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旭
摘要:目的 觀察腹股溝疝采取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治療的療效。方法 以2019年7月~2021年6月醫院收治的68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接受傳統疝氣修補術治療;實驗組接受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顯效率、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治療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較于傳統疝氣修補術,小切口疝氣修補術運用于腹股溝疝患者,可以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降低手術出血量,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關鍵詞:腹股溝疝;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治療效果
腹股溝位于人體腹部和大腿根部相接的一塊三角區域。腹股溝疝是因為腹股溝處的腹壁先天比較薄弱,容易缺損,會隨著年齡變大而變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患者站立,腹腔內的臟器就會受到重力或者是腹壓的干擾,脫離原來的部位,從缺損處、薄弱處向體表突出,生成一個梨形的凸狀物,這個凸狀物就被稱為腹股溝疝[1]。
腹股溝疝這種疾病比較常見,男性發病的概率高于女性患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一般使用的是傳統疝氣修補術,而傳統疝氣修補術雖然具備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術后會出現明顯的痛感,同時并發癥發病率較高,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身體,因此很多患者都不愿意嘗試傳統疝氣修補術。
臨床上針對傳統疝氣修補術存在的這些不足逐漸總結出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那就是小切口疝氣修補術。小切口疝氣修補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減輕患者痛感等明顯優勢,和傳統治療手段相比更為完善,使用更加廣泛[2~3]。本研究以2019年7月~2021年6醫院收治的68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腹股溝疝采取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治療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9年7月~2021年6月醫院收治的68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實驗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0~80歲,平均(50.5±12.1)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8.2±5.8)個月。對照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22~82歲,平均(52.5±10.3)歲;病程2~37個月,平均(19.5±6.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患有精神障礙、溝通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開展傳統疝氣修補術
手術開始前,患者需接受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注意高齡患者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所有患者術前需戒煙;術前一天或手術當天需做好手術區皮膚準備[4];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及時遵醫囑停藥,或者按照醫生給出的新的用藥方案用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的患者需在癥狀改善后才能接受手術。手術開始時,首先是麻醉師按照手術要求對患者進行麻醉,為手術提供條件;然后是確定好患者腹股溝位置,并在此作一5 cm左右的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找的提睪肌并打開,找到疝囊,充分分離疝囊周圍組織,讓疝囊充分暴露,打開疝囊,回納疝內容物,結扎疝囊,將腹橫筋膜與腹股溝韌帶縫合在一起,手術結束[5]。手術過程中,需注意充分考慮到患者疝的類型,不同患者疝的表現也是不同的,只有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最優的斜肌腱膜與皮膚縫合方式,才能保證手術的安全性,提高手術效果。手術全程做好消毒等基礎工作,及時記錄患者病情變化。
1.2.2 實驗組小切口疝氣修補術
小切口疝氣修補術前期準備工作和對照組一致。手術開始時,麻醉師同樣要對患者進行麻醉,然后在患者腹股溝位置作一1 cm斜切口[6]。具體操作為:缺損部位作切口或建立氣腹后腹壁放置穿刺套管,開放或腹腔鏡下分離空間,方便放置大小合適的補片。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要關閉或縮小缺損。放入并固定補片,放置引流,關閉切口或穿刺孔。手術期間注意不能損傷髂腹股溝神經、髂腹下神經、腹股溝韌帶附近的股神經。進行腹壁損傷修復時,不能強力拉攏患處,不可勉強縫合,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手術結束后,兩組患者均在醫生的建議下接受住院觀察,患者術后6 h內不能抬頭或下床活動,手術當天患者會感受到強烈的痛感,醫生要及時了解患者情況,給予患者物理止痛或藥物止痛。術后1~2周基本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術后2個月內避免出現增加腹壓的情況,如感冒咳嗽、打噴嚏、便秘、負重、長時間步行、頻繁上下樓等[7]。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顯效率:顯效,治療后患者病癥消失,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有效,患者存在輕微不適癥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2)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顯效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2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發生于患者下腹壁和大腿交界的三角區域。腹股溝區出現了缺損后,腹腔內臟器官突出,從而導致了疝。臨床上將腹股溝疝分成了兩種,以疝環還有腹壁下動脈的關系為參考被分成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包括先天和后天兩種。臨床上患有腹股溝斜疝的人較多,腹股溝斜疝在腹股溝疝中的發生率高達95%,且腹股溝斜疝出現在右側的頻率要比出現在左側的頻率更高,此類疾病男性患者,較多?;加懈构蓽橡藓?,患者需要及時采取治療,否則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會對患者造成比較大的損傷,影響身體健康。
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患者一般采取手術治療,傳統疝氣修補術因為手術時間較長、較多并發癥等原因,已經不再是治療腹股溝疝患者首選的治療手段,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憑借自身手術時間短、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比較輕等優點,逐漸成為治療腹股溝疝患者最優的治療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小切口疝氣修補術的治療優勢更加明顯,治療有效率更高,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各項臨床指標。
疝氣修補術的手術原理是修復薄弱或缺失腹壁組織,起到修補與完善缺口的作用。傳統疝氣修補術要求患者在開展手術前不能進食,術后一段時間內也不能進食,為了保證手術效果,需臥床一段時間,還要接受輸液、安置尿管等治療手段,很多患者難以忍受;且康復期較長,易出現并發癥。小切口疝氣修補術和傳統疝氣修補術的工作原理與基本流程基本是相同的,明顯不同的就是小切口疝氣修補術的切口只需1~2 cm,與傳統疝氣修補術相比明顯更短[8],切口更小,術后患者疼痛感會更輕,無需長期臥床,并發癥發生風險低,預后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手術。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疝氣修補術,小切口疝氣修補術運用于腹股溝疝患者,可以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降低手術出血量,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參考文獻
[1] 王杰,秦希成,常仁安.小切口腹膜前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效果和手術體會[J].交通醫學,2022,36(4):406-408.
[2] 張勁,羅汝耿.微創小切口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1,12(2):60-61.
[3] 閆振.腹腔鏡輔助小切口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20,27(12):1680-1682.
[4] 張志禮,王景濤.小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6):4882-4884.
[5] 柏富東.小切口疝氣手術的治療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5):12+14.
[6] 劉煒.常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小切口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8):77-78.
[7] 王英,黃敏捷,張順旺等.腹股溝疝采取小切口疝氣修補術治療的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9):29-30.
[8] 吳桂蓉.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智慧健康,2021,7(2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