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芬
摘 要:《基礎會計》是高校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之一,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基礎會計》的課程教學中,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文章將從實際出發,從有助于彌補課程體系的缺陷、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等角度,總結和分析課程思政在《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價值意蘊,在準確解讀和分析其價值的基礎上,從宏觀、微觀和系統三個層面,探索課程思政的具體應用路徑,讓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具體案例、實訓活動、專業實習等素材、活動的驅動下,了解會計應遵守的職業道德,以此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基礎會計;價值意蘊;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02
我國于2019年和2020年先后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兩項政策文件,強調了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政策和文件的引領下,在《基礎會計》的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和教師的必要選擇,學校要以建設雙師隊伍、編制校本教材等為具體措施,為實施課程思政計劃做好準備,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做好《基礎會計》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銜接工作,將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并致力做一個有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會計。
一、課程思政在《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價值蘊意
從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安排來看,人文類的課程內容普遍偏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主要依賴于公共思政課程,這樣難免會出現“說教”的情況,而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計劃,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能夠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理念,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這說明課程思政有助于彌補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缺陷。當今世界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具有較高要求,而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于《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中,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解決社會中的經濟問題,進而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益的人才[1]。
二、課程思政在《基礎會計》課程中的應用路徑
(一)宏觀層面——優化上層設計
從宏觀角度來說,為推動課程思政進程的發展,高校應意識到教師資源、課程目標和校本教材的重要性,著力優化上層設計,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和成長提供良好機會,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受到優秀思想道德的影響和熏染,以此強化其道德修養。
1.組建雙師隊伍,扭轉教育觀念
在《基礎會計》的課程思政進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育觀念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具體效果,基于優化上層設計的要求,學校應著力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扭轉其陳舊僵化的教育理念。為此,高校可以通過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方式,為會計專業注入新鮮的教育力量。從校內固有的教師資源來看,為幫助教師扭轉教育觀念,可組織專門的培訓活動,要求教師在培訓活動中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汲取新理念,與專家學者和本校教師共同探討課程思政的具體路徑和方法,創建完善和優化的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將思想道德教育與會計專業的教學牢牢融合起來。而從校外聘請雙師型教師的角度來說,高校會計專業可以根據本專業的教學需求和實施課程思政計劃的要求,于國內優秀院校內聘請高等人才,以公開招聘和自主推薦等不同的方式,把好人才關,并利用公開試講、學術論壇、結構化面試等多種方式,對高等人才的教學能力、個人專業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實施思政教育的實際能力等,展開綜合性的考察和評估,客觀評定其是否能夠勝任教學和教育工作。借助內外融合的方式,高校的雙師型隊伍初步建立,而由新老教師共同組成的師資隊伍,其內部也會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有利于為《基礎會計》課程提供源源不斷的教育人才。
2.精設課程目標,明確教育方向
在技術型人才需求較大的影響下,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往往更加注重知識和技術教學,他們會將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鞏固其理論基礎作為主要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這就使得會計專業呈現出思想與實踐無法充分融合的情況。針對高校會計專業中出現的這類問題,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讓教師明確具體的教育方向,高校和學院可以成立專門的教研小組,以學校的教務人員、院系負責人和專業教師等為主要人員,針對國家頒布的政策和文件以及本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情況,精心設置《基礎會計》的課程目標,從課程發展、學生發展和會計專業的整體發展等視角出發,細致劃分課程教學的目標,據此探尋課程思政理念與《基礎會計》課程的銜接點,為制訂完善的課程教學計劃打下基礎。基于學校層面制定的課程目標,教師也要結合《基礎會計》課程的具體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成長狀況,進一步細化目標的分類,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三個主要方面,將目標具象化、精準化,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與三維目標有機融合起來,從而確定日后的教育方向和課程教學的基本框架模式[2]。
3.編制校本教材,融入思政要素
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學校既要使用國家統一標準的《基礎會計》教材,也要根據本校會計專業的創辦歷史、人才培養計劃和實際培養狀況等,編制校本化的教材,將其作為國家標準教材的輔助材料,同時運用它們開展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活動。為確保校本教材取得既定的效果,學校可以成立專項化的教材編寫小組,邀請與高等教育相關的出版編輯作為編外指導人員,由本校的校長、教務主管、會計專業負責人以及會計專業的所有教師為主要人員,共同研讀國家統一標準的《基礎會計》教材,從中提煉出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重點和難點,結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展開拓展和延伸,將與本校相關的典型人物、會計專業的歷史故事等融入具體的章節之中,以此優化校本教材的內容和編排框架,為實施課程思政教育計劃提供優質的輔助材料。同時,在校本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隨機選擇學生代表,展開教材閱讀活動,讓他們根據校本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如實地表達自身的意見和想法,找出校本教材中不合常規和與學情不符的內容,轉而進行二次修改和完善,歷經此過程,《基礎會計》課程的校本教材便會得到進一步優化。
(二)微觀層面——展開課程實踐
1.以真實財會案例為載體,凸顯美好品質
從微觀層面來說,教師作為課程實踐的主要參與人員,應創新《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形式,將課程中蘊含的德育思想、理想教育內容等挖掘出來,讓學生在課程教學中了解會計職業人員應具備的美好品質。依據課程實踐的具體要求,教師可以將真實的財會案例作為載體,以現實生活中的新聞片段、業界的真實故事等為主要材料,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會計》中的重點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了解會計專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讓他們明確觸碰法律和制度的嚴重后果。而以真實的財會案例為載體,若僅僅通過口述的方式講解案例,自然無法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盡全力查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影像材料,讓學生在“鐵證如山”的真實案例中認識到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規避一些會計從業人員的不良行為,以此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從業觀念[3]。除了反向輸出以外,教師也可以從古今中外的會計榜樣入手,借助他們在職業發展進程中的具體事件、案例等,讓學生意識到會計從業人員應具備的美好品質,并且模仿和學習榜樣身上的素養、品質,從而致力于成為一個具備職業道德的專業人員。
2.以財會實訓中心為載體,營造良好氛圍
實訓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訓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增強個人的專業素養。而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實訓也被賦予了道德教育的職能,基于此,會計專業的教師可以與學校聯合建設財會實訓中心,在實訓中心投放會計專業的歷史材料、名人名言、紅色財會故事等多樣化的資源,以粘貼標語、循環滾動大屏等不同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實訓氛圍,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財會人,自身應具備實事求是、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也應以職業準則嚴格要求自身。此外,在財會實訓中心,教師也可以開展以知識技能和法律觀念為主的競賽考核活動,利用趣味化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基礎會計》中涉及的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讓學生通過競賽增加法律知識儲備,進而在鍛煉會計實操技巧的同時,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修養,久而久之,課程思政的理念便會深入人心,高校也能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綜合性的財會人才。
3.以學生會計協會為載體,培養集體意識
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計劃,既要依賴于學校和教師的指導,也要憑借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堅持。對此,教師可以發揮其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創建以“誠實守信,做遵紀守法的優秀會計”為宗旨的學生會計協會,鼓勵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學生加入協會中,從而以協會為單位舉辦專題活動,讓學生結合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協會中開展主題演講、黨建品牌、志愿者服務以及第二課堂等活動,引導他們在協會活動中形成集體意識,增強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并能在相關活動中認識到財會專業人員應遵守的職業守則。另外,除了專題化的協會活動之外,學生協會也要為學生展開理論學習和實訓活動助力,結合課程教學的具體情況,以情景劇、普法劇等方式,讓學生將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融合起來,以此達成良好的培養目標,完成課程思政的任務。
4.以校企聯合活動為載體,深化職業素養
在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中,教師以《基礎會計》的課程教學為主,開展校企聯合活動,有助于深化學生的職業素養,讓他們形成精益求精、實踐拓展的道德品質。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基礎上,與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優秀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課程思政實習基地,以“真賬訓練營”為主題,開展以課程思政為主要目標的會計實習活動,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為每一個學生配備專門的企業導師,幫助他們操作真實的賬務系統,引導他們展開實踐操作,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會計準則以及行業規章,促使他們在精益求精的氛圍中不斷深化自身的職業素養。同時,在校企聯合活動中,校內導師也要做好觀察和輔助任務,在學生遇到困難和阻礙時,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以此增強他們的樂觀態度和度過職業困難期的能力。
(三)系統層面——完善教學評價
1.建立個人檔案,實施過程評價
在課程思政計劃中,教學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跟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評價的標準和內容,將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評價之中,才能真正達成課程思政的目標。因而,從系統層面出發,出于完善教學評價模式的需求,教師可以為每一個同學建立個人檔案,根據《基礎會計》的教學進程,設置個人檔案中的記錄欄、評價欄等,并根據學生在理論教學、實訓教學、協會活動和校企聯合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如實填寫和更新個人檔案中的內容,同時實施評價的方式,了解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真實表現。在這其中,教師重點考察學生的思想狀況,明確學生在教學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思想變化,通過對比和整合的方式,了解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面對面交談、寫郵件等不同的方式,指導學生改變錯誤的學習方法、摒棄錯誤的思想觀念,讓他們在過程評價的驅動下,不斷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對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以及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有全面了解,以此促進課程思政與《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4]。
2.組織主題班會,實施結果評價
在過程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主題班會的形式,實施結果評價,讓學生以論證會的形式圍坐在一起,通過個人陳述、小組陳述等不同的方式,集中展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引導學生重點陳述本人在實訓活動和校企聯合活動中存在的不足,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在思想和職業品德上現存的缺陷,進而在主題班會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思想和理念。另外,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的觀察記錄和學生的個人成長的檔案,科學地評判課程思政計劃的實施情況,針對當前階段存在的具體問題,為學生提供精準的指導,讓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從而以嚴格的職業規范和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理念要求自身。
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在高校教育的發展進程中,為增強人才的質量和綜合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方案已經成為必要選擇,而從宏觀角度來說,學校通過組建雙師隊伍、精設課程目標等措施優化上層設計;從微觀角度來說,教師借助真實財會案例、財會實訓中心等措施展開課程實踐,不單單可以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還能為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優秀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助力,從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暉.關于“基礎會計”課程思政元素理性選擇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37):64.
[2] 梁亞茹.課程思政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路徑探究[J].職業,2021(22):84.
[3] 李琳娜.新時代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思政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2021(31):21.
[4] 王小春.“基礎會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初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20(6):41.
[責任編輯 李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