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旭高 楊燁 楊勇
[摘要]作為產教融合基層主體的職業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還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培育與提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需重點把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資源支撐與保障能力、產業服務與價值創造能力、社會聲譽與行業影響力四個維度及其表現形式。職業院校應在充分理解產教融合能力新價值追尋基礎上,通過多元協商共治提升治理能力,生態鏈式協作強化資源支撐力,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提升服務產業能力,樹立平臺化思維擴大行業影響力。
[關鍵詞]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關鍵維度;現代意蘊
[作者簡介]齊旭高(1978- ),男,河北蠡縣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楊燁(1998- ),女,山西運城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讀碩士;楊勇(1982- ),男,河南鄭州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天津 ?3002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重點項目“京津冀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FA180311,項目主持人:齊旭高)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3-0055-07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出整體謀劃,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關鍵任務之一就是要持續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對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在發展態勢、功能彰顯、供需對接、協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同時也存在諸多發展短板。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產教融合層次淺、范圍窄、形式松散,缺乏實質性深度融合。作為產教融合基層主體的職業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還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長時間停滯于某一個階段而難以實現突破。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可能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職業院校在推行產教融合過程中過多關注產業系統合作主體具備的條件和資源,而忽視了自身產教融合能力的培育與提升。導致職業院校不能清晰掌握產教融合中自身存在的差距和未來改善方向,降低對產業資源的吸引力,最終影響產教融合達成的效果。通過深入闡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內涵、關鍵維度及表現形式、現代意蘊,積極引導職業院校重視培育與提升參與產教融合的能力,面向產業需求增強適應性,穩步邁進產教融合2.0時代。
一、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內涵與基本特征
(一)概念的提出
在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職業院校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常有著與優質行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強烈動機。然而,大量的職業院校囿于自身能力,面對產教融合蓬勃發展的“藍海”卻未能充分把握機會。為增強對產業資源的吸引力,尋找資質優良、資源互補性強的行業企業參與到產教融合過程中,職業院校開始對自身基礎能力進行審視與分析。與此同時,眾多學者也基于職業院校視角展開產教融合影響因素的研究與探索,其中馬樹超、姜大源、耿中華等指出,職業學校的基礎資源與自身條件是影響產教融合的重要因素,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度設計、專業設置、師資水平、評價機制與標準等都會影響學校對產教融合信息的捕捉和理解,進而影響產教融合的實施。可見無論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都關注到了職業院校自身基礎能力對產教融合效果的影響,職業教育適應性問題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當前還沒有形成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內涵及表現形式的統一界定,但形成的共識是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困難,要實現理想的實施效果,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注重培育與提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增強辦學適應性。
(二)內涵與基本特征
當前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研究還相當有限,大多數研究集中分析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影響因素,只有少數研究者對改善或提升院校產教融合能力進行了研究分析。例如,姜大源等指出,院校應通過改變評價標準和機制、健全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等提升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能力。錢興成提出,通過職業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院校治理效能,強化社會服務能力。雖然以往研究還沒有對產教融合能力的內涵進行界定,也沒有形成對職業院校測量自身產教融合能力有指導作用的評價工具與方法,但對準確理解產教融合能力奠定了基礎。能力最基本的內涵為完成一項目標或實踐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條件和特征。能力總是與一定的活動實踐相聯系,并伴隨活動實踐的變化持續改善,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效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是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實踐過程中已經具備的基礎條件和潛在特征,是各種能夠促使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靜態和動態能力之和,既包括職業院校在產教協同育人過程中形成的服務產業的基礎條件和特征,也包括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價值理念。產教融合能力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個體差異性。產教融合能力是職業院校個體的內外綜合特征,受到原有內外基礎條件因素影響,不同院校在產教融合能力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既體現在顯性的、面向服務產業需求的外在資源條件上的差別,也包括潛在的、對產教融合有深層和持久影響的辦學理念、思路等方面的區別。產教融合能力的個體差異性也可以從不同職業院校推動產教融合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上得到證實。
二是因果關聯性。產教融合能力具有能夠引起或預測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效果優劣的因果關聯。產教融合能力的深層次特征顯示了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推動產教融合的行為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能夠預測院校推動產教融合情境中行為與結果,可作為衡量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效果的參照效標。此特征為產教融合能力評估提供了價值基礎,職業院校通過能力評估可發現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短板,以便及時優化改進,也可作為產業主體快速辨識職業院校合作成長性和價值的有力工具。
三是時變動態性。產教融合能力具有動態性和階段性特征,它與一定的內外部環境相聯系,在推動產教融合實踐中職業院校會有目的、有意識、積極主動地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使產教融合能力得到加強。在產教融合從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的變遷中,變化后的產教融合形態要求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動態調整,也要隨之改變。
二、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關鍵維度與表現形式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深化產教融合提出了具體目標: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發展格局,健全需求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基本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增強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基于這一目標要求,對于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表現形式需要把握好以下關鍵維度。
(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質量的根本保證
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治理的基層主體,它們的治理行為對深化產教融合具有重要作用。職業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職業教育多元參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職業院校基層主體中的具體表征與應用,它主要表現為對產教融合理念與價值的理解力、制度的執行與調試能力、產教融合制度的創新能力。職業院校應對產教融合的內涵和功能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以此為依據豐富和提升辦學理念,完善治理結構,優化管理制度,與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互動合作,共同維護產教融合的價值和理念,共同協商和制定產教融合集體行動計劃和制度。同時,職業院校應具備對產教融合制度的執行與調試能力,即能夠遵循產教融合制度安排采取有效行動,并能夠根據產教融合形態的變遷對現有的產教融合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將產教融合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另外,當前國家、省市職業教育質量年報中均指出治理體系不完備、治理能力不充分仍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基層治理主體,職業院校除了理解、執行制度外,還應積極探索治理結構和制度創新,有利于形成基層產教融合治理改革經驗,形成制度創新優勢,極大增強自身產教融合能力。
(二)資源支撐和保障能力是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前提條件
資源支撐和保障既對行業組織、企業、職業院校多主體協同育人具有一定的約束,也能成為各主體參與產教融合的驅動力,對職業院校完成產教融合教育改革目標和使命具有基礎性作用。產教融合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空間內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在區域內的創新,表現為職業教育區域資源或要素的集聚。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形成伊始就會受到資源支撐和保障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職業院校所在區域產業行業資源支撐能力、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政策支持力度、職院校自身辦學條件所呈現的資源保障能力。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協調自身功能布局與區域產業需求相適應,同時也依靠產業行業資源支撐,需要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政策的支持。此外,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是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資源保障,辦學條件的優良與校企合作的質量、深度密切相關,也彰顯出院校產教融合能力。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重點監測指標,包括基礎設施、教師隊伍配備、儀器設備和實訓基地等。基礎設施是職業院校辦學的物質資源,為職業教育提供環境條件、物質支撐和知識內容支持,能夠有效增強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產教融合辦學的對外吸引力。教師隊伍是教育的主導者,也是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溝通的橋梁。職業院校服務產業企業發展,教師是主要的參與者和執行者,教師隊伍的結構、配置、實踐能力直接影響產教融合的最終效果。儀器設備、實訓基地等是職業教育學練結合不可缺少的教學條件,是培養符合產業需求人才的必要手段,為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多主體合作共贏提供了支撐。
(三)產業服務與價值創造能力是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能力
從微觀層面表現為職業院校通過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專業,將教育教學要素與行業企業生產要素對接融合,實現產教資源匹配與耦合,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合作共同體,以支撐產業對人才、技術和服務的需求。職業院校面向產業的服務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既是職業教育增強適應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與產業人才需求的耦合度、人才培養產教協同度、科研技術服務產業能力。職業院校要將面向產業行業辦學和育人理念落到實處,密切關注產業和市場中新技術、新業態、新工藝的動向,主動調研產業發展趨勢及其對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的需求,創新專業對接產業需求的具體方法,堅持需求導向設置學科和專業,增強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技能需求與專業設置的耦合度。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協同產業主體,強化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應性,校企協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與設計,共建師資隊伍、專業課程、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強化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此外,職業院校科研技術工作要面向產業需求,對接科技發展趨勢,體現類型教育特色,樹立以應用為導向的科研定位,堅持面向產業生產、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以產品、技術、服務為科研成果開展技術積累工作,推動職業院校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全面增強職業院校面向產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四)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是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重要來源
職業院校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是社會公眾對職業院校主觀評價的集合,以及在產教融合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推動和響應,它是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的衍生物,是對職業院校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無形資產。良好的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能幫助職業院校吸引優質產教資源,是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重要來源,它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的認同度、產業企業的合作響應度和行業組織的引領與指導。行業組織擁有豐富的企業資源,掌握本行業的技術標準和話語權,在產教之間具有特殊的行業凝聚力和制約力,職業院校與產業企業的協調過程往往通過行業組織完成。具有最佳社會聲譽和最有行業影響力的職業院校會優先獲得行業組織引領與指導,帶動院校與本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應用研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社會公眾認同度體現在包括職業教育各利益相關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對職業院校社會存在與價值創造的認同,并在行為導向、教育選擇等方面保持認可和理性接受。地方資質優良、資源雄厚的行業龍頭企業均傾向選擇國家級示范院校、骨干院校、“雙高計劃”院校等具有雄厚實力的院校開展合作。由于職業院校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的個體化差異,行業企業的合作響應度有所不同,由此也導致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差異。
三、新時代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的現代意蘊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客觀上推動職業院校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已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也跟隨產業與職業教育的深化融合經歷內涵的更迭與新的價值追尋。
(一)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由一元管理轉向多元治理
隨著產教融合內涵和功能的不斷豐富和發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已不再局限于職業院校和企業間的合作,而是邁向范圍更廣、主體更多元的新格局。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會以各種形式參與到職業院校的治理中獲得相應的治理權責,組成主體多元的治理體系,協商共治成為職業院校開展治理的基本方式。職業院校推進和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需從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協同治理轉向,在產教融合中建立起各利益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在治理理念上,職業院校原有的傳統單一管理主體的科層制組織管理理念,已不能充分調動產教融合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始轉向行業組織、企業、政府等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念。在制度的執行與調試能力方面,更加強調通過完善治理結構和優化制度實現職業院校內部與外部治理的協同,主動協調好多元主體利益關系,在尊重各主體利益訴求的基礎上,適時完善或調整方案,達成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均衡,化解多元主體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實現職業院校治理效能最大化。在制度創新能力上,更多體現在促進職業院校內外治理協同。通過制度優化與創新,在內部促進職能部門功能從管理向服務轉變,激活校內教學單元自主辦學內生動力;在外部有效實現行業組織、企業、政府間的良性互動,尤其是發揮學校理事會、產教融合聯盟等組織作用。
(二)獲取資源支撐能力:從單體合作走向鏈式生態協作
新時代產教融合已經超越了點對點式的單體校企合作,合作形式更復雜,參與主體更多元,更加強化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協同聯動。職業院校在獲取產業資源支撐時也順應趨勢,從依托一家或幾家企業開展“點對點”校企合作轉向面向產業、行業獲取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技術創新上的資源支持,實現專業、產業、行業、企業、職業的聯動協同發展,并逐漸走向教育鏈與產業鏈上的“面與面”的深度融合,從構建鏈式協作生態中獲取更廣泛的資源支持。在此進程中教育主體從職業院校擴展到教育系統多個主體,產業主體也從企業擴展到產業系統的多個單體或聯合體,開展“教育鏈+產業鏈”全面融合協作。教育系統不再限于職業院校而擴展到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等多元主體,產業系統也不限于企業、行業組織,還包括產業鏈、產業園、企業聯盟、產業投資基金等。職業院校通過構建或參與多元主體協作產教融合平臺,促進教育多主體和產業多主體的資源全面融合,實現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圍繞產教融合目標優化配置,職業院校作為平臺主體也獲得教育資源的補充和產業資源的支持。從單體合作轉向鏈式生態協作,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更多表現為區域內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
(三)提升服務產業能力:注重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技術進步與創新已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舉措。依托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價值創造力成為新時代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目標。職業院校作為以技術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類型教育不再局限于學生技術技能的訓練,而是更加注重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和相互塑造。一方面,職業院校將產業新技術、新設備應用于教學過程,用技術武裝升級教育,創新職業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增強產教協同育人度,使職業教育過程更契合人才培養規律,更適應需求側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服務產業經濟能力獲得提升。另一方面,更加凸顯科技服務能力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地位。職業院校開始突破“無科研”或“弱科研”認知局限,在產教融合多主體中找準定位,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技術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尤其發揮職業院校優勢,著重應用型工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升科研技術服務產業能力。
(四)擴大行業影響力:以平臺化思維彌補自身劣勢
新時代產教融合更加突出多元辦學格局構建,涵蓋教育與產業系統多元主體的開放性、跨界性特征,決定了產教融合的平臺化發展方向。在產教融合實踐中,職業院校開始破除認知范圍局限,突破單一化的校企合作思維,以一種開放、共享、共贏的平臺化思維創新產教融合模式。這為職業院校破解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局限、提升產教融合能力提供了途徑。職業院校面對自身產業資源吸引力有限,與區域內優質產業主體合作機會少,與其他主體合作預期不足的現實問題,應充分利用平臺化思維,采取互助協作的方式,以平臺為依托整合區域內教育和產業資源,通過平臺資源聚集優勢彌補自身行業影響力不足劣勢。實踐上積極與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企業等組建產教融合聯盟,構建“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科學研究”“平臺+社會服務”模式,以資源整合的方式,實現平臺各主體資源優勢互補、主體間良性互動,賦能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科技研究和社會服務,提升產業企業的合作響應度和社會公眾的認可度。
四、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提升策略
產教融合能力是職業院校持續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職業院校通過培育與提升產教融合能力,可進一步增強辦學適應性,提升院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力。
(一)多元協商共治提升院校治理能力
職業院校需對新時代產教融合理念和現代化治理理念充分理解,深入把握新理念的價值和內涵,走出認知窠臼。深刻認識職業教育的社會性,樹立職業教育與產業統籌發展的新思維,厘清多元辦學格局的學理邏輯。積極轉變傳統的單一治理、封閉治理理念,樹立現代化多元共治理念。在此基礎上,按照“理念—體系—制度—機制—效能—善治”的治理路徑,健全內外部協同治理體系,調試與創新運行機制,提升治理能力。在內部強化頂層設計,貫徹實施學校章程,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單位管理改革,強化職能部門服務功能,擴大二級教學單位在人、財、物上的自主權,促進基層單位參與治理的主體性。在外部堅持開放式辦學,推行職業院校理事會制度,吸收各辦學利益相關方參與學校建設,健全多元治理框架,凝聚治理合力,在人才培養改革、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上開展創新探索,實現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
(二)開展生態鏈式協作增強資源支撐力
職業院校要順應新時代產教融合教育與產業統籌融合發展趨勢,突破自身辦學資源條件限制,破除“等、靠、要”思想,以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學校發展、有利于企業增效為導向,推動“教育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促進各類發展要素資源向院校匯聚,開展生態鏈式協作。憑借資源聚集優勢,強化政策承接,爭取各級各類政策資源支持,加快進入政府政策支持體系。聯合區域內兄弟院校、科研院所、智庫等教育資源,增強對產業優質資源的吸引力,強化產業資源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在辦學條件上,充分利用產業鏈資源,通過入企培訓、項目合作,加快“雙師雙能型”教師培育,提高教師隊伍產教融合能力。校企協同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強化產教協同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為區域產業經濟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科研技術服務,這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社會職能,也是職業院校產業服務和價值創造能力的主要體現。新時代職業院校應抓住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的機遇期,立足區域,提升服務產業的能力。伴隨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發展,院校要有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積極的作為,保持對產業發展前沿的關注度和敏感度,增強專業結構調整的前瞻性,提高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同時,充分利用產業技術升級教學條件,推動項目式、情景體驗式、虛擬現實技術等新興教法的應用,教學過程貼近生產過程,增強人才培養的契合性。在科技服務中找準定位,更多關切區域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工程技術、生產工藝等應用型技術難題,開展技術創新與積累,推動創新成果和技術產業化,提升科技服務產業能力。
(四)構建產教融合平臺擴大行業影響力
職業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應突破認知范圍局限,改變“點對點”校企合作局面,樹立大職教觀,以平臺化思維,擺脫自身資源條件限制,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提升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面向區域教育系統和產業系統整合產教資源,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教融合平臺。依托平臺資源,職業院校應積極拓寬合作產業主體范圍,充分發揮“平臺+”功能。平臺+人才培養,發揮產業主體在專業設置、實踐教學、教材開發、實習就業等方面的優勢,推進教學改革,形成共享資源、協同育人局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平臺+科技服務,促進技術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交流與合作,通過參與產業、技術和管理創新過程,提高院校的研究水平、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五)以評價促建設提升產教融合能力
建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評價考核機制,開展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評價,既可以幫助職業院校發現產教融合過程中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策略,也可以為產業主體尋求合作院校提供參考。產教融合能力評價主體可以是職業院校自身、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合作產業主體,也可以是教育研究機構。在實踐上,評價主體按照“確定關鍵維度—評價指標定義—確定指標權重—明確指標衡量標準—設定能力分級”的步驟進行評價方案規劃和設計。在評價方法上,可根據評價對象和特定內容,綜合靈活運用調查問卷、實地調研、個別訪談等多種方法。通過科學嚴謹的設計和客觀全面的評價指標,確保評價結果科學、客觀,為職業院校提升產教融合能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志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2.0時代的內涵演進、應然追尋、實然狀態與路徑選擇[J].成人教育,2022,42(3):66-73.
[2]馬樹超.產教融合:從示范到優質院校建設的主線[J].職教論壇,2017(1):32-35.
[3]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3-24.
[4]耿中華.地方應用型高校推進產教融合的路徑探討[J].高教學刊,2022,8(13):50-53.
[5]蘇薈,向茂冬.“雙循環”視角下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內涵、挑戰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0):41-46.
[6]任聰敏.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演進、形成原因與未來展望[J].教育與職業,2021(4):25-31.
[7]賀書霞,冀濤.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多中心治理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20):38-42.
[8]潘海生,程欣.新時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內涵和行動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68-74.
[9]王玉龍,郭福春.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現實樣態與路徑選擇[J].職教論壇,2021,37(2):40-45.
[10]劉寶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10):217-218.
[11]霍麗娟.區域發展背景下產教融合度的評價及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1):76-83.
[12]周建松,陳正江.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發展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4):98-102+108.
[13]朱鐵壁,張紅霞.產教融合成熟度評價及對策研究——結合五省15所高職院校評價結果的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2(9):86-95.
[14]劉曉梅.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1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