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慶明 韋智華
【摘要】本文認為在桂西南高校青年群體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既是筑牢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邏輯必然、強化青年學生責任擔當的現實需要,也是厚植青年學生家國情懷的精神旨歸,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需要在把握青年學生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紅色敘事,將顯性培育與隱性熔鑄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并充分發揮好桂西南地區紅色資源育人功能。
【關鍵詞】桂西南地區 高校青年學生 偉大建黨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3-0007-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煉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強黨的精神原點和思想基點。偉大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使命的精神源頭,青年一代是接續民族復興大任的核心力量,以偉大建黨精神涵養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激勵青年學生在投身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這是賡續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應有之義,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結合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在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桂西南地區紅色文化血脈、培育一大批堪當桂西南地區發展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時代賦予桂西南地區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邏輯基礎:偉大建黨精神在桂西南地區的歷史源流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邏輯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桂西南地區紅色精神源遠流長,偉大建黨精神與桂西南紅色精神在本質屬性上是同向同源的。
(一)桂西南地區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傳統
桂西南地區屬于少數民族集聚區,主要包括崇左、百色等市區,擁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傳統。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一系列武裝斗爭;在大革命失敗后,為挽救革命,又相繼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在桂西南地區,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于1929年底發動了百色起義,創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這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武裝起義。1930年初,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發動龍州起義,創建左江革命根據地,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將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為數不多的“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在百色起義中鑄就的“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百色起義精神,在龍州起義中形成的“百折不撓、奉獻拼搏、團結務實、爭先創新”龍州起義精神,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為廣西乃至桂西南革命積蓄了強大力量,將紅色革命基因深植于桂西南大地,形成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傳統。
(二)桂西南地區紅色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承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以實踐為基礎、以時間線為坐標軸的復雜精神系統,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不同時空內的精神。這些精神或以具體地點、代表人物命名,或以典型事件命名,它們跨越時空,但相互之間是并存的,將這些精神串聯起來,就形成了邏輯完整、內涵豐富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歷史源頭與高度概括,精神譜系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延續與具體呈現。偉大建黨精神鑄就了精神譜系的思想之基,明確了精神譜系的黨性特征,確定了精神譜系的價值追求。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是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譜系的精髓、靈魂;另一方面,精神譜系是偉大建黨精神的不斷實踐,是建黨精神的百年延續。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上的重要革命實踐,桂西南地區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以及對應的紅色文化精神,是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在桂西南地區進行的生動革命實踐。偉大建黨精神與桂西南地區紅色文化精神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三)桂西南地區具有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良好基礎
桂西南地區擁有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傳統,同時具有優良的紅色文化浸潤及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民族性、地域性、通俗性、融合性、大眾化等色彩是桂西南革命文化及紅色資源的顯著特征。這些紅色資源蘊藏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桂西南地區開創革命事業時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樸素的人民情懷,尤其是在開展革命工作中對當地人民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動員,使其具有了民族的、獨特的、真摯的、樸素的形態和特點,桂西南地區的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普遍對這些紅色資源及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有親近感和認同感。桂西南地區中的紅色資源如革命遺跡、紀念館、展覽館等,載于史冊或口耳相傳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形象等,具有極強的時空滲透力和共情感召力,體現出桂西南地區紅色精神延續至今的導向性和示范性,其所反映出的理論邏輯、價值取向、實踐導向為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土壤及實踐基礎。
同時,桂西南地區目前有高校16所(含異地校區),在校青年學生20多萬人。高校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創新意識較強,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及發展潛力,是未來社會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校是立德樹人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桂西南地區高校中以青年學生作為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主要對象,能夠為桂西南地區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提供良好的傳播環境和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二、價值延伸:偉大建黨精神在桂西南地區的當代價值
結合桂西南地區紅色文化基礎及未來發展需要,在高校青年學生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能使其深刻認識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的現實邏輯,堅定愛國愛黨的信念;使其自覺感悟從黨的建設實踐中孕育的思想偉力,自覺堅守桂西南建設的責任擔當;使其充分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始終保持投身于桂西南建設的內生動力。
(一)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筑牢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邏輯必然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抱負,這是偉大建黨精神的信仰之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就是一段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光輝歷程,是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的“活頁教材”。中國共產黨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將真理與理想深度融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豐富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程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在具體結合中國國情、解決實際革命問題、推動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建黨精神集中凝煉和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實踐性和發展性。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在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能夠升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對青年學生的精神感召,筑牢青年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遠大抱負。桂西南地區背靠中國內陸腹地,直面祖國的南疆大門,地理位置及政治因素較為復雜敏感,少數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社會經濟建設相對落后,各種價值觀念和多元社會思潮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必須在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在建設桂西南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桂西南建設目標,將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個人理想信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桂西南建設發展過程中貢獻力量。
(二)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強化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責任擔當的現實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這一初心,并自覺堅定履行這一擔當,百年風雨始終追求不變,披荊斬棘依然矢志不渝,偉大建黨精神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系人民、使命為人民的使命擔當,集中體現出偉大建黨精神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責任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沖擊下,各種價值觀念展開激烈的博弈。青年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張揚、朝氣蓬勃,同時特立獨行、相對自我、缺乏責任擔當意識,容易受到網絡及社會中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和周圍環境影響。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除了具有以上特征,邊疆民族地區特有的內外部環境也對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提出更大的挑戰。在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他們堅定意志、磨煉毅力、鍛造品格,深刻領會自身在民族復興及桂西南建設當中的責任和使命,端正自身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積蓄建設好祖國南疆大門的底氣和動力,將人生價值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及桂西南地區建設發展的具體實踐深度融合,不斷增強自身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
(三)厚植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家國情懷的精神旨歸
偉大建黨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民族性。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傾聽人民的呼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深刻詮釋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與人民休戚與共、風雨同舟,保持緊密的血肉聯系,這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毋庸置疑,青年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是接續民族復興大任的中流砥柱。一個沒有家國情懷的青年人,談不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當代青年學生一方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另一方面身處國際局勢動蕩、社會價值多元化、意識形態問題凸顯、社會經濟體制變革的浪潮之中。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塑造青年學生的政治定力和人民立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對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高校青年學生的志氣、骨氣、底氣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生動鮮活而深刻雋永地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功績,幫助青年學生深刻領悟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使青年學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錯綜復雜的具體實踐中秉持信仰和信心,主動響應黨的決策和國家號召,將個人前途命運與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緊密聯結,不斷從偉大建黨精神和桂西南紅色精神中汲取力量,厚植愛黨、愛國、愛家鄉等情懷,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
三、實踐指向:高校青年學生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現實路徑
在桂西南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實踐性。引導桂西南高校青年學生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感悟真理力量、汲取理想信念養分,自覺補足精神之鈣,厚植愛國、愛家鄉的情懷,堅定報國之心、踐行報國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創新內容和形式,在把握青年學生特征的基礎上強化紅色敘事
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最關鍵的載體是教學內容。對大多數青年學生而言,課堂教學中的偉大建黨精神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抽象內容和記憶符號,常規的教育引導手段容易被其視為索然無味而予以輕視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因此,需要在充分把握高校青年學生群體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桂西南地區的革命實踐歷史和特有的紅色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在開展好課堂教學的大前提下,注重以敘事手法作為重要的補充手段,提升教育引導的親和力和接受度。
有別于嚴肅的理論學習和相對枯燥的知識講授,運用故事化、戲曲化等直觀形式和手段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對課堂教學中重要內容進行生動展示和微觀敘事,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寄寓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敘事體驗當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將青年學生群體的理論認知轉化為情感認同及實踐養成。例如,小組剖析典型英雄人物并在班級中開展專題匯報,講述鄧小平等人在桂西南地區如何爭取進步力量支持的微故事,開展特定歷史事件的話劇表演等。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群體、不同專業特點,將桂西南革命歷史和地區形勢教育進行融入,有所側重地開展敘事化教學,增強偉大建黨精神傳播的趣味性、鮮活性,例如針對工農醫理類學生,可以史實導入,進行理性的邏輯探討和分析;針對經管文史類學生,則可以側重情節渲染和氣氛烘托,以此促進情感共鳴。
(二)同頻共振,將顯性培育與隱性熔鑄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
在高校青年群體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渠道開展,這其中又分為顯性培育和隱性熔鑄兩個方面,兩者各具特性又相輔相成。一方面,顯性培育主要體現在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思政課程中,要找準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切入點,結合黨史上的鮮活素材和桂西南本土革命事跡,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以青年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刻詮釋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與要義,并將其轉化成為青年學生建設國家和桂西南的內生動力。同時在課程思政中,根據專業特點和具體課程實際,將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堅持“說理”和“共情”相結合,使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弘揚貫穿于所有教學活動始終,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全過程培育實效。
另一方面,隱性熔鑄則主要體現在教育教學之外的校園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如果說顯性培育主要表征為理論教學的真理性和說服力,那么隱性熔鑄則主要體現為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弘揚的潛移默化,“寓教于無聲無息之中”。將偉大建黨精神滲透于形式多樣的高校文化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傳承弘揚氛圍,充分挖掘建黨偉業中的典型案例和桂西南本土的紅色教育資源,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中,與校園文化標識、標志性建筑、室內外環境、公告宣傳欄等相結合,增強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力,達到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注重利用各種網絡媒介、推進網絡文化育人,創新傳播形式與風格,兼顧青年群體網絡使用需求及育人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偉大建黨精神熔鑄于青年群體成長成才全過程之中。
(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桂西南地區紅色資源實踐育人功能
偉大建黨精神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驚天動地的偉大社會實踐,這個實踐本身就是一堂可觀可感、可歌可泣、具體生動、宏大敘事的“大思政課”。當代青年學生不是生活在革命年代,難以切身體會到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更難以用偉大建黨精神來塑造、確立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理論教育基礎上深度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不可或缺,這是賡續弘揚好偉大建黨精神的必要環節。
桂西南地區紅色教育資源十分豐富,革命文化傳統也非常深厚。在百色市,有百色起義紀念碑、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及政治部舊址、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紅七軍紅八軍會師舊址等一系列革命遺跡;在崇左市,有龍州起義紀念館、龍州紅軍路、紅八軍軍部舊址等一系列革命遺跡。在桂西南地區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可以充分發揮好桂西南紅色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通過現場參觀考察、開展主題調研等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重溫歷史,感悟百年黨史的波瀾壯闊,能夠激發其對偉大建黨精神強烈的情感認同,堅定其投身桂西南建設的理想信念和遠大抱負,真正樹立起奔赴基層就業創業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以青春之小我建設青春之國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1).
[2]康來云.從建黨精神到精神譜系: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源與流[J].學習論壇,2022(1).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金國峰.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5).
[6]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鄭衛,麗王標.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時代新人培養的三個維度:精神要義、實現思路與意義表達[J].重慶社會科學,2021(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西南民族地區高校青年群體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路徑研究”(2022KY0222,主持人:譚慶明);2021年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引導機制創新研究”(2021ZJY1211,主持人:譚慶明)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譚慶明(1991— ),廣西桂林人,講師,現任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教務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韋智華(1985— ),廣西柳州人,講師,現任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資產部主任,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民族旅游開發。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