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中等職業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技能訓練,以強化學生信息意識、發展學生計算思維、提高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技能,并培育學生合理的信息社會人生觀和責任心,使其信息技術知識水平與適應職業發展所需要的信息能力都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1]新課標對師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創新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并研究基于該模式下的中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一、中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信息技術教學著重訓練學生的實操技能,并利用所學知識處理工作、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但因為該學科知識更新頻率快,而許多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儲備跟不上,在目前多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單一的教師“講授+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多采用跟隨模仿,操作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教與學被分割開,師生之間互動少,學生被動接受,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停留在模仿層面,做不到舉一反三。學生缺少實質性參與,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強,難以提升其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很難進行技能遷移來適應未來的職業變化。
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品質,增強教師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確保學業水平考試的通過率,并提高優秀率,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為其各項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新途徑。
二、對分課堂模式的概述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老師在2014年創立的,這種教學模式把課堂劃分為教學、內化與吸收、研討三個階段。其最主要的創新特點就是將教學和研討的時間錯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開展個性化學習,平均分配課堂教學時間,一半安排給老師教學,另一半安排給學生研討和開展交互學習,以此來實現“權責對分”的目的。對分的課時權重并不絕對,而應按照實際教學狀況進行設置。在對分教學開始出現時,教師把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化與吸收放在課外,然后課堂上先就上堂課的知識重點展開研討,再講解新知識點,叫作“隔堂討論”。[2]
課堂討論可增加師生互動性和學生參與性,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在講授后隨即展開的研討缺乏深度,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對分教學則將研討“延時”,在研討之前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開展針對性的內化與吸收,以提升討論質量,保證學習效果。它汲取了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精髓之處,既體現先教后學,又強調交流互動。[3]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要做到充分但不過分,講解知識框架和教學重難點。而內化與吸收環節提倡個性化的獨立思考與理解,體現了個體獲取知識的認知規律。討論環節先通過小組討論處理低難度問題,而提煉出的高難度問題則在師生交流和作業檢查中得以解決。
對分作業是內化與吸收環節的支撐,既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也可在研討中協助學生進行有效探究。由于作業的完成情況直接體現了內化與吸收的學習效果,在對分課堂上也十分關鍵,所以也可針對課堂的特點將對分作業再細分。如在以實操為主的章節教學中,教師可將對分課堂的三個階段比較詳細地分成六大環節,依次是教師精講、自主學習、學生獨立操作、小組討論、團隊合作和師生互動。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做好筆記,把學習過程中受益大且感受深的內容、自己弄懂且可以考考他人的問題,以及理解不夠透徹的疑難點用“亮考幫”的方式記錄下來,當作討論環節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發現自身與同伴的閃光點,也提高了討論質量。學生獨立操作則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相關的理論或實操作業。而團隊任務可以是創作型操作題或繪制知識框架思維導圖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碰撞思維,對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并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創新。
運用“隔堂對分”實施教學,就同一教學內容而言,講授和討論分前后兩次課完成,實施的必要條件是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認真獨立學習并完成作業,但對于中職生而言,不少學生難以做到這一點,學生在課后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實施“隔堂對分”做了一個簡化,稱為“當堂對分”,即在一次課上完整地實施六大環節。
以一堂45分鐘的課為例,教師用20分鐘精講知識框架和教學重難點,并布置相應的對分作業。學生用10分鐘自主學習,實現對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并獨立完成作業。接著小組用10分鐘時間進行討論,并完成團隊合作任務,最后全班交流5分鐘。這里對分在時間上實現了對半分割,但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這個比例可以靈活調整。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知識點進行多次小對分,如9分鐘(3+3+3)對分、15分鐘(5+5+5)對分等,形式可以多樣。
三、針對信息技術課實操部分的當堂對分設計
對課程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職信息技術課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將對分課堂的各個環節進行靈活處理,進一步細化當堂對分形式,使其更適合課程教學中大量實踐操作的要求。以信息技術課程第六章“Python程序設計入門”的“6.4.4 調用turtle模塊繪制簡單圖形”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當堂對分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本堂課以情境導入、教師精講、學生內化、小組合作、師生交流為主線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其次,教師以精講的形式講授新知,強調重難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完成操作練習來進行內化與吸收。而后通過小組討論和團隊任務鞏固并提升所學的知識技能。最后,通過提問、展示、交流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解決共性問題,再由師生一起梳理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一)情境創設,設疑探究
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在導入環節就為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6.4.4 調用turtle模塊繪制簡單圖形”一課為例,教師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要求學生用Python turtle來繪制共青團團旗。課前準備的任務設計要讓學生對繪制團旗產生興趣。例如,教師通過播放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團旗,并思考團旗的象征意義,要求學生在紙上或畫圖軟件中嘗試繪制團旗,通過在線測試復習舊知,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堂上,教師展示學生提交上來的共青團旗,并指出作為共青團的象征,團旗的繪制和國旗一樣必須注重準確性。此處嵌套一次小對分,教師精講《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GB-T40055-2021)(簡稱“標準”),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團旗的形狀、顏色、規格和制制方法等。學生通過觀看繪制團旗的動畫進行自主學習,理解團旗的繪作方法,進一步意識到團旗繪制的嚴謹性。小組活動中,學生使用直尺、圓規繪制團旗,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也有利于理順邏輯,構建程序設計思路。最后全班展示作品并進行交流互動,進一步激發學生運用Python turtle繪制團旗的好奇心。
(二)新知學習,合作探究
新知學習環節細分為教師精講、學生內化和小組合作。
首先是教師精講。教師提煉教學內容,講解本節課的框架知識,演示需要重點掌握的操作技能,讓學生清楚掌握重難點及本課框架,并給學生留下思考、創造的空間。如在本課中,教師將團旗的制作分解為長方形、五角星和圓環的繪制,以及顏色填充和代碼簡化共五個任務,精講畫筆轉向、移動、填充顏色以及畫圓的方法,解析for循環引導學生對代碼進行簡化。教師的講解為學生后續的自主學習建立牢固的根基,起到支架作用。教師精講后給學生布置明確的獨立作業和小組任務。
其次是學生內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內化教師講解的知識點,完成獨立作業,并參考教師的演示視頻進行獨立的操作練習。如在本課中,學生要在理解forward,right,left,circle,color,begin_fill( )和end_fill( )等代碼的基礎上完成在線測試題,然后嘗試獨立編寫繪制三種形狀并為其填充顏色的代碼,再利用for循環簡化代碼,完成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可參考教師的演示視頻。在此過程中,學生還應把學習亮點和遇到的問題以“亮考幫”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后續小組的有效討論做好準備。
最后是小組合作。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分享各自的“亮考幫”,相互幫助解決問題。如在for循環簡化代碼的學習中,有部分學生不太理解繪制長方形和五角星的過程中畫筆移動和轉向的操作重復了多少次;也有部分學生因對for循環的格式掌握不足,如for后面沒有加冒號,被執行的循環體語句沒有縮進等,導致代碼編寫錯誤。小組討論不僅解決了學生各自的困惑,還探討、總結出代碼書寫的注意事項,如在顏色填充時必須注意begin_fill( )和end_fill( )缺一不可,且for循環要放在兩者之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善了編寫的代碼,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
團隊任務則要求小組成員根據教師發布的要求,有創造性地協同完成小組任務。例如,要求小組合作將長方形、圓形和五角星組合在一起,繪制成團旗,并填充顏色。小組成員需要一起探討如何移動坐標定位,如何根據團旗繪制的標準要求計算矩形、五角星的邊長、轉角角度和兩個圓環的半徑等。
(三)小組展示,互動探究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首先,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抽查提問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其次,小組展示自己的任務作品以及疑難問題,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如在移動坐標定位的難題解決過程中,有的小組利用手繪的團旗,配合直尺和圓規更為快捷地理解繪制圖形前要如何移動坐標位置和旋轉畫筆。例如,我們繪制邊長為576像素×384像素的團旗,先將坐標位置移動至(-300,200)繪制矩形,繪制圓環時,要分別將坐標移動至(-156,168)和
(-156,152),并設置半徑分別為64像素和48像素;繪制五角星時,不但要移動坐標至(-156,152),還需向右旋轉畫筆108°。在小組展示后,教師要對小組作品和問題回答情況做客觀評價,為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多給予正向評價,而組間互評則可幫助學生學會取長補短。最后教師總結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再次強調知識點的學習。
例如,在確定五角星邊長這一難題中,教師在講解幾何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邊長的求解公式,并擴展math函數學習,得出邊長為96*math.cos(math.pi/10)。
(四)梳理總結,形成框架
教師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幫助學生構造知識體系,這不僅幫助學生將零碎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會。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運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點再次進行總結、概括,加強復習,并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創作,為下堂課的自由繪圖做好準備。
四、結語
根據一學期的具體課堂教學實際,相對于以往的常規課堂教學,教師在信息技術課中實行當堂對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其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在對分課堂中教師精講與學生獨學相輔相成,不僅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對分課堂模式,并對當堂對分做進一步細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成效。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車乒,岳格妮,陳琳.基于“對分易”教學平臺的對分課堂知識內化過程實現[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4):174-175.
[3]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7.
(作者單位:集美工業學校)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