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洲 劉志民



摘 要:文章將“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引入國際化領域,分析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形成動因。從生產要素看,英國院校接收能力不斷增強,高校質量穩中有升。需求因素中,生源國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得英國更受國際學生青睞。相關社會組織為英國取得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積極參與海外宣傳與質量評估。高校的戰略則表現為設置獎學金與參與國際合作,即在拓寬國際學生來源渠道的同時減輕經濟壓力。政府因素中,不斷優化與完善就業與居留、獎學金等政策,為國際學生提供留學便利。機遇因素中,脫歐與新冠疫情使英國面臨國際學生規模變小的風險。為實現“保三進二”的目標,我國應制定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評價標準、拓寬獎學金來源渠道、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工作簽證”制度以及加強海外宣傳。
關鍵詞:英國;國際學生;競爭優勢;啟示
20世紀末,高等教育國際化率先在發達國家起步,并迅速席卷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質在于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跨國配置和流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人員跨國流動、開拓海外教育市場等。[1]作為重要的發達國家,英國憑借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先驅。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和2020年,英國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留學目的國(見表1)。[2]英國留學教育具有哪些優勢?對我國有何啟示?對以上問題的總結和剖析將有助于縮小我國同英國之間的差距,實現“保三進二”的戰略目標。據此,本文基于2014-2020年相關數據與政策文本,將國際貿易領域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引入教育國際化領域,分析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的競爭優勢。
一、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又稱“鉆石模型”“菱形理論”)迅速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理論?!皣腋偁巸瀯堇碚摗闭J為,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建立取決于四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四個基本要素分別為生產要素、相關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競爭、國內需求,兩個輔助因素為政府和機遇(詳見圖1)。
(一)理論基礎
生產要素主要是指國家擁有的在所有產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各種資源[3],包括自然條件、知識資本、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中,自然條件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基本要素,眾多國家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建立主要依賴于自然條件。
需求條件是指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4]如果市場對某種商品有著強烈的需求,則有利于該商品所在產業產生規模效益,從而強化該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優勢。
相關支撐產業是指優勢產業的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狀況。任何產業的規模效益的形成不僅依賴于生產要素等條件,還需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配合。例如,由于日本的數值控制器、馬達、相關零組件產業的發達,使得日本的工具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良好的競爭優勢。[5]
在國際貿易競爭中,企業是關鍵要素。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特征是企業根據本國的發展情況制定的發展戰略,有效的戰略有助于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松下等日本企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主要是因為國內的市場有限,促使日本企業不得不將目光聚焦在海外。[6]
兩個輔助因素為機遇和政府的作用,政府制定的相關制度和政策是加強本國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之一。例如,意大利政府對外匯或外資的限制很嚴格,結果導致意大利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經常處于劣勢地位,而瑞士和瑞典的中立國角色則減少了這兩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阻力。[7]機遇因素包括重大技術進步、生產要素、國內需求、相關支撐產業等因素的重大變動或其他突發事件。機遇因素會對國際貿易競爭產生重要影響,如2008年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國際貿易均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分析框架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對于分析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一方面,世界貿易組織將高等教育視為對外貿易的內容之一,國際學生規模則是彰顯國家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水平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國際學生規模變化不僅取決于政府的相關政策,高校等其他方面也會對國際學生規模變化產生影響,這與“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強調政府、企業及其他方面的協同作用具有共通之處。將“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引入國際學生教育領域,具體分析框架如表2所示。必須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國際學生僅指英國吸引的非本國的海外學生。
根據生產要素的定義,生產要素是進行國際競爭的基本條件。在國際學生教育中,生產要素主要表現為高校、教師以及一流大學的數量。高校數量可以衡量英國接收國際學生的能力,且高校數量與接收能力呈正相關關系。一流大學數量則可以彰顯生產要素質量,有助于強化競爭優勢。教師數量是生產要素中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選取英國大學教師中從事學術職業的教師數量,衡量人力資源。
需求要素是指國際學生的需求,主要表現為國際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已有研究表明,留學目的國的教育質量是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因素。[8]由于發展中國家缺乏優質教育,使得發達國家長期處于核心位置。當生源國具有較多的一流大學時,那么學生便可在本國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反之,學生便轉向海外尋求優質教育。選取生源國的一流大學數量,衡量需求因素。
相關支持因素則主要表現在社會組織的相關支持措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頒布的《教育2030框架》指出:教育目標的實現還需依賴非國家行為體的支持。這里說的非國家行為體主要包括非政府組織[9],如德國教育國際化戰略則主要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踐行。[10]為了加深世界其他國家對本國的理解,英國文化委員會積極進行海外宣傳。此外,以各類社會組織為主體的教育質量評估有效地確保了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的海外競爭優勢。
國際學生教育中的企業的戰略則體現為高校的戰略。由于高校自主權的不斷擴大,高校可根據發展需要制定國際化戰略。[11]一方面,部分高校通過國際合作辦學的形式拓寬國際學生招生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可通過設置獎學金的方式吸引國際學生。
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頒布的關于國際學生的就業與移民政策、政府獎學金、政府主導的國際合作等。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中,政府很難改變高校的招生計劃,但是政府可以通過放寬就業與移民的限制等措施提高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另外,設置獎學金和開展教育質量評估也是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方式。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對本國吸引國際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如美國出臺的《愛國者法案》使得美國國際學生數量在2002年至2005年間減少了21557人。[12]
機遇主要是指突發事件對英國高等教育的影響。2020年,英國脫歐以及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得國際學生流動呈現出新的格局。脫歐意味著在英國的國際學生不能繼續享受歐盟提供的諸多便利,削弱了留學英國的吸引力。同時,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得多所高校宣布關閉校園,深化了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的競爭優勢
(一)生產要素:院校接收能力不斷增強,高校質量穩中有升
2015-2019年,接收國際學生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如表3所示,2015年,共有163所大學接收了國際學生。2020年,接收國際學生的大學數量增加到271所。接收的國際學生人數、增長率以及國際學生占比也不斷增加,表明院校接收能力不斷增強。2015年,英國國際學生增長率為0.31%。2019年,該比例增加到5.92%。同時,國際學生占比由2015年的18.85%增加到19.76%。
由于排行榜將科研產出、學生就業等指標量化,可以直觀地顯現英國高等教育的綜合情況,將進入排行榜前百位的高校數量作為衡量英國生產要素質量的指標。表3列出了英國高校進入QS大學排行榜前百位的大學數量。2015年,進入QS大學排行榜前百位的高校數量為17所。2019年,進入QS大學排行榜前百位的高校數量增加到18所。
2015年以來,英國大學的人力資源不斷豐富。2015年,英國大學擁有的從事學術職業的教師總數為198335人。2019年,從事學術職業的教師總數增加到217065人。與2015年相比,從事學術職業的教師數量增加了0.44%。
(二)需求因素:國際學生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得英國進一步獲得青睞
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強化了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的競爭優勢。選取2019年英國前十大生源國(分別是美國、中國、德國、法國、馬來西亞、意大利、印度、西班牙、希臘、尼日利亞)為樣本,探討需求因素對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的影響效應。表4列出了英國前十大生源國擁有的一流大學數量,中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一流大學數量少于英國,說明國際學生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強化了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的競爭優勢。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擁有的一流大學數量多于英國,但這與本文結論并不矛盾。一方面,由于來自發達國家的國際學生在選擇留學目的國時重點考慮教育因素[13],使得英國仍然是美國學生首選的留學目的國。另一方面,美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發布的《門戶開放報告》顯示,除了英國,印度、西班牙、法國、德國也是得到美國學生青睞的留學目的國[14],但這些國家的一流大學數量明顯少于英國,這進一步印證了本文結論。
(三)相關支持因素: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海外宣傳與質量評估,建設“留學英國”品牌
1.海外宣傳。海外宣傳是提高“留學英國”品牌吸引力的重要方式。[15]作為重要的海外宣傳機構,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已在意大利、日本、美國、肯尼亞等上百個國家建立了海外辦公室。這些海外辦公室構成了英國海外宣傳的主要網絡,對于拓展海外生源市場、開展海外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海外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開展國際學生咨詢服務,如專業情況、就業服務、生活服務、醫療保險等。2018-2019學年,英國文化委員會開展的相關服務培訓課程相比于上一年增加了20%,內容主要聚焦在簽證服務、學費等方面。另一方面,海外辦公室還開展各類教育展覽以加深國際學生對英國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的了解。此外,英國文化委員會還通過開辦夏令營的方式積極協助英國高等院校招收國際學生。據統計,2018年,大約有14%的國際學生參加過“留學英國夏令營”(Study UK Campaign)。
根據第一期“首相倡議計劃”的要求,英國國際學生委員會(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出版了關于國際學生生活的宣傳材料,如《管理國際學生公寓:從業者手冊》《設計和開展國際學生入學教育項目》以及《溝通世界》等。《管理國際學生公寓:從業者手冊》介紹了英國的住宿情況、相關法律法規等,《設計和開展國際學生入學教育項目》則講述了國際學生相關項目涉及的內容,《溝通世界》主要介紹了英國的社會文化情況等。[16]另外,英國各高校紛紛成立國際學生事務辦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等類似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舉辦教育展覽、訪問其他國家高校或者其他教育科研機構等。由于英國國際學生委員會的會員單位囊括全英大部分高校,國際學生事務辦公室還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向委員會提供宣傳材料。英國政府通過網站、宣傳冊、媒體、海外辦公室等渠道積極開展海外營銷,效果良好。
2.社會評估。為響應“留學英國”(Education UK)品牌建設,英國的社會組織會對高等院校進行質量評估。如英國的《泰晤士報》每年會依據各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評估、科研水平評估、入學成績、師生比例、就業率等信息發布英國排行榜。由于數據來源可靠,指標設計認可度較高,現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之一。2014年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的調查顯示,國際學生選擇留學英國的主要原因是其擁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17]2017年英國大學國際聯合會(Universities UK International)再次對在英國學習的國際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良好的高等教育聲望與高質量的科研水平是吸引眾多國際學生前往英國攻讀碩士學位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戰略:獎學金與國際合作雙軌運行,減輕國際學生經濟壓力與拓寬來源渠道
1.高校獎學金。提供多樣化的獎學金內容是高校的重要戰略內容。《博洛尼亞進程和英國留學生市場報告》指出,高昂的學費削弱了英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為了加強“留學英國”的吸引力,英國高校設置了多種類型的獎學金項目。減免學費、住宿費以及提供部分生活補貼等方式是英國高校獎學金的主要實施方式。如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通過減免學費的方式為本科生提供獎學金,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等高校通過免學費以及提供住宿補貼的形式為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提供獎學金。還有部分高校通過提供生活補貼的方式為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如倫敦城市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等。部分高校資助內容見表5。
此外,由高校組成的各類科研機構等也設置了獎學金項目獎勵學習成績優異或高層次的人才。如“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獎學金”(EPSRC Scholarship)由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EPSRC)設立,旨在獎勵工程和物理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其每年資助的人數大約為申請者的10%,其最高獎學金金額為14553英鎊/年。[18]
2.校際跨國合作。校際跨國合作成為高校獎學金戰略的重要補充。英國高等院校先后與中國、美國等國家簽訂了多項戰略合作協議,以拓寬國際學生來源渠道。如中國傳媒大學與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的國際媒體商務碩士學位教育項目、北京理工大學與英國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合作舉辦的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等,被錄取的學生中部分前往英國高校學習,其余學生可通過訪學形式前往。同時,“伊拉斯謨世界項目”專門開辟了針對我國在內的亞洲五國“窗口計劃”,其中為“中國窗口”撥付專項資金900萬歐元。[19]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來英國與中國的合作研究數量增長了115.6%,2015-2017年間與我國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35%。在此背景下,2017/2018學年,通過國際教育合作方式進入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學習的國際學生高達693695人。
(五)政府因素: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舉措,為國際學生提供留學便利
1.政府評估。政府評估構成了英國國際競爭優勢的保障。一方面,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英國積極響應歐盟的《博羅尼亞宣言》。2011年,歐盟委員會出版了《歐洲高等教育區質量保障標準的應用與補充》。隨后,相關機構對原有的《歐洲高等教育區質量保障標準》進行了修訂,并于2015年通過《歐洲高等教育區質量保障標準2015》(簡稱ESG215)。ESG215突出了對學生的關注,如2015年版的內部質量保障模塊中增加了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學和評估”等內容。[20]為確??梢赃_到既定的目標和更好地回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ESG215內部質量保障模塊也更強調對“項目的持續監督和定期評估”。評估內容主要是學生的工作量和完成情況、評估程序的有效性、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的滿意度和期望等內容。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專門成立了相關機構負責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活動。如英國政府成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負責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學術活動和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其職責是遵照《英國高等教育質量規范》(UK Quality Code for Higher Education)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評估。例如,《英國高等教育質量規范》明確規定了獲得相應學位的學生所需的能力、技能,以及學科教授的內容是否與預期培養目標相適應,等等。這樣既有助于社會了解該獲得該學位的畢業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明確該學科領域內取得某層次學位的基準水平。另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還負責對英國海外合作的教育機構進行監管,以確保海外學位授予的標準及課程質量。
2.政府間國際合作。在注重質量的同時,英國政府不斷強化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與科研合作。其中最重要的跨國合作便屬“伊拉斯謨”(Erasmus)項目,該項目是一項由歐盟發起的高等教育跨國交流計劃,其主要形式是通過促進學生的跨國流動加強歐盟國家之間的合作。1987年以來,英國政府積極利用“伊拉斯謨項目”提供的各類獎學金計劃、交換學習項目等,吸引歐盟國家學生赴本國留學。隨著“伊拉斯謨項目”影響力的與日俱增,歐盟分別于2004年和2009年推出第一期(2004-2008年)和第二期(2009-2013年)“伊拉斯謨” 項目將合作對象向歐盟之外的其他國家拓展。第二期“伊拉斯謨” 項目較前一期有明顯的不同,例如新增了聯合博士學位項目,經費總預算增加至9.3億歐元,明確將合作與資助對象向非歐盟國家擴展等。[21]2009-2013年,通過“伊拉斯謨” 項目前往英國學習的國際學生人數從20850人增加到27401人,增幅高達31.42%。繼前期項目取得的卓越效果,歐盟于2014年推出“伊拉斯謨+”(Erasmus+)項目進一步加強了英國同其他歐盟國家的教育與科研合作。2018年,英國與各歐盟成員國建立的合作項目共計741個,接受歐盟撥款總額為1.2103億歐元。雖然英國已經開啟“脫歐”工作,但英國仍可參與以及申請部分項目的資助。如“伊拉斯謨+” 項目中的“高等教育學分流動計劃”在未來的2~3年內,仍然對英國開放。
《博羅尼亞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中的學歷與學分互認等舉措深化了英國同歐盟其他國家的合作,為歐盟國家學生赴英留學提供了便利。根據歐洲學分轉換體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的要求,當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時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通常情況下,學生至少獲得60ECTS學分/學年,獲得學士學位需獲得180-240ECTS學分,碩士學位需獲得90-120ECTS學分。ECTS體系減小了歐盟各國由于教育差異帶來的學分轉化困難,實現了高等教育學分空間上的跨校轉移。其他國家的學生轉入英國大學學習時,均可按照ECTS體系進行學分轉化。學生畢業后,可獲得統一頒發的高等教育文憑附件“文憑補充文件”(Diploma Supplement)。該文件列出了學生的學位情況、學習階段、專業、學習課程、畢業院校等信息,主要用英語和德語撰寫。[22]“文憑補充文件”用于協助對持有者文憑的認證,為其他國家的學生到英國繼續深造創造了便利。
3.政府獎學金。豐厚的政府獎學金為英國國際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了經濟保障。在政府設置的獎學金項目中,最具影響力的便屬外交部設立的“志奮領獎勵計劃”(Chevening Scheme)。其主要設置了獎學金和助學金(Chevening Scholarships and Chevening Fellowships)兩種形式,獎勵對象主要是取得卓越成績的國際學生,內容包括學費(最高獎勵1.2萬英鎊)、往返英國差旅費等。另外,由蘇格蘭政府設立的“蘇格蘭藍十字獎學金”(Scotland Saltire Scholarship)也是政府機構設立的重要獎學金項目。該獎學金資助金額為8千英鎊,主要資助對象為來自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家的國際學生。由歐盟設立的“伊拉斯謨曼德斯獎學金項目”(Erasmus Mundus Program)也是影響力較為廣泛的獎學金項目。2010年前,“伊拉斯謨曼德斯獎學金項目”只供學習期限為1~2年的碩士生申請,2010年后,博士生也可申請“伊拉斯謨曼德斯獎學金項目”的資助。同時,歐盟還在不斷加大對伊拉斯謨曼德斯項目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歐盟對伊拉斯謨曼德斯項目的投入增加了10倍,2010-2015年間,歐盟對伊拉斯謨曼德斯項目的投入由0.93億歐元增加到0.95億歐元。[23]
4.簽證與就業政策。作為世界重要的發達國家,不斷完善的簽證政策與靈活的就業政策是英國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針對不斷擴張的國際學生規模,2007年英國為學習期限在6個月以下的國際學生建立了短期簽證制度。2008年,英國采用了“記點積分制”,即申請者獲得足夠的積分,便可獲得簽證。對于國際學生而言,獲得英國學校錄取通知的同時,便可申請學生簽證。[24]為了吸引高層次人才,英國規定只有博士才可以獲得相應的教育積分。另外,英國推出“杰出人才簽證”。2011年8月起,每年發放數量約一千個,重點吸引科學、人文、工程和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杰出人才簽證持有者不需要獲得雇主擔保即可前往英國。[25]2013年,英國修改了國際學生簽證政策,規定持Tier4學生簽證的國際學生畢業后可直接申請臨時工作簽證。此次簽證制度的調整簡化了國際學生申請工作簽證的程序,并提高了留學英國的吸引力。為了減輕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英國規定2021年6月30日前,歐盟國家學生仍可參照以前政策在英國學習。
在就業方面,英國政府逐漸降低國際學生就業門檻。以高等教育行業為例,2017/2018學年共有87615名外國人員在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就業,相比2013/2014學年增加了25.3%。但英國規定國際學生在讀書期間工作或者實習時間不能超過20小時/每周,但假期的工作時間不受限制。2008年,英國引入PSW簽證(Post Study Work)制度。PSW簽證的本質是工作簽證,國際學生不需任何雇主擔保,也沒有專業等條件限制,即可獲得2年尋找工作時間,其目的是給予國際學生充足的時間在英國就業。雖然該簽證制度于2012年廢除,但是在實施期間,該制度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為了幫助國際學生尋找就業機會,英國各高校成立了“學生聯合會”(Students Union),其負責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如阿伯丁大學的阿伯丁學生委員會(Aberdeen Students Association,AUSA)的職責之一便是為國際學生提供就業咨詢、實習項目、面試指導等服務。根據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院校會為國際學生提供工作信息,將近20%的院校為國際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咨詢。[26]為了留住高學歷層次人才,英國出臺了“博士學位擴張計劃”(Doctorate Extension Scheme)。對于本科學歷或者碩士學歷的國際學生來講,申請英國工作簽證需要雇傭單位作為擔保人。但是對于博士學歷的國際學生,在畢業后的12個月,其畢業院校可作為擔保人。在此期間,持博士文憑的國際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尋找就業機會。另外,英國院校也會為博士生提供助教(Teaching assistantship)崗位,每周工作6~8個小時即可。
(六)機遇:脫歐與新冠疫情使得英國面臨國際學生規模變小的風險
2016年6月,英國就是否“脫歐”舉行全民公投,超半數選民同意“脫歐”,這意味著來自歐盟的高等教育經費、獎學金等不再面向英國開放。受經費下降的影響,英國高校可能通過取消某些專業,抑或是增加國際學生的學費等方式實現“開源節流”,借此緩解經費緊張。值得警醒的是,“脫歐”后歐盟國家的國際學生會由于簽證、就業等政策的調整而不再將英國作為首選的留學目的國。目前英國出臺規定,2021年1月1日起,來自歐盟成員國的人員不再享受就業等方面的便利。同時,在英國學習的國際學生也無法享受《申根協議》的便利,這阻礙了國際學生在歐盟其他國家的繼續深造。[27]相關規定出臺后,來自歐盟國家的國際學生人數占比不斷下降。2009/2010-2018/2019學年,歐盟國家的國際學生占當年總人數的比例由33.46%下降到29.45%①。[28]
新冠疫情的到來阻礙了國際學生的跨國流動。英國出臺了一系列禁令遏制新冠疫情傳播,如關閉學校等,但有限的醫療資源使得英國的抗疫舉措稍顯遜色。2020年3月至6月期間,新冠疫情導致英國死亡人數超過5千人。針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部分國際學生取消了留學計劃。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調查顯示,部分高校的國際學生份額下降了75%。同時,部分高校選擇關閉宿舍阻斷疫情的傳播,這大大增加了國際學生的生活成本,降低了留學英國的吸引力。
三、英國招收國際學生策略對我國的啟示
將“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引入國際化領域,分析英國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形成的動因。從生產要素看,英國院校接收能力不斷增強,高校質量穩中有升。需求因素中,生源國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得英國更受國際學生青睞。相關社會組織為英國取得國際學生教育競爭優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積極參與海外宣傳與質量評估。高校的戰略則表現為設置獎學金與參與國際合作,即在拓寬國際學生來源渠道的同時減輕經濟壓力。政府因素中,不斷優化與完善就業與居留、獎學金等政策為國際學生提供留學便利。機遇因素中,脫歐與新冠疫情使得英國面臨國際學生規模變小的風險。為實現“保三進二”的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1.制定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读魧W中國計劃》規定:到2020年,來華留學生數量達到50萬人次,并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從目前來華留學教育取得的成果來看,雖然我國與既定目標尚存差距,但我國已實現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的目標。如果要進一步提升來華留學吸引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則是關鍵。目前,我國還尚未出臺來華留學質量評價標準。我國應該制定來華留學質量評價標準,從來華留學生的教材、師資、管理、學習資源等方面定期對招收來華留學生的高等院校進行評估。例如,我國高校購買的學術資源數據庫主要以知網、萬方等中文數據庫資源為主,而國際學生的漢語能力有限,這顯然不利于國際學生的學習。在構建評價標準方面,應將購買的英文數據納入評價指標,這不僅有利于國際學生的學習,也有助于本國學生了解國際學術動態。管理方面,應將國際學生管理人員構成納入評價標準之中,如管理人員的學歷構成、英語水平等。教學方面,來華留學生指導教師的構成情況應被納入評價之中,如師資學歷情況、職稱(教授和副教授的數量)、指導教師的留學經歷等。是否建立來華留學生的反饋機制也是關乎來華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各高校應定期收集國際學生對課程教學、指導教師、管理人員的改進意見,幫助高校在未來的工作中進行改善。提升來華留學質量是優化“留學中國”的核心環節,建立相關評價標準對于提升來華留學吸引力來說意義重大。
2.拓寬獎學金來源渠道。來華留學生獎學金項目主要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為主,每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人數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比例偏低。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人數占比僅為12.81%。部分省市紛紛設立了來華留學生獎學金項目,如江蘇省的茉莉花獎學金項目、北京市政府獎學金項目、廣東省設立的來粵留學生獎學金等?!耙粠б宦贰背h提出后,部分省份還設立了專項獎學金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如甘肅省設立的“甘肅省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湖北省的“湖北省政府‘一帶一路留學生獎學金”等。除了地方政府設立的獎學金項目,近年來孔子學院也設立了孔子學院獎學金項目。但受資金限制,上述獎學金項目存在覆蓋面小等問題。我國可嘗試發揮企業、基金會等各類社會團體的力量,拓寬來華留學生獎學金資金的來源渠道。同時,我國可以建立企業設置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科學設置準入門檻,鼓勵有資質、信譽良好的企業設立獎學金項目。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鼓勵企業及其他社會團體設立“一帶一路”留學基金。
3.加強國際合作。中外合作辦學、學歷與學分互認等是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其中開展學歷學分互認是關乎國際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存在學制等方面不相兼容的現象,影響了國際學生來華留學。目前,我國已經與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制度,這只占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別數量(2018年我國生源國別數量為196個)的一小部分。英國在簽署“博洛尼亞進程”后,逐漸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的三級學位制度,學制統一改為“3—2—3”。為推進我國的學分互換與學歷互認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可以參考國外學生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專門針對來華留學生制定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盡早實現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學歷互認。
4.建立“工作簽證”制度。作為第三大留學目的國,建立靈活的就業制度有助于加強“留學中國”的吸引力。除了英國,世界主要熱門留學目的國紛紛實行較為靈活的工作和居留政策。例如,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目的國,擁有的國際學生數量自2016/2017學年開始超過百萬人,美國實施了“課程實習訓練”(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CPT)和“選擇性實習訓練”(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OPT)政策。國際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參加“課程實習訓練”。在參加“課程實習訓練”期間表現優異者,可在畢業后申請OPT簽證。OPT簽證有效期為一年,在此期間,如果符合用人單位要求,即可申請美國的H1B工作簽證。對于國際學生來說,從OPT簽證轉換為H1B工作簽證是申請移民美國的必要條件。此時,我國可以效仿美國、英國等國家,建立專門的來華留學生“工作簽證”制度,給予畢業的來華留學生1年或2年時間工作,并且對在華工作的國際學生的學歷、專業、學習情況等事項進行詳細說明。取消國際學生在華直接就業的門檻,尤其是放開碩士及博士等高層次的國際學生在中國工作的限制,不僅有助于完善我國高層次人才補給機制,更有助于吸引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進而促進來華留學層次的提升。對于工作簽證時長,可根據來華留學生的學歷情況而定,基本上以學歷層次、是否為緊缺人才等決定工作簽證時長。
5.加強海外宣傳。一方面,有條件的省份或者高校可通過舉辦或者參與海外教育展覽的方式,增進當地學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了解。如“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廣西省加強了同東南亞國家的教育交流。截至2017年4月,教育部和廣西在南寧舉辦了三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廣西省教育廳也牽頭組織多所廣西高校赴東盟各國舉辦“留學廣西”教育展覽。[29]2016年,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24所廣西高校赴柬埔寨首都金邊、越南首都河內舉辦教育展覽,通過面對面的咨詢、現場答疑、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增進當地學生對廣西及廣西高校的了解。我國的云南省匯集了大量來自東盟國家的學生。2012年開始,云南省積極參與“漢語橋”世界中學生漢語比賽的籌劃當中,并將“漢語橋”比賽作為吸引東盟國家學生的重要窗口,優勝者將獲得來華留學獎學金。
注釋:①本部分數據由筆者手工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余荔.海歸教師是否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基于“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66-76.
[2]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Open Doors 2019: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R].Washington:IIE,2019:50.
[3][4][5][6][7]B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543,67,94,103.
[8]BEINE M,NOL R,RAGOT L.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4(41):40-54.
[9]吳薇,張靖佶.非國家行為體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的嬗變與挑戰:以德國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9):29-38.
[10]BERGMULLER C.Global Educ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of NGOs and Schools:A German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Global Learning,2016,7(3):47-62.
[11]文雯,崔亞楠.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認知、實施與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21-35.
[12]楊洲,劉志民.世界七大留學目的國留學生招收策略對比及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17(6):60-69.
[13]魏浩,王宸,毛日昇.國際間人才流動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12(1):33-45.
[14]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Open Doors 2020:Fast Facts[R].Washington:IIE,2020:2.
[15]SCOTT,GEORGE A.Approaches to Attract and Fu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R].America: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2009:10.
[16]UKCISA.PMI Students Experiences Achievement 2006-2011[R].London: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2011:23-24.
[17]British Council.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A UK Perspective[R].England:British Council,2014:9.
[18]KING,ROGER.Handbook on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M].Northaptom:Edward Elgar Pub,2011:24.
[19]李素琴,胡麗娜.從“伊拉斯謨項目”到“伊拉斯謨世界項目”:歐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0,32(4):36-40.
[20]ENQA,ESU,EUA.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R].Brussels: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stitu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2015:9-21.
[21]European Commission.Report on the Interim Evaluation of the Erasmus Mundus II Programme (2009-2013) [R].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12:3-4.
[22]KOLSTER R,WESTERHEIJDEN D F.In the Course of the Bologna Process:Are Diploma Supplement Labels Contributing to the Mobility of Students in Germany,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K?[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 Logistics,2015,27(1):127-145.
[23]楊洲,劉志民.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特點、路徑及挑戰[J].高等教育研究,2018(8):2-13.
[24]Home Office.Tier4 of the Ponints Based System-Policy Guidance[R].London United Kingdom:Policy Guidance Version,2017:8.
[25]GOWER M,HAWKINS O.Immigration and Asylum Policy:Government Plans and Progress Made[R].London: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Note,2013:4.
[26]UKCISA.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K-A Benchmarking Survey[R].London:Depart for Education,2018:24.
[27]胡樂樂.論“脫歐”對英國和國際高等教育的重大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1):3-11.
[28]STERN V.International Facts and Figures 2020[R].London:Woburn House,2020:7.
[29]王輝耀,苗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64.
(責任編輯 黃銘釗)
收稿日期:2022-06-06
作者簡介:楊洲,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劉志民,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南京/21002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青年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引力效應研究”(C-c/2021/01/5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