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實現精細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管理部門對中職學校提出的基本要求。相關研究發現,培養工匠精神,對于達成教學目標、提高人才素養有重大作用。基于此,本文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深入的闡述,探討了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分析了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從多個方面嘗試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思想素質、學習習慣及健全人格,為提升教育質量創造良好的條件。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首先對于中職語文教學是否有必要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進行論證,探索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工匠精神”,通過對“工匠精神”進行有效的挖掘、合理的滲透來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通過深入了解學生,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培養其“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在生產某件產品時一絲不茍的態度,通過精雕細琢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不斷對生產工藝進行創新,注重各項細節的優化,以達到永無止境地追求高品質的效果。“工匠精神”除了要求在生產工藝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外,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愛崗敬業的精神,以達到不斷創新、力求完美的效果。而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有必要逐漸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和認真、踏實、嚴謹的態度,使其為社會作出貢獻。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學生學習“工匠精神”的相關知識
從認知理論角度來說,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工匠精神”,加深對其的理解,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先要了解再鞏固,才能用于實踐中,理解知識需要從直觀角度對課本內容有基本的了解,鞏固知識需要經歷識記、保持、再認等環節。應用知識就是在日常實踐活動中能夠合理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習“工匠精神”也需要經過這一流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應充分理解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而對“工匠精神”有全面的理解,感悟主人公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工匠精神,利用圖片、視頻與紀錄片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鞏固所學習的“工匠精神”,學會將其正確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可從信息的來源著手,對信息進行建構。信息建構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活動性學習。除了要求學生認真學習書本知識外,還要引導他們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使學生從中獲得某種體驗。(2)符號性學習。符號性學習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對符號的學習,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完成知識的積累和文化體系的建構。(3)觀察性學習。學生通過觀察活動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符號性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工匠精神”和代表性的人物,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課堂閱讀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工匠精神”,使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涵有更深刻的領悟。
(二)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實現成長的主要渠道
教學是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課程教學除了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外,還有助于學生的成長。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是幫助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獨立成長,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升勞動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來進行學習,能否落實教育改革理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與教師對課堂活動的安排有關。而在“工匠精神”的滲透過程中,語文教師也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不但要完成各項教學活動,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的引導,使他們不斷去探索和弘揚“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得以世代傳承。教師要不斷地去挖掘語文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內容,通過學習相關課程,持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三)語文教材中蘊含“工匠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也一直蘊含著“工匠精神”,通過許多作家和作品都可以體現出來。《莊子》一書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工匠精神,故事的主人公庖丁在解牛問題上折射出了十足的專注、敬業精神。而唐代詩人賈島在寫詩過程中,也常常逐字逐句推敲,體現出了“工匠精神”。比如,賈島在寫作《題李凝幽居》這首詩時,經過反復推敲、比較,最后才寫出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千古名句。“工匠精神”不只體現在文學作品和文人的創作過程中,在一些民間故事和歷史名人的事跡中,“工匠精神”也體現得淋漓盡致。魯班的故事便是“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魯班作為魯國工匠,被后世稱為木匠的祖師,《述異記》等古籍中記載“魯班刻木為鶴”,神化了魯班的技能,我們也從中體會到了“工匠精神”。所以,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工匠精神”時,也引用了各種古典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和教誨,努力踐行“工匠精神”。
三、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煉“工匠精神”
立德樹人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就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具體路徑。因此,在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時,教師也應該明白語文課具備較高的文學性,是一種重要工具,有利于“工匠精神”的滲透,要與“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相結合。通過語文課來滲透“工匠精神”時,教師應讓學生對文本中所蘊含的價值與職業意義有深刻的領悟,學習教材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較枯燥、沉悶,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進行創新,為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設計出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以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以《那一年,面包飄香》這篇課文為例。在文中,“我”提醒學生“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堅持不懈地學習制作面包,終于實現了“絕技隨身”這一目標。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面包師傅的成長史,從而領悟到凡事只有堅持不懈,最終才可能取得成功。“工匠精神”并非那么遙不可及,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工匠精神”的養成過程是漫長的,必須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地進行練習,也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明確沒有什么事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使學生養成刻苦學習的習慣,增強他們的進取心。尤其是當前的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必須利用語文教學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增強自信心。
(二)強化語文閱讀,認識“工匠精神”
新時代國家也應該大力倡導“工匠精神”,使勞動者在工作中都能保持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態度。工作態度對于職業生涯有著重要影響,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效落實“文以載道”的理念,明白傳授語文知識并不是教師工作的全部,還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問題時,也應該緊扣主旨,按照因勢利導的原則,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誠信敬業、精益求精,正確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
比如,荀子《勸學》中有一段:“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可以說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它告訴人們,不管做什么事,必須專心致志,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做到這一點,最終才能獲得成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引用科學家錢學森、蘋果CEO喬布斯等人的故事,將這些人物的故事與《勸學》所體現出的專注精神相結合,以增強精神感染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同時也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認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經過嘗試后,并不能正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雖然有少數學生能答出來,但答案不準確。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再認真閱讀一遍,隨后又向學生提問,這一次果然有進步,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地回答問題。這一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將關注點都聚焦到同一件事上,能夠提升自己的判斷力,從而對于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
(三)優化寫作教學,強化“工匠精神”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寫作是核心環節,教師可以選擇幫學生修改作文,但采用這種方式通常很難取得顯著的效果,使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學生只有傾注全部的精力,才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教師幫助學生修改作文時,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點撥,主要還是要由學生完成寫作。學生要寫出優質的文章,除了天賦和靈感外,必須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此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教師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選擇了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背景來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將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艱辛過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優秀的文章不可能一氣呵成,要不斷地修改才能出佳品。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具備綜合語言能力,有糾正文中錯別字和語法錯誤的能力。對于學生寫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情緒,教師也應該加以關注,及時引導。平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寫作格式,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督促學生改正錯誤。對于那些真摯情感、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作文應該予以表揚,由此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步驟,先寫出初稿,再進行修改,改完進行檢查,檢查后再次修改,通過反復修改,使學生掌握作文的寫作流程,從而寫出優質的作品。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工匠最基本的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也就是說工匠在工作中應不斷追求完美,以創作出精品,在作品中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學生對作文進行修改的過程中,也應該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以身作則,真正明確這就是“工匠精神”。
(四)增加口語訓練,創新“工匠精神”
中職語文有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有些學生沒有反應,有的雖然回答了問題,但卻表現出嚴重的詞不達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沒有進行口語鍛煉,缺乏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是個人知識儲備和智慧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使他們能夠有效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采取“因專施訓”的原則,幫助學生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比如,在建筑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以下案例:有四位口才極佳的工匠,圍繞圍墻門設計展開了爭論。胖工匠認為:“門應該設計得比較寬,象征著‘開放性。”瘦工匠說:“_____________。”矮而胖的工匠說:“______________。”高而瘦的工匠說:“______________。”讓學生在看完工匠的設計方案后,提出自己的方案。
有學生贊同瘦工匠的觀點,認為門應該設計得窄才行,象征著“競爭”。也有學生支持矮而胖的工匠的觀點,認為門不可以太高,必須寬,象征著“協作”。也有學生支持高而瘦的工匠的看法,認為門不應該設計得很寬,但要高,以象征著“凝聚”。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繼續展開探討,有的學生提出矮而寬的門比較實用,也顯得氣派;還有學生提出,高而窄的門看起來美觀。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有助于培養其“工匠精神”,增強其專業技能。
四、結語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中必須明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以打造優質課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結合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實現對“工匠精神”的發展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楊艷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J].現代職業教育,2021(21):224-225.
[2]盧明.中職語文教學中工匠精神的培養[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73.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