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玲 秋鳴 吳樓
摘 要:以2015—2021年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分布格局及其致因與通路,為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布局優化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研究認為:(1)分布格局方面,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呈集聚性,具有“東密西疏”“南多北少”“中間多兩端少”的特征,且各地帶人口數量分布與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分布特征一致。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形成4個明顯的高密度集聚區,在川渝、湘中、閩東南、黔北等地區形成7個次級密度核心圈以及其他地域的多個小密度核心圈;東部地帶的特色學校數量、專項資金投入、場地設施數量等條件優于中部地帶及西部地帶。(2)致因要素方面,東部、中部、西部地帶在地形地貌、區位條件、政策傾向方面與分布特征存在差異的一致性,經濟發達地區的特色學校數量明顯多于偏遠落后地區,整體分布呈現兩極分化現象。相關性分析顯示,各省特色學校數量與GDP呈顯著正相關(r=0.444,P<0.01),政府的經費投入與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及足球場地設施之間呈高度相關(r體=0.873**,P<0.01;r足=0.864**,P<0.01),在教育經費分配上也差距懸殊(G=0.962 517>0.6)。為實現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從量的發展向高質量均衡發展格局的轉變,應從尊重自然與盤活資源、宏觀調控與對口幫扶、多方投入與專項撥款、充實三維文化與底蘊、優化流程與科學管理5方面持續深耕,進而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解構;格局特征;致因要素
中圖分類號:G807;G8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23)03-0108-11
Spatial Pattern,Causes and Path of National Youth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YUN Ling 1, QIU Ming1,WU Lou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Football Colleg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chool of P.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from 2015 to 202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auses and pathways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tudy suggests: (1)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schools are cluster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parse in the east and west", "more in the south and less in the north", "more in the middle and less at both end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M(46*2]different reg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schools. In the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re are four obvious high-density clusters, seven secondary density core circle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central Hunan, southeast Fujian and northern Guizhou, and several small density core circles in other region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pecial fund investment, the number of site facilities and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zone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zones.(2) In terms of the factor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differences and consistency in terms of topography, location conditions, policy orien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the remote and backward areas, 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res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in each provi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DP (r=0.444, P<0.01), and the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nd football facilities (r= 0.873, P<0.01; r =0.864, P<0.01), there was also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funds (G=0.962517>0.6).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we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our efforts in five aspects: respecting nature and invigorating resources, macro-control and matching assistance, multi-input and special allocation, enriching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and deposits, optimizing proces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Key words:campus football;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patial deconstructi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causal factors
校園足球是學校體育活動的一項內容,是為順應學校教育發展的需求、實現教育目標而產生的,其本質上是教育,是學校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全面教育的一種客觀需求[1]。自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啟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以下簡稱“校園足球”)起,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促進校園足球發展的政策,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均積極響應國家的部署和要求,逐步構建了“特色學校+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試點縣(區)+改革試驗區+‘滿天星訓練營”“五位一體”的立體推進格局[2]。2015年7月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3]:至2025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到5萬所。截至2021年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以下簡稱“特色學校”)達到32 769所,試點縣(區)241個,改革試驗區49個,距離2025年目標還差17 231所。但在目標承諾面前,仍需對校園足球發展前景及未來的目標導向進行重新審視和理性思考。
在國家的重視下,學術界開始關注校園足球的分布及發展情況。截至2022年8月1日以“校園足球分布特征”為主題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發現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以發文量為研究點的校園足球分布特征分析,關朝陽以2010—2019年CNKI核心期刊中校園足球主題文章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校園足球開展狀況、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校園足球文化、校園足球改革4個方面[4]。二是以各省域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研究對象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洪澤洋(2021年)的研究表明[5],江西省各地區足球特色學校分布結構失衡,人口數量與學校數量不協調;劉鴻濱指出[6],山東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呈現東西發展、區域城市發展、城鄉分布、中小學學校類型的構成不均衡等問題。三是運用GIS軟件對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幼兒園分布、城市足球場地空間、中國足球俱樂部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周強[7]、劉海元[8]、楊獻南[9]、張碧昊等[10]等指出了我國校園足球改革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發現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試點縣(區)的規劃布局缺少長期穩定性、區域類型布局不均衡不系統等問題。
綜上發現,相關研究重心是對整個分布特征進行探索,一方面缺乏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其特征背后因素的系統分析,另一方面缺少可操作性、可實踐的優化路徑。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布特征的基礎上,運用地理學軟件,結合各省市GDP、政府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綜合分析我國2015—2021年“特色學校”分布格局特征背后的潛在原因,旨為尋找我國校園足球從“增量發展”到“高質發展”實現轉變的關鍵點和布局優化路徑,從而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 研究對象、數據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概況
本研究以教育部2015—2021年公布的“特色學校”(港、澳、臺除外)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東部地帶(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中部地帶(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帶(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1]進行空間分布格局的統計分析。
1.2 研究數據
本研究通過檢索中國統計年鑒、教育部及各省區市體育局的官網,統計和收集各省區市2015—2021年的GDP、各項經費投入情況以及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不包括校園足球特色幼兒園名單)并運用Python在高德地圖上獲取學校的地理坐標。其中,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據涉及文件包含教育部體藝廳涵〔2015〕5號、〔2016〕1號、〔2017〕7號、〔2018〕11號、〔2019〕34號、〔2020〕20號、〔2021〕35號通知中分別認定了8 627所、47 55所、6 837所、3 916所、2 933所、3 663所、2 038所學校,共計32 769所“特色學校”,本研究參與空間分析的學校共32 754所(注:由于15所學校的點坐標數據無法獲取故未參與后續特征分析,其中東部地帶2所、西部地帶5所、中部地帶8所)。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研究及相關資料,以了解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進程、研究進展、研究熱點、研究方法、政策文件、遴選流程及研究桎梏等情況。
1.3.2 空間自相關
本研究的全局自相關采用莫蘭指數(Moran)表示,公式為(1),該指數可對“特色學校”的整體空間關聯性和空間差異進行測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Xi和Xj表示i和j空間單元內“特色學校”的數量,n為全國區域整體空間內的單元數量,Wij空間權重矩陣,[AKX-]表示各省市“特色學校”的指數均值,S2表示各省市“特色學校”指數的均方差。通過ArcGIS10.6軟件對“特色學校”空間坐標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探索其空間分布特征,并結合各省區市經濟發展及地理環境等因素分析之間的關系及形成地理相應特征的影響因素。
1.3.3 核密度分析
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省區市“特色學校”的分布情況,通過ArcGIS10.6系統的Spatial Analyst工具進行密度分析(Density Analysis)生成“特色學校”分布資源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并進行可視化表達。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g(x)表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x處的密度函數估計值;n為“特色學校”數量;xi表示點i的坐標位置;h表示寬帶;k為權函數,用來估計數據點的數量和利用程度。
2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格局特征
2.1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分布類型
空間自相關能夠衡量點要素的屬性值及其相鄰要素間的依賴性和相關性,包括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12]。從宏觀角度來看,2015—2021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為點狀要素并在地理空間維度上表現為相互鄰近(見圖1)。
以2015—2021年全國31個省區市32 754所“特色學校”為樣本進行數據分析(見圖2),發現其全局Moran指數為0.098 431>0,P值0.000<0.05,Z得分5.29,表示隨機產生此類聚類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Moran指數在5%水平上顯著,全國“特色學校”的分布存在較強的空間自相關,且局部自相關的顯著區域包括H-H(高高)、H-L(高低)、L-H(低高)、L-L(低低)4種類型。
根據Moran指數及空間自相關分析報表(見圖3)得知,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空間上呈集聚型分布,各省區市“特色學校”的空間關聯程度較大。這種強度關聯有利于各地帶間、省區市間和縣區間教育資源的整合,形成縱橫和點線面的空間關聯格局,進而充分發揮優質特色學校對外的延伸輻射效應,為周邊其他學校提供穩定的教育資源,促進國內“特色學校”的協同發展。
2.2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核密度特征
對比圖1和圖2,在點局域密集的情況下可利用核密度分析發現區域聚集范圍及具體集聚點。核密度分析發現(見圖4):2015—2021年的全國“特色學校”的空間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4個高密度核心圈,在以川渝、湘中、閩東南、黔北等地區形成7個次級密度核心圈,輻射范圍包括遼寧、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福建等省域,并在云南、內蒙古、吉林、甘肅、陜西、新疆等領域形成多個小密度核心圈。總體上全國“特色學校”空間分布密度呈現出“東密西疏”“南多北少”“中間多兩端少”的特征,反映出了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總體布局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存在顯著的失衡性問題。
2.3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數量特征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及《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校園足球上升為國家戰略,“特色學校”數量和參與足球活動的學生數量均出現爆發式增長。在2014年教育部主責校園足球后,校園足球的目標與功能有了新的定位,新校園足球的發展被細分為“增量”階段(2014—2017年)和“提質”階段[13],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數量也隨之出現明顯變化。
從時間進行橫向總量比較,2015年是審批通過“特色學校”數量最多的一年,占總量的26.3%。在2015—2017年的“增量”階段,2017年提前完成了2萬所“特色學校”的遴選與認定,并提出在2025年創建5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目標,2017年后整體數量開始銳減且保持穩定,但由此表明校園足球的發展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的轉變。通過對各省區市總量進行縱向比較發現,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江蘇省、四川省位于前列,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落后,東部地帶占總比38.6%、中部地帶30.5%、西部地帶30.9%。
在人口分布特征上,華東及華北地區人口最為密集,其次是華中及華南地區,再次是西南地區,西北地區人口密度最為稀疏,其中東北地區的人口密度由南至北逐步減少[14]。在人口數量特征上與全國“特色學校”的分布特征一致,東部地帶人數比中部多且密集。結合表1可知,東部、中部、西部地帶之間的面積差異較大,其中西部地帶的面積遠遠大于東部地帶與中部地帶的面積之和,然而3個地帶的“特色學校”總數差距較小,毫無地理面積優勢的東部地帶在“特色學校”數量上最多,分別高于中部、西部地帶2 669所及2 512所。東部地帶和中部地帶由于面積小、學校多、人口多等因素,導致全國范圍內的“特色學校”呈現出密集的特征,且主要積聚于東部地帶,其次為中部地帶。
3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格局特征的致因辨識與優化通路
3.1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格局特征的致因辨識
全國“特色學校”形成“東密西疏”“南多北少”“兩端少中間多”分布格局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一方面,在外部因素上學術界曾提出“環境決定論”,表明環境是圍繞在事物周圍并潛移默化地對其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及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通常包括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氣候交通等)和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經濟水平、文化傳統及風俗習慣等)。社會學中表示體育具有強烈的社會制約性,它受到社會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制約。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獨特社會現象與社會教育活動,它的發展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且二者具有同步的發展節奏。對于學校體育中的校園足球而言,它的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社會提供的資源和條件(地理、人口、文化等),并受其發展進程的制約和影響。此外,鄧小平理論的教育思想強調,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并提出了新時代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更高要求。這些理論對于把握校園足球的時代發展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在內部影響因素中存在校園足球發展方式的差異、資源供給與配置不公平、不合理等客觀問題以及“特色學校”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創造性及能動性發揮不足等主觀問題[15]。因此,本研究將分別從地理環境、政策背景、經濟水平、足球文化、實踐管理5個方面對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布影響進行闡述。
3.1.1 地理環境:形成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布特征的先天因素
地理環境與社會中體育的發展進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聯性,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見表2),我國東部地區的體育場地數量及占地面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且占比過半,這與其所處地域的先天地理優勢密不可分。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經濟實力、工業化進程均高于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這些先天因素為校園足球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保障,也同時導致東部地區學校分布尤其密集。中部地區屬于過渡型的經濟帶,位于東西部之間,在自然基礎條件上比西部地區好,但又不及東部沿海地帶。根據表1及表2數據可知,中西部地區2015—2021年“特色學校”、體育場地數量及面積在總體數量分配上相近,但西部地區地勢較高、區位偏遠、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盡管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和科技發展等都遜色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致使西部地區各省區市的“特色學校”發展建設在自然條件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礙。
由此可見,地形地貌不僅是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的重要條件,更是體育及足球運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條件。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遴選文件中強調,“場地設施完備、器械配備達標、滿足教學需求是申請的基本條件”。足球不同于其他運動項目,要求場地建設地勢平坦、面積夠大、周圍空曠,如建設天然草足球場還會對土壤的酸堿度、濕度、氣溫等提出更高標準的要求。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足球場地12.65萬個,其中五人制足球場5.68萬個,七人制足球場4.06萬個,小型球場占總足球場地的76.99%。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擁有足球場33 868片,校均足球場地為1.1片[16]。蔡向陽對11個省區市(吉林省、天津市、江蘇省、廣東省、海南省、湖南省、云南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河南省、四川省)的“特色學校”足球場地調研,統計共11 368個足球場,校均0.967個,其中東部地區十一人制人足球場地最多,平均每個學校0.43塊,多于中西部地區的0.38塊,東部地區室內足球場地也顯著多于中西部地區[17],表明地理條件因素對學校足球場地建設量、類型、格局均有影響。
3.1.2 政策背景:影響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導向的決定因素
2015年1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等五部門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之后出臺相關政策,將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逐漸精細化,具體如表3所示。
研究發現,2009—2013年發文趨勢平緩且每年只頒布一項政策,從2014年起校園足球政策文件逐年遞增,2017年起發文量超20份,呈井噴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門的變更。2009—2014年中期,校園足球管理主要是以體育部門為主導,教育部門為輔[13]。結合政策文件發布情況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數量趨勢可以發現二者緊密聯系,地域的分布特征也證明了資源配置完全依靠行政化的方式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合理現象,造成有些地方產能過剩、效率過低等問題,甚至有些地方產能嚴重不足,發展受阻[18]。
此外,政策對體育公共資源設施以及足球場地資源的分配也有影響。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配置水平不僅僅是保障公共體育資源均衡的基礎及國家對各地區體育發展的定位導向,更是各級學校發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關鍵因素。通過對我國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水平(體育場地設施)的分析發現,2015—2021年間我國的公共體育資源的整體綜合水平雖有所提升但省市間差距仍較大。以2021年各省的體育場地統計數據為例,東部地區體育資源配置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見表4),中西部地區的公共體育資源綜合配置水平偏低,區域政策經濟資源供給不均。
政治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與經濟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為探索政策與體育公共設施資源及足球設施資源間的關聯性,本研究以2021年各省體育場地統計數據結果中體育場地數量及足球場地數量作為體育運動及校園足球運動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將其與國家對各省的教育投入經費作為政策發展導向進行雙向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以政策為導向的教育經費與體育資源配置(體育場地資源、足球場地資源)之間密切相關(r體=0.873**,P<0.01;r足=0.846**,P<0.01),尤其是經濟優先發展省份的體育及足球設施資源優于欠發達地區。同時,通過計算我國各省教育經費的基尼系數(G=Sa/(Sa+Sb)=1-2Sb=2Sa)得出,G=0.962 517>0.6,表明我國各省在教育經費分配上也差距懸殊。綜合上述,體育設施資源、教育經費投入等分配差距懸殊現象及其他影響我國體育事業及校園足球發展格局差異的問題背后與我國各省區市先天的地域差異、體育發展水平和規模、地區和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等因素有關,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政策路徑選擇及戰略決策必須要走階梯發展、地域推進、關聯幫扶的道路,讓一部分地域先發展起來再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促進整體的全面發展。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的磁力理論認為,“城市就是一個磁場,通過向外放射出強烈的磁力吸引周圍的人、財、物,中心城市在不斷發揮聚集功能的同時產生擴散效應,帶動其周邊城市及區域的發展”,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就是在這種擴散式城市發展理論基礎上逐步推進,這也是校園足球由“不均衡”過渡到“全面均衡”的必經過程。
3.1.3 經濟水平:決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推進效果的根本因素
本研究將2015—2021年各省區市“特色學校”數量與其對應的經濟發展水平(GDP)、教育經費投入(2015—2020年)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各省區市的“特色學校”數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相關系數為r=0.444(P<0.01),與教育經費間的相關系數r=0.448(P<0.01)。結果顯示,“特色學校”數量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經費投入存在顯著相關,說明經濟水平越高、教育資金投入越高的地區越能促進“特色學校”的產生和發展,區域經濟實力越雄厚,用于教育和足球教育的經費資源、基礎配套設施、師資力量等的財政投入越多,這與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此外,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及體育資金投入會吸引高水平的體育機構、體育專業人才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這有利于東部地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的高效推進。
參考中國統計年鑒2015—2021年的分地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教育支出),從總體上可以發現從2014年起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財政預算逐年增加,中部地帶和西部地帶的教育預算相差不大且增長速度平緩,東部地帶各地區的教育支出總和以絕對的優勢領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帶且增長速度較快。按照東、中、西部地帶統計,東部地帶2020教育支出16 328.63億元,相較于2014年增長支出6 284.16億元,中部地帶和西部地帶2020年的教育支出高于2014年教育支出3 000億元左右。如圖5所示,東、中、西部地帶的文化體育與傳媒的財政預算支出在逐年增加,東部地帶的財政預算支出同教育支出一樣遠高于中部地帶及西部地帶,一方面可看出國家對于文化體育及傳媒領域逐漸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東、中、西部地帶的重視程度存在差距。此外,我國“特色學校”數量自東部沿海向中西地帶城市群形成遞減的“東密西疏”時空分布特征與省域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此可見,經濟發達的城市能夠帶動校園足球發展是毋庸置疑的。
3.1.4 足球文化:影響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內部驅動的潛在因素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9]。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史的多民族交融國家,地域民俗文化迥然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民族文化和人口特征也各有差異,這也是各地形成不同足球文化的根本原因。我國校園足球文化建設與各地民族文化緊密融合在一起,彰顯出與地域文化結合的鮮明痕跡,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文化風格特點[20]與個性化色彩。以新疆為例,西北伊犁在馬術、射箭項目上具有優勢,東部哈密地區擅長身體對抗性較強的足球項目。遼寧省屬于東部地帶,是滿、回、朝鮮、蒙古、錫伯等43個民族交融地區,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在生活習俗、傳統文化交融的演進發展下,遼寧省運動員的綜合素質較高、運動天賦較強,這利于對抗性、力量性、速度性主導類體育項目及競技人才集聚,尤其是足球、籃球項目[21]。可見,地緣環境因素、民族歷史文化因素對我國現代競技體育項目的開展影響較大。
此外,有研究表明[22],不同地區教師對校園足球文化結構的總體認知及足球核心價值維度的認知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地域的體育教師在校園足球文化上的差異從文化要素來看是會受學校歷史、學校/地域足球風氣、價值取向、校園足球文化活動與物質文化建設等影響,同樣這些構成校園足球文化的要素也會造成東中西部地帶在足球文化上存在差異。
3.1.5 實踐管理:推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宣告著校園足球進入新時代,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在“增量”的基礎上“提質增效”,加強質管、監管力度,提高遴選要求,增加復核的形式,對不合格、不達標的特色學校進行摘牌處理。從遴選的角度來看,影響全國“特色學校”分布格局的因素主要涉及兩個內容,一是“特色學校”的遴選流程,二是“特色學校”遴選標準以及入選后的復核標準。目前,全國“特色學校”在遴選審核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問題:(1)各區域、各學段學校的總體配比不均衡,城鄉區域總體分布格局不協調;(2)申報材料不真實、不規范、不科學,各地申報的內在格式和內容千差萬別;(3)對申報學校的實踐考察不夠重視,僅書面材料不足以證明該學校符合標準,缺乏全面性、多維性及公平公正性。據相關報道,整個遴選過程不需要相關部門對申報單位實地考察和資格評估,使得部分學校產生了虛報材料的動機和行動[23],以致部分不符合標準的學校也能進入綜合認定階段。一大批不符合標準的學校成為“特色學校”后,“特色學校”的總數量增加、密度變大,導致部分地域形成核心密集區[24]。
堅持提高質量、抓標準是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方向[25]。在“抓標準”上,我國2014年出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基本標準(試行)》,2018年出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指標體系》遴選的準入標準。盡管2018年的標準相較于2014年更加詳細,增加了指標占比系數,但仍然存在內容不明確、材料不規范等問題,造成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出現扎堆、配比不均衡等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地域、等級學校的保障條件相差較大,創建的統一標準無法滿足各地學校的差異化發展;(2)檢測標準設置的指標不夠具體和明確,無法對申報的學校進行精準判斷,如“近年”“場地設施、器械配備達到國家標準”等字眼,并未明確對具體的時間及標準進行限定和解釋;(3)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的標準與相關部門的規章制度不兼容,導致部門之間難以協同辦理工作。在“提質量”上,2017年頒布《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復核指標體系》的文件中提出要從組織領導、條件保障、教育教學、訓練競賽、后備人才培養5個維度進行復核,但復核標準內容與創建申報特色學校的標準并無明顯差異,實質上并未對已通過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提出更高要求,也就無法將那些后續“穩步不前”甚至水平倒退的“掛牌”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移除,那么政府、教育局、體育局等部門撥款的專項資金就無法落實到亟需資金發展校園足球教育教學和競賽工作的“特色學校”上,也就更難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3.2 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格局特征的優化通路
3.2.1 尊重自然與盤活資源,因地制宜規劃足球場地及學校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地形地勢差異。因此,在發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時首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理念和技術解決因先天條件差異造成各省域之間特色學校數量和足球場地分布不均衡問題。在學校數量的地理分布上,運用空間分析中的最鄰近指數結構分析法,以定量的科學計算方式優化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空間分布距離,從而使得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分布更加均衡。在學校足球場地的地理分布上,突破因學校偏遠、山地多、土地少等興建足球場地的瓶頸,統籌考慮所屬區域的人口數量與分布、自然環境特點、現實條件和區域功能定位,盤活現有資源存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城邊散地、山地、房屋樓頂、公園綠地等空間資源,改造或建設新的足球場地,確保在滿足需求的同時科學規劃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空間布局。此外,還可與鄰近發達城市建立密切聯系并充分利用資源,共享體育場地資源和周邊地理環境。
3.2.2 宏觀調控與對口幫扶,縮短地域資源配置及發展差距
政府的宏觀調控是為了解決我國各省市體育(足球)發展水平和規模、地區和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保障東、中、西部地區的體育(足球)資源配置及經費投入公平,促進全國各省公共體育(足球)資源分配均衡及全面發展的政治手段及方式。
(1)應首先明晰政府、社會、學校在體育(足球)資源供給中的責任,針對東、中、西部地區省份明顯的公共體育設施資源非均衡現象,在符合相關規定的范圍內給予相對落后地區公共體育、學校體育(校園足球)、競技體育發展的政策扶持,如土地優惠、政策傾斜、減費減稅、中西部擴投、專項資金補助、拉動社會力量等方式,激發欠發達省份公共體育(足球)資源的供給活力,在確保與其他省區市綜合投入相當的前提下增加公共體育、學校體育(校園足球)設施資源的投入,穩步縮短公共體育(足球)設施資源差距,從而促進各省區市公共體育資源及投入的協同發展。
(2)政府應立足于宏觀層面,通過資源配置及監管政策引導、制定調控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規劃、健全法律體系及評價體系,發揮政府在體育(校園足球)均衡發展過程中宏觀調控與治理的決定性作用,有效調整東部地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過快而中西部地區發展過緩的區域性非均衡現象,促進東、中、西部地區足球資源配置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格局的均衡分配與全面發展。針對優勢領先的東部地區,應繼續保持原有的政策支持并引導該地區與周邊城市形成聯動,根據周邊足球發展環境及現實需求發揮其聯動幫扶的重要作用,促進全國體育事業及足球事業的共同發展。在實踐案例中,2019年12月廣州市教育局先后在貴州省畢節市、黔南州都勻市開展校園足球幫扶培訓班,幫助西部偏遠地區解決教師、教練員培訓難等問題。2022年10月上海崇明等8家愛心機構給予云南“臨滄云縣足球青苗公益項目”大力支持,不僅捐助足球場和器材設施,還助力培訓當地的校園足球教練員,為東西部的足球幫扶合作建立紐帶。這些公益項目在各省市教育局及體育局的主導下,協同社會足球組織機構為中國足球、社會足球、校園足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和表率,也為解決東西部地區校園足球發展不均衡問題提供了思路,即政府相關部門可從以下三點進行政策引導:1)提出對口幫扶理念,各級教育體育部門搭建東、中、西部地區幫扶合作框架,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專項對口幫扶+公益幫扶的模式;2)“幫”“扶”省區市教育及體育部門立足全局發展現狀和現實需求,協同各省區市教育體育部門及各級學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幫扶規劃,確定幫扶內容、目標、重點及相關細則并成文發布,確保對口幫扶工作落實;3)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傳”“幫”“帶”的重要作用,強調各省區市教育體育部門充分利用發達城市資源及其校園足球發展成果經驗,引入優質師資、共享場地資源、借鑒發展模式、吸納社會力量,開展專項師資培訓以提升基層體育教師、足球教練員的執教水平,推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均衡發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互學互鑒、互幫互助,向東部核心發達城市看齊。
3.2.3 多方投入與專項撥款,解決資金不均衡及不充分問題
2021年11月,財政部下發《關于提前下達2022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支持體育事業專項資金預算的通知》,將合計預算12.299億元的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體育事業專項資金用于我國體育事業的資金。但具體到各省區市的資金不等且難以彌補欠發達地區足球發展的資金缺口。因此,建議各省區市(尤其是體育/足球發展資金欠缺地域)吸納多方資金,合力解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步調不一致”問題。(1)中央財政應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校園足球事業發展的專項財政支持的傾斜力度,積極發揮財政的激勵作用,建立輔助基金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提供額外的專項幫扶,以彌補部分落后地區的財政不足問題,助力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協同發展。(2)地方政府可以在考慮自身經濟條件下有針對性給予項目應急資金支援,確保欠發達地區學校(尤其是發展弱勢學校)校園足球的發展不中斷、不拖后。(3)鼓勵社會力量發展校園足球,引導地方企業、機構、社團、個人、社會群體自發成立體育項目專項發展公益金,將公益金用于填補本地學校體育項目(足球)發展基金,支持建設和維護體育活動場地與設施、體育(足球)賽事開展、培養后備人才等工作,群策群力解決我國落后地區和困難學校體育事業(足球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規模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推動群眾體育(足球)、學校體育(校園足球)和競技體育(足球)的協調發展。
3.2.4 充實三維文化與底蘊,推動城市足球文化建設及教育
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城市足球文化是該地域在長期的足球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的獨特的、具有代表特征的思想、觀念、精神,這些精神財富匯聚而成的足球文化便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與城市政治、經濟并列的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組成了城市文化。由此,將足球文化劃分為足球物質文化、足球制度文化、足球精神文化3個維度,逐一采取措施,解決國內各省市足球文化差異及不均衡問題。(1)夯實足球物質文化根基。相關部門系統規劃省市足球場地、設施,完善現代化足球運動項目的配套設施,推行物化的足球視頻影像制品、雜志、書籍、裝備等,發展城市足球文化產業,突出地方特色,塑造城市足球文化形象,奠定城市足球文化底蘊。(2)規范足球制度文化。足球制度文化從政策規劃、方案文件及管理入手,構建和完善競技足球(職業足球)、校園足球、社會足球的規章制度、發展規劃、行業規則、競賽章程、項目規則及條例等,加強足球運動組織機構部門的監督與管理,落實各項制度與規劃,形成科學、系統、規范的足球制度文化,以確保省區市、地方、校園的文化建設順利實施。(3)塑造足球精神文化。一方面可以利用世界杯、奧運會、亞洲杯等國際大型賽事弘揚足球精神、倡導團隊精神、傳播足球文化,提升群眾的足球文化意識,推動城市足球文化建設。如,通過人物傳記形式記錄和弘揚本土足球運動員(足球愛好者、足球小將等)的體育精神,通過邀請職業足球運動員、足球明星、足球專家開展足球文化交流活動等。另一方面打造獨特的足球文化品牌,抓住自身角色的定位,設立城市足球文化節或組織舉辦社會足球及校際足球交流賽等活動,讓群眾身體力行地領悟足球運動中的精神文化,形成獨有的城市品牌文化。此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地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全過程的足球文化教育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條有效路徑。
3.2.5 優化流程與科學管理,促進示范學校幫扶及協同發展
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是校園足球發展格局的關鍵。基于當前狀況:(1)建議教育局及體育局等相關行政部門在組織管理過程中均衡發力,考慮各省市地理、政策、經濟、文化等因素,依據各省區市校園足球發展的現實情況進行針對性管理,加大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以及調控薄弱區域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總體數量及各學段的學校布局規模;(2)結合相關空間分析方法、大數據系統,優化原有的評選制度、遴選流程、考察形式,構建現代化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考核機制及發展的動態分布信息平臺,全面掌握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進展狀況,為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3)在城市對口幫扶計劃下,鼓勵形成“幫”市為輔、“扶”市為主的幫扶小組,共同協商管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將東部地區校園足球發達省區市的示范引領作用向周邊擴散模式,形成東部帶動中部、中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聯動幫扶格局,促進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全面發展。
4 結束語
校園足球從2015年至2022年經歷8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分布格局,但在把握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局部和全局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以及均衡發展上仍存在問題。本研究借助Arc GIS,SPSS 等分析工具對2015—2021年全國32 769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分析,發現“特色學校”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因素、區位條件、人口數量、政策導向、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而形成梯度差異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導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呈集聚型分布且具有“東密西疏”“南多西少”“中間多兩端少”的不均衡特征。與此同時,從地理環境、政策背景、經濟水平、足球文化、實踐管理5個方面對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分布致因進行分析,并給予針對性優化通路,以期為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布局優化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葛新,曹磊.論我國校園足球育人本質的偏離與回歸[J].體育文化導刊,2020 (7):105-110.
[2] 尤傳豹,高亮.校園足球[J].體育學研究,2020,34(4):2.
[3]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EB/OL].(2015-08-11)[2022-02-1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4] 關朝陽,韓奇峰.基于CNKI核心期刊(2010—2019年)的校園足球研究可視化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5):37-40.
[5] 洪澤洋,周明星.江西省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布特征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3):64-65.
[6] 劉鴻濱.山東省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空間布局優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7] 周強,郭祖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科學,2016,34(4):555-560.
[8] 劉海元,馮愛民.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9,26(2):6-15.
[9] 楊獻南,吳麗芳,李筍南.我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管理的基本問題與應對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5):40-48.
[10] 張碧昊,李衛東,胡洋,等.我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建設:現狀審思與未來路徑——基于全國55個縣(區)的調查分析[J].體育科學,2022,42(2):39-50.
[11] 王靜愛.中國地理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1-262.
[12] 馬歷,龍花樓,張英男,等. 中國縣域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地理學報,2018,73(12):2364-2377.
[13] 部義峰,來魯振.我國校園足球政策的三維協同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3):92-100.
[14] 李月.我國人口分布區域差異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1,12(2):42-44.
[15] 李衛東,劉艷明,李溯,等.校園足球發展的問題審視及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5):19-23.
[16] 王登峰.改革與融合: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成效與未來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7):1-7,18.
[17] 蔡向陽.全國校園足球發展調研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9.
[18] 袁田.新周期下我國校園足球發展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10):82-87.
[19] [JP4]新華網.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EB/OL].(2018-03-13)[2022-02-18].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0] 曹大偉,曹連眾.我國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本然要求、實然困境和應然舉措[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1):118-124.
[21] 張澤君,程暉,張建華.我國優秀運動員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基于Arc-GIS視角[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1,37(4):79-84.
[22] 宋娜梅,梁瀟,林用彬,等.中學校園足球文化結構及認知差異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2):30-37.
[23] 王瀝慷.教育部將隨機復查“校園足球特色校”以防學校造假[N].中國青年報,2016-05-30(8).
[24] 劉振卿,楊獻南,慕勇清,等.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遴選的經驗、問題與反思[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4):9-13.
[25] 王登峰.從“有”到“強”: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方向[J].體育科學,2018,38(4):3-7,21.
收稿日期:2022-11-27
基金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專項課題(編號:21TYYB07);同濟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編號:2021KCSZKC32)。
作者簡介:云 玲(1998- ),女,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足球教學與訓練。
通訊作者:秋 鳴(1960- ),男,吉林延邊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