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霞
【摘 要】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而單篇課文是單元的構成要素,也是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基礎與支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從學生的多種活動方式入手,按一定的層級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明確活動目標;單元方向的大任務可由點到面設計;適當拓展單元教學主題的情感資源。將單篇課文的學習融進大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有意識地凸顯學生在課堂的學,從而達到為深度語文學習提供思維基礎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大單元 課文與單元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2-79-03
大單元教學觀,不同于以往以單篇課文為主體,教學目標、教學延伸都與同單元前后課文無關的模式,而是以整個單元為學習單位,讓單元教學內容之間有聯系、課文與課文之間有關系、學生的學習活動之間有層次。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圍繞著某一目標生成的相對完整的學習故事。換言之,大單元教學就是一種微型課程的實踐研究,旨在通過發現單元中課文主題、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點,用“大任務”統領本單元所有課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模擬真實情境,讓文學作品與生活之間聯系緊密。注重單元整體性,是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從整體教學的高度去設計教學目標與活動,讓大單元語文教學成為構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手段。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單篇課文是教學元素,而在大單元教學觀下,教學活動設計的中心是學生,而不是書本,學生應在各種活動中習得知識,也應在各種活動中積累學習方法。另外,教師應關注單元層面上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服務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宗旨,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本文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蟋蟀的住宅》一課為例,分析單篇課文視角的大單元教學任務設計策略。
一、目標要有聚焦性
(一)聚焦大單元層級的目標
在大單元教學觀下,單元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需要聚焦的,因為大單元目標是該單元每一篇課文目標及每一課時目標的引領,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該圍繞其展開并以其為終點。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連續的觀察”為主題,共安排了《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讀課文,“閱讀鏈接”中摘取了《森林報·夏》中對于燕子窩的觀察日記。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因此,作者是如何連續觀察的、作者的表達有哪些準確生動的地方值得學習等問題,是學生達到單元整體目標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三篇課文涵蓋古今中外,都有著作者對身邊事物觀察入微的特點。無論是《暮江吟》中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紅”,還是《爬山虎的腳》中“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或是《蟋蟀的住宅》中關于蟋蟀勞動場面的描寫“如果感到疲勞,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等,這些句子生動有趣,畫面感十足。因此,抓住文中那些體現作者觀察細致、表達準確生動的語句,體會連續觀察時應當怎么做便是本單元目標的核心內容,那么在設計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任務時便有章可循。
(二)聚焦單篇課文層級的目標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精讀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筆記。法布爾在文中真實地介紹了自己所觀察到的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及住宅的特性,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贊揚了蟋蟀不辭辛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品質。課文前半部分寫作者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后半部分具體寫了住宅的修建過程,全篇用擬人的口吻向讀者展示了講究的“蟋蟀先生”和它的精致住宅,語言生動,讀來趣味盎然。根據大單元目標可知,本單元是要學生體會文章如何進行準確生動的表達,同時要學習作者連續觀察的細致性。法布爾是如何觀察的、他在描寫蟋蟀的住宅時用了哪些生動準確的語句,這些問題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因此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①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及建造的步驟,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②體會文本背后隱藏的蟋蟀吃苦耐勞及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③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嘗試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下來。
(三)聚焦單篇課時層級的目標
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可以先認識歌聲悠揚、生活講究的“蟋蟀先生”,初步感受法布爾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要將這種喜愛之情由作者一方遷移到自己身上,帶著喜愛之情去挖掘蟋蟀身上更多的品質。這樣學生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站在一種贊揚的高度進一步了解蟋蟀的住宅,從而發現其不辭勞苦的優秀品質,在情感上更能接納和欣賞蟋蟀及其住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作者不僅是在贊美蟋蟀的住宅,而且還是在贊美蟋蟀,適時補充法布爾的其他觀察筆記,結合課后“閱讀鏈接”,感受細致觀察帶來的幸福感,加深對大自然的熱愛,激發起學生觀察的熱情。基于此,可以將第二課時目標設定為:①感悟蟋蟀的慎重、勤勞、智慧、嚴謹等特點,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②通過品讀文中對住宅結構、蟋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感受蟋蟀形象的“偉大”,從而體會作者對蟋蟀的喜愛和贊美。③嘗試觀察一種小動物,并用生動的語句寫下來。
二、任務設計要有層次性
(一)以多種任務為驅動,激發學習積極性
課堂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學習任務構成的,完成任務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也就是用學生想努力完成任務的決心來驅動其學習,形成一定的學習內驅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讓學生首先明確學習任務,這樣學生才能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語文學習,形成語文素養。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在任務驅動下完成的,學習興趣由此得到提升,在真實的情境下完成各項任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任務的探究、完成過程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明確任務到參與任務,最終完成學習。在大單元觀下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大任務。
1.帶預習性質的任務
本單元前兩篇課文《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屬于觀察類文本,學生在學習之后已經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也感知了文本中語言的生動準確,有了一定的相關學習能力儲備。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已學內容相關聯,且能夠為本課學習做準備的預習性質的任務,如可以觀看關于蟋蟀的紀錄片、查閱百科知識,試著做一做蟋蟀的名片,著重介紹其居住特點等。值得一提的是,設計的這些預習性任務可以更開放、更靈活,與課堂教學任務相關聯,會在后面的正式教學中呈現,最終服務于課堂,而非流于形式、機械的預習作業。
2.體現層次性的任務
班級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不盡相同,完成任務的能力也有高低。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任務的時候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習得感。例如“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子的?你能從文中找到原句嗎?”“你能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蟋蟀住宅的特點嗎?”“蟋蟀是怎樣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的呢?”“你讀出了蟋蟀什么樣的品質?”等。這些有層次性的任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激發其學習主動性。
3.具有串聯性質的任務
上述兩種任務的目的是為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做準備,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還應當設計更具有總領性作用的任務,使其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支架,串聯起整個教學過程。《蟋蟀的住宅》第二課時要使學生感悟蟋蟀建造住宅的不易與其具備的不辭辛勞的精神。教師可以拋出問題: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蟋蟀是怎么建造住宅的?學生自然會先從住宅的特點入手,努力尋找答案,也許會關注到蟋蟀建造過程的不易,與蟋蟀的體型、力量比較,逐個解決問題。然而這個學習過程缺乏連貫性,容易陷入只在一個方面循環的僵局。不妨試一試用帶有串聯性質的任務貫穿課堂:蟋蟀的住宅被法布爾稱為“偉大的工程”,蟋蟀小小的容身之所為何會贏得如此高的贊譽呢?同學們找一找有哪些原因吧。這樣雖然看起來是一個任務,但是實際貫穿了整篇課文的研討,無形之間就讓學生將住宅的特點與建造的不易鏈接起來。
(二)以任務推進為重點,實現教學目標達成度
1.串聯性質的任務應當是貫穿課堂始終的線索
學生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已經學會了用表格的形式記錄觀察過程,在這一課學習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用表格的形式從文中提取關鍵語句,在小組內合作完成。這樣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高,完成的質量也高,在完善表格的過程中感悟到蟋蟀建造住宅的不易及蟋蟀堅持不懈、不辭勞苦的品質。
2.大單元目標應該是關聯教學內容的導向
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很清楚地感知到所有的學習都和自己密切相關,從而會表現出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專注和行動,這一點與被動學習是截然不同的。大單元目標應當是一切學習活動的總體導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從大單元目標出發,結合學生實際,把不同的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抓手,從學生實際經驗出發,設置層次性、串聯型任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活動效果。
3.單元習作可作為提升思維的輔助
本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要求學生嘗試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收獲。“連續觀察”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預習性任務中也有體現這一要求的任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的日常觀察引入課堂,提出問題:《蟋蟀的住宅》中關于蟋蟀住宅的特點有明確的說明,那么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特點體現出來的呢?學生需要在對課文語言的挖掘中體悟,這個過程便是學生進行思維建構的過程。教師可以在活動中用串聯型的總領任務強化結構思維,用練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再結合課后比安基的《燕子》觀察日記,發現觀察的要點:將自己看到的寫下來,同時加上描寫自己心情、想法的語句,就能夠使觀察更生動、有趣。這樣一來,在進行課文教學的時候就為習作教學打下基礎,也能讓單元內容在大單元目標的引領下相互關聯、相互成就。
(三)以任務評價為抓手,調動學習積極情緒
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有較強的習得感,那么學習的幸福感也會隨之提升。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思考,根據學生的特點給出適當、積極的評價。還可以與學生進行思考過程的分享,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獲得的知識也會更加持久,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有所助益。
三、拓展資源要有針對性
(一)文本對比,構建同主題閱讀場
課后習題的最后一題將麥加文的《昆蟲》中描寫蟋蟀的片段選取出來,讓學生比較其表達上與課文的不同。通過閱讀比較可以看出,法布爾的語言更生動、口語化,通篇采用擬人的手法,而麥加文的描寫側重科普,類似百科全書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看《蟋蟀》小古文及古詩詞中描寫蟋蟀的語句,將古今中外的同一主題文本進行比較閱讀,體會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拓展資源的時候可以根據同一題材選取不同作者的文章,也可以拓展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在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同時升華教學目標,將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個人創造性學習緊緊圍繞單元主題開展。
(二)了解作者,追溯文本成因
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與生活經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文本,與作者的心情、想法共情,這是學生與文本之間進一步聯結的橋梁。法布爾寫蟋蟀的住宅并不只是為了科普,更多地流露出他對昆蟲世界的著迷、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走進法布爾的童年,還原作者的生活經歷、成長歷程。正是由于法布爾長年累月如癡如醉地細致觀察,才會有《昆蟲記》這樣生動的著作誕生。閱讀文本,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且還要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教師如果能夠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合理把握大單元的教學思路,厘清大單元教學目標,再由此設計單篇課文、單課時的子目標,由點到面且有層級地安排好學習任務,那么就能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