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德 王建
近幾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發生變化,小學生中滋生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不健康的心理,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道德修養的形成、文化素養的提升;嚴重損害了學校的聲譽;將沖擊未來社會的發展。小學不健康的心理處于非治不可的地步。小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原因眾多且情況復雜,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很難直接適用積極心理學實施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強,教師不可能分別對每個小學生進行差異化心理疏導,難以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直面進行干預。如果教師把積極心理學知識引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積極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自覺抵御不健康心理的入侵,提高自已給自已疏導心理的能力,自我構建心理健康,便可使小學生不健康心理問題得到解決,自然而然會促小學教育的發展。
心理是人在情感世界里的流動過程和結果,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話動主要有三個過程,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識行為過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心理學專家的結論,小學生健康的心理標準應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自強自立、勇于創新、不畏艱難、對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對自我充滿成功的信心"。由于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剛剛開始萌生,心理還未成熟,對事物的認識極為片面,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情感極為幼稚,內心既敏感又脆弱,加之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的嚴重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引誘,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據有關專業人員相關的研究成果顯示,當前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不健康心理問題的人數占比己達到20.6%。小學生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厭學。本文所說的"厭學"是指人厭卷在學校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學校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如同人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學習穿衣、學習吃飯、學習生活技能、……一樣,是人必須學習的內容之一。由于孩子變成了當今家庭中的皇帝,在家長的溺愛中生話,學習文化知識的欲想目的,可依賴父母實現,認為自己親自學習文化知識沒有什么作用;教師觀念落后,導致教育的失誤,錯誤的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經常用分數論的教桿指責學生,導致學生認為學習文化知識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老師爭好評、漲工資,加之在校學習文化知識枯燥乏味,既不能滿足生理需求,又不能滿足心理快感。家寵校管,缺乏真愛,把小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沖涮的淡然無存,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2、冷漠。改變開放,造成形形色色的人與物增加,導致社會中失范行為大增,使兒童原本純潔心靈的凈土受到污染,并認為身外人和物皆是冰冷的,在自己的心中自然產生了冷漠的心理。
3、反應過渡敏感。小學生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心理承受能力低,當意識到存在某些身外任何因素的威脅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就會害怕、生氣、憤怒和多疑。
4、判逆。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獨立自我意識急據增強,獲取自由的心情欲烈,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控制",為了表現自已與眾不同,對事情好持批判態度,容易施展與常規相反的行為。
5、失落、自卑、孤獨。小學生想的多是幻想,且急于想實現,由于條件不足,方法、方式錯誤,幻想不可能實現,小學生常常把不能實現幻想的原因歸于自己,便對自已缺乏信心,自然產生了失落、自卑的心理。有了自卑心理,便不愿與他人交往,形成孤獨的心理。
那么小學教師如何利用積極心理學消除或減少小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呢?筆者認為:
一、改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往和現在,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把成績優秀的定為"好"學生,而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小學生小小年紀便承受著過重的學業壓力,失去了本身的童年快樂與天真活潑。其實,"三好學生"并不僅僅是指學生擁有好的學習成績,還包括學生要品德好、身體好。通常所說的健康,不僅僅是學生的身體健康,還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不可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教師以積極心理學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最佳的切入點。"
二、引導小學生樹立自已對自己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促使學生對自己展開自救。積極心理學是對消極心理學的修正,是結合社會發展和人類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提出的新的教育學理念,其主旨是倡導人類應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世界、用進取的姿態面對人生、用真愛融洽人與人的關系、用樂觀對待挫折、關懷人的人文價值,是一個極為龐大、專業性極強的科學門類。現在的小學生,在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的影響下,產生的不健康心理現象各不相同,程度不一。這些種類眾多,程度不一的不健康心理,單憑教師來化解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在學校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學知識的傳播,把積極心理學知識溶于教學中,增強學生自我構建心理健康的意識。
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師生溝通和互動,用愛疏通心理。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小學生生活、學習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爭吵不休的家庭增多、留守兒童劇增、殘缺家庭常見,致使小學生孤獨心理現象頻繁出現。積極心理學要求人類具備積極的心理、美好的品質、進取的勇氣、樂觀的精神和愛的思想,因此,教師在適用積極心理學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間,要著重對學生施展愛心,體現出愛的溫度。小學生很崇拜自已的老師,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僅能使學生感到溫暖,而且能讓學生施展愛心,使學生學會積極面對人生,學會用愛結交朋友,消除孤獨心理。故教師應以活動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進行互動,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建立友誼,讓學生在愛中享受愛,發現愛,運用愛,與他人形成和睦的大家庭。
總而言之,適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將積極心理學知識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和挫折,從而構建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