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杰 韓曉虹 李夢瑤
摘要:基于對承德市六所高校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現狀、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實證調研,分析二者之間的矛盾點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志愿服務的有效性、專業性、創新性、持久性、覆蓋面五個角度構建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區居家養老,大學生,志愿服務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截至2021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736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8.9%,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面對老齡化趨勢,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成為政府和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養老服務主要包括機構養老、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三種模式,其中家庭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占比較大。而現代家庭平均人口2.62人,難以獨立承擔全部養老服務功能,因此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勢在必行。同時,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對于機構養老,更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也更符合中國實際。
全國各地在全面推進新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過程中發現,志愿者數量嚴重不足且來源不穩定是制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此背景下,保障養老服務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號召更多的大學生群體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探索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將成為解決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的有效措施。因此,對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現狀、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展開調研,分析二者之間的矛盾點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次調研以承德市雙橋區、高新區60歲以上老人和承德市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291份,回收率為93%、97%。被調查的280名老年人中,男性占47.62%,女性占52.38%。被調查的291名學生中,男生占43.64%,女生占56.36%。
(一)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
1.老年人的居住情況。在居住情況方面,有63.3%的老年人與配偶共同居住,21.7%的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5%的老年人處于獨居狀態,1.7%的老年人居住在養老院,8.3%的老年人屬于其他情況。與配偶共同居住是目前老年人居住的主要形式,因此社區養老服務可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尤其是對于無子女照料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并且這種養老模式可以填補機構養老價格昂貴普通家庭無法承擔的空缺。
2.老年人對助老志愿服務的需求。調查顯示,78.5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大學生提供的社區助老志愿服務,而接受過大學生社區助老志愿服務的老年人占比僅為7.79%。73%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因此他們對于志愿服務項目內容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更傾向于學習新技能、知識科普、生活技巧等。
(二)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情況
1.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有79.23%的學生參加過志愿服務,但是僅有26.7%的學生參加過社區養老志愿服務活動。從對社區養老志愿服務的了解程度看,非常了解的占5.3%,比較了解的占20.23%,一般了解的占32.26%,非常不了解的占48.79%。在進行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前,83%的學生表示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
2.大學生提供的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項目內容。當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活動能夠提供的服務項目主要包括衛生清潔、陪伴聊天、文娛活動等。調查顯示,衛生清潔和文娛活動所占的比例分別達到 41.98% 和 40.94%。
3.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時間安排。調查結果顯示,67.88%的學生會選擇在節假日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如周末、重陽節等;13.81%的學生與社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會在固定時間參與助老志愿服務;18.31%的學生選擇隨機安排時間參加。
(一)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人數少、頻率低的原因在于相應的機制不健全。一是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信息來源和途徑較少,他們多是通過學校宣傳和網絡獲取志愿活動的信息,由學校組織或者學生自發組織參與活動;二是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多數都是一次性服務,缺少長期性的服務平臺,使得志愿服務無法持續開展;三是學校層面、社會層面缺少對志愿服務參與的相關激勵機制、管理保障以及專業培訓。
(二)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缺乏針對性。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的內容供需不對稱的原因,一是目前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活動多是自發開展,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缺少與社區、服務對象的前期溝通,志愿者不清楚被服務對象是誰,他們需要哪些服務,何時需要服務等,從而導致志愿服務信息不對稱;二是缺少系統的專業化的培訓,使得學生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和老年人的需求不匹配,志愿服務的深度和質量有待提高。
(三)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缺乏合理規劃。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出現時間安排不合理、扎堆的現象,一是部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是利己型,單純為了社會實踐或者課外學分,志愿服務變成了走過場;二是在校大學生的時間受課程影響,只有雙休日和節假日有時間。因此,需要合理調配志愿服務資源,使得有限的資源能夠得到最大化利用。
針對現階段承德高校志愿服務參與周邊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志愿服務的有效性、專業性、創新性、持久性、覆蓋面五個角度構建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一)提供需求引導型服務,提高志愿服務的有效性。關注志愿服務的適老性,避免出現服務與需求脫軌的現象。通過評估及預調研的方式,走進社區,深入了解老人需求,優化服務項目,提供精準服務。對受助老人的需求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為其匹配最合適的志愿者。以志愿服務清單的方式,志愿者可以提供哪些志愿服務、誰來提供、怎么聯系志愿者,清單上一目了然,實現志愿服務供需雙方的點對點對接。以提供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精準助老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二)創建特色服務品牌,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性。一方面加強助老志愿服務項目的品牌化建設,通過調查明確老年人對助老志愿服務的需求,建設相關助老志愿服務項目,打造能夠與社區長期合作、有特色的助老志愿服務品牌。另一方面精準對接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志愿服務培訓。如針對老齡化和數字化進程加速,很多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這一問題,打造科技助老服務品牌,完善師資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開展科技助老講堂,提高志愿服務專業性。
(三)構建“老+少”結對子模式,探索志愿服務新路徑。大學生志愿者和老人志愿者之間以“老+少”的方式結對子,創新志愿服務模式。以科技助老服務為例,大學生志愿者將老人志愿者教會后,在老年人中培養“老師”,“老師”再幫助輔導其他老人,反哺社區。另一方面老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共同組成“家訪員”團隊,以結對子的方式為社區獨居、高齡、空巢老人提供上門助老服務,通過志愿傳幫帶,結對共成長,讓老人在家中享受到助老志愿服務。與此同時,這一舉措能夠充分發揮老年人的余熱,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與老有所為相結合。
(四)擴大“時間銀行”參與主體,推動志愿服務持久發展。2001年3月,中國志愿者服務時間儲蓄制度啟動。承德市高新區濱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采取“時間儲蓄”的社區互助養老方式,由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把服務時長和內容登記到“時間銀行”個人賬戶,當志愿者本人需要照顧時,可以從個人賬戶支取時間,免費享受服務。但是“時間銀行”模式隨著高齡老年人數越來越多,就會出現參與志愿服務的老年人不足、低齡老年人無法提供專業性服務等問題。因此為保證“時間銀行”長效運行,需要擴大志愿服務的參與主體,吸納更多年齡階段的志愿者加入“時間銀行”,尤其是數量充足的青年大學生。這就要求完善“時間銀行”的制度保障、管理機制。如探索各地之間“時間銀行”互聯互通,實現時間貨幣跨區域流通。號召愛心商家加入,為志愿者提供服務,接受志愿者由時間貨幣兌換為實物消費,實現時間貨幣到現實貨幣的轉換流通。
(五)擴大志愿服務覆蓋面,真正實現愿享盡享。以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為試點,通過對志愿服務項目的打磨塑造,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助老志愿服務方法和管理體系,并在承德市其他高校孵化志愿服務隊,探索“高校覆蓋社區”的助老服務模式,帶動更多高校大學生加入為老服務的行列,將海量的青年志愿者引入社區,讓盡可能多的老人享受志愿服務。 PR
本文系2022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承德高校志愿服務參與社區居家養老長效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223326;2022年河北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慢“億”點——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項目編號:S202210098009X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寧.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路徑研究——以廣州“3+X”模式為例[J].長白學刊,2021.04.016.
[2]李偉.積分養老制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以河南新鄉積分養老制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06.008.
[3]尹雷,王思賢.治理視域下青年學生群體參與“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問題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29.007.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