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林
摘 要:音樂中暗含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是實現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初中音樂以中外名家的經典之作為主,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愛國元素以及集體主義思想,挖掘隱形的德育因素實現美育三重境,以“可視”化教學為抓手,讓直觀體驗融入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多樣化表達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筆者基于初中音樂課堂的現狀,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可視化教學課堂,引導學生于豐富的情境中感受抽象的視聽藝術,觸摸音樂家的靈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音樂;美育三重境;可視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3
可視化教學是基于數據、信息和知識可視化的時代推動下,融入教學過程中,將音樂學科的藝術性、抽象性以及流動性直觀地展示于教學活動中,通過影像、視頻、圖片等方式幫助學生有效理解音樂知識,深度感知音樂內涵,創設豐富直觀的情境體驗領悟音樂的魅力。《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音樂教師應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資源豐富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可視化教學課堂的創建,讓音樂這門“視聽藝術”變得觸手可及。
一、現階段初中音樂的教學現狀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學科因不被“重視”而導致依然出現“穿新鞋,走舊路”的教學現狀。新的教育理論,因教師能力、課時限制、教材枯燥、學生興趣不大等原因,呈現出“兩張皮”,教師在各類學習、教研中空有一肚子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開展和應用卻處處“受阻”[1]。
(一)重理論輕感受
音樂的美是什么?是春天嘩啦的流水,是夏天燥熱的蟬鳴,是秋天飄揚的麥浪,是冬天靜默的飄雪。音樂中的美,是融入情境感知的靈動內心。而在當前的中學教學中,教師被教學目標所制約,重視基礎樂理的傳授,學生于課堂教學中無法感受音樂的靈動氣息,而被各類音符、節拍、強弱所困擾。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科目較多,音樂應為學生呈現的是歡動自由的氛圍,讓學生于音樂的藝術中放松身心,過度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中學生內心的學習需求。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音樂理論知識猶如“天書”,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掌握一定的樂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中傳達的情感。理論與實踐,應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立足音樂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需求,較好地將理論融入實踐中,不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什么,而是應于教學過程、實踐過程中體會學生感受到了什么。正如蔡元培教授所說“禮為德育、樂為美育”,通過課堂教學真正喚醒了教育的本真,讓教育內在的力量破土而出,而這股力量,就是“美育”[2]。
(二)注重形式忽視互動
雖然音樂學科并不屬于中、高考項目,但很多音樂教師仍然被“應試教育”的模式所影響。一方面,多數教師接觸的教育模式影響了教師的創新力度,另一方面,與音樂教材中教學目標中知識技能的要求有關系。新課標中強調培育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而美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是耳朵聽到的,是手部可以觸摸,身體可以感知,心靈可以達到共鳴的。而這是初中教師欠缺的,音樂學科在學校,以及家長和學生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無”的,隨著課改及“雙減”政策的推出,校園中舉辦了較多的以音樂為主的實踐活動,以及跨學科教學理念的推行,音樂學科也逐漸和其他學科進行融入,于實踐中可以看出音樂的應用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將時代教育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中,實質性地推動音樂教育落實“以美育人”的功效。教師應當擯棄傳統的教學進度、教學目標,而是能夠融合教材與學生真實的生活,注重課堂實效,將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滲透于教學活動中。
二、可視化教學于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音樂教學不是簡單的唱歌活動,更不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的重復過程,音樂活動具有多樣性,它是基于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以及音樂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展開的。很多音樂教師都非常享受音樂課堂中的互動環節,學生于音樂中自如的表現,于音樂中表現出愉悅的表情,是教師感覺最幸福的時刻。這是音樂觸及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能夠獲得最好的課堂效果。將可視化教學融入音樂教學課堂,將打破傳統教授課堂的枯燥性,于“三重互動”中,深度體驗音樂的魅力。
(一)師生互動,轉教于學
師生互動是最簡單也是傳統教學的方式,但區別于教師講授學生復述的模式,可視化的教學環境,讓音樂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音樂是視聽的藝術,但音樂也是審美的藝術,音樂是可以看到的,借助信息媒體技術,讓音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調動已有的音樂知識,分析自己的感受,沉浸式體驗音樂創設的氛圍中。在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打開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比如,在歌唱活動中,借助圖片、視頻,讓學生了解歌詞,潛移默化中感受歌詞的詩意、趣味以及文化特性[3]。
案例1:《多彩的漢族民歌》可視化課前活動。
漢族民歌是民歌的一個種類,但漢族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有非常多的分類,基于產生和演唱場所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這三類民歌都有較強的特點,在教學前夕,教師以“我喜歡的民歌”開展小調研,借助學習平臺,引導學生于班級群里分享自己喜歡的民歌的視頻和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在課前初步體驗民歌文化。近年來,隨著媒體的發展以及音樂的融合,民歌也以嶄新的形式呈現于學生的生活中。此項小調查,讓課前學習變得“可視化”,拉近“民歌”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在群內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對音樂喜好,便于教師制定或者完善教學活動。
“學生不聽你的課,問題不在于學生,而在于你的課能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初中生于音樂課堂中多數表現出“懈怠”的情緒,對較為有深度的音樂活動參與性不強。教師找到學生的音樂興趣,讓過程變得可視化,在課前活動中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于課堂教學中融入流行音樂元素,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音樂是一門非常有帶動力且富有魅力的學科,從課堂中激發學生深度了解音樂的積極性。我為什么喜歡這首歌?這首歌有什么特點?這首歌給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結合興趣主動去探究,變教于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生生互動,共性探究
生生互動的課堂環節,是音樂課堂中最活躍的一個環節,學生自由抒發自己真實的感受,于情境中自主交流,達成情感的共鳴。交流有目的也有過程,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可視化的交流環節,引導學生用多樣的方法進行自主的探索,于欣賞感知、演示示范、探究表達等多個活動過程中,由小組基于主題在交流過程中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輕松自由的互學環境,每一個學生的想法都被展示,音樂無對錯,學生于交流和示范的過程中梳理內容,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的集體意識[4]。
案例2:“舞曲”合作環節。
《青春舞曲》屬于新疆民歌,歌曲中有較強的韻律感和民族色彩。教學過程中融入《校園圓舞曲》來進行對比教學,交流環節,引導學生感知兩種不同旋律音樂中表現出的共同點,在音樂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啟發學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時光。可視化教學的過程中出示了多個舞曲的應用場合,并構建出“校園畢業舞會”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自我感知和交流的過程中選定一首作為首支舞曲。自我感知的形式是開放的,學生于小組中可以通過打節拍、歌唱、跳舞等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感知。八年級的學生大多不主動進行課堂表現,可視化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感知過程,學生直觀感受到了舞曲的歡快律動之情,在自主交流過程中嘗試體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兩首歌曲有異曲同工之妙,旋律輕快,都暗含著珍惜光陰的意蘊。問題設定出矛盾點,結合學生的喜好去“說服”同伴,在爭辯的過程中學生融合課堂教授的樂理,可視化呈現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梳理內容去表達。答案不是唯一,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表達過程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可視化的互動環節,不只是引導,而是學生的互動也讓教師“可視”,讓學習過程“可視”。
八年級學生在課堂中會更多關注到同伴的反饋,比如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把握不好音樂的旋律,因此在課堂中總是“悄悄的”,還有學生內心有很多的想法,但是總是羞澀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可視化的交流環節,是教師隱到學生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方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擅長唱歌的唱歌作為示范,肢體協調的進行韻律示范,記憶力強的同學分析樂理,集體合作過程中讓學習過程簡單化,多元化[5]。
(三)生樂互動,能力遷移
音樂不分國界,不分階層,不分年齡段,同一首歌曲在不同人的耳中都是不一樣的。但音樂的魅力正是在此,于旋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歌詞是文字的音樂,而旋律是情感深處的互換。中學音樂教材中有非常豐富的中外名家的音樂作品,或激昂,或抒情,或靈動,或清醒,尤其是樂隊表演過程中的現場呈現,更能夠于視、聽中給學生帶來強烈的體驗。現場聽取演唱會的機會非常少,也不適用于教學中,既然我們去不了現場,就將現場帶到課堂中來,實現面對面與經典對話,于氛圍中感受音樂,于課堂中激起學生的精神共鳴。
案例3:《茉莉花》欣賞課堂。
《茉莉花》可以說是中國音樂的名片之一,不僅在本土流傳甚廣,有多個版本(如中國民歌版及江蘇民歌版),甚至對國外音樂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國多個重大場合都有其的身影出現。教學目標為能夠從歌詞、旋律線條、節奏、音域等音樂要素分析中國民歌《茉莉花》并進行背唱。得益于《茉莉花》的婉轉抒情及流傳甚廣的特性,學生已有了初步的體驗,在旋律響起之時都能夠跟著不由自主地進行哼唱。因此教學過程中,選擇將“音樂會”帶進課堂,借助投影將少兒音樂團、國家音樂團,以及國外音樂團的演奏都直觀地進行呈現,引導學生感知同一首音樂的不同演繹方法,并能夠嘗試于管弦樂的表現中感受旋律、節奏和音域。茉莉花融入了非常多的元素,可以說是每一個樂團演繹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宏觀呈現出音樂的多元性,實現以美啟智、以美育德[6]。
可視化教學的背后是豐富的網絡資源,這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非常優渥的條件。音樂的學習是多樣的,不局限于一種學習方式,不固定于一個教學模板,不急于達成教學目標,放大以美啟智,以美育德的育人理念,讓音樂不只是樂理,而是學生最真實的感受。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條件,構建音樂學習的天地,引導學生于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探究不同的音樂背后的創作背景,表達的文化內涵,體現的民族要義。
可視化教學不是單指教學應用,而是指學習的全過程,更是讓學生看到音樂,觸摸音樂,在音樂中健康成長的反饋。
(四)可視化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的評價是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的有效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的雙向全面發展。可視化教學的有效應用,將評價標準量化進行直觀呈現,在每一個學習環節的過程中都將起到總結和推動的作用。比如,在演示環節,學生共同制定量化標準,投屏展示。學生在個體活動、小組活動以及集體活動中均能夠對標標準進行客觀的評價。融入學科專業評價元素進行總結和反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評價的方式是多元的,標準是分層的,引導學生對標量化標,分析自身,評價他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全面發展。
(五)可視化課堂展示
音樂演示環節是課堂中的重點,在此環節借助可視化教學,融合錄制進行多樣的呈現,能夠有效地提升中學生參與音樂表演的積極性。分角色演唱,集體合唱,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很多教師于環節結束后進行簡單的評價,學生于過程中的表現無法直觀地進行再現。在教學環節中融入課堂再現,將第一課時、第二課時進行緊密聯系,或者深入環節引導學生在表現環節中由集體轉為個體,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利用平板、手機全程錄制學生表現的內容,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集體的表現進行點評,融入反思環節進行多樣的展示[7]。
(六)可視化宣傳展示
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在舞臺上閃閃發光,但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個舞臺夢。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融合新課標跨學科教育理念,于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用文字、繪畫、彈唱、跳舞等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記錄課堂中的創意表達,學生于音樂活動中的表現,形成有效的宣傳內容,展示于日常學習課堂,學校公眾號、家校互動平臺,讓以美育人實現以美促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表現的意識。
三、結束語
可視化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實現以美啟智、以美育德、以美促行的育人過程。滲透音樂專業知識于學生自主活動過程中,將直觀教學反饋于過程性評價、多樣性表現以及學科宣傳的過程中,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氛圍,走入音樂的世界,感知音樂的多樣性,沉浸式體驗音樂的魅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邱敏莉.淺析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可視化運用[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1(26):78-79.
[2]陳奐.探討可視化技術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興趣激發[J].語文課內外,2022(22):157-159.
[3]任赫.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2022(04):136-138.
[4]候婧穎.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有效融合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以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賞析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0(08):34-35.
[5]周樂.以美育人:初中音樂課程德育功能的滲透路徑研究[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1(23):76-77.
[6]王國紅.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生美育教育的策略探討[J].學周刊,2023(01):160-162.
[7]李加桂.初中音樂互動教學的構建[J].女人坊(新時代教育),2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