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小說單元,承載著小說三要素的教學任務。作為該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橋》承擔著小說教學的啟蒙任務,教師應引導學生解讀橋的深層含義,從中汲取小說寫作的要素。
一、從教材的編排分析,這是一座小說教學的啟蒙橋
1.《橋》在教材中的目標定位
在教材體系中,以小說體裁為單元進行整體編排共有兩次,一次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選取了“四大名著”中的相關片段;一次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取了中外優秀的名篇小說。內容雖同為小說,但教學任務卻不相同。五年級名著小說單元的教學任務是借助這四篇小說教會學生“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而六年級小說單元的教學任務是“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從教材的目標定位來分析,顯然六年級上冊的小說單元是學生真正學習小說的開始,而《橋》作為小說單元的開篇,自然擔負著小說的啟蒙教學。
2.《橋》是學習小說的優秀范本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常以各種描寫來刻畫人物……小說的各種要素均在《橋》中體現:它以刻畫老支書這一形象為中心,通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洪水來臨時的環境描寫,反映了共產黨員在災難來臨時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救助群眾的社會現實。為了彰顯老支書這一高大形象,該文大量運用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不斷地將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起來。可以這樣說,《橋》完美地呈現了一個優秀小說所應有的特質,且語言通俗易懂、篇幅適中,是小說啟蒙教學的不二選擇。
二、從橋的內涵分析,這是一座愛民勝愛子的生命橋
這篇小說的橋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實物橋,是人物活動的背景;一層是生命橋,是老支書用生命為老百姓架起的逃生通道。
1.實物橋
(1)這是一座被人遺忘的小木橋。這篇小說之所以取名《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物的活動是在橋前展開的。那么這是一座什么樣的橋呢?從文本得知,這是一個“窄窄的木橋”,短短的幾個字告訴我們:這個橋很小,且又是木頭做的。這還是一座什么樣的橋?它還是一座近乎被人遺忘的橋。因為當洪水來臨時,人們先是往南跑,發現南邊的路上“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于是“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又發現“東面、西面沒有路”,才想起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樣的橋很難承受洪水的沖擊,也很難承受上百號人的“你擁我擠”,這就是小說所描寫出的客觀存在的實物橋。
(2)這是一座鋪陳情節的背景橋。作者之所以選擇這座近乎被人遺忘的“窄窄的木橋”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是為了彰顯小說的沖突,制造緊張的氛圍。當“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的一百多號人發現南面、東面、西面都沒有路了,才涌到北面這座近乎被人遺忘的橋前,于是這座“窄窄的木橋”就與“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的一百多號人形成巨大的矛盾沖突,同時也為老漢的“偉大”留下巨大的表達空間。
2.生命橋
(1)這是一座愛民的橋。這篇文章的橋,不僅是座實物橋,更是一座體現黨員愛護百姓的橋。在洪水來臨時,老支書用自己的行動與生命全力維護百姓的逃生。本文刻畫了老支書三個動人的細節:一是當山洪暴發,村民們“瘋了似的”逃跑時,老支書沒有率先逃跑,而是“站”在木橋前,用冷峻的眼神“盯”住了慌亂的人們,控制了局面,贏得救援的時間;二是老支書以“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吻下令:“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維護著逃生的秩序;三是揪出正在插隊的黨員“小伙子”,為其他群眾贏得了最佳逃生的機會。這三個細節完美地展現了一個優秀黨員的以身作則、臨危不亂、自我犧牲、愛護群眾的高大形象,也集中表現了這個老支書用生命詮釋“愛民”的崇高黨性。
(2)這又是一座體現共產黨員愛民勝愛子的橋。如果僅僅是按照“愛民”這一維度去刻畫,那么所刻畫的共產黨員就近乎完美,完美到讓人感到“陌生”,這種刻畫手法顯然是形而上學的,是背離生活實際的。于是老漢與小伙子互推上橋的感人畫面出現了——“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尤其是老支書的一個吼字,一個推字,讓我們感受到他如山般的父愛。于是不禁讓人思考:一個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的老支書,為什么在百姓逃生的過程中,硬生生地將兒子從隊伍中“揪”出來?原來,在老支書的心里面,同時存在著百姓與兒子,只不過在大災大難面前,老支書心里的天秤傾向了百姓,于是一個有血有肉、又有正義的共產黨員的形象豐滿了起來,真實了起來,也正是這個共產黨員,成為一座在關鍵時候能夠架起百姓生命的橋。
三、從小說的表現分析,這是一座學習小說的技法橋
1.這是一個學習描寫的抓手
這篇小說的描寫堪稱典范,無論是環境描寫,還是人物刻畫,都言簡意賅且又細致入微。
(1)在環境描寫方面,小說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寫出雨水之急、洪水之猛。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同時這些描寫又將洪水變大變猛的過程悄無聲息且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并置入人物活動當中,將人物的活動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2)在人物描寫方面,作者緊緊圍繞人物相對單一的動作、相對精練的語言進行刻畫。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這些描寫中,作者僅僅抓住“盯”“揪”“吼”等相對單一的動作,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外在形象不斷豐潤起來,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些描寫手法雖然沒有在單元的語文要素中被單獨提及,卻是學生學習小說的一個抓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需要著重關注,并適時滲透給學生。
2.這是一個學習布局的樣板
(1)在情節的鋪陳方面,《橋》這篇小說真可謂一波三折,沖突不斷,高潮迭起。具體表現為:一是山洪暴發時,村民們的跑與老支書冷靜地站之間形成了人物行為上的沖突;二是老支書讓黨員排在后邊的命令與隊伍中有人喊出黨員也是人的反對,形成了誰都想先走的矛盾沖突;三是老支書揪出插隊的小伙子與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讓老漢先走之間形成了為什么互讓的矛盾。該小說的情節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學生學習情節鋪陳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樣式。
(2)在結局的設置方面,《橋》這篇小說吊足了讀者的胃口,達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具體表現為,直到文章的結尾寫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她丈夫和她兒子,才揭露老漢與小伙子原來是父子關系,當這種關系被揭露后,讀者才感覺到老漢在隊伍中揪出小伙子的那種行為不再是粗魯,老漢和小伙子兩人互推著上橋的場景是那么溫馨,更讓讀者感受到老漢和小伙子一同犧牲的悲壯……這種到結尾時才揭露懸念的布局,是小說引人入勝的法寶,更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一種寫作方式。
總之,《橋》作為小說單元的首篇課文,教學價值與教學方法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挖掘、提煉、整合,才能更好地給學生帶來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人民路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