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


摘 要:抗日烽火淬煉形成的魯藝精神是中國文藝鮮明的底色,也是魯藝“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加強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導與借鑒。魯迅藝術學院將德智體美勞教育融入教學和實踐的全過程,培養了大批藝術干部,創作了大量大眾化的作品,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民族化進程。新時代藝術類高校要通過構建大思政課體系、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路徑傳承魯藝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
關鍵詞:“五育并舉”;魯藝精神;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教育思想的守正與創新,也是對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和結果。
一、“五育并舉”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樹立“五育并舉”理念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文藝的重要論述精神,培養高品質藝術人才,充分發揮藝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重要手段。
(一)樹立“五育并舉”理念,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的需要
英國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過藝術的教育》中指出:“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1]馬克思主義以分析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智力、體力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其本身就包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育并舉”理念是在教育中將德智體美勞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強調以德育為統領,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將智育作為重點,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體美勞齊頭并進,主動融入創新。[2]
(二)樹立“五育并舉”理念,是落實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藝的重要作用,從成立之日起就重視文藝的動員作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工作者的態度、立場、方法等問題做了明確指引,是培養藝術人才的綱領性文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到文藝的地位、作用、重大使命等問題時,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對新時代的文藝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引導文藝工作者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等。藝術類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的重任,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更應該樹立“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促進未來文藝工作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樹立“五育并舉”理念,是發揮藝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3]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充分體現了藝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藝術類人才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之一,現代藝術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養綜合性的、創造性的藝術人才,這就更加凸顯了“五育并舉”理念的重要性。
二、“五育并舉”視域下魯藝的思想政治教育
魯藝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五育并舉”理念,但很多做法都能夠看出“五育并舉”的影子。
(一)魯藝的德育
魯藝的德育主要通過思政類課程來實現,如政治學習、文藝理論學習等,是全校的必修課,幾乎占了總學時的四分之一(后期占到三分之一),其主要課程有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社會科學概論、中國問題、藝術論、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藝術學說史、中國新文學論等。[4]中央領導人經常來魯藝進行政治理論課講授,還通過課外讀物、座談會、討論會、演講等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延安魯藝對這類課程的重視程度要遠超出一般的藝術專業院校,其目的在于提高學員政治理論覺悟,增強民族意識,使學生樹立馬列主義藝術觀,培養政治、藝術理論和抗戰文藝的工作能力。”[5]
(二)魯藝的智育
魯藝的智育主要體現在魯藝的課程體系上。作為抗戰時期成立的藝術院校,魯藝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戰時的特征。魯藝建校之初分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后增設文學系,前3期學制為9個月,3個月學習,3個月實踐,最后3個月返回學校學習。從1941年開始,學制正式定為3年。在魯藝的專業課程中,一般基礎理論課占總課時的37%,專業技能課占總課時的63%,體現了魯藝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致力于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兼具創作、研究和表演等能力的一專多能型的藝術人才。[6]魯藝也大膽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民間生活,堅持在教學和創作上走群眾路線。”[7]《魯迅藝術文學院教育計劃及實施方案》明確指出:“以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為教學之最高原則。”[8]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魯藝成立了美術工場、實驗劇團、文藝工作團等組織,進行藝術實踐、研究等任務。
(三)魯藝的體育
魯迅藝術學院雖然沒有設置專門的體育課,但是經常組織各種體育活動。1941年,朱德為鼓勵延安各界青年參加體育運動,特舉辦了“朱德杯”排球比賽,抗大、醫大、魯藝等院校都參與了比賽,最終魯藝以全勝戰績奪冠,捧得“朱德杯”。《解放日報》也專門報道了魯藝隊與紅旗隊的排球比賽。這也反映出魯藝體育教育的成果。據魯藝的學員吳江平回憶:“魯藝的體育活動很活躍,籃球隊有崔嵬、李倫、劉沛等。我特長武術,經常在春節聯歡會上、運動會上給大家表演武術。”[9]此外魯藝還注重在生產活動中增強學生健康的體魄,學生既要完成生產勞動,又要加強體育鍛煉。
(四)魯藝的美育
作為專業類的藝術院校,美育教育是其核心內容。魯藝的美育不僅僅是對學員的美育教育,同時也吸收傳統文藝精華對大眾進行美育教育。魯藝主張以基礎課程與專業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對學員進行美育教育。“將基礎的堅實與創作的自由同步發展,以基礎為體,以創作為用,加快了學生美術創作的進程。”[10]魯藝的美育教育注重對延安傳統文藝的吸收和改進,特別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魯藝學員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當中,積極吸收民間文藝中的積極因素,如音樂系吸收陜北民歌,戲劇融合陜西的秧歌劇等形式開展美育教育。魯藝美育最突出的特征是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創作人民群眾喜歡的作品。魯藝的美育對于提升陜甘寧邊區的審美和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魯藝不僅積極探索了文藝工作者與人民大眾緊密結合的革命美術創作經驗,還開創了陜甘寧邊區鄉村革命美育實踐的嶄新經驗,由此切實推進抗戰時代語境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大眾化。”[11]
(五)魯藝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面對日寇侵略、國民黨的封鎖,延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魯藝學員們也投入大生產運動中去。據統計,勞動時間與學習時間比例為2∶8。[12]魯藝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參加勞動,還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勞動教育,魯藝也經常邀請勞動模范來校講演,院長周揚同志邀請了郝樹才、李位等勞動英雄到魯藝作報告。勞動教育也為魯藝的創作提供了源泉,魯藝學生在生產活動中也創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群眾勞動的作品,如力群的《勞動英雄趙占魁》《豐衣足食》、秧歌劇《兄妹開荒》等一大批作品。魯藝人“通過勞動鍛煉了思想,加深了對勞動人民的階級感情,對樹立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非常必要的”[13]。
魯藝的德智體美勞教育并不是單獨割裂的,而是“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生活的全過程。魯藝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革命教育和實踐育人,塑造了魯藝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想信念、為工農兵創作和服務的文藝精神、民主嚴肅和注重實踐的治學精神、勤奮刻苦和艱苦奮斗的學習創業精神。[14]
三、“五育并舉”視域下魯藝精神融入新時代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藝術人才的培養,魯藝精神對加強新時代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構建大思政課體系
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毛澤東同志到魯藝講話,提出要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將“小魯藝”與“大魯藝”結合起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入群眾,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魯藝的美術系主任蔡若虹說:“魯藝最有創造性的一舉就是把學院里的小天地和社會的大天地掛起鉤來,把社會實踐放在藝術實踐的同等地位,從而使所學與所用、生活與創作密切地結合在一起。[15]魯藝的教學方式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借鑒,大思政課要善用社會大課堂,要落實思政課教學實踐學時學分,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新時代藝術類高校要建設好大思政課體系,通過課堂理論學習、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等途徑傳承魯藝精神。
(二)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育學生的主渠道,也是傳承魯藝精神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藝術類高校要加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首先,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融入魯藝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法,展現魯藝學生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創作的故事,詮釋魯藝經典作品的影響力。在專業創作中貫徹“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精神,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其次,要開好思政課,結合延安文藝史、文化史講清楚魯藝精神的時代背景、形成過程、歷史影響、現實啟示等,給學生展示歷史的全貌。最后,要發揮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經常和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注重實踐教學,在實踐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提升黨團活動等第二課堂育人成效
文體活動是豐富學生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傳承魯藝精神的重要載體。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實現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統一。藝術類高校的黨、團、學生會、社團等組織可以以魯藝精神的傳承為主題,開展相關特色藝術活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藝術作品展、文創設計大賽、戲劇演出等,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魯藝精神融入學生活動中,實現以文化人的功效,營造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尊勞的良好風氣。
(四)增強社會實踐育人成效
“魯藝是在實踐中開展教育,而不是在教育中輔以實踐。”[16]魯藝的實踐教學深入農村、深入工廠、深入前線,用藝術創作反映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新時代藝術類高校要發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效,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在服務人民中傳承魯藝精神。如藝術類高校可以將學生的社會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與城市形象提升相結合,與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相結合,像魯藝的先輩一樣深入人民,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創作,普及美育教育,實現文化、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結 語
魯藝精神是魯藝“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理念的顯著成果,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藝術類高校樹立“五育并舉”育人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的重要借鑒。
(西安美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研究課題《“五育并舉”視域下魯藝精神融入新時代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XKT02)。
參考文獻
[1] 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 韓君華,許亨洪.“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創建的機制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1(2):96-100.
[3]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4] 楊立川,高宇民.延安文藝檔案·延安戲劇:延安戲劇組織[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
[5] 龐海音.延安魯藝:我國文藝教育的新范式[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9.
[6] 仇珊華.魯藝精神及其當代價值[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7] 蔣璐.延安時期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當代價值[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2.
[8] 王培元.抗戰時期的延安魯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9] 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上海體育大學,2009.
[10] 王慎十,閔靖陽.延安魯藝藝術教育教什么[N].光明日報,2021-06-29(16).
[11] 郝斌.延安魯藝美術教育與革命美育[N].文藝報,2021-10-22.
[12] 彭民權.延安時期高校對文藝教育正規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J].美育學刊,2012(3),74-79.
[13] 任文.永遠的魯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4] 王文權.魯藝精神的時代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25(6).
[15] 文化部黨史資料征集工作委員會.延安魯藝回憶錄[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
[16] 同[10].