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課程思政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的有效渠道。青年學生作為我國承前啟后的一代,肩負著時代重任,更應具備較高的思政素養,通過課程思政激發其學習熱情與創新報國的時代擔當。基于此,本文立足課程思政視角,簡要概括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分析“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重點探索“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旨在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的優秀青年。
一、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我國國務院辦公廳曾明確指出校園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做好學校思想工作宣傳是一項戰略工程,也是一項鑄魂工程,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早在2016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過,各學校必須堅持將立德樹人擺在辦學的重要位置上,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地開展好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使思政課在引領學生正確思想上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了高職高專院校要在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與實習實訓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出思想政治的關鍵作用,各院校只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辦學任務,才能辦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因此,需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思政教育途徑,始終圍繞思政主題形成相應的課程體系,全方位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在如今思想相對自由的大環境下,學生受到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獨特性格和自我價值認知的形態,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刷新學生的認知,追求自由、奮進、平等、獨立等價值取向相對明顯。“營養與膳食”作為衛生職業院校、醫藥院校以及食品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同樣肩負著提升學生思政素質的重要責任,教師應在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中發揮課程思政對學生正確思想觀、崇高人生觀、高尚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既是“營養與膳食”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又是新時代下現代化素質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營養與膳食”課程的教材編寫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發展專業技能為核心,結合國家公共營養師的必備知識,將基礎營養知識與醫院的膳食管理融入其中,主要研究人體健康發育與食物營養的關系。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注重膳食結構與營養健康,因此,“營養與膳食”可以幫助國民強健體質和預防疾病,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呈現出較強的社會性與應用性。為順利推進“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應提前設置好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從而圍繞目標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其一,要保證學生熟練掌握營養學基礎知識與食物的營養成分,了解營養與能量平衡、疾病防治等相關知識,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健康觀念,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與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正確地評價、分析、指導、編制膳食食譜,獲得觀察、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其二,要樹立塑造價值、培養實踐能力、傳授專業知識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將立德樹人作為辦學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目標。在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于創新、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營養學專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合作意識,將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根植心中,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使其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投身于今后的工作崗位中,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美德。
三、“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思政水平
要想發揮課程思政在“營養與膳食”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從提升教師的思政素質入手。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因此,實現中職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使其成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也至關重要。“營養與膳食”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具備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教學經驗,但對思政教學較為陌生。對此,各大中職院校應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提升全體教師的思政素質水平。例如,積極組織開展專業教師的思政培訓工作,通過邀請知名專家進行培訓,帶動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積極引入具有豐富學習與實踐經驗的海外愛國人士加入中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團隊,以此來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水平與素養,只有將實際行動真正落實到課程思政中,使其更好地平衡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教學,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激發中職學生的擔當意識與愛國情懷,在“營養與膳食”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進體系建設
為保證課程思政理念可以有效融入“營養與膳食”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精心選擇教材中的經典案例,緊密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此過程中還需注意講究方式方法,才能將課程思政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環節中,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理論在“營養與膳食”教學中的靈活性與合理性,保證后續的教學活動高效開展。具體而言,“營養與膳食”教材一共包括六章教學內容,每章節內容的教學側重點各不相同,每節教學內容對應的思政元素與思政內涵如表1所示。
(三)通過講述營養學家事跡激勵學生上進拼搏
將“營養與膳食”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學科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內涵,并提升解讀教材的能力,才能發揮學科中的思政教育作用,進一步凸顯學科的思政價值。比如,教材中提到了許多偉大的營養學家和醫學家,教師可以積極利用教材資源將其融入教育教學之中,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還要從思政建設的角度科學引領學生樹立正確思想,通過為學生講述杰出營養學家、醫學家的高尚品德和優秀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如在學習第四章《營養調查及評價》時,教師可以引入我國營養學之父——吳憲教授的故事,吳憲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美預備班的成員,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造船,以期幫助中國重建海軍,后來在一次不經意的閱讀中受到啟發,開始關注生物學問題和營養問題,學生聽到這里就會備受啟示,教師繼續講述吳憲教授提出的血液系統分析法至今在臨床診斷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研究國人膳食營養問題時,吳憲教授始終秉承“真實”“真理”兩詞,在實驗時追求真實,在研究時追求真理,因看到了人民生活的疾苦,他致力于解決中國人營養不良的問題,即便當時物質條件匱乏,生活條件艱苦,他仍然使用簡陋的實驗設備研究如何提升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述我國偉大營養學家的事跡,弘揚其高尚品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學習吳憲教授愛國、篤學的家國情懷,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其視為榜樣,促進學生品格和素養的提升。
(四)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成效
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對象是學生,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始終圍繞關愛學生、服務學生教授教學內容,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首先,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與專業技能之前,需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需求,將學生作為核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比如,部分學生的表現欲極強,善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可以鼓勵這部分學生負責為大家講解案例,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當學生之間意見產生分歧時也可以就某營養與健康話題展開辯論活動,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辯證的過程中領悟“營養與膳食”課程背后的思政內涵。
其次,為提升“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建設成效,教師也可以采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風格開展教學,把握每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成長成才規律,提升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頻率,打造出互動型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力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只有在課堂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積極性,提升“營養與膳食”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
(五)通過聯系實際實現“三全育人”
新時代下,國務院提出了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論,明確要求全國各高校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對于“營養與膳食”這門課程而言,需要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同時不懈探索“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第一,全員育人要求教師團隊不僅包括校內的專業任課教師和實驗員,還包括校外專家,可以共同針對課程思政與“營養與膳食”課的融合點進行探究討論,在協作配合中實現協同育人。第二,全過程育人指的是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還包括校內實訓和后續的實踐考核,將知識目標與思政目標量化,實現立德樹人。第三,全方位育人要求各職業院校要積極構建實訓室和信息化平臺,保證學生無論通過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都能接受到高質量的思政資源,提升線上線下混合育人效果。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深入挖掘“營養與膳食”的思政內涵,把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平衡點,從而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在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強化自身的思政素養,提升課程思政在職業院校中的融合效果,為社會培養出兼具專業能力與高標準思政水平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