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榮榮 楊欣艷 李建英 田浩
摘 要:文章探討“慕課”在普通外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價值。將2021年至2022年輪轉普通外科的100名住培醫師隨機分為2組,每組50人,2組同學同時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照組教學方法:采用傳統臨床教學模式,由帶教教師講授,結合實際病例系統講解甲狀腺癌、胃癌、肝癌的診治以及腹腔穿刺引流術、鎖骨下動脈穿刺置管術等。采用“慕課”結合傳統臨床教學模式,分別針對上述課程,將相關知識點拆分為多堂“慕課”教學,課前將相關“慕課”課程安排推送到微信平臺,鼓勵其合理安排時間結合臨床實際反復學習。文章認為,實驗組比對照組在“慕課”教學模式中臨床理論知識、技能操作及手術技巧有顯著的提升。
關鍵詞:慕課 普通外科 住院醫師 規范化培訓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6-221-02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簡稱“慕課”,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的新型培訓模式,其內容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緊密結合,打破了傳統的授課模式,改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模式,住院醫師可以自主地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網上學習培訓,有助于對住院醫師的臨床思維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進行更高質量的培養[1]。本課題將“慕課”應用于普通外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教學中,比較其與現有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探討“慕課”于提高學生綜合臨床素質和崗位勝任能力的價值。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21年至2022年輪轉普通外科的100名住培醫師隨機分為2組,每組50人,2組同學同時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實驗組。對照組教學方法:采用傳統臨床教學模式,由帶教教師講授,結合實際病例系統講解甲狀腺癌、胃癌、肝癌的診治以及腹腔穿刺引流術、鎖骨下動脈穿刺置管術等。實驗組教學方法:采用“慕課”結合傳統臨床教學模式,分別針對上述課程,將相關知識點拆分為多堂“慕課”教學,課前將相關“慕課”課程安排推送到微信平臺,鼓勵其合理安排時間結合臨床實際反復學習。
(二)研究步驟與方法
1.教師培訓及課程制作:相關教師進行先期培訓并制定課程方案,聘請專家評估課程方案。教師通過研究規范化培訓的教學目標,根據住培大綱計劃要求錄制“慕課”微課程,并進行剪輯處理,設計習題作業。
2.平臺建立及運行測試:構建互聯網平臺,利用資源進行小范圍“慕課”授課,并進行測試、改進,完善,完成調查問卷,形成可行性報告。因為“慕課”篇幅有限的原因,所以要切題迅速、內容簡練。
3.分組教學及教學效果評價:慕課平臺面向輪轉普通外科的住培醫師開放,將住培醫師隨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用傳統臨床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傳統臨床教學模式聯合“慕課”教學。在實驗組實行“慕課”模式的自學與交流,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互動,給予指導,并且根據學生的反饋,科室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授課教師定期搜集資料,制作相應的培訓內容發布到平臺上。結束輪轉時進行相關章節的考試測評,兩組進行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等多方面綜合測評辦法。考試包括傳統理論考試、操作考試和病例分析。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該教學模式是否有利于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激發學習興趣等。綜合分析“慕課”課程效果,進行研究報告撰寫。
(三)統計學分析
統計處理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學生進行統計分析。經過統計,實驗組理論考試及技能操作分數較明顯高于對照組,病例分析能力也更全面、更細致。問卷調查,實驗組學生對“慕課”教學的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慕課”教學模式中臨床理論知識、技能操作及手術技巧有顯著的提升,課題組將實驗結果上報住培基地相關領導部門,申請全院推行“慕課”教學模式。
二、討論
自2014年起,黑龍江省開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目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仍處于起步階段,普遍采用小講座、病例討論及教學查房等傳統教學模式,對一些常見疾病進行系統講解,其教學形式與學校教育中的理論教學模式近乎相同,接受培訓的住院醫師廣泛反映目前的培訓模式形式單調、內容枯燥,與臨床實際情況結合度差。尤其是住院醫師進入臨床開展工作后,工作性質不同于醫學生,工作繁忙而閑暇時間較少,組織大規模的住院醫師進行集體學習培訓,較難開展、實現,加之少數培訓基地對住院醫師的教學不夠重視,使其臨床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緩慢,未能達到住培工作要求。普通外科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與成人教育有類似的特點,根據成人的學習理論,其學習具有獨立性,自主性的特點,對其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理想。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網絡平臺的教學優勢越來越凸顯出來,“慕課”教學模式這一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而來的新型教學模式,勢必要進入住培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培訓應用中,并起到重要的作用,“慕課”的靈活性可以緩解住培醫師時間有限的難題,“慕課”的可回顧性和互動性,極大地緩解了住培醫師培訓學習中吃不飽、聽不懂的問題,突破了教學培訓中心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改革提功力理論支持[2]。因此,在開展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急需一種新型的教學培訓模式,可以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去適應、服務于住院醫師培訓工作的高治療要求,提升住培工作的教學質量,從而彌補現有教學手段的不足[3]。
在本研究中,選取常見疾病診治的重要知識點及臨床操作技能制作“慕課”。“慕課”一般時長5~15分鐘,可使用手機通過互聯網平臺隨時、反復觀看。在具體實施中選取易于展開的知識點,如制作關于甲狀腺癌、胃癌、肝癌等診斷的“慕課”,其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資料要具有啟發性、代表性,學生可以利用“慕課”的知識實踐于到臨床診治決策和思考中來。制作臨床技能操作“慕課”時,如腹腔穿刺引流術、鎖骨下動脈穿刺置管術等,注意將平時不易參觀的操作細節以視頻形式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課題組錄制前制作PPT,利用錄屏軟件錄制慕課,慕課的培訓內容可以任意時間、反復觀看,使住院醫師培訓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有助于對住院醫師的臨床思維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進行更高質量的培養,大大提高了其綜合臨床素質和崗位勝任能力[4]。
本研究將普通外科的知識點進行分解,隨后自主設計完成“慕課”微課程的錄制。首次從教師角度強調教育教學觀念及方法的轉變,進行積極地教育教學改革的嘗試。同時,網絡資源的全面性和可獲得性,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并掌握相關的普通外科學的知識。本課題是對普通外科規范化培訓的教學改革,這是對傳統的略顯枯燥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教學的一種突破,相信是能更適合當代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規范化培訓的教學效果。另外,將設計的“微課程”結合“慕課”教學法應用于普通外科住培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教學,打造互聯網+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為網絡教學方法對醫學院校教學效果的影響提供理論依據。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新醫科醫學教育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22XYK-05)]
參考文獻:
[1] 鄭立,周詠梅,舒雅,陳京麗,王志麗.慕課發展的歷程及未來展望[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3):70-73.
[2] 張鷙遠. “慕課”(MOOCs)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02):116-121.
[3]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華,何欣蕾.慕課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35(05):92-99.
[4] 趙謙.國內慕課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7,24(04):93-98.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作者簡介:么榮榮,碩士,主治醫師;通訊作者:田浩,碩士,副主任醫師,外科學專業。](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