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川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借助“互聯網+”,可為學生還原歷史真相,拓展歷史教學;構建翻轉課堂,引導學生深化歷史學習;培育教師互聯網思維,提升教師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視域;初中歷史教學;教學思維;翻轉課堂
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新路徑,尤其是“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給各學科帶來了新的資源和生機。但是當前部分教師仍然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或教學模式的影響,不愿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遇到不少難題。因此,教師要想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困擾,就要產生互聯網教學思維,借助真實、客觀的歷史評價、歷史資料和歷史內容進行呈現,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注重歷史教學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一、從史料出發,還原歷史
雖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歷史課程資源不斷豐富,教師利用PPT、短視頻等工具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動。但是,歷史學科的歷史性和真實性,尤其是歷史學科中存在的一些有爭議的內容,教師要客觀、理性地進行介紹和展示,讓學生充分思考,從而得出相應的評價。雖然對于歷史的評判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標準,但是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嚴謹性,才是歷史這一學科必須遵守的教學準則。
同時,歷史教學本身也是一種塑造初中學生價值觀的過程。教師通過豐富的史料采集,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歷史內容,同時也讓歷史事實更好地服務教學,通過有力且有依據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也能夠避免“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不實信息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或者誤導。例如,在講解反帝反封建斗爭時,要將戰爭的激烈程度及當時中國人民受到殘害的現實講解出來,借助照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呈現,而不能夠因為過于血腥或者場面殘忍讓學生忽視歷史情況,要讓學生明白當前美好生活離不開革命先烈的不懈奮戰和偉大犧牲。教師也可以借助在博物館、圖書館等搜集到的資料等開展教育教學,初中生對于該類資料感興趣的程度更高,而且同樣能夠真實還原歷史情況,有力證明歷史的發生和歷史存在的價值,在無形中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二、利用影視資料拓展歷史教學
雖然部分影視作品在演繹時會對歷史真實事件進行調整或者改編,加上影視劇需要演員的演繹,不同演員呈現出來的演繹效果也不同,但是在歷史教學中,借助影視作品講解歷史,學生容易產生記憶,從而在影視劇中獲得相應的啟示。影視劇題材要注重選擇知榮辱和上進的內容,如果影視作品中出現與史實不相符的地方,教師應當進行解釋說明,而且在展示和講解影視劇資料時,教師要確保熟悉其中內容。
其次,“互聯網+”是從影視劇題材資料出發進行歷史教學的一種增強學生體驗感的方式,通過視頻演繹讓學生借助語言和史實的表達產生深刻的感悟,而且有助于學生與相關影視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樹立學生的歷史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歷史自豪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通過演繹感受多彩和鮮明的歷史文化。例如,教師在講解抗美援朝戰爭歷史事件時,可以通過播放《長津湖》和《抗美援朝》等影視資料向學生展示史實,讓學生了解那段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正是通過真實的影視題材內容,加以演員、道具、服裝、音樂等配合,讓學生記住那些難忘的畫面,體驗感不斷提升,不僅能夠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還能夠借助深刻的體驗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構建翻轉課堂,深化歷史學習
“互聯網+”視域下,要讓學生借助互聯網資源,圍繞問題深入思考,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充分論證,最終得出自身看法。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翻轉課堂是一種提升學生認知的良好方式,并且能夠達成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從傳統歷史課堂講解可以發現,教師以講解為主,學生需要通過做題、背誦等方式進行歷史知識記憶,這樣的學習方式往往割裂了歷史學習脈絡,同時也無法讓學生產生正確的歷史認知。因此,教師借助PPT資料或者微課軟件等為學生準備歷史資料和課堂討論素材,讓學生在觀看課件之后圍繞問題進行探討,深入思考,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在認知引領方面的作用逐漸弱化,減少知識點的直接灌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和邏輯能力,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更加深刻和多元的看法,借助小組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從而發散思維。
四、培育互聯網教學思維,提升教師素養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全面爆發,線上教學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路徑。但是,無論是學校還是歷史教師都應當意識到,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歷史教師本身就應當具備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思維的引領之下開展線上教學,并且還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幾年的線上教學嘗試,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線上教學模式并不是線下教學的單純輔助或替代,而是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具備扎實的互聯網線上教育功底,更要具備互聯網教學思維。
教師的互聯網教學思維離不開學校的培訓和教師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掌握基本實操技能、探索線上教學平臺的應用方式時,無論是直播授課還是試題講解、無論是線上歷史素材呈現還是學生連線問題探討等,都能夠輕松應對,保證與學生的充分互動,對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積極指導,認識到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化教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從而在互聯網線上教學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探究。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在線下教學時要尊重初中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要進行生動的內容講解和內容呈現,評價歷史是教師教學環節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要對學生的觀點和認知進行評價,同時也要對歷史史實進行評價,這個評價的過程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在歷史事件評價中摻雜較多的個人主觀情感可能會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引導,如果教師單一地對史實進行論述評價,又無法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態度。例如,在講解清朝歷史時,如果將清朝這段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屈辱史單純歸結于制度、群體或者個別人,無疑是一種主觀的評價,這并不應當成為歷史教師在評價歷史過程中具備的態度或者采取的方式。因此,教師要站在歷史評價的高點,在整體性把控歷史脈絡、了解歷史發生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有時代、人物和客觀歷史條件的陳述,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互聯網+”開展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課后,教師還能夠通過互聯網給學生布置和講解作業,通過線上完成作業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文藝復興”內容時,通過播放相應的教學視頻,同時為學生發放相關的教學資料,不僅能夠給學生講解學習內容,也有助于學生不斷鞏固歷史知識,從而保證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在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后,教師要進行檢驗,設計對應題目讓學生完成。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方式進行查閱,提升學習和反饋的效率,而且借助應用軟件,教師能夠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中進行相應講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料的補充,讓學生了解更多內容,在課余時間也能夠查漏補缺。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后,及時與教師進行線上、線下溝通,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夠不斷提升,掌握的學習方法也逐漸增多,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不斷延伸、拓展。
現代信息技術為初中歷史教學注入了很多新的發展動力,同時也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時代教學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尊重信息化發展不僅能夠調動初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路守芹,程方琳.挖掘互聯網資源助力初中歷史教學[J].中小學電教,2022(08).
[2]錢夏冰.初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優化融合的教學方法解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2(06).
[3]楊淞.“互聯網+”下的初中歷史課件有效性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2,24(10).
[4]賈文翔.中學歷史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