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摘要】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提升物理學科素養的重要路徑.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思維能力,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教師可優化實驗教學,給學生更多的自主,讓他們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思考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體驗.當學生成為實驗的主體,發現實驗的樂趣,他們也就能探究更多物理的奧秘,享受物理學習的過程.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學科素養
當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太小,他們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發展自己的實力.教師往往確定好實驗的主題、流程、器材、要求等,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相應的任務即可.其實在具體的實驗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參與到實驗的各個環節中,給他們更多的體驗,凸顯他們的能力.這既能挖掘實驗的價值,也能顯現教師的教學機智,使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真實的生長.
1讓學生自己選擇實驗的器材
教師在開展實驗時,往往將學生帶到實驗室,再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擺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開始實驗.這樣的模式容易讓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對促進他們的能力發展不利[1].教師可在實驗前,告訴學生要完成的相應的內容,要探究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列出需要的器材,再到器材桌上找尋相應的材料.如果器材桌上沒有這些器材,學生還可以用身邊的物件替代.這能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也能讓他們深入到實驗的各個環節中,也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同一主題的實驗由于學生的想法不一樣,他們選擇的器材可能也就不一樣,讓學生選擇器材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實驗上的內在的能力.
例如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物質的密度”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測量物體的密度.對于這個實驗,教師可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他們對什么的物體感興趣,就選擇什么樣的測量對象并自行挑選實驗器材.學生可先將實驗需要的器材選出來,擺放在桌上,再在紙上畫出相應的實驗的流程,如果覺得還需要什么器材,可在畫完之后再次選擇.有學生想測量一塊石頭的密度,他選用的器材有天平、砝碼、燒杯、足量的水、膠頭滴管.圖1是他所畫成的實驗流程圖.
教師再讓學生對著圖簡要地描述實驗的步驟,再開始實驗.比如,這個學生這樣表示實驗的開始部分,先將游碼移到標尺的零刻線上,如果指針偏向分度盤左側,就要向右移動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間.接著可用調節好的天平稱石塊的質量,將右盤中的砝碼和標尺上的游碼數值加起來就是石塊的質量.再接著向燒杯中裝入適量的水,標記好水面的位置,再測得燒杯和水的總質量.學生原先的實驗器材中少了標記水面位置的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完善實驗器材的準備,也讓他們的實驗能力得到強化.
2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地提問
教師要通過實驗給學生各方面的體驗,尤其要讓學生的思維獲得鍛煉.傳統的實驗教學往往以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為主,學生只要能記住教師所說的實驗的步驟,再進行具體的實驗就可以了[2].這樣的實驗,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充分地發展.教師可改變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再在實驗中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教師可一邊展示實驗,一邊讓學生提問,讓學生思維的火花隨著實驗的推進而迸發.
例如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聲”的教學為例,為了驗證“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教師設置這樣的實驗,如圖2所示,教師在廣口瓶內用一根細線吊起一部手機,線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軟木塞上,如果要抽取瓶內的空氣,可從瓶口的玻璃管抽出.
學生首先想到的問題是,在沒有抽氣時,如果撥打該手機的號碼,能聽見手機的鈴聲嗎?接著,當教師盡可能地抽盡瓶中的空氣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 題,再撥打手機的話,還能聽到手機的鈴聲嗎?教師完成實驗后,學生再次提問,通過抽氣前后的實驗現象的對比,是不是可以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呢?一般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實驗結束后總結實驗現象,得到具體結論.但教師可將這一環節進行優化,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再讓他們自主地解決問題.
在展示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能充分地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說明他們參與的程度越深,越能發揮實驗的價值[3].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讓他們借助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知實驗的結果,還要在實驗中培養思維能力.
3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做實驗
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學生也可進一步地提升實驗能力.合作能讓學生全面的思考,這不但能提升實驗的質量,也能充分展示每個人的能力[4].單個人不能完成的實驗,在小組合作中,就增加了完成的可能性,同時也提升學生進行實驗的信心與積極性.因此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在通論中完成實驗,提升實驗素養.
例如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二力平衡”的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創設一個實驗,以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一個小組的學生先是準備好鐵架、鉤碼、滑輪、卡片等器材,接著他們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再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在制作卡片時,小組為展開討論,有組員認為卡片的重力一定要很小,但也有組員認為卡片的重力不一定要很小,因為這能通過增大鉤碼的重力達到同樣的效果.有組員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的作用是什么呢?別的組員對著操作解釋道:這能使兩個拉力的方向相反,這是通過調整鉤碼的個數來改變拉力的大小.合作中他們還討論這樣的話題,在卡片平衡時,如果用剪刀將卡片從中間剪開,能觀察到什么樣的現象又能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顯然,在小組合作中開展實驗,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實驗的情境中.小組合作中每個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的作用都不容忽視的,因為在聚焦眾人的智慧下,實驗才能更深入地發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多設置一些合作性實驗,以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
4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家庭實驗
教師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優化實驗,一方面要在課上給學生更多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改變課后的作業設置,讓學生進行一些家庭實驗,給他們更多實踐的機會,要讓家庭充滿探究的氣氛.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家里創設一個實驗角,再添置一些常見的實驗器材比如量筒、天平、鐵架等,有些器材可自己做.當學生有了這樣的實驗角,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簡單的家庭實驗,讓學生內化課上所學的內容,進而再發展實踐應用與遷移創新能力.
例如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力和運動的關系”的教學為例,教師設置這樣的課外作業:運用日常生活的材料創設一個實驗裝置,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如圖4所示,大多學生創設這樣的實驗,他們先是找來一塊木板,再在木板的末端放置一個三角形木塊,以構成一個斜坡.學生先后在木板上鋪上毛巾、棉布等,再讓玩具小車從斜坡的同一高度落下.實驗中小車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離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離稍微遠一些,而在光滑的木板表面滑行的距離最遠.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能進一步地思考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進而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內容[5].
5結語
總之,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實驗的效用,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地發展.大多學生喜歡實驗,他們享受其中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創設多樣化的實驗,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進來.只有學生能動手做實驗,動腦思考實驗中相關的問題,提出實驗中的問題,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再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與時間,這樣的實驗課程才能發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兆福.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教、學、評一致”策略——以“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3(01):85-87.
[2]溫廣錄.融會貫通 有效教學——深度學習下的初中物理實驗復習整合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 2023(06):28-30.
[3]蔣新,李秋霞.“一器多用”實驗整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力學實驗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22(04):56-59.
[4]齊占波,耿相亦,李銀梅.基于學習進階的初中物理實驗習題進階——以“固體密度的測量”專題復習為例[J].中學物理,2021(22):62-65
[5]申潔.基于銜接與進階的物理學習活動設計——以“初識電路”學習活動設計為例[J].物理教師,2021(04):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