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瑩
新形勢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念勢必引發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本文以中職財務管理課程為切入口,主要從思政內容框架搭建和情境化教學兩方面探索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路徑,并結合資本成本課程案例展示具體實施過程。
一、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理論認識
課程思政并非特定的某一門或某一類課程,而是一種新型教育教學理念。它的基本內涵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應兼具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思想教育、品德塑造的雙重功能,以便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在總體教學設計上,應將思政的培養目標放在首要地位;在具體課程安排上,應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同時結合教學環節將思政元素適時引入,適度拓展。需要強調的是,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并非要求將思政元素作為所有專業課程內容的主線,也并非在專業課上單獨設置思政教育環節,而應將專業課程內容、思政元素、教學環節三者有機結合,將思政元素如融鹽于水般滲入專業課堂,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傳授中給予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引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無論是企業的籌資、項目投資還是日常資金營運均離不開財務管理知識的運用,近年來,中職財務管理課程在經管類專業課程的地位愈加凸顯,但也存在為迎合市場需求盲目授課,缺乏對課程的深度思考。因此,新時代、新形勢下做好中職財務管理教學需要課程思政這種新型課程觀來深化發展,以期做到“思政”與“專業”的深度融合,達到財務管理課程“時時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的效果。
二、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策略
(一)結合課程內容,構建思政主題框架
中職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分為財務管理概述、財務管理基本原理、財務管理的具體內容和財務分析工具四個部分。結合這四部分內容進行思政元素挖掘時,應兼顧專業課程的深度與廣度。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育的深度與專業知識的重難點并不完全一致,思政與專業知識可以說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相伴而行,又互為補充。針對這四部分內容,可構建如下思政主題框架。
1.財務管理概述
思政主題為鼓勵獨立思考、培養終身學習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相關知識點涉及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財務管理目標。針對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可借助前人對理論的反思、修正及改進過程點明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倡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針對財務管理目標,教師可借助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說明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借助該目標與利潤最大化目標比較出短期行為的弊端,倡導學生養成自律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而長遠的人生目標。
2.財務管理基本原理
思政主題為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強化學生對人生理想信念的堅持,喚起憂患意識,傳播樂觀豁達的人生觀。相關知識點涉及資金的時間價值及風險理論。針對資金的時間價值,可通過感知復利效應所蘊含的時間力量,而引申至對堅持與奮斗的探討,學生從中領悟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一人生的磅礴偉力,從而強化理想信念感。針對風險理論,通過點明風險所具備的雙重性,一方面指出需對風險抱有敬畏之心,結合當下經濟形勢,合理設定預期收益,理性選擇理財產品。同時可結合當前國際政治局勢,借“風險”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強化家國情懷。另一方面通過對風險的正面解讀倡導學生積極擁抱不確定性,將對風險的焦慮化作持續奮斗的動力之源,鼓勵學生面對挫折能懷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與豁達。
3.財務管理具體理論
首先是籌資管理,這部分的思政主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呼喚共克時艱的家國大義,提倡自力更生的品質。相關知識點涉及負債籌資和資本成本。針對負債籌資方式,一方面結合財務風險,引起學生對“校園貸”“美麗貸”這些信貸產品的警惕,觸發學生對西方消費主義的反思,最終回歸到對勤儉節約這一優良傳統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展示國家在嚴峻形勢下對保民生、穩就業、支持減稅降費以助力企業紓困等問題的持續關注,展現中華文化中共渡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針對資本成本理論,可就“代價”這一理論內涵引發學生對“人生沒有免費午餐”的探討,引導學生比較“躺平”與“奮斗”的人生成本,強化學生對“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的深刻認知。
其次是投資管理,這部分的思政主題為綠色投資理念、可持續發展觀以及合理人生規劃。結合當前“碳中和”“碳達峰”著力解讀綠色投資理念,強化環保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可持續發展觀思考職業、行業、人際關系等人生重大方面如何正確抉擇與合理規劃。
再次是營運資本管理,這部分的思政主題為誠實信用和高質量發展理念。教師可利用應收賬款管理中對客戶信用的管理強化誠信教育,回歸學生個體,避免消費主義陷阱,遠離誘惑,避免青春期負債;還可利用存貨管理理論引發學生對如何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思考,引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傳播高質量發展觀。
最后是收入與分配管理,通過對收入與分配意義與原則的探討,強調社會公平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關注我國“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理念,充分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提升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
4.財務分析工具
財務分析工具主要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具體公司案例的財務分析過程,充分體會求真務實、探索、協作等重要品質,引導學生將這些科學精神注入生活與學習實踐中。同時,引入民族產業中的典型案例,通過分析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營運能力等指標,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提升民族自信心。
(二)注重情境教學,提升思政體驗感
為達到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在注重專業課程和思政內容緊密結合的同時,還需要提升學生對課程思政的體驗感,從理性與情感層面實現對思政內容的認同,為此可引入情境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的主觀認知特點,借助客觀的教學手段,通過對生活化教學場景的創設,融“理”于“情”,學生在生動的情境體驗中能主動獲取知識,并能通過切身體會不斷反思總結最終內化知識,達到情操培養、價值認同、情感培育等效果。由此可見,情境教學模式中引入課程思政可化被動的理論說教為學生對理性情感的自我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學模式雖然強調生活化教學場景的創設,但在與課程思政結合時必須立足宏大視野,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僅局限于專業課本中的知識,還要密切關注國內外時局變化,在情境創設上緊跟國際發展趨勢,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財務管理思政課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有如下幾種路徑。
1.“主題型”備課,跨專業研討
課程思政中所創設的情境需有鮮明統一的思政主題,這樣才能保證所創設的情境既能完整貫穿財務管理課程,又能達到思政教育隨著教學情境層層滲透、思政主題精神逐步升華的效果。“主題型”備課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打破原有的按照課程大綱備課的思路,立足已構建的財務管理課程中的思政框架,結合某一思政主題創設情境,這意味著專業課教師需同時具備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對思政主題的精準定位和獨特視角,對思政內涵的深度解讀能力,對生動、自然的情境故事的創作與講述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情境化的思政課程中,教師集“專業課老師”“政治老師”和“語文老師”多種角色于一身,這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日常的個人或組內集體備課幾乎很難實現。因此,教師需定期進行多學科互動,跨專業研討。這種研討既可以通過專門舉行思政主題研討會的形式實現,又可以在日常跨學科之間的聽課、討論中進行。
2.拓展課程參與主體,延伸思政課堂維度
為充分營造財務管理課程的“沉浸式”思政體驗,一方面需盡可能調動多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基于財務管理所對應的專業化群體,邀請企業財務人員、銀行從業者、政府稅務、審計等監督管理機關工作人員走進課堂,講述工作案例,介紹行業現狀,宣傳法律法規與職業準則等。需要強調的是,這些主體并不是簡單的“說教式”參與,而是多元化的“互動式”融入。這些多元化主體作為“身邊人”,帶著“身邊事”走進課堂,是行業故事的“親歷者”和“講述者”;面對學生對專業的疑惑和迷茫,他們也是行業問題的“解惑者”和人生思考的“分享者”;隨著課堂教學的展開,他們還是專業思政的“見證者”與“汲取者”。最終,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其他主體,在這些多元化角色所共同創設的互動式情境中均完成了一次思政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思政課堂維度,實現“全方位”的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組建以“我身邊的財管故事”為主題的思政論壇,鼓勵學生利用視頻、圖文等形式記錄和呈現,定期選取優秀素材進行課堂討論,對經典評論進行展示。
三、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案例——資金成本
本文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張海林主編的《財務管理》教材中第二章“籌資管理”中的第五節“資金成本”為教學內容構建財務管理思政課程案例。
(一)課前準備
1.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能認識資金成本的實質;會區分資金成本的類型;能熟練計算資金成本;會合理進行籌資決策。
素質目標:形成嚴謹、精算的會計核心素養;提升合作探究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強化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過程與方法:能結合圖表,推導公式;能結合設疑,通過舉例、對比理解股利、利息特性;能通過分組任務進行合作探究,選擇籌資方案。
2.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中職會計專業二年級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學完財務管理基礎知識;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同時面臨專業知識遺忘較多、綜合運用能力欠佳、專業興趣減退的問題。
3.設計思路與教學方法
本次課程以“鐘經理的困惑”為主題設置情境,貫穿始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籌資”,并進一步確認決策依據—認識并理解資金資本—計算資金成本,最終進行“籌資決策”。過程中穿插“連連看”“方案測算大比評”的任務環節,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任務布置環環相扣,難度循序漸進,激發學生挑戰欲。本次課程擬采用對比分析、啟發引導、講解示范、合作探究、實踐演練的教法與學法,擬采用優芽視頻制作、PPT等多種信息化教學工具。
4.課前任務
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發布“代價”“風險”“信用”“消費觀”等課程關鍵詞,學生課前預習后,通過校園采訪、企業走訪、家校溝通等方式搜集素材,發布在教學平臺上,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以進行情境故事的二次創作。
(二)課堂實施
在授課過程中,首先,引入資金成本的概念,展示教學平臺上學生對“代價”的討論,引發學生對“奮斗”與“躺平”這兩種選擇的思考。然后,在分類介紹籌資方式時,針對債務籌資方式,利用教學平臺中學校“跳蚤市場”和“信用卡分期”的案例,引發學生對“風險”“信用”和“消費觀”的思考,同時遠程連線當地公安機關,對“校園貸”案例及其危害進行普及宣傳,警示學生遠離高杠桿消費。針對留存收益籌資方式,利用視頻人物“鐘經理”講述自己背井離鄉在國外打多份工攢下人生第一桶金的小故事展示其創業的艱辛,引發學生對于如何堅持奮斗,不斷積累人生留存收益的思考。最后,在籌資方案的計算與比較時,利用小組合作,使學生充分體驗為“鐘經理”所在的企業排憂紓困的成就感,提升財務專業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
(三)課后活動
在教學平臺發布資金成本案例作為課后作業,學生分組完成后上傳平臺。同時,發布以“我的資金成本故事”為主題的作品征集活動,鼓勵學生以情景劇、采訪稿、學習心得等方式上傳作品,以專業內容重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和豐富度作為評審標準,結合作品的關注度、點贊數等選出優秀作品在教學平臺上置頂展示。
參考文獻:
黃敘.深度學習視角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22(8).
(作者單位:蘇州市太湖旅游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