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楊伯龍 毛夢真 江玲麗 鄭祿紅


摘? 要: 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是高職院校“雙高”建設的關鍵舉措,以某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建設與發展實踐為例,結合校情深入分析當前產業學院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具有行業特點的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治理機制,基于組織生態學和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了重構產業學院內部治理機制與外部動力循環機制兩大組成部分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產業學院; 模式; 治理機制;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3)04-0092-06
產業學院是基于產教融合實踐誕生的一種多元主體合作育人模式,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1];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提出“吸引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2]。產業學院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組織形式,擔負著產業鏈、教育鏈、創新鏈銜接的組織功能[3],其核心價值在于人才培養[4],其外延價值在于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和文化傳承等,有著傳統組織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5]。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依據自身條件、合作對象、管理邏輯等要素,紛紛探索了不同類型或模式的產業學院,但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組織身份模糊、組織架構不合理、運行機制有缺陷、合作動力有缺失、各方滿意度高低不一等系列問題。針對相關問題,本文以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為研究對象,以治理機制為切入口,深入剖析其原因,提出科學合理的治理機制構建方案,為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以建立更加規范、科學和高效的產業學院治理機制,從而提升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整體辦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一、產業學院治理機制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一)組織生態學理論
組織生態學理論指的是用生態學觀點研究組織個體發展及組織之間、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產業學院是由外部生態系統和生態圈構成的具有“圈層”特征的創新組織,與組織生態學研究對象的群落、種群概念相對應[6]。產業學院作為一種產教融合育人的組織,從原母體學校分化發展而來,又與政校行企多元主體重組而成,既受母體學校的各項制度、文化等“圈層”的影響,同時又受政府、企業、行業以及整個產業環境等外部“圈層”的影響。因此運用組織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及研究成果,能較好地審視產業學院內部治理機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決方案。蔣惠鳳等人基于組織生態學理論及其觀點,提出了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內涵維度:共生度、融合度和適應度,共生度解決產業學院的組織合法性問題,融合度解決多元主體共治的治理體系問題,適應度解決產業學院的專業學科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轉變的問題[6]。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美國學者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經典概念標志著該理論的正式確立,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影響一個組織目標實現的所有個體和群體。”[7]他系統分析了利益相關者在組織中的作用和影響,將政府、社區和環境保護者等主體融入利益相關者的內容,豐富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認為利益相關者有權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作,以互利共贏為目的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7]。將該理論遷移到職業教育領域高度適用,尤其是針對政校行企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共管機制下的產業學院更是如此。在該理論獨特視角的指導下,要充分認識到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等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和認可度對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對如何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從而解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中的現實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二、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發展中的問題
多元主體合作辦學下的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影響學校整體辦學理念、資源投入方向、管理體系的重心和權限分配。筆者以某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為例,系統梳理產業學院在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等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
(一)身份合法性不明
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歷程中,產生了諸多類型的合作模式或名稱,如行業學院、特色學院和校企合作共同體等,在衛生健康類的院校還有附屬醫院和臨床學院等建制。但由于法律和政策供給的缺失,尤其在探索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模式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法律風險,對探索過程造成一定的掣肘,如:二級學院作為主要依托的合作對象,卻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產權不明晰,非營利與營利組織目標價值有沖突等。在身份合法性界定不明的情況下,產業學院的管理層級、產權歸屬、責權分配、資源協調和考核體系設計均會出現難以適從的問題。
(二)賦權與自主放活不夠
名義上,產業學院成立理事會和管委會等組織架構,聘任了院長和副院長等行政管理人員,但是為了體現產業學院的企業主導地位,往往讓企業方擔任產業學院的負責人。由于產業學院主要是以專業或系部為單位進行建設,在非實體化運行的前提下往往由二級學院代管,因此實際專業建設發展主導權仍在二級學院,人權、事權和財權往往并未完全下放授權至產業學院負責人,特別基于“財務一支筆”原則,若將學校財權賦予非本校人員,政策上存在一定的風險。產業學院的行政層級不高和權限給予不足,難以發揮人才培養“特區”的主觀能動性。
(三)外部變化適應性不足
在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實踐中,附屬醫院(非直屬)和臨床學院合作共建方往往為公立醫院,一方面,要遵循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體制的一般規律,在上級衛生健康委員會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合作,但深化體制創新改革相對比較困難,需要政府層面介入。另一方面,公立醫院用人學歷要求上移已成定局,原有合作內容維持現狀已屬不易,創新產教融合模式空間有限。此外,對護理類的專業而言,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的前提是必須在二甲及以上等級的綜合性醫院實習滿40周,在不能隨意變更人才培養方案,學歷要求上移的前提下,綜合性醫院成為區域內就業稀缺資源,“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地位已發生變化。
(四)企業深度參與意愿不足
首先,國家、政府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細則不明,盡管新《職業教育法》、產教融合“五個一批”等系列法規文件已經出臺,企業可申報項目也較多,但大多數企業并未獲得政策輔導。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知,普遍局限于人才輸送和技術研發等淺層次方面,而教育系統又不了解稅務、征信和土地等企業高度感興趣的問題,很難給予有針對性的解答。其次,部分企業前期參與校企合作熱情較高,但在合作過程中發現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出現如合作培養的學生留企意愿不強、穩定性差等問題,導致企業持續投入教育的熱情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于現有產業學院考核、激勵政策模式設計基于單一的主體視角,難以反映高校、企業、專業和學生各方的利益訴求,高校方面往往以自身利益為本位,沒有足夠動力站在企業立場上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提供路徑圖。
三、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治理機制體系構建
由于辦學主體的多元化,產業學院多采用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8],但作為多元利益主體參與的教育組織需要理順其治理機制,對產業學院治理進行創新,以確保人才、信息和技術等資源在學院各主體間的互通共享[9]。
(一)治理機制模型初構
有必要依據相關理論,針對現有問題探討構建有效的治理機制體系。結合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存在的上述現實問題,構建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核心競爭力首先要從內部機制整改著手,從產業學院的組織生態學相關研究成果出發構建破除難點、痛點和堵點的內部治理機制;同時,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構建融合“政、校、行、企、生”多方視角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以監管者評價工具角度出發形成工作導向,注入外部動力逐步促進組織發展的良性循環(圖1)。
(二)理順內部治理機制
1. 共生度:明晰身份
國家尚未出臺針對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的相關文件,各校均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探索產業學院模式,故應注重產業學院“四個基本特征”的確立。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原有的附屬醫院(非直屬)、臨床學院和校企合作共同體等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緊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均已具備了產業學院基本形態并不斷加強深化培育。在探索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方面,應主動協同地方加強區域立法調研,提供政策建議,校地協同推進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探索。根據各產業學院不同合作模式,制定并實施“一院一策”或“一型一策”。
2. 融合度:賦權放活
專業、系部作為對本行業、產業最為了解的單位,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放活專業發展,積極聯合產業企業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探索、爭取產業資源發展專業,應予以大力鼓勵,形成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創新局面。賦權放活的核心在于賦“什么權”以及明確“權力邊界”。校方有“治權”,產業學院有“事權”。治權包括黨建和思政教育權、監察審計權、人事決定權和考核評估權等;事權包括人才培養自主權、財務支配權、人事建議權和內部治理權等。以上權力又一一對應,如“黨建和思政教育權”對應“人才培養自主權”,“監察審計權”對應“財務支配權”,“人事決定權”對應“人事建議權”,“考核評估權”對應“內部治理權”。在學校支持下,應該建立合作共贏的治理機制,通過理事會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實現理事會領導下的產業學院負責制,充分授權,打造專業人才培養“特區”。
3. 適應度:增強適應
“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是國家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目的為依托產業龍頭企業的領導地位,形成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即“三鏈”的有效銜接,實現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專業建設三種功能深度重構[10]。應探索建立三年一輪的評估與修訂產業學院發展改革方案工作機制,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同步結合。上述兩項工作是相輔相成、相融相合的,甚至是兩位一體的關系,不應是割裂狀態或隸屬關系。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高效開展產業學院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前瞻性探索產業學院發展模式。
(三)建立外部動力循環機制
評價體系是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因此,產業學院作為多元主體共建的組織機構,重構評價體系體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應有之義。
1. 確立產業學院的利益相關者
通過改革評價機制,正確看待合作企業利益訴求,進一步避免校企合作過程中“校熱企冷”或企業“先熱后冷”的現象。在實踐中,不僅僅學校和企業是產業學院的利益相關者,當代學生更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而校企雙方如仍按傳統思維開展工作,忽視學情,將不能實事求是調整產業學院辦學預期目標,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基本確立“學?!髽I—學生”三個重要的直接利益相關者主體,其他如政府、行業協會可以作為間接利益相關者,本文暫不討論。其中,學生包括在校學生和已畢業學生,已畢業學生相關數據可以參考教育廳畢業生調查一年跟蹤和三年跟蹤數據;在校學生的數據可以通過校內問卷調查得到。
2. 確立產業學院的評價維度
擬從多元主體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建構全新的“大維度、寬指標、競爭性”的考核體系,確保多方共贏,形成良性深化合作的動力機制。結合前期實踐,可大致將評價維度設置為以下五個方面:政策制度完善度、資源投入保障度、績效目標達成度、利益相關方滿意度和社會認可美譽度。其中,政策制度完善度是工作基石,考察合作機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資源投入保障度是發展依托,考察校企雙方資金、場地、人力等各項資源是否滿足發展需要;績效目標達成度是建設成效,考察各方目標成果達成的客觀指標;利益相關方滿意度是可持續發展意愿,考察利益相關各方的主觀體驗;社會認可美譽度是社會影響力,考察產業學院取得的社會評價成效。
3. 設置參考指標及觀察要點
本文構建考核評價的參考指標體系(見表1),目的是對具體產業學院建設的目標方向加以引導,結合“雙高”建設需要,提供參考的觀察要點,便于產業學院制定有關績效指標,僅作為參考依據,不作為剛性考核條目,鼓勵自由探索,創新機制,提出“自選動作”。
四、結束語
理順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治理機制是促進其高水平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的必然路徑?;谛l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的相關實踐,在三個方面構建內部治理機制,明晰身份確保其“行得穩”,賦權放活確保其“走得順”,增強適應確保其“趕得快”,通過重組評價體系構建外部動力機制,確保其“跑得遠”。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仍有較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如評價體系量化,探索衛生健康類混合所有制模式等。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 (2017-12-19)[2022-12-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教育部 財政部. 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 (2019-04-01)[2022-1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
6_qt/201912/t20191213_411947.html.
[3] 于意,譚慧子,盛欣. 高?,F代產業學院建設中“三鏈”有效銜接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23(2):10-17.
[4] 聶梓欣. 高職產業學院內部治理結構與模式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5] 王曉明,張定華. 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 現代商貿工業,2023(10):111-113.
[6] 蔣惠鳳,張兵,劉益平. 組織生態學視角下現代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內涵、困境與路徑[J]. 中國高教研究,2022(12):88-93.
[7] 李強.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 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21.
[8] 方一鳴,戴世明. 高職院?;旌纤兄飘a業學院的探索與思考:以南通職業大學為例[J]. 繼續教育研究,2021(7):69-74.
[9] 段明.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治理模式、問題與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1(16):28-35.
[10] 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EB/OL]. (2020-08-11)[2022-12-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Faculties in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Ming, YANG Bolong, MAO Mengzhen, JIANG Lingli, ZHENG Luho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facul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industrial faculty in 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faculty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ituation,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faculty in industry-characteri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proposed a solution of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faculty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circ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faculty; model; governance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責任編輯:姜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