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軍
摘 要:讓歷史“活”起來,是歷史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學中,可以鏈接生活閱歷,讓歷史在情境中“活”起來,讓學生看到個人經歷背后的時代風云;鏈接時政熱點,讓歷史在探究中“活”起來,讓學生對歷史和現實展開深層思考;鏈接鄉土資源,讓歷史在實踐中“活”起來,消減學生對歷史的疏離感。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閱歷;時政熱點;鄉土資源
歷史學以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認清歷史發展趨勢為主要目標。歷史教學的意義,在于引領學生了解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歷史教材的客觀陳述容易導致知識的抽象化甚至碎片化。因此,讓歷史“活”起來,變線性敘述為立體呈現,化框架搭建為血肉豐滿,是歷史教師的重要職責。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鏈接生活閱歷,讓歷史在情境中“活”起來
歷史的講述多依靠宏觀的時空建構,但也離不開微觀的細節聚焦。小中見大,將個人的生活閱歷和時代際遇聯系在一起,借助對身邊時代變遷的體驗,可以從局部窺視社會發展的整體樣貌,在由點及面的教學中活化歷史。
例如,教學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對外開放》,在學生形成了宏觀認識,加深了對改革開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理解之后,我將學生引入微觀之“境”——呈現了記錄我五十年生活變化的八幅圖片。這八幅圖片的內容分別為:1973年,迎接“我”誕生的草房;1980年,“我”上一年級時的教室;1990年,“我”家建的瓦房;1997年,“我”結婚時住的單位宿舍;2000年,“我”在市區買的兩室一廳;2015年,“我”改善住房的新家;2017年,“我”的新沂市人大代表證;2023年,“我”工作的學校。
這八幅帶有物化特征的圖片,代表的其實是我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從中可以窺見廣闊的社會生活。第一幅圖片揭示了改革開放前農村的生活及農民的境遇,意在說明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后面七幅圖片基本對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鄧小平南方談話、住房改革、加入WTO、黨的十八大引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帶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黨的二十大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等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學生讀這七幅圖片,可以直觀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2017年至2022年,我先后當選為新沂市人大代表、新沂市政協委員。呈現這些事件的相關圖片,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普通公民身上也會有高光時刻,只要不負時代,定有回報;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學生多角度認識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巨大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在歷史教學中完成德育滲透和思政教育。這些可信的史料將人與事定格在歷史的橫截面上,由“一斑”見“全豹”,勾畫了靈動的社會發展樣貌,展示了改革開放在住房(經濟)、校園(教育)、環境(文化)、身份(政治)上的成果,讓改革開放的知識在學生的眼里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變成“活”的、有溫度的歷史。
在此基礎上,學生紛紛聯系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歷史,借日常生活的變遷來觸摸歷史。有的學生說出了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高鐵等交通工具的變化;有的學生說出了家庭餐桌上的變化;有的學生說出了服裝的變化,結合自身的體驗證明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
鏈接生活閱歷,目的是讓學生看到個人經歷背后的時代風云,學到更鮮活的歷史。歷史“活”起來,在學生的眼里是立體、生動的,有利于促成學生的深層思辨,幫助他們認識到歷史并不抽象,也不遙遠,進而意識到自己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二、 鏈接時政熱點,讓歷史在探究中“活”起來
時政熱點作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鏈接相關的熱點事件,前后勾連,上下貫通,能夠更直觀地探尋時代的發展脈絡,分析重大事件的深遠影響,進而認識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
教學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正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旗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毫不妥協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各種勢力進行斗爭,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高潮,是天下為公、力行博愛的典范。
據此時政熱點,我設計了一節綜合探究課,以“孫中山的革命歷程與功績”為主題,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評價及圖片,輔以說明性文字,創設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難挽狂瀾于既倒”“再創中華之一統”等學習主題,利用相關史料,引導學生理解孫中山先生的個人努力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命運轉機。
學生圍繞這幾個主題,開展多層次的探究活動,包括查閱孫中山先生在幾個重要節點所開展的革命活動,分析活動的意義,研討孫中山先生的意志品質、革命貢獻、歷史地位和深刻影響。課堂研討中,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生
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的高光時刻,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里程碑。
生
孫中山先生放棄改良維新,投身反清革命,引領民主共和在曲折中前進,是他的政治貢獻。
生
在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仍然全身心地探求救國道路,體現了他的完全徹底的革命精神。
生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帝制,讓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生
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推動了國共兩黨合作,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生
習近平總書記對孫中山先生進行了全面、中肯的評價,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事件。
鏈接時政材料,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在探究中主動完成思辨,達成事理論證。借由時政熱點,揭開塵封往事,沉睡的歷史得以被激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歷史和現實展開深層思考,提高了史料實證能力。
三、 鏈接鄉土資源,讓歷史在實踐中“活”起來
鄉土資源是歷史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呈現,如鄉土歷史、風土人情、人文風俗等,具有鮮明、獨特的人文特質。鏈接鄉土資源,變空洞的說教為真實的實踐,能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使其在真切的體驗中,促成有價值的主動思考。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中三大戰役的內容時,圍繞“兵民是勝利之本”這個“綱要”,結合家鄉是淮海戰役起源地的實際,我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查閱地方志,游覽窯灣古鎮,探訪十人橋遺址,尋找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這段時間里,發生在新沂境內有關淮海戰役的重大事件,用圖片、實物、文字、影像等形式,呈現“新沂淮海戰役史”,讓鮮活的歷史走進課堂。
學生尋找、梳理的史料包括:1948年11月4日,粟裕發布淮海戰役開戰命令,華東野戰軍將士不畏犧牲前進的圖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由阿湖鎮向新安鎮,再向徐州撤退,行至窯灣鎮時遭遇解放軍戰士追擊、圍殲的影視資料;介紹“十人橋”英雄集體的小學課本;窯灣阻擊戰的戰果圖文;淮海戰役期間新沂境內部分駐軍情況統計表;新沂人民支援淮海戰役前線場景圖及部分實物……在這些鮮活的史料中,學生見證了兵民攜手、摧枯拉朽的力量。
借助鄉土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跨越時間的阻隔,擺脫空間的束縛,消減對歷史的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