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美利
摘要:情緒和課堂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情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保持飽滿的情緒和高度的熱情,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渴求的情緒進行學習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情緒;有效控制;靈活多樣;教學效果
情緒指人的心情及心境,如喜悅、興奮、難過、煩燥、焦慮等。情緒和課堂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情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保持飽滿的情緒和高度的熱情,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渴求的情緒進行學習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反之,沉重、惡劣、壓抑的情緒會造成學生懶散、疲沓、漫不輕心,甚至厭學的不良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情感力量,刻意創造一個感情色彩濃厚的教學環境,控制課堂氣氛和節奏,使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開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一、 不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
在上課之前如果教師受自身或外界環境影響造成不良情緒時,不妨先作自我調節,可采用深呼吸,數數,強迫轉移思維等形式,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心平氣和后,再進入課堂。
在課堂上冷靜調控每一次“激動”。課堂上的“激動”,往往是教師行為“失控”的直接原因。積極情緒下的激動,能激發潛能,促進交流,對課堂教學氣氛有潤滑作用。但是,在課堂上我們更多地會面對困難、困惑、質疑、“發難”等課堂情境,此時如果不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因激動而引發埋怨、訓斥、體罰學生等過激行為,就會嚴重地傷害學生,損害師生感情。在和諧的課堂、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為此,很多容易激動發怒的教師,常常反思、自責,并總結出了很多調節個人情緒的方法。例如:當感覺到自己要發火時,最好先不要說話,可以做幾次深呼吸,或者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有時間冷靜下來;想想自己面對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是需要教育、需要幫助的學生;想想陶行知、魏書生等教育名家教育學生的類似案例,想想他們如何用幽默、睿智化解矛盾、取得成功......自然就坦然平靜了。當然,只要教師能用愛心、誠心和耐心善待每一個學生,就能創建和諧課堂。
二、著裝整齊莊重,充滿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整齊莊重的著裝會給自己心情愉快和充滿信心,充分自信會使自己情緒飽滿、高漲,講課時就自然精神煥發,興致勃勃,熱情洋溢。加上授課的語氣、速度,面部表情也會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使教學節奏波瀾起伏,張弛交替,以保持學生大腦皮層高度興奮,這樣,注意力才會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境界,汲收知識就會更快、更主動、更充分、更牢固。
三、課前準備要充分,教法要靈活多樣
課前準備指備課,包括備教材、備教學方法、備學生。課前準備充分,上課時就不至于心情緊張,手忙腳亂,漏洞百出,學生就不會摸不著頭腦,答非所問甚至漠然處之,就會自然而然地緊跟教師設計的步驟及速度來共同完成整個課堂教與學的任務。教師也就不會因丟三落四造成整個課堂凌亂不堪,導致心情煩燥產生惡性循環,使教學無法預期完成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另外,由于年齡特點及多種因素影響,學生聽課不可能從始至終都保持旺盛的精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保持精力旺盛的同時,打破教學常規,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隨機應變的教學技巧,把學生在課堂上游離了的興趣再轉移回來,保持課堂不出現冷場現象,達到師生情緒同時旺盛兩情相融的最高境界,使整個課堂教學自始至終保持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加強文化修養、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
教師能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還要不斷地提高個人修養。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對控制和調節教師情緒至關重要。文化修養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對自身情緒、行為、語言的控制和調節水平。對課堂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能恰如其分地處理,不動肝火,不發脾氣,很有涵養地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使課堂教學平穩地進行。為此,教師必須時刻注意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自己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必須不滿足于現狀,加強理論學習,探討教學新路子,總結和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永遠充滿自信,精力旺盛,情緒飽滿,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情緒是把雙刃劍,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課堂上的情緒控制,始終讓積極良好的情緒占據課堂,既利于老師身心健康,又利于課堂,更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期望每一位教師都是調控情緒的高手,都能在情緒調控中享受到課堂的樂趣、生活的樂趣、師生和諧融洽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