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妮


摘 要: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大到強的轉型時期,而在轉型進程中,數字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數字農業既能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又能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給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帶來機遇。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大數據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有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策略,希望能夠為推動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轉型升級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數據;農產品;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259.27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8.03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one that is big to being one that is strong, digital agriculture will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but als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bringing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mode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these problems, hop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Key words: big data;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0 ? ?引 ? ?言
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農業體系,其中大數據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技術可以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各環節進行監控與管理。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大數據可以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環節提供數據分析,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的實時共享。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也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表1中的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大數據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大數據市場規模已達到116億美元,超過了100億美元;2018年和2019年我國的大數據市場規模分別為327億美元和436億美元。在國家日益關注的大數據產業背景下,國內大數據產業的規模有望持續增長。
從表2中的數據可知,2017—2020年農產品網絡消費額呈指數性增長,可見網民對于農產品的喜愛程度非常高,而這也間接加重了農產品供應鏈的負荷;但是在農產品網絡消費額上漲的同時,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并沒有跟上節奏,導致農產品供應鏈持續處于滿負荷狀態。但是隨著我國“互聯網+”“新基建”的推進,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不僅處于滿荷載狀態,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改善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我們應該把握機遇,積極創新,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積極構建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業供應鏈。
首先,通過大數據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管理,優化供應鏈流程,提升供應鏈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其次,通過大數據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速度,提高供應鏈上各主體的合作意識,促進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傳遞。最后,利用大數據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服務能力,即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運行狀況進行評估、預測。
大數據給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未來農產品市場也將出現更多新的發展趨勢:一是生產趨于規模化、標準化;二是農產品市場更加細化,傳統的單一供給模式將逐漸被取代;三是農產品市場更加多元化。梁蓉等(2022)在客觀地論述了大數據與信息技術、農產品供應鏈的含義后,結合東北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對其特征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基于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方法[1]。劉曉麗(2022)歸納了當前山西地區特色農產品與供應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基礎設施不健全、冷鏈物流技術滯后、現代信息技術缺乏等,對其發展進行了最優分析并探討了其發展戰略和對策[2]。馬宏宇等(2022)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探討了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第三方電子簽名平臺的運作機理與自身優勢,提出了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策略[3]。黎敏琦(2022)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分析目標客戶的購買行為實現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從而提高了助農產品的銷量;在此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企業進行監控和信息反饋,實現了對企業物流運營過程中風險的管控[4]。巫昊旻等(2021)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生產資料供應、信息數據安全、銷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引入了區塊鏈理念,指出了核心技術的優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發展思路和幾個可能存在的問題[5]。
1 ? ?農產品供應鏈的概念及其特點
1.1 ? ?農產品供應鏈的概念
農產品供應鏈的概念是相對產品供應鏈、產品物流鏈、產品服務鏈而言的,它們均屬于流通領域的子范疇。目前國內對于農產品供應鏈概念的界定尚未統一,根據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特征,可將農產品供應鏈定義為以生產者為源頭、以農產品加工商(或加工商+零售商)為終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所有參與者構成的完整鏈條。
在農產品供應鏈中,農產品生產者通過各種形式將自己生產出的產品從不同銷售渠道以批發市場或零售市場等形式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同時這一過程涉及大量物流配送、倉儲運輸、加工包裝、信息處理等相關企業和機構,農產品供應鏈主要涉及生產、加工、包裝和銷售等環節。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在對其產品進行加工后,以批發市場或零售市場等形式銷售給消費者或其他企業;同時,農產品生產者與其他企業或者機構還存在聯系和協作,其中包括物流配送企業、倉儲運輸企業以及其他服務機構等;農產品生產者還能通過對自身生產的產品進行深加工以獲得更高的價值,其中包括加工包裝、運輸包裝以及信息處理等環節;此外,農產品生產者在生產之后還會面臨市場風險,包括市場需求波動風險、產品價格波動風險以及質量安全風險等。
1.2 ? ?農產品供應鏈的特點
1.2.1 ? ?農產品供應鏈的上游具有地理局限性
農產品供應鏈的上游具有地理局限性,產品需要生產者現場采購;由于農產品種類較多、消費周期較長,因此,為了提高農產品的供應效率,需要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
1.2.2 ? ?農產品供應鏈的下游具有流通渠道局限性
農產品供應鏈的下游具有流通渠道局限性,由于農產品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較遠,通常需要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物流等環節才能將農產品運輸至消費者手中。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距離較遠、信息不對稱,農民的收益并沒有提高。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1.2.3 ? ?經銷商距離存在局限性
在供應鏈的下游節點,農產品通常通過經銷商運輸至消費者手中;而經銷商距離上的局限性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銷售時間和銷售地點不匹配的問題。
1.2.4 ? ?農產品供應鏈流通環節多、規模小
農產品供應鏈存在流通環節多、規模小等特點。由于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農產品供應鏈涉及大量農村人口,并且由于由于運輸距離過遠、信息不對稱、儲存條件差等原因導致農產品需要進行多次運輸。
1.2.5 ? ?農產品供應鏈中存在許多節點企業
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具有共同的目標,就是提高消費者的體驗度和滿意度。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可以通過第三方物流和網絡平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1.2.6 ? ?農產品供應鏈需要處理大量信息
農產品供應鏈中存在大量信息和數據資源需要進行分析處理。因此要積極研發相關先進技術和設施,以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
2 ? ?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2.1 ? ?供需信息不對稱
首先是供方和需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供方無法及時獲取需方對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信息,進而影響供方生產決策、銷售策略的制定;其次是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使得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偽需求”,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最后是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供需雙方在市場上無法進行有效對接,從而阻礙了市場中供需雙方合作關系的建立。因此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首先,供方與需方之間缺乏對彼此信息的了解、缺乏足夠的信任。供方與需方之間信息不對稱使供需雙方缺乏合作基礎,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上出現了“信息孤島”現象,而“信息孤島”導致供方無法了解需方對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信息,進而不能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銷售策略,導致農產品供應鏈上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其次,由于供需雙方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導致其信息處理能力較弱。供方與需方之間缺乏對彼此技術、管理經驗的了解,使得供方難以有效獲取需方的需求信息,這就導致供方無法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銷售策略。
2.2 ? ?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損耗較高
2.2.1 ? ?物流配送模式落后、缺乏創新
我國現階段農產品運輸還是以傳統公路運輸為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導致進行農產品配送時往往需要經過卸貨、運輸、搬運等一系列環節,這些環節不僅會給農產品帶來一定的損耗,還會影響配送效率,一旦裝卸環節出現問題,很可能導致整個配送過程出現延誤或者貨物丟失。
2.2.2 ? ?物流技術落后
雖然目前我國在農產品物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需要借助傳統方式進行運輸、裝卸、搬運等一系列操作,這會導致農產品的損耗率較高,進而增加整體成本。
2.3 ? ?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不完善
首先,我國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存在以下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沒有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我國生產的農產品大都是低價產品,價值不高,缺少核心競爭力,這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一些企業和組織在品牌建設方面沒有做好相應的規劃工作,只是盲目地開發一些新產品;農業相關人員和農產品品牌營銷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品牌營銷還存在一定問題。
其次,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單一、經營成本過高。我國農業經營主體較多且分散,企業規模小、實力較弱,缺乏專業的農產品營銷機構對其進行指導和管理;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手段,很多地區沒有形成自己的統一化品牌或者沒有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企業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的投入成本過高,且這種投入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很多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機制。
最后,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民仍然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且執行力度不足;農戶信息化水平較低且信息化設備不先進,影響了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和資金流;農戶自身缺乏有效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導致相關信息系統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監督;相關市場體系不完善,尤其是流通體系,農產品在運輸、儲存、流通過程中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
2.4 ? ?信息化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農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農業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均的現象,在一些相對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則存在信息滯后、技術落后等問題。雖然我國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有所提高,但是與城鎮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雖然政府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進行農產品營銷方面的扶貧工作,但是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還比較單一,缺乏深層次的信息溝通與共享。
3 ? ?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升級策略
3.1 ? ?搭建信息化平臺
隨著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平臺可以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效率、降低其運行成本。因此應該積極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基礎設施包括信息設施、冷鏈物流設施等,建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的“三園一城”(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田園綜合體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高效的生產組織形式。建立農產品物流園區,完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實現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積極建立大數據中心,提供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2 ?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損壞、在保鮮過程中容易變質,以及運輸速度慢、配送費用高等,這些都是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而不注重質量安全,有些企業為了減少成本而沒有及時更新設備和技術導致農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有些企業缺乏專業的物流人才,不能及時發現貨物的質量問題;有些企業的運輸方式、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都不合理。因此,我國應該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建立相應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以降低農產品的損耗率。
加強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中的應用。我國應該大力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和統一的標準化信息系統、全程追溯體系等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效率。
增加資金投入。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平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通過投入大量資金才能實現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目前我國可以通過財政等方式提高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支持力度。
加強人才培養。農產品供應鏈相關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專業人才,因此國家和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從事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升級工作。
加強政府的引導。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參與到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升級中,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
3.3 ? ?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商
農產品電商是近年蓬勃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其實質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銷售環節進行改造,其主要內容是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信息的追溯。發展農產品電商,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打破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
“互聯網+”推動了農業生產主體的創新與轉型。農民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進行信息發布和產品展示,與消費者建立直接聯系,并獲取有效信息,以便更高效地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春村鎮富春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網絡平臺上開設了“農村電商服務窗口”和“鄉村創客服務窗口”,讓消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通過網上平臺購買農產品。
3.4 ? ?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保障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的暢通,減少不必要損失。首先,應該大力建設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比如大力建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其次,應該加強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加強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是提高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效率的基礎,以信息化為核心構建物流信息系統,能夠幫助農戶及時掌握市場變化、銷售動態等情況;有利于促進農產品供應鏈整體效率的提升。
4 ? ?結 ? ?語
大數據時代,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升級是提高農產品供應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傳統供應模式和供應鏈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可以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發展;此外,還需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推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蓉,梅玉.大數據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升級[J].物流科技,2022,45(10):137-139,143.
[2] 劉曉麗.山西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分析[J].廣東蠶業,2022,56(6):126-128.
[3] 馬泓宇,曲小倩,翟閔晴,等.農產品供應鏈一體化優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11):94-96.
[4] 黎敏琦.基于數據驅動的社區團購助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44(5):53-55.
[5] 巫昊旻,陳俊金,王琳.區塊鏈應用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路徑研究[J].市場周刊,2021,34(2):4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