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財 周鄒芬

【摘 要】高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情緒狀態波動很大,容易出現環境適應問題和人際溝通難題。文章從現實調研出發分析了縣級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及縣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根據實踐提出相應對策:扎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工作是關鍵,注重心理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采用多方合作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意識,開展具有縣城地方特色的心育工作,為“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的創建作出有力貢獻。
【關鍵詞】縣級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困境 出路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4-75-03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也不乏因壓力大而產生抑郁情緒、因社交恐懼而不得已休學等情況。這些因心理問題引發的不良事件在令人感到痛惜的同時,也在警示著教師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辛自強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在緩慢增加,“中學生SCL-90得分與社會威脅、教育狀況、經濟狀況三方面的10項社會指標中相關顯著,這說明社會變遷是預測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1]。縣級高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較少,學生心理問題增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滯后的現狀著實令人擔憂。如何提升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豐富偏遠地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學校和教師應思考的課題。
一、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縣級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
1.留守高中生的心理痛點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縣級高中留守學生依然存在,偏遠山區縣級高中留守人數較多。有研究顯示,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性格孤僻、內向任性、心理彈性不夠等方面。
留守高中生和家長的溝通相對不足,他們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明顯偏少。劉曉和黃希庭認為“社會支持影響著個體對潛在壓力性事件的知覺評價,在這個環節可以預防壓力的產生”[2]。也就是說,如果個體感覺到來自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就可以有效應對潛在的壓力事件,很多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進而大大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根據縣城每年開展的心理普查可以了解到,有的縣級高中生會感到孤獨,留守高中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相對更為敏感,他們在交友方面容易遭受挫折,有些雖然有一些朋友,但是難以交心。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成熟,而遠在他鄉的家長卻認為他們依然不諳世事,有的高中生與家長關系僵化,很少溝通或者沒有溝通,種種原因讓他們無法感知來自他人的支持。
2.縣域其他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制約
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承受著家長甚至家族的殷切期望,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自然較大。
縣級高中生欠缺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也缺乏尋求心理援助的意識。縣級區域的人們長期以來持有“知識改變命運”的態度,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容易被忽視,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致使高中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以A縣某高中學校Y校為例,自2017年起,Y校每年采用SCL90、SDS、SAS量表對高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尤其在2019年及2020年較快增長,具體結果見圖1。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類心理壓力及人際關系敏感問題日益突出,由于親子溝通不足引發的與父母關系不和等情緒問題也日益突顯,不少學生在接受心理咨詢時表示他們存在社交恐懼癥。同時,高危(重度抑郁)案例也驟然增多,學生的情緒狀態著實堪憂。
(二)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滯后
1.縣域心理師資力量薄弱
縣級高中心理師資配備嚴重不足,筆者走訪并調研了A縣周邊縣市的一些高中學校發現,心理健康教師的配備在不同區域很不均衡,縣城高中配備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普遍較少。有些學生人數5000人以上的學校卻只有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大部分學校只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師1名至5名不等,有些縣城全縣只有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縣級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過少,難以及時進行交流研討,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只能花費很長的時間自我摸索。近年來,雖然教育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組織了多期心理健康專題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但是大部分縣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師接受過相關培訓之后,由于地方學校不夠重視,他們缺少實踐的機會,所學技能逐漸荒廢,出現“培訓不斷但成長不了”的現象。
2.縣域各界心理健康意識淡薄
縣域地區的各界人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比較膚淺。例如依然有教師認為心理教育課程與高考沒有什么關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有可無,導致課程開設是一大難題。有些學校雖然象征性地開展一些心理講座和團隊輔導,但是對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缺乏關注,多是從大方面講解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需求,導致活動設計流于形式。學校領導認為其他課程和班會課可以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沒有必要單獨開設一門課程。
雖然不少學校配備了心理咨詢室,筆者調研的十幾所中學都擁有心理咨詢場所,硬件設施配備齊全,有些學校還設置了情緒宣泄區、音樂放松區等,但是由于學校不夠重視,沒有很好地宣傳心理咨詢室,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可以前往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疏導,咨詢室的使用率不高,這些實用的硬件設施最終形同虛設。
二、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一)加強縣級心理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專業的心理教師隊伍是保證高質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縣級教育部門需要設立足夠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編制,完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考核方案,為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晉升提供政策支持。積極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培養一批本地較為固定的心理健康教師,建立全縣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庫,有效解決縣域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嚴重缺乏的困境。
為了讓縣域心理健康教師更快更好地成長,縣級有關部門需要定期組織對心理健康教師的業務培訓。例如某縣教育局、科技局、體育局和縣心理健康服務協會每年10月都會聯合組織一場為期1.5天的縣內心理健康教師培訓交流會,培訓以專題報告、心理咨詢和心理素質拓展實操為主,有時可穿插教學比賽及案例研討等環節,經過幾年的教研積累,有效促進了該縣心理健康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
筆者在調研中得知,贛南地區縣域每年都會對新招聘的教師開展崗前培訓,除了學科培訓,還穿插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提升新入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意識,讓他們一方面能在職業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提升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幸福感,另一方面也能掌握基本的心理訪談技能、學生心理問題識別及干預方法。筆者所在縣城自2020年開始就采取了這一模式,獲得了諸多教師的好評,新教師表示這一環節既有利于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又能有效處理學生心理問題。
(二)多方合作,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意識
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師應基于學校現有資源,面向學生宣傳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Y校每學年開學初都會組織高一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參觀瀏覽學校的校史館、圖書館、心理咨詢室、體育館等校內隱性學習成長基地。心理健康教師可借機詳細講解心理咨詢室中各功能室的特點及用處,介紹本校的心理工作等,培養學生“想成長、有困惑就去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的意識,讓心理器材和心理輔導室能夠物盡其用,而不僅僅是擺設。
另外,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師可根據本縣的民族特色努力打造心育特色學校。例如某高中將傳統的“跑操大課間”活動進行靈活轉變,在保留傳統跑操活動的基礎上,增設了按年級輪流開展的心理拓展小活動,為學生增加了提升心理素質的新型體驗,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良好反響。
縣級高中要重視與家長的合作,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例如班主任可在家長會上介紹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增設親子溝通技能微講座、家長成長沙龍、家長學堂等方式增強家長對孩子全國大中學生心理成長困惑的了解,提升家長關愛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心理健康教師應積極參與和組織縣域內外心理服務活動,將社會心理健康服務融入其他單位和社會團體中,擴大心理健康服務受眾群體的范圍。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要通過微信公眾號、電視臺、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全面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
(三)優化縣級高中心理健康課程的質量
隨著“健康中國”理念的提出,縣級高中首先要突破的就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地學校需要落實“每2周至少一節心理課”的文件精神。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心理健康教師根據高中生的身心特點設置相應的教學專題,如心理健康概要、自我認知專題、高效學習專題、人際關系專題、情緒管理專題、生涯規劃專題、焦慮壓力專題、青春戀愛專題等。縣級高中還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設置留守學生專題、住校生互動模式專題等,全面覆蓋當地高中生所遇到的各種困惑。
在教學模式上,心理健康課程應當根據不同專題設計符合縣城學生心理特點的體驗課程和實踐活動。心理課程與其他文化學科不同,更注重學生的直接體驗,而這些體驗需要以豐富有趣的心理活動為媒介,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才能獲得。心理課堂中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暫時忘卻學習的壓力,提升參與興趣,更能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持久難忘的感悟。有效的減壓技巧和情緒管理技能讓學生“輕裝上陣”;生涯規劃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方向;人際交往溝通技巧的掌握讓學生在成長道路上能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在生活上如虎添翼。
(四)豐富縣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開展優質的心理健康課程,還應注重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和教學形式的豐富性。一方面,縣級高中需要積極營造健康的校園心理氛圍,例如在校園內設置心理健康專欄,印發校園心理月刊,開設心理專題廣播,制作心理健康宣傳橫幅等,拓展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的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師生心中。另一方面,需要搭建多渠道交流平臺,例如設立心理信箱、開設心理輔導熱線等,方便學生多渠道尋求幫助。
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之一。縣級心理健康教師需要結合本縣的風俗習慣和本校的特色做法,每年開展不同的心理健康專題活動。例如Y校結合本縣本校的特色“36公里遠足活動”開展心理繪畫活動、心理征文比賽;結合學校的成人禮活動開展女生戀愛專題、生涯規劃專題等心理講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
學校還可以根據特定節日(世界精神衛生日、“5·25”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開展系列心理講座活動,大力宣傳提供心理援助的各類渠道。靈活運用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素質拓展、心理電影賞析、手工體驗、心理繪畫等活動開展教育,根據需要開展新生心理團建活動和高考前減壓素質拓展活動等。
(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縣級高中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縣級高中除了選用特定的心理健康量表或問卷,還應根據縣城的特殊性適當附加其他信息,如在心理普查問卷中增設是否為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個人求助意愿等問題,全面建立好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定期開展留守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講座,針對留守學生在社交困難、人際沖突、情緒不穩定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開展階段性團體輔導。
縣級高中住校生比較多,如何處理好舍友關系成為學生的一大課題。針對這一情況,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對住校生呈現的不同問題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心理問題開展小型團體輔導或者寢室同伴關系專題講座,進行精準輔導。同時對于宿舍人際關系敏感的學生,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分批次組織開設團體沙盤治療;對于與父母溝通不順利的學生,教師可以傾聽其心聲,鼓勵學生和父母相互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并通過文字表達向父母抒發自身的真實想法。
針對近年來時有發生的自傷自殺事件,心理健康教師應根據心理普查篩選出有嚴重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的“高危學生”,進行主動約談和定期跟蹤,告知學生家長和任課教師,多給予他們關注。同時,心理氛圍不夠濃厚的縣級高中應該成立以學校領導牽頭,心理健康教師為引領,全體任課教師負責的心理危機干預小組,定期開展心理危機識別和干預的專題培訓,讓全體教師了解心理危機的正確處理方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是積極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體現,是“健康中國行動”的必然要求,是“雙減”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09,41(1):69.
[2]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心理研究,2010,3(1):6
孫財 / 江西安遠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學;周鄒芬 / 江西安遠縣濂江中學,二級教師,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安遠 34210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心理素質拓展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GZZH 202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