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要主動創新教學方式,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高效學習美術知識,發展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雙減”;初中美術;減負增效;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唐劍云(1994—),女,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雙減”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有意識地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學習的過程,獲得真正的成長。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有必要基于“雙減”政策,改善美術教學活動,增強學生探索美術知識的動力,讓學生真正享受美術學習的樂趣,從而讓整個美術課堂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一、增加趣味,增強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會被扼殺。可見,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當學生對學習活動感興趣時,他們也會覺得學習的過程較為輕松,學習的負擔較小;而當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時,則會呈現出懈怠、消極的學習狀態。因此,在“雙減”背景下開展美術教學,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使美術知識增添趣味,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實現高效學習。
(一)結合生活,激發興趣
美術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對學生而言,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單純講解美術理論知識,他們可能會難以理解,從而增加學習心理壓力,甚至會對美術知識產生排斥心理。而生活元素能夠給學生帶來熟悉感,當學生在課堂上見到生活中常見的元素時,往往會更主動地了解知識,探索隱藏在生活元素背后的美術知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元素,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術知識,從而使學生學會發現美[1]。
例如,在“裝點生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生活元素,創設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在課前,教師先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解讀,明確本節課知識與生活元素之間的關聯性。接著教師可以將校園中常見的花拍下來,作為上課的素材。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呈現校園中的鮮花圖片,吸引學生的目光。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學生:“你最喜歡哪種花呢?這些花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做什么呢?”學生說花可以用來裝點生活。教師順勢問學生:“大家是如何用花來裝點生活的?”學生說一般將花插在花瓶里。教師由此進一步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鮮花與花瓶,讓學生認識到人們用花來裝飾生活環境的智慧,從而對新課內容產生期待。如此,教師就順利為學生引入了本節課的知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夠迅速地拉近學生與美術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從而為高效美術課堂的生成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激發活力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一些美術教師對于實踐的認知僅停留在讓學生進行繪畫。在單一的實踐形式下,學生很難發現美術的魅力,從而缺乏學習的動力。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設計有新意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活動,感悟美術的美。
比如,在“張貼的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招貼畫為教學內容,首先,指導學生學習招貼畫的特點、分類、作用等,幫助學生認識招貼畫。其次,教師為學生展示一些招貼畫作品,請學生基于這些作品進行討論分析,從而認識招貼畫的形式、構成要素、制作方法等。再次,教師設計“嘗試應用文字、圖形等元素,自主進行招貼畫的制作”的實踐任務,讓學生體驗創意設計和制作招貼畫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給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充分交流創意,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設計出更具創意的招貼畫。最后,在學生完成招貼畫的制作后,教師鼓勵學生呈現成品,并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從而促使學生繼續完善自己小組的作品。學生在制作、展示和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習成就感,更加自信,勇于表現,從而更樂于參與美術學習。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引入趣味性的動手實踐活動,并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評價,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快樂,從而實現寓教于樂,充分體現了“雙減”的精神。
二、緊跟時代,構建創意課堂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的學習更加便捷和高效。現在的初中生也習慣于利用網絡搜索知識,解決學習問題。基于此,教師在“雙減”背景下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構建富有創意而高效的課堂,從而讓美術課堂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一)應用微課,優化預習
預習環節是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的環節,與其他學習活動相比,預習活動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認知,從而為后續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2]。但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無須讓學生進行預習,部分教師則只讓學生依靠教材進行預習。教材的局限性往往使得學生的預習效果難達預期,而且單一枯燥的預習活動容易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還沒有上新課就已經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不妨使用微課輔助學生完成預習活動,讓學生的預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便捷,從而更好地提升美術學習效果。
以“多變的色彩”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基于微課優化學生的預習方式。在課前,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迅速鎖定“色彩的調和方法”“色彩的應用法則”等內容是該課的重點,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于此,教師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特點,明確微課中需要呈現的知識點,然后制作相應的微課。微課視頻制作完成后,教師通過班級微信群將其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觀看微課,并瀏覽教材,初步理解重點內容。這樣,在正式上課時,學生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就能精準施教,有針對性地解答疑問,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色彩知識體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使用微課優化學生的預習形式,讓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進行預習,從而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提升了美術預習的效果,充分體現了“雙減”的基本理念。
(二)網絡搜索,豐富內容
美術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一些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僅給學生直接講述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美術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難以理解美術知識,也很難發展學習能力,更難以發現美術的美。而網絡中擁有豐富有趣的學習資源,初中生通過簡單的搜索就可以獲取很多信息,以此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資料庫。因此,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使用網絡自主查找知識。
例如,在“藍白之美”一課的教學中,學生便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的美術材料,豐富知識儲備。該課以傳統民間技藝—藍印花布為內容,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藍印花布,感受其傳統文化底蘊。在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藍印花布的資料,自主了解藍印花布的知識。學生可分小組搜集資料,也可自己搜集資料,但要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形成學習資料。在課堂上,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請學生依次充當“小老師”,為他人介紹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在相互分享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更多與藍印花布有關的信息。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進行點評與總結,為學生介紹藍印花布的藝術特點、文化內涵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藍印花布的認識。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課前通過網絡自主搜集資料,并在課堂上分享資料,不僅拓寬了學生積累知識的渠道,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上課,積極地進行互動,從而提升了學習的效果。
三、簡化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較重,教師如果一味地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雙減”背景下,美術教師應精簡教學內容和環節,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聚焦重點,精準教學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美術知識,會試圖將教材上所有的美術知識盡可能地呈現給學生。然而,初中生建構知識的能力有限,在一堂美術課后能夠記住的知識也有限,如果教師不分主次地為學生呈現過多的美術知識,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過于消耗學生的精力,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其實在美術教材中,每節課都有重點知識。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掌握這些重點知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消化、應用,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為后續參加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對此,在帶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聚焦教學重點,科學地精簡教學內容。
例如,“泥土的味道”一課包含“泥土的特性”“泥土材料對人們的作用”“應用泥土制作泥制器物的基本方法”等知識,如果教師一一為學生介紹這些美術知識,反而容易讓學生忽略重點知識,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先對教材進行分析,明確“泥土的特性”和“應用泥土制作泥制器物的基本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隨后,教師再基于此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少而精的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明確重點知識,再基于此科學安排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夯實美術基礎知識,真正內化知識。
(二)簡化環節,助力成長
保證教學環節順暢是實現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只有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維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進學生多種素養的發展,因此設計了過多的教學環節。顯然,這種做法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超出學生負荷的教學活動容易過度消耗學生的精力,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簡化教學環節,給學生合理設置學習環節,注意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探索美術知識。
比如,在“熟悉的物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簡化教學環節,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美術課堂契合“雙減”的要求。具體而言,教師先為學生展示一些經典作品,并基于此提出多樣化的問題,如“畫家是如何描繪的?”“這些靜物是如何進行組合的?”等,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對這些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比較輕松地完成感知任務。然后,教師安排合作實踐的學習環節,鼓勵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師為學生擺好一組靜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取景、構圖等問題,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取景,以不同的形式構圖。最后,教師讓學生互相幫助,進行靜物寫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取景與構圖,完成以線為主的靜物寫生作品。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先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再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集體探究,最后讓學生自主創作,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流暢,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探究、完成作品,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從而加深對美術知識的印象。
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要求教師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效果。而傳統的初中美術課堂往往存在教學低效、氛圍沉重等問題,難以給學生帶來學習愉悅感。因此,教師應當在深入理解“雙減”內涵的前提下,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真正發展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并收獲學習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陳延午.淺談初中美術教師如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J].新課程導學,2016(21):10.
[2]李建.淺談導入式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18(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