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家明確提出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等戰略的實施,幫助國家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特以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高等教育學科體系的發展現狀,并提出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優化路徑。旨在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同時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理論體系;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0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03
在全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的質量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展現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講話中提到:高等教育對于我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各項科學研究的開展,也能夠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為祖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仍然存在著一定問題,例如教書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教育評價過于單一以及信息化技術運用不到位等,這些都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優化。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理念,推動現代教師體系建設,并以教育信息化2.0行動為基礎,將高質量教育理念貫穿到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各個環節,進而促進國家教育水平的顯著提升。
習總書記提到:教育發展要勇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這樣才能適應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的新發展格局,促進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需要在復雜多變的世界環境下,積極改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突出歷史責任,展現教育價值,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我國教育體系的發展與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概述
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對高等教育建設的理解、構建的原則以及發展方向等,也囊括了教育體系背景下社會各層級之間的聯系。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搭建,需要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展現新時代教育的理想目標,并遵循教育規律滿足時代要求,進而實現各類教育溝通的有效銜接,展現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并在學科理論體系搭建過程中,有效凸顯社會思想、教育理念是新時期對教育學科理論建設的更高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以適應社會為依托,不斷完善教育理念與內容。
二、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是滿足社會需要。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要充分將教育理念與社會經濟相融合,通過教育發展水平,展現國家綜合競爭力。通常來說,教育水平越高,代表教育的發展越能夠滿足更高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二是實現自由選擇。在社會發展歷程中,教育的選擇性越強,則表示教育普及率越高。不同的人群對于教育的需求千差萬別,因此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需要展現出一定的可選擇性,使社會公眾能夠結合自身需求進行合理判斷,促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三是遵循教育規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在建設中,建設層級越高,結構越復雜,這便需要教育理論體系做好各層級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與融合,使得教育體系建設能夠滿足內外部發展規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四是促進教育間的和諧發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中包含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要充分以基礎、職業教育為依托,做好三種教育之間關系的協調發展,使得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建設能夠充分將質量、結構、效益等作為體系搭設的重要元素。五是教育效果最大化。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構建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進行體系建設,而前期的花費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后期社會經濟按照教育新理念實現效益最大化。在此過程中,需要注重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要嚴格按照教育本質屬性進行體系搭建。六是調節暢通。在體系建設中,自適應調節與適時時態調節是體系建設的重要標準。在教育新時期,復雜的社會環境需要高等教育在學科理論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指導性作用,使得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能夠在通暢的適應性反饋調節機制下運轉。
三、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體系在70多年的改革與完善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系統。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要求不斷增加,這促使了我國教育體系不斷改革,做到了與時俱進,能夠與世界發展新形勢相適應。在后續的體系建設工作中,高等教育需要繼續優化完善理論體系建設,克服教書育人能力不夠、教學評價單一等問題,使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能夠充分與國家教育戰略相匹配,促進新興教育形態的產生與發展。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國家要求高等教育學科理論建設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鞏固三個階段過渡,這也是國家制度建設對于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要求,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在我國制度性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因此,以十九屆四中全會為契機,我國各級教育部門與教育機構需要在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改革,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原則,將“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等理念與社會教育模式相對接,以完善當前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
四、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優化路徑
(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學科理論體系改革
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搭建過程中,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源泉。各級教育部門、教育機構需要在體系建設方面充分做好高質量發展,挖掘內在育人要素,做好人才培養工作,進而有效凸顯高校的創新能力,使創新驅動成為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要充分做好協調統一。相關部門需要將現代教育發展的問題與新發展理念相融合,著力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入手,做好統一協調。同時,國家要做好教育機構、各部門、社會等各個元素之間的配合,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另外,高等教育要充分將綠色理念融入體系建設之中,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需要運用自然的眼光與生態的機理,審視當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促使綠色理念與體系建設相匹配,使高等教育體系建設能夠以發展的眼光展現中國特色,推動高等教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工作要搭建開放、多元化的體系,需要時刻將共享作為根本宗旨,牢牢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通過體系建設與優化為高校謀求一定的發展,同時為社會教育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為國家人才戰略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基礎。
(二)以“新時代使命”推進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在新時代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工作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查找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將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等原則落實到體系建設工作之中。在高等教育中,教師是教育工作改革推進的核心,而高質量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需要以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為基礎,將高質量發展、創新、協調等理念融入體系建設之中,加快推進教師教育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進而實現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優化。
隨著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師教育體系建設需要充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推動體系的完善與建設,并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將思政理念融入體系建設之中?,F階段,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需要充分做好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合貫通,將黨的新教育方針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統一,進而促進我國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二是將師風建設與學科理論體系相融合。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建設中,做好師德師風建設,能夠幫助高校更好地完善學科教育體系,加強思想引領,展現高校良好的師德形象。因此,在具體的體系建設方面,高校需要不斷改進師德考評制度,建立師德師風長效管理機制,進而為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完善提供一定助力。三是增強教師專業能力。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夠為體系的完善與優化提供堅實基礎。因此,高校需要在新時期背景下加強對于教師人才的培養,通過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手段,使教師能夠掌握全方面的教學模式,進而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顯著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三)以“新教育要求”搭建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需要進行全面優化與改革,充分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體系建設之中,堅決杜絕出現唯分數、唯文憑、唯學歷等不良思想的融入,進而從根本上優化教育評價體系。教育部門要將現代化新教育要求融入評價體系之中,通過開展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彌補教育體系建設的空白,為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論保障。
隨著教育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需要主動探索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為高質量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首先,高校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要將分類評價作為主要手段。在高等教育中,通過分類評價能夠有效帶動高校內部教育體系改革,并對不同學生實現精準定位,利用分類化培養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其次,將立德樹人與教師評價相融合。高等院校在學科理論體系建設中,要將高質量教師隊伍作為理論體系優化的重要基礎,高??梢詫⒔虒W科研作為導向,通過考評教師的師德情況,推動教師教書育人理念的發展,進而實現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與師德理念的全面提升。這同樣能夠推動高??蒲泄ぷ饕约案哔|量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最后,在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中將綜合能力作為學生評價的核心。高校要改善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使評價能夠從單一轉為多元,從封閉轉為開放,更好地從學生需求與特點出發,將評價體系建設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統一,促進五育并舉。與此同時,校方要切實在評價過程中,利用科學評價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理念,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并借助多元化評價培養學生堅強、勇敢、剛毅的精神品質。
(四)以“信息化2.0”助力高等教育新發展格局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家提出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要充分以信息化2.0為背景,推動教育新發展格局。并且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也曾提到,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動力。在現代教育背景與理念下,充分融入信息化2.0,能夠幫助教育理念實現充分變革與發展。借助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能夠實現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高質量建設,幫助高等院校更好地將教學工作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相統一。同時也能夠借助高等教育新變革,促進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展現國家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與先進教育形象。
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過程中,充分融入信息化2.0技術,可以使教育體系以數字資源、云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依托進行優化,并能夠在結構、技術、制度等多維度實現體系建設再突破。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推動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結構重構。在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借助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能夠有效實現資源開發與充分利用,打破過去存在的信息壁壘,實現學科專業知識與體系結構相協調,滿足現代化信息發展需求,實現高校自身結構與功能的改革,促進教育體系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統一,實現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二是推動信息化時代的人才培養。借助信息化2.0能夠幫助高校充分變革現有的技術路徑,更好地通過數字資源、網絡資源等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充分改良現有的教學評價與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優質的學習環境下掌握先進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養。這將為我國教育強國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制度突破。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探索優質的教育信息化路徑,并且高效借助智能化技術能夠有效權衡教育內部發展的各方要素,利用有效激勵與約束等制度,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制度的融合。最終,在信息化2.0背景下,搭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
五、結語
本文以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為研究對象,首先闡述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概念,然后以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原則為基礎,闡述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現狀。最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優化路徑。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為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 鐘秉林.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寫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頒布之際[J].教育研究,2022(9).
[2] 趙婷婷.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構路徑——基于對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21(8).
[3] 尚明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創新研究[D].蘭州大學,2021.
[責任編輯 谷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