們感興趣的生活場景。
(二)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游戲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游戲,能夠達到促進幼兒交往的目的。一方面,單一的、個人的游戲,故事不夠豐富,而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一個故事的方法,能讓故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引導幼兒共同完成游戲,能夠起到讓幼兒在游戲內游戲外都充分交流的作用。在游戲外,幼兒為了完成表演,需要掌握交流的規則或方法。此外,他們在共同表演的過程中,能夠相互交流、彼此激勵,從而產生與人交往的情感體驗。
幼兒會發現在游戲中有多個人物,例如在醫院里有醫生、護士、病人,誰演哪個角色,可由幼兒自己選擇。部分幼兒不太擅長表演,教師可引導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表演經驗,學習表演技巧,讓幼兒之間產生情感互動。
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需要讓幼兒感受到,一個活動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幼兒在活動中需要以完成活動任務為指向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學會與他人商量和溝通。這是幼兒在活動以外在生活中需要接受的社會規則教育。
(三)呈現角色特質,完成故事游戲
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要充分結合游戲前的準備,全情投入完成角色表演,通過彼此的配合,共同完成情境故事。
在進行教學活動“人們的工作”時,幼兒A扮演解說員,其余幼兒扮演醫院里的各種角色。幼兒A解說:“一天,在夜幕快要降臨的時候,才剛剛吃飯的醫生和護士就不得不放下飯碗開始工作。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時一名孕婦來到醫院,她就要生寶寶了。”其余幼兒學著醫生和護士戴起口罩,進入角色扮演中準備寶寶的降生。幼兒A繼續說旁白:“幾個小時以后,小寶寶哇哇大哭,這意味著寶寶順利降生了。疲憊的媽媽睡著了……寶寶的順利出生,讓醫生和護士都很高興。”
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深入角色,呈現自己豐富的感情。例如幼兒需要模擬媽媽表現疼痛的感覺,體驗如何向醫生、護士求助。醫生和護士要盡可能地給予媽媽幫助,讓媽媽的心靈得到安慰,讓痛苦能夠緩解。角色扮演游戲能夠讓幼兒了解媽媽的辛苦,體會生命的偉大,抒發和宣瀉自己的情感,從中感受樂趣。
(四)共同交流探討,體驗社會規則
待完成游戲后,教師要引導幼兒總結自己的表現,體驗社會規則,讓幼兒從職業的角度建立規則意識。在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幼兒把職業、職業道德、職業責任、人們應當對從事這份職業所持的態度呈現出來,讓幼兒對職業有所感悟。
教師:“為什么到了晚上,吃完晚飯以后,醫生和護士還要上班呢?”幼兒A:“因為媽媽那時要生小寶寶,需要醫生和護士上班,幫助媽媽生下小寶寶。”教師:“還有別的要補充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一一進行補充,通過探討,幼兒感受到,醫生和護士的工作是一種常常需要加班的工作,他們救死扶傷,時刻在崗位上準備著。教師:“你們覺得醫生和護士的工作辛苦嗎?”幼兒B:“他們的工作可辛苦了,我的姐姐就是醫生,我跟她打電話的時候,她常常都是想要睡覺的樣子。因為她總是很忙,所以都不能夠跟我們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幼兒C:“我的堂姐是護士,忙的時候幾乎天天值班,沒有休息的時間。”幼兒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見聞,描述醫生和護士工作的辛苦。教師:“為什么他們的工作那么辛苦,卻還要堅守在崗位上?”幼兒表示,如果醫生、護士不堅守在崗位上,在關鍵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治病。教師:“以后,我們在遇到醫生和護士時,可以怎樣表達我們對他們的善意呢?”幼兒D:“要盡可能地體諒醫生和護士的辛苦。”幼兒E:“接受了護士的服務以后,我會給她一個大大的笑臉,我會對她說‘我好多了,相信她看到我的笑臉會開心的。”當幼兒完成探討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將來他們走上崗位要有怎樣的職業精神。
在充分獲得活動體驗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體驗來理解抽象化的社會規則。幼兒了解這些抽象理論以后,便能應用這套理論來理解真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找到學習的方向,理解與他人溝通的方法等。
(五)完成集體評價,感受自我成長
當幼兒完成角色扮演以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一起對各個小組的表演進行評價,幼兒能夠在評價與被評價中獲得游戲的成就感,也體悟到需要完善的方向,以后幼兒在共同完成角色扮演游戲時,能夠發揮更好的水平,完善表演。
例如教師鼓勵幼兒評價角色扮演的內容是否真實,如果存在明顯不真實的內容,就要扣分。評價幼兒游戲時是否投入,如果有幼兒沒有積極投入,就要扣分。評價故事是否具有合理性,它能不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情境,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擬訂評價指標,教師引導幼兒完成評價。
只有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成長了,他們才會愿意在今后更積極、更投入地持續參加類似的游戲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反思能夠幫助幼兒總結活動經驗,這些經驗又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參與以后的活動。
在大班時期,幼兒的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教師需要優化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在活動時得到全面成長的機會。幼兒對生活的觀察不夠深入,會令幼兒難以通過角色扮演來還原生活的細節。幼兒如果沒有充分做好準備,他們的游戲表演可能質量不高,難以達到盡情游戲的效果,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做好游戲前的準備。幼兒不是專業的演員,他們有時難以進入角色情境中,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幫助幼兒完善細節,使幼兒充分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