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丹
(西南林業大學,昆明 650024)
“中國文化”課程是西南林業大學國際學院為泰國瑪哈沙拉堪皇家大學漢語系三年級交換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共48 課時。新冠疫情前,該門課程主要采取線下授課的方式,圍繞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思想與宗教、中國傳統音樂與戲劇、中華美食、中國建筑、武術、書法與中國畫、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當地生活這十個專題組織文化講座,安排文化觀摩和體驗。疫情發生后,該門課程轉為線上教學,原教學模式無法有效組織和開展,線上教學材料匱乏。因此在產出導向法的指導下,通過整合線上資源,進行四課時的線上“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材料的編制與教學實驗。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 - 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團隊創建,旨在克服中國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文道分離”兩個弊端的語言教學理論體系。目前,POA 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已日趨緊密,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驗證〔1-4〕,實踐成果日漸豐富〔5-7〕。目前在對外漢語學界大部分學者主要關注POA 理論在綜合課、口語課和寫作課一類語言技能課中的應用,對于該理論指導不同課型教學材料使用或編制的應用研究尚不多見。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研究為桂婧、季薇(2018)根據POA 教學材料評價中“產出目標恰當性”和“促成活動有效性”這兩項標準,“以確定恰當的產出目標為起點,使輸入材料服務于產出目標,練習設計力求滿足促進活動的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采用了iPrepare、iExplore、iProduce 三個板塊的結構模式,進行了四個課時的漢語綜合課教學材料POA 化改編探索。
“產出導向法”建立的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8〕,如圖1 所示。

圖1 “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
文化教學是國際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爸袊幕闭n程既包含文化知識的教學,也包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其中文化知識教學包含了“聽”“認”“讀”的輸入性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包含了“說”和“寫”的輸出型技能。此次教學材料編制的實踐主要借鑒了桂婧、季薇〔5〕對教學材料進行POA化改編的模式與經驗,并進行了調整與補充。
POA 理論中教學材料使用的準備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前期分析、設定目標、選擇與轉換輸入材料。因此,為了掌握該門課程的學情,在課程開始前利用問卷星和雨課堂平臺開展了相關調查和測試。
教學對象為30 名泰國馬哈沙拉堪皇家大學2020 級漢語專業留學生,其中男生8 名,女生22 名,均為非華裔,年齡20~24 歲,27 人已通過HSK 三級考試。該30 名學生分為兩個教學班,每班15 人。
學習動機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非常大,教師了解學生學習動機,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有益于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開展。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工具型動機是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其中就業和交際的動機占比較大。
我們從學生是否到過中國、對中國進行描述性評價方面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僅有5 名學生曾到過中國,大部分學生主要通過觀看電視劇、與中國朋友交流的途徑來了解中國。但學生們對中國的印象和評價是較高的,認為“中國人很好”“中國很漂亮”等。
本門課程開始前,學生未上過中國文化類課程,僅參加過學校組織的“中國日”。為了解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我們通過雨課堂平臺開展了隨堂文化知識測評。所有測試題目和選項均標注了拼音,題目分為兩類:一是選出正確的文化符號的名稱。通過測評,我們發現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符號的掌握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如“粽子”“旗袍”正確率不足50%,反映出學生們對部分文化符號的了解還不深,存在一些盲區和誤區。二是選出正確的答案。該部分的測評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中國文化知識,如節日、婚俗、禁忌等,但對于經濟、政治、文學、哲學、地域文化了解較少。
結合學生知識測評情況,我們將文化分為自然地理、社會人文、政治經濟三大類20 個小類,開展學生課程學習興趣與需求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社會人文和自然地理類,對于政治經濟類關注較少,學生關注度較高的為:旅游、美食和影視娛樂。
綜上所述,此次課程教學的學情特點為:①教學對象漢語水平不高;②教學對象了解基本的中國文化知識,對旅游、地域文化和流行文化較感興趣,但由于缺少機會,對該類文化知識的了解不多。
為實現“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既能滿足文化知識學習,又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根據“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我們將旅游、區域文化、線下課程資源相結合,以大理和白族文化作為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材料的編制。
根據線下課程專題講座的相關內容整理,將四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分別細化為大理概況、白族傳統服飾和白族扎染手工藝文化兩個模塊。該專題的教學總目標設定為使用漢語介紹和宣傳自己家鄉和民族的獨特文化,并將其分解為三個子目標:①積累關于城市和民族文化的知識和語言表達;②多維度地介紹某一地方和其地方或民族文化;③為家鄉和民族文化的宣傳提出建議。為了循序漸進地實現教學目標,對每一課時還明確了產出性目標。課時一和二的產出性目標為口頭產出,使用漢語做1 分鐘的“我的家鄉”的簡介。課時三和課時四的產出性目標為書面產出,用漢語設計家鄉的宣傳冊。
借鑒了桂婧、季薇〔5〕iPrepare、iExplore、iProduce三個板塊,結合自身在線教學的經驗,我們建立了“驅動——學習——產出1——反饋——產出2”的教學鏈條,將四個課時的內容按照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個板塊進行規劃。結構安排如圖2 所示。

圖2 結構安排圖
1. iPrepare 板塊
該板塊的主要內容是驅動。設置驅動環節的目標是從語言、內容兩方面揭示學生的不足,制造饑餓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說“驅動”是否有效,對于其他環節的影響至關重要。驅動環節設置“課前導語”和“我的家鄉Odessa”的視頻。
(1)驅動1:課前導語
“課前導語”營造出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景:“同學們好!老師即將到泰國旅游,聽說你的家鄉非常的美麗,但是老師看不懂泰語,在網上沒有查到很多的材料,你能不能用漢語為老師介紹一下你的家鄉,說得越多越能幫助到老師。”
“課前導語”結束后,隨機抽取15 名同學進行回答。由于對話題不熟悉,知識和語言水平所限,前2 名同學將“家鄉”理解為了“家庭”,介紹了家庭構成和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經老師解釋“家鄉”后,13 名同學中,放棄回答的有4 人;僅從一個角度回答的有3 人,例如“有好吃的”“有寺廟”;從兩個不同角度回答的有3 人,例如“我的家鄉很漂亮,很好玩”“家鄉有好吃的,有寺廟”;從三個及以上角度回答的有3 人,其中1 人說明了五個方面的內容:①有漂亮的風景;②家鄉的人很好,很熱情;③有很多好吃的,木瓜沙拉我最喜歡,夏天很好吃;④有很多寺廟,大家喜歡去,去寺廟很好;⑤有一座很老(*古老)的橋,是木頭的,每天很多人去。從學生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該話題不太熟悉,使用的詞語和句式都較為簡單,還存在很多語法錯誤,表達的角度也較為局限。
(2)驅動2:視頻導入
播放外國人用漢語介紹家鄉和文化的視頻(3分鐘)。該視頻由西南林業大學來自烏克蘭的外籍教師克秀莎錄制,她已經在昆明生活9 年了,口語非常流利,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云南電視臺等節目的錄制??诵闵谝曨l中介紹了她的家鄉Odessa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建筑特色及當地的文化,視頻中還添加了許多圖片和影片,標注了字幕。
播放完該視頻后,詢問學生的觀看感受,學生們對克秀莎流利的漢語表示羨慕,也提出希望有機會用視頻的方式向老師介紹自己的家鄉。
通過驅動環節,既讓學生明白了自己在相關話題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表達欲望,提升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iExplore 環節
iExplore 環節的主要內容是課文教學和練習。
(1)iExplore 環節課文和生詞編制
根據教學目標和結構安排共編制課文兩篇,生詞41 個。
課文一圍繞“城市簡介”主題,根據大理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風景名勝、手工藝制作、旅游服務能力、游客評價相關內容,自編日??谡Z對話1篇,題目為《去大理》,對話共23 句,331 字,句子平均漢字數14. 39,生詞18 個(含專有名詞3 個),被《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收錄的有14個,其中HSK5 級(含)以下生詞為10 個。重點句式和表達有:
①大理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屬于云南省,離我們這兒有點遠。
②大理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2~19 ℃,最熱的是六月,月平均氣溫在19~25 ℃。七月去正合適。
③大理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首先它是中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4. 3%。白族文化別具特色。其次,大理風景優美,有山有水,例如:蒼山、洱海都是著名的風景名勝。
④在大理生活的外國人很多,有一條街還被稱為“洋人街”呢。
⑤大理白族的手工藝品特別精美,尤其是扎染、銀器等。
課文二圍繞“民族文化”主題,以白族服飾和扎染文化為主要內容,自編書面短文1 篇,題目為《白族服飾與扎染技藝》,短文共7 個句子,229 字,句子平均漢字數32. 71,生詞23 個(含專有名詞2 個),被《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收錄的有15個,其中HSK5 級(含)以下生詞為10 個。重點句式和表達有:
①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
②白族姑娘被人們稱為“金花”,頭上戴著的頭飾非常特別: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花飾代表上關的花,白色代表蒼山的雪,彎彎的造型代表洱海的月。
③扎染是白族一項傳統的手工工藝,選用天然的藍色染料,通過手工扎花和染布,制作出圖案豐富的各類手工藝品。
④白族扎染已經成為大理最鮮明的文化象征,扎染產品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兩篇課文內容編寫均緊扣“城市”和“民族文化”主題,兼顧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產出”需求,希望通過生詞、重點句型設置方面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搭建腳手架,提升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規范性和豐富性。
通過教學,在教師的輔助下,大部分同學能較好地完成生詞和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表達練習中,根據提示,90%的學生能使用規定的詞匯完成課文一的表達,約一半的學生能完成課文二的表達。對比驅動環節的表達情況,學生通過生詞和課文的學習,基本能掌握話題表達的生詞和句式,為表達產出做好了語言準備。
(2)iExplore 環節練習設置
iExplore 環節的練習主要包括課文理解練習和課堂拓展表達練習。該部分遵循“詞語———句子——篇章”的操練順序。下面以課文一《去大理》的課堂練習為示例,具體說明如下。
練習1:根據課文內容填表并介紹大理。表格內容包括大理的位置、氣候特征、旅游資源、人口、手工藝品和便利程度等。
練習1 是培養學生提取課文中關于城市介紹的重要信息點,并初步了解介紹城市時需涵蓋的關鍵信息,通過信息提取重點詞匯,帶領學生進行篇章內容的復述,既訓練學生的成句表達能力,又提高學生的成段表達能力。
練習2:請根據信息表(見表1),介紹下列城市。

表1 各城市信息表
練習2 主要強化學生圍繞城市介紹話題成段表達能力,希望訓練學生能夠熟練地使用標準的漢語句式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成段的產出。
3. iProduce 環節
iProduce 環節主要針對產出1 的內容。產出1圍繞教學子目標1 和2,設置為:請查詢你家鄉的相關信息,完成不少于1 分鐘的“我的家鄉”口頭介紹,盡量使用課文一中的生詞,并將文稿和錄音發給老師。
通過產出1,我們發現學生的產出相較于課前有較大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口頭報告時長:所有學生的報告時長均超過了1 分鐘,其中最長的為4 分51 秒。②準確性:學生們較好地吸收了生詞和課文,詞語和句式使用的準確性明顯提高。③豐富性:報告內容豐富、全面,部分同學還從課文內容以外的角度進行了表達,例如:“山上有很多綠樹,有美麗的花朵、活潑的鳥兒和清澈的河流,還有一個美麗的水壩。我想一旦開發,它一定會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雹芊e極性:很多學生在報告中表達了對自己家鄉和文化的熱愛,例如:“馬哈沙拉堪景點不多,(*但)最重要的這是我的家鄉,我自豪地呈現你(*向你展示)”“雖然只是一個小省,但卻充滿了回憶和印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一種特別的美好和幸福”等。
同時,口頭報告還凸顯出學生們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①語音偏誤:聲母q、ch、x 和韻母ü發音較為困難;復韻母uo 和ou 混淆;二聲和四聲混淆,四聲不到位;未掌握“不”的語流音變等。②部分學生表達不流暢,報告中卡頓頻率較高,少部分學生存在一字一頓情況。
4. iEvaluate 環節
iEvaluate 環節針對產出1 的文字稿,采取兩班交替評價的方式,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評價標準,選出3 篇優秀作業,主要目的是通過該環節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感,并通過評價同學的作業自主地完成同伴學習。
該環節完成后,根據學生投票選出的6 篇優秀作業中有5 篇與教師評價結果一致。通過訪談,發現學生評價優秀作品的標準主要為文章的長度,因此與教師采用的綜合評價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大部分同學表示通過看同學們的作業發現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通過學習其他同學的作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角度。
5. iPromote 環節
iPromote 環節主要針對產出2 的內容。通過產出1 相關環節的開展,產出2 著重增加了教學子目標3 的要求。設置為:用漢語設計家鄉的宣傳冊。該環節注重體現“學有所用”的理念,不僅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更注重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真實的交際場景中。
通過產出2,我們發現學生的書面產出質量超出了教師的預期,主要表現在:①表現力方面:所有報告均采取了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排版美觀,吸引力強。②內容豐富性方面:遠遠超出了課文中的描述角度,增加了宗教、節慶、美食、禁忌、旅游方案設計、旅游信息查詢等內容。大部分報告為6~8 版,最多一份為12 版。③文字表述的準確性方面:大部分報告在課文相關信息描述部分的語言使用比較標準,但新增加的角度由于缺少必要的語言輸入,該部分內容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較多。
本次POA 理論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是對線上文化類課程純輸入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通過此次實踐,結合POA 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編制教學材料,構建了在線“中國文化”課程的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個板塊教學模塊。結合POA 理論中評價“產出目標達成性”的三個衡量指標:“參與度”“獲得感”“產品質量”,我們認為此次的教學實踐是有效的,主要經驗如下。
一是強化“產出目標決定說”理念。教師在線上“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材料編制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產出能力。線上“中國文化”課程中,雖然網絡上有豐富的“中國文化”教學資源,例如《你好,中國》文化短片①《你好,中國》系列文化短片是由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主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策劃實施,選取了100 個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漢語詞匯制作的100 集電視系列短片。、《美麗中國》紀錄片②《美麗中國》系列片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和英國廣播公司聯合攝制的第一部表現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共6 集。、李子柒等創作的優秀網絡視頻都能為文化知識講解和傳播提供豐富的素材,但由于學生處于外語環境中,大部分學生無法有效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活動組織和開展難度較大,“單向輸入”和“零產出”的問題較為明顯。因此,我們提倡在線上“中國文化”課教學中,教師除進行文化知識講解和傳播外,還應關注學生產出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和獲得感。
二是貫徹“輸入材料服務說”理念。線上文化課程的教學材料編制要服務于提高學生的產出能力,可以將文化教學內容與日常話題表達相結合,對材料進行改編或編寫,補充詞語、語法和句式,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在內容和語言方面提供幫助。
三是應用“產出目標恰當性”和“促成活動有效性”標準指導教學材料結構安排。教師在線上文化課程教學材料準備的過程中,應合理安排和使用各類教學材料,科學布局,搭建課程框架體系,可以使用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個板塊教學模塊的方式進行設置。
四是采用“產出目標達成性”檢驗教學材料使用效果。建議教師綜合運用“參與度”“獲得感”和“產品質量”三個指標對教學材料使用效果進行綜合評價,開展教學反思,進一步提升教學活動質量。
此次探討仍有許多不足,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