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子琳
摘 要: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的素材。池州儺戲作為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研究、挖掘本土文化的思想與內涵,將其與裝飾圖案課程教學相結合,分析在這一理論背景下的裝飾圖案課程教學現狀、教改的必要性及主要內容等。引導學生在傳統儺戲文化的審美視域之下,巧用裝飾圖案設計繼續深化現代圖案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既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推動裝飾圖案課程教學改革新發展。
關鍵詞:裝飾圖案;教學改革;地域文化;池州儺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3
裝飾圖案設計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建立自身的設計思維能力,其教學的主導思想來源于“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創作理念,根據這一理念進行轉變,將地域文化——池州儺戲這一概念融入其中,創造“出于文化,而高于文化”的設計實踐,來改善目前裝飾圖案設計課程的原始性和滯后性,豐富整個教學內容和形式,使其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更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
一、地域文化傳承下裝飾圖案設計課程現狀
圖案學科是由老一輩的工藝美術教育家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日本及歐洲等國家引進的,以“寫生變化”為教學基礎,后留法歸來的雷圭元教授提出“先流后源”的教改方法,他認為“程式化”是圖案造型最重要的基本功,其重要程度就像京劇中的身段和武打、詩詞中的格律、中國畫中的筆墨,也就是要注重對中國傳統圖案的臨摹與理解,借古開今,“順流而下”,才能夠開創中國的現代圖案,但在當時遭到了作為圖案界前輩陳之佛的反對,他認為顛倒藝術源與流的關系,會使圖案脫離生活,成為一潭死水,以致干涸。因而多年以來,“寫生變化法”仍然被中國圖案學界奉為金科玉律,自八十年代我國藝術院校引進包豪斯“三大構成”課程后,圖案學科的課時減少,路也越走越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先是教師對理論知識的灌輸式輸入,接著由大家搜集素材進行寫生變化,整個實訓內容也僅限于植物、人物、動物、風景這類的素材,作為設計學科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教學內容過于片面,單一的“寫生變化法”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1]。
隨著國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藝術和設計也越來越多地與中國傳統文化接壤,圖案界也在近些年來更為崇尚中國傳統圖案的開發與再設計,然而在高校的裝飾圖案設計課程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理解也不夠透徹,對其認知也還是停留在臨摹現成的傳統圖案作品,無法將傳統圖案融入自己的圖案中乃至于應用到實際設計中。
而且,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裝飾圖案課程也缺乏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忽視了學科之間的滲透和影響,如忽略了與設計心理學之間的聯系,就難以設計出符合人類需求的圖案,忽略了與設計美學之間的聯系,就難以理解美學理念于裝飾圖案的重要意義,忽略了新媒體設計,就無法提升學生在裝飾圖案設計課程中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等,而優秀的傳統地域文化中可以找到與相關學科的關聯性,如池州儺戲的服道化面具等能提供傳統美學的概念,儺儀儺舞的形式感表演能夠滿足人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心理需求等,因此結合地域文化傳承的裝飾圖案設計教改是有必要且可行的。
二、地域文化傳承下裝飾圖案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也為裝飾圖案設計課程提供了多元的創作素材,裝飾圖案設計課程也需要地域文化為其注入新鮮養分,使學生從中挖掘創意靈感,提升設計思維,強化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教育;其次,將地域文化的藝術精髓與現代的審美文化及創新精神有效結合,如合理科學地將池州地域儺戲文化的面具、道具等圖案內容融入現代圖案設計課程中,不僅能夠讓池州地區的傳統非遺文化得到良性傳承,也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圖案課程提供地方化、本土化的實踐探索提供創新性理論依據;再次,將對地域文化的探索融入實踐課程中并與時代接軌的教學理念,能夠引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重視,對民族精神的尊崇以及對合作互助精神的培養;最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對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教育革新的路程上,我們不僅要培養高技術的人才,更要在思想意識、文化自信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學生[2]。
三、池州儺戲文化能夠為裝飾圖案設計課程提供的條件
(一)圖騰崇拜
池州儺戲起源于人類的原始信仰以及對神靈的祭祀,因此也一定少不了對圖騰的崇拜,根據對池州儺戲服飾紋樣圖案的研究發現,植物紋樣是其主要使用的圖騰紋樣,多采用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圖案,且不論是其造型還是色彩都取自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取自早春的梨花與桃花的花樣外形的,從其寓意而言,桃在民間文化中有著避禍消災的含義,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有取自牡丹紋樣的,寓意“花開富貴”“幸福安康”;有取自菊花紋樣的,象征“高風亮節”“福壽延綿”;有取自梅花紋樣的,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別意味著快樂、幸福、和平、長壽和順利;還有取自舞傘上的葫蘆花紋樣,此花的花形小,顏色淡,花瓣有單層構造,也有四瓣或五瓣,葫蘆有多子多孫的象征意義,開花的葫蘆是吉祥兆頭,也在儺戲表演中有求子的重要寓意。從色彩研究來看,池州儺戲的服飾色彩以高純度、高明度、單色相為主,整體的色調較為鮮艷,紅色運用最為廣泛,有“絳”“朱”“赤”“丹”“紅”五種不同色彩程度的紅,是按由深到淺的順序排列,從行儺的目的來看,能夠驅邪避災,帶來好運的紅色理所應當地成了儺戲表演的主色調。無論是造型豐富寓意美好的花卉紋樣還是中國傳統古典的色彩美學都能夠為圖案設計課程提供豐富的素材來源[3]。
(二)面具道具
在儺戲表演中,戴面具是最為顯著的特征,面具于整個儺戲表演來說幾乎是核心和靈魂般的存在,也正是因為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才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面具文化及種類,在面具形象中,既有傳統的歷史英雄人物如包公,還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回回”面具,據了解一場大型的儺戲文化活動所需的面具多達108片,所需道具更是五花八門,如古老錢、木馬、球燈、儺傘、龍亭等。
從造型上看,池州儺戲面具的雕刻注重對人物氣質的刻畫,廣泛運用點、線、面的構成形式,整體造型遵循對稱與均衡的手法,直線與曲線的穿插運用又極具節奏韻律感,另外,表情夸張,神采飛揚,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道具的造型寫實性較強,主要是為了配合儺戲的完整演出,體現了樸實古拙的一面。從色彩上看,面具色彩豐富,多用紅、黑、白、藍、紫、黃等高明度高純度的色彩來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也常常用色彩的對比、變化、統一、調和、重復的設計原則和手法表達儺戲世界的神秘、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真善美的追求;道具的色彩也是力求與現實的統一以反映真實的生活樣貌。
池州儺戲的面具隨著悠久的歷史發展造型日趨精美,種類豐富多樣,其也具備了中國民間美術所共有的特色即造型的程式化、類型化,用極具裝飾性的圖案來表達重要的文化內涵,這也與雷圭元教授對圖案學科提出的“程式化”的基本功掌握不謀而合[4]。
四、地域文化傳承下裝飾圖案設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思考
(一)優化圖案課程教學內容,加強對地域文化資源的創新利用
裝飾圖案設計課程的教學基本內容包括基礎圖案紋樣的練習、單獨紋樣和連續紋樣的設計以及裝飾變形和技法的運用,圖案的來源一般多為動植物、風景等,技法訓練單一,圖案選擇來源也相對滯后,雖然近些年也加強了對傳統圖案的重視,但也僅僅停留在識記和臨摹的層面,認識不夠深入。地域文化中有著諸多材料、造型、色彩、文化等資源,將其轉化為具有可行性的視覺文化符號,能夠豐富圖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
在裝飾圖案設計中,以池州儺戲為例,前期對儺戲的色彩、造型、題材等進行研究分析,此是設計步驟中的第一步靈感來源;儺戲文化中特有的藝術形式能夠促進傳統形式的再設計,如把儺戲面具中的關于點、線、面的元素整合,形成設計步驟中的第二步意向草圖;再利用對比變化、調和統一等的設計原則和手法增強圖案設計的視覺效果,在第三步草圖展開的步驟中,不局限于特定的設計手法,拼貼、肌理、綜合材料各種拓展方式都可以被運用;接著可以從儺戲面具及服飾道具等的色彩中借鑒使用進行第四步定稿,最終整合完成第五步圖案制作。在此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裝飾圖案設計的構成性和設計性,如何通過新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表現形式,打破原有的模仿習慣和固有觀念,這樣的學習是不能通過直接性的知識來傳授和灌輸的,而是需要學生自主性地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注重個人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自主地進行表現手段的探求,重視整個圖案形成的過程,培養在設計程序上的方法和思維。
池州儺戲中專屬的藝術語言與形式、藝術風格與視覺價值、民俗民風表達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可以進行分析與研究的,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意來源,給地域文化帶來更多的創意利用。
(二)優化課程教學手段,增強圖案課程教學實踐活動
在設計程序與步驟中我們說到要注重學生本身的實踐,那就需要我們優化教學手段,不能把學習局限在課堂上,也不能把學習局限在書本上。
第一,在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直接去儺戲之鄉進行實地考察與現場教學,如參觀儺戲展覽館,親臨儺戲面具制作現場或者親自感受一下儺戲面具的制作過程等,這些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和了解藝術主題、審美、思想等,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藝術感受,從而為后續的藝術創作提供靈感,也有利于學生更趣味地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第二,在AI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為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教師和學生的助手,學習伴侶,如可以將池州儺戲中的一些傳統圖案設計過程拍攝轉錄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可以建立AI裝飾圖案素材庫,便于學生查找相關圖案,引導學生在保留傳統圖案的基礎上進行解構、重構、再設計,還可以直接建立AI系統的算法,利用系統對圖案的拆解簡化,重新提煉組合,經過新的扁平化、系統化、智能化的手段完成裝飾圖案的再設計。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下著名的學者及研究專家共同授課,如我們可以把池州儺戲的傳承人、手工藝學者等請到課堂之上,為學生直接講解第一手的傳統文化資料,采取這種聯合培養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藝術文化特色,從而產生更為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對傳統藝術的追求,積累更多裝飾圖案的創作素材,激發創作靈感。第四,考慮到裝飾圖案課程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我們還需要在教學上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動,如美學、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多角度地拓展研究,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正能夠為我們提供這類學科的相關知識,如池州儺戲的歷史性研究、美學哲學研究,這些領域都有相關成果,可以直接為裝飾圖案課程提供豐富的學科聯動研究價值。
(三)提升學生競賽思維,推動圖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
藝術設計類學生多參加設計比賽是提升設計能力的重要手段,能直接增強學生的設計信心,依托課程學習,與設計類的比賽掛鉤,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習課程本身的知識以外,也學會如何去參加設計競賽。當下設計類的競賽也多有地方性的傳統文化類別的,多參加設計競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自己有選擇性地尋找競賽之外,高校也可以根據裝飾圖案課程特點,開展相關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同時也可以創建一些與地域文化相關聯的企事業單位聯合的比賽,如可以與池州儺戲聯合開展一個池州儺戲的創新圖案設計競賽,在競賽中,好的設計成果可以直接用在儺戲展館成為旅游紀念品或者工藝品,這樣不僅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推動圖案課程的教學成果轉化,同時又能依托地域文化的實踐成果,實現經濟價值與商業轉變[5]。
五、結束語
正確的教學觀念才能保證正確的教學方向,優秀的地域文化在幾千年的文化進程中突出了其不同的成就和風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我們從美學視角和文化視角對池州儺戲的圖騰、造型、文化進行分析,借鑒地域文化符號,創作現代裝飾圖案設計,不僅僅是對裝飾圖案課程的學習,更能夠使得地域文化特色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段呈現出新的面貌和氣息,在新時代的路上,對于藝術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素養層面,更多注重起文化自信的培養,只有構建更多元更開放的教學理念才能夠使得裝飾圖案課程更加與時俱進。
在裝飾圖案設計課程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傳統的池州儺戲文化結合,以現代的設計語言詮釋代表民族特色貫穿民族文脈的藝術文化,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審美新結合,能夠為池州儺戲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也有利于設計課程的改革,助力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桓宇.裝飾圖案課程的再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5,25(06):133-135.
[2]陳凱.高校藝術設計課程的本土化——以海南本土圖案與裝飾圖案課程融合為例[J].戲劇之家,2014(08):290-291.
[3]王娜.高校裝飾圖案課程與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項目的探討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1):118-119.
[4]栗嘉憶.貴州苗族刺繡圖案對裝飾圖案設計教學的啟示[J].藝術評鑒,2020(15):161-163+176.
[5]呂艷,張光祥.區域文化傳承視閾下裝飾圖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16(1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