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職業教育中全面推進“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對培育時代新人、助力產業升級、推動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提升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社會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育人
基金項目: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編號:豫教〔2021〕57946)
作者簡介:孫黎(1977— ),男,周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
“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它要求各職業院校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報國之心,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把青年學生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在職業教育中,推動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意義重大。
一、“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方式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進入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教育全面實施“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并不斷完善。“德技并修”可以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學生報國之心,在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術能力、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使他們立志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敢擔當的時代新人。 “工學結合”可以實現課堂理論與生產實踐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對接、教學內容與生產標準對接,幫助學生走進社會、擁抱社會、奉獻社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崇尚勞動、尊重實踐的品質,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促使他們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
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助力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世界強國興衰變遷的歷史和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歷程,都清晰證明了國家和民族強盛的根基是制造業。改革開放后,我國制造業水平逐步提升,但是與世界制造業強國相比,依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差距明顯。尤其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生產要素成本逐步攀升,投資、出口增速漸趨下滑,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轉型、提質增效迫在眉睫。另外,全球范圍內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加速推動了高新科技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繼而引發新一輪的產業變革。而與此同時,世界尤其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尚未走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增長乏力,單邊主義抬頭,貿易保護主義逆流而動,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制造業格局已進入重大調整的前夜。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做出“再工業化”戰略部署,意圖重振制造行業競爭優勢。新興國家也紛紛加快各自的工業化新布局,主動加入世界產業新分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自主拓展國際市場新空間。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兩頭擠壓”的嚴峻挑戰,立足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實踐證明,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制造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職業教育中大力實施“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能夠加大全產業鏈中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深度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雙元”育人模式,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范,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研究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可以打造行業尖兵,孕育產業精英,培養制造業領軍人物,造就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從而推動產業升級、社會轉型,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領跑世界發展的制造業強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三、“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發展步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領域中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并日益凸顯,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日益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社會上新增和尚未實現就業的群體能否擁有穩定的工作,成為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的晴雨表。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尤其是大學生、退伍軍人、轉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城鎮化產生的新市民和返鄉農民工等群體的就業。可見,職業教育在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下,世界范圍內掀起新一輪制造業轉型、產業升級和機構優化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轉型期的職業院校如何做才能更好完成黨和國家交付的重要使命?答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顯然,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否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成為檢驗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試金石。
實踐證明,“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職業教育與社會產業之間人才供需脫節的結構性矛盾。“德技并修、工學結合”將職業教育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從課堂延伸到車間,從理論延伸到實踐,真正實現了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使社會生產實踐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能夠及時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成為職業院校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載體,有力助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走深走實走細。“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真正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增強了職業院校對社會需求變化的靈敏度,使職業院校能夠根據社會產業需求變化,靈活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及時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有效降低了職業學院作為技術技能人才供應方的滯后性,為職業教育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可能。可以看出,實施“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模式,能夠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
四、“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提升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與職業院校向社會輸出人才的質量呈正相關。“德技并修、工學結合”促進職業院校轉變辦學理念,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專業和課程建設,提高教育水平。第一,“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有助于職業院校推動“三教改革”。“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架起了校企溝通的橋梁,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開啟了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能夠推動教師、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職業院校能夠及時掌握一線車間生產標準、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等,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錨定方向,為教材建設拓展空間,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遵循。第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有助于職業院校豐富實踐教學資源。通過“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職業院校把實習實訓搬到生產車間,不但能夠共享到生產一線的先進技術和工藝,幫助學生學會操作先進生產設備,還能夠彌補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的不足,有效降低辦學成本。第三,“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有助于職業院校提高師資水平。學校派遣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能夠幫助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聘請企業技術能手、行業大師、生產標兵和勞動模范等擔任學校兼職教師,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通過集體備課、小組研課等教研活動,提升專業課教師的實際操作水平。
五、“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是學生適應職業生涯的必然選擇
掌握一項或多項專業技能是學生在社會中立足的前提,是他們在社會中獲得穩定職業的不二法門。只有在社會中擁有穩定職業,他們才有可能成為改造社會和自身的主體。因此,學生自身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多少強弱是決定他們能否成功實現職業社會化的關鍵。第一,“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升技能水平。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下,學生學在企業生產車間,練在企業工作過程,問有熟練掌握生產技術的工友解答,求有豐富生產經驗技術管理人員幫助,能夠最大程度把課堂理論知識外化為實際技能的提升。第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下,學生長期以勞動模范、技術能手、金牌工人為師,有利于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養成職業道德,增強職業意識,理解職業規范,逐步把馬克思崇高職業理想作為自身永遠的追求。第三,“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過程中,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進入企業,有利于自身職業意識的培養。而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也常常能夠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增加了雙方就業合作的意愿,無形中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劉銀景.江蘇職教“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近代探索與啟迪[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1(1).
責編: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