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業優化設計對于“雙減”政策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初中化學作業存在“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密切,刷題多、操作少,分層不細致、不合理”問題,導致學生的作業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實效性不強,作業逐漸成為學生的負擔。本文提出“聯系實際、注重實踐、合理分層”等優化作業設計策略,讓作業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創客樂趣以及滿足個性需求,進而讓學生樂享作業、趣習化學,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關鍵詞 初中化學 “雙減”背景 作業設計 優化策略
作者簡介:丁春玉(1986—),女,甘肅金昌人,甘肅省金昌市第三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學。
重視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化學教學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新的課程理念之一。化學課程提出的核心素養包括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作業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雙減”背景下,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更好地發揮作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也就成了每一位教師研究的焦點。
“雙減”政策落地伊始,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筆者對初中化學作業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細致分析。結果表明:機械重復地刷題、枯燥乏味地識記,幾乎成為了化學作業的常態;作業缺乏生活氣息、缺乏創客樂趣,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等現狀。針對作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了“聯系實際、注重實踐、合理分層”等策略,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讓作業充滿了生活氣息、具有了創客樂趣以及滿足了個性需求。在減少化學作業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作業質量。
一、聯系實際,讓作業充滿生活氣息
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處處可以看到化學的“影子”,化肥、化纖、塑料、合金等都屬于化工產品[1]。既然化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那么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就應該聯系實際,讓作業充滿生活氣息。
(一)聯系實際,設計揭秘生活現象的作業
在生活中,因為各種化學反應的存在,所以會出現一些奇異、神秘、有趣的生活現象。為了引領學生從科學角度,客觀、清晰、準確地認識這些生活現象,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揭秘生活現象的作業。同時,這些神奇、有趣的生活現象,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例如,在學習“常見的酸和堿”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文字,為學生描述一些神奇、有趣的生活現象,并提出問題:(1)在一些鹽堿地區,土地表面經常會出現一些白色的粉末狀物質,這種物質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2)麗麗被馬蜂蟄后,醫生建議她用食醋止癢;樂樂被蜜蜂蟄后,醫生卻建議她用肥皂水清洗。食醋屬于酸性溶液,肥皂水屬于堿性溶液,這是兩種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溶液,為什么都能夠止癢?請從化學視角,揭秘、解釋這些生活現象。
在強烈的好奇心驅動下,學生往往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認真的態度,完成這種類型的作業。以此為契機,學生不僅能夠自主揭秘神奇、有趣的生活現象,還能夠通透理解豐富、抽象的化學知識。同時,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也會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得到逐步發展。
(二)聯系實際,設計解決生活問題的作業
巧妙、恰當、合理地利用一些化學知識,可以有效地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愜意、舒暢。在設計化學作業時,教師需要聚焦教材內容,結合日常生活,聯系生活實際,選擇一些有趣的生活問題,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干燥劑”內容時,教師設計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內容如下:(1)在存放茶葉、衣服、箱包、書籍、字畫等物品時,需要將其存放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否則就會滋生細菌、發生霉變。為了營造一種干燥的環境,可以投放一些干燥劑。存放不同物品時,可以選擇不同的干燥劑。請根據所學知識,你能否為上述物品存放選擇合適的干燥劑?(2)每當春回大地之際,南方地區居民的屋子里就會變得特別潮濕,霉菌猖獗,危害健康。你能否想出房間除濕的好辦法?
上面作業案例中的兩個問題,都是日常生活中讓人比較煩心的問題,且與干燥劑知識密切相關。因為學生已經深入學習了關于干燥劑的相關知識,所以他們完全有能力自主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完成此項作業,學生對關于干燥劑的知識就會有更深、更細、更透的認識與理解,學生的科學思維、化學觀念等核心素養也會逐步發展。
(三)聯系實際,設計分析生活案例的作業
在設計作業時,引入一些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生活案例,能夠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發展思維。而要求學生從化學視角,分析這些生活案例,則可以讓他們深度理解案例中所蘊含的化學知識。同時,在這種類型的作業中,教師也可以滲透安全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安全意識。
仍然以“常見的干燥劑”內容為例,教師選擇一個生活案例:是干燥劑,還是“炸彈”?有一位8歲的孩子,正在一邊吃零食,一邊喝飲料。這時,他發現零食袋里有一個小袋子。之前,媽媽告訴過他,這是干燥劑,不能食用。于是,他突發奇想:如果把干燥劑放在飲料瓶里,飲料會不會變少呀?當他將干燥劑放入飲料瓶時,發生了令人恐怖的一幕,飲料瓶發生了爆炸,導致這位8歲小男孩雙目失明。試分析:放入干燥劑的飲料瓶,為什么會發生爆炸?
這個真實的、血淋淋的生活案例,讓學生產生了進一步認識、研究干燥劑的想法。一包小小的干燥劑,怎么會成為一枚“炸彈”?通過深入分析這個案例,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全面地了解與認識干燥劑,并積累一些生活常識,培養其安全意識,以及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意識。
二、注重實踐,讓作業具有創客樂趣
“玩”是創客的一種狀態,“做”是創客的一種常態[2]。為了讓作業變得輕松、有趣、高效,教師應該注重實踐,設計一些操作實踐類作業、調查實踐類作業、應用實踐類作業,讓作業具有創客樂趣,讓學生成為“愛玩喜做”的創客。
(一)操作實踐類作業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是學生理解、掌握、運用化學知識的有效方式。以教材內容為焦點,以學生認知發展為依據,以創客理念為指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驗操作類作業。以操作實驗為契機,學生會經歷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認知過程,會更通透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學習任務后,教師設計、布置了一項操作實踐類作業,即讓學生利用廢舊礦泉水瓶、塑料吸管等生活中常見材料,自主制作一個氣密性良好的多功能瓶,并嘗試使用這個多功能瓶收集、檢驗、干燥某種氣體,以及去除某種氣體中的雜質進行凈化氣體等。因為學生已經在實驗室有了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經歷,所以他們完全具備了自主制作多功能瓶的能力。在制作多功能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困難,學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決。
相比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多功能瓶的各種作用而言,操作實踐類作業能夠讓學生形象、生動、牢固地識記相關知識。同時,在制作多功能瓶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清晰、直觀地認識到氣密性對于多功能瓶的重要性,還能夠理順氣體在多功能瓶中的進出問題。當然,學生的科學思維、化學觀念等核心素養也會得到發展。
(二)調查實踐類作業
深入調查是科學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揭示科學奧秘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學生解決生活中涉及化學知識的問題,揭示生活中涉及化學知識的奧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調查實踐類作業。通過調查實踐,學生可以更為清晰、深入、準確地理解相關的化學知識,可以發展、提升自身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金屬的性質和利用”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項調查實踐類作業,即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某種調查研究方法,深入調查在加熱條件下黃金是否會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為完成此項作業,一些學生會通過互聯網,搜索、觀看、分析、研究相關的視頻;也有一些學生會與奶奶、媽媽溝通,調查了解該問題;也可能嘗試用媽媽的黃金首飾,驗證“真金不怕火煉”;還有一些學生會前往黃金首飾店,通過參訪首飾店黃金鑒定專業人士驗證該問題,等等。
盡管不同的學生會采取不同的調查方式,但是最終他們都會對黃金的性質有一種共性認識。通過完成此項調查實踐類作業,學生會更牢固地識記黃金的性質,更全面地了解黃金的各種用途,以及逐漸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
(三)應用實踐類作業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根本目的;以用促學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為了啟迪、引領學生準確、靈活、自如地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應用實踐類作業,為學生創造更多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機會,讓學生在應用實踐中深度理解、牢固掌握相關知識。
例如,在學習“水的凈化”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項應用實踐類作業,即讓學生利用礦泉水瓶、指甲大小的鵝卵石、米粒大小的石英砂、透氣性較好的蓬松棉、未曾使用過的活性炭等材料,自主設計、制作一個簡易凈水器。另外,學生還需要利用塵土、細沙、墨水等配置一種渾濁且有顏色的液體。之后,學生可以嘗試利用自制的簡易凈水器,過濾自己配置的渾濁液體,以此驗證該簡易凈水器的過濾效果,以及進一步研究過濾原理、水的凈化過程等。
通過完成此項應用實踐類作業,學生對凈化水的過程會有一種形象、直觀、清晰、準確的認識,對于凈水機的過濾原理也會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動手設計簡易凈水器,過濾渾濁液體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證推理、科學探索、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也會得到發展。
三、合理分層,讓作業滿足個性需求
即便是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在學習同樣的知識時,不同的學生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產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3]。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該從“內容、形式、評價”方面進行合理分層,讓作業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一)作業內容合理分層
鑒于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教師應該在作業內容方面進行合理分層[4]。相比于“一刀切”式的作業,在內容方面進行合理分層的作業的數量明顯減少,質量顯著提升,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例如,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生活中常見的鹽”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中的“練習與應用”,設計分層作業。本課時的課后練習共有六道題目,第一題是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第二題是運用化學式表示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第三題是辨識復分解反應的方程式;第四題創設了一個關于氫氧化鈉是否變質的實驗情景,要求設計實驗方案;第五題是選擇合適的試劑、通過合理的操作,鑒別亞硝酸鹽和食鹽;第六題是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氯化鈉的用途,并制作一張資料卡。
針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只要求完成第一、二、三題;對于中間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完成第五、六題;對于基礎扎實、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完成第四題。通過這樣的分層,有助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夯實基礎,提升化學表征能力;有助于中間層次的學生發展性質驗證、實際應用能力;有助于優秀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培養。另外,以完成此項作業為契機,不同層次學生的素養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作業形式合理分層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優勢智能[5]。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該從形式方面進行分層,讓不同的學生以自己喜愛、擅長的方式,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以此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例如,在學習“化學肥料”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鑒別氮肥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設計一項從形式方面分層的作業: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復習、鞏固鑒別氮肥的方法,如繪制一張鑒別氮肥的思維導圖,或設計一個鑒別氮肥的實驗方案,或開展一項鑒別氮肥的實驗活動,或創編一段鑒別氮肥的“順口溜”等。在完成此項作業時,一些喜愛繪畫、擅長美術的學生,可能選擇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一些喜愛表達、愛好語文的學生,可能選擇設計實驗方案的形式,或創編順口溜的形式;一些喜歡制作、熱衷實踐的學生,可能選擇開展實驗設計活動的形式等。
通過在作業形式方面進行合理分層,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喜好,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因為學生選擇了自己喜歡、擅長、熱衷的作業形式,所以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更高,實效性更強,科學思維、化學觀念等核心素養也會全面發展。
(三)作業評價合理分層
評價是作業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有效的作業評價,能夠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實效性。為了更為客觀、合理、準確地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教師應該采取分層評價的方式,即針對不同學生完成同一項作業的情況,進行分層評價。
以“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一項作業,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問卷調查、訪談等途徑,了解現實生活中關于金屬資源利用與保護的一些知識、案例,并根據調查結果,撰寫一篇關于“廢舊金屬污染環境”的環保小論文。因為學生在調查研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證據推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現實差異,所以他們完成此項作業的效果也會存在一定差距。在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時,教師應該分層評價。例如,針對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以更高的標準進行評價;對于基礎薄弱、能力較弱的學生,適當降低評價標準。
通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層評價,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作業中產生獲得感、成就感,產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的自信心。當然,分層評價也需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布魯姆說:“學習最大的動力,在于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同樣,學生樂此不疲地完成作業的最大動力,也在于對作業的興趣。教師采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合理分層”的策略,讓設計的化學作業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創客樂趣、滿足個性需求。內容適量、形式多元的作業具有趣味性、召喚性,能夠提升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讓“雙減”政策全面落實,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讓學生樂享作業、趣習化學。
[參 考 文 獻]
[1]鄭麗金.“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化學作業的有效性[J].試題與研究,2022(28):22-24.
[2]張路生.“雙減”對于初中化學作業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新課程,2022(34):228-229.
[3]王潔.“雙減”政策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與方法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2(12):5-7.
[4]吳大挺,許麗施.自主分層作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5):88-91.
[5]魯向陽.初中化學個性化作業的實踐與反思[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9):6-8.
(責任編輯:姜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